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243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骆总督,别来无恙。”

骆养性一怔,他此前任锦衣卫都指挥使一职,锦衣卫的口头禅就是别来无恙。

“别来无恙!”骆养性呵呵一笑,随后拿出圣旨,一字一句的念道。

“副将巴克勇征讨建奴屡立战功,尤其是温榆河一战,斩杀建奴无数,颇得朕心。现加锦衣卫千户,授五花封诰,署都督同知衔......建奴返程时定会渡海河北上,你和麾下关宁军要半渡而击之。速战速决,切勿恋战。”

“一击之后立刻退向天津卫城中,随后绕道去往通州,与刘文耀会合。”

“钦此。”

巴克勇跪在地上,心里有点慌。

让他慌的不是战术安排,而是官职晋升。

温榆河一战后,因为战功的原因,他已经从参将升为副将。

没想到今天又被授予锦衣卫千户和都督同知衔。

锦衣卫千户和都督同知虽然没有实权,却是一种荣誉的象征。

五花封诰更是天大的殊荣。

皇帝封赠的诏书是用五色金花绫纸制作而成,故又称五花封诰。

有这些功劳傍身,再立功的话就要晋升为总兵了,和吴三桂的官职(不是爵位)是一个级别。

巴克勇甩了甩脑袋,将之前那个想法迅速忘记。

想多了...想多了...

吴三桂对他有知遇之恩,绝不能背叛。

......

小冰河时期的十月异常寒冷。

十月二十一日午后。

乾清宫外传来太监们的欢呼声。

“下雪了!下雪了!瑞雪兆丰年,快把这天大的祥瑞告诉皇爷!”

紧接着门外的太监跑进来跪在地上:“皇爷,天降瑞雪,祥瑞之兆啊!”

崇祯点了下头,看向王承恩:“传旨后宫,今天晚上吃肉菜。”

随后他低下头,对着宫里的画师说道:“蓝天,红日,白月,周围点缀一些祥云。”

画师按照吩咐作画。

“去掉祥云吧,东西越多显得越乱。”

画师擦了下额头的冷汗,拿出一张新纸,重新开始画图。

“居中一点...”

“还是别居中了...”

“上下居中,左右不居中...”

在连续改稿十一次后,画师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浸透了,他战战兢兢的低下头说道:“陛...陛下,臣...渴的要命,想讨一口水喝。”

崇祯刚要说话,被纷杂的脚步声惊到。

他抬头看去,只见一个全身戎装的锦衣卫顶着飞舞的雪花冲进殿门:“陛下,密云塘报,建奴出关了!”

第368章 大明国旗

崇祯听到这个消息后先是沉默,随后重重的吐出一口气。

这口气从建奴入关一来就压在他心头,让他浑身不自在,有时半夜醒来躺在床上横竖睡不着,只能拍醒床友锻炼身体。

这口气是来自建奴的压力。

建奴每次入关就算劫掠的钱粮,屠戮的百姓再多,也伤不到大明的根基。

说难听点。

大明不缺这些钱粮和人。

真正伤到根基的是劫掠导致的朝廷停摆。

从建奴入关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将近半年时间。

前两个月还好,战事在北京北面,影响不到南面。

后几个月攻占山东,直接让南北通信断绝了。

如果不是太子在南京监国,在政令不通的情况下黄河以南将乱作一团。

毕竟遇到事后没人敢拍板做主。

朝廷追究起来轻则罢官,重则砍头。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因为建奴出关了!

这大明朝也可以重新步入正轨了!

听闻建奴出关,王承恩第一时间跪地恭喜:“皇爷,先是天降祥瑞,随后建奴出关,双喜临门啊!”

崇祯点点头,仰天在心中长叹:朕的大明,亡不了!

感叹过后,崇祯迅速恢复冷静。

他先是看向送信的锦衣卫。

锦衣卫身上的积雪因为室温的原因,开始慢慢融化。

水珠沿着甲胄边缘,滴落在乾清宫地面的御窑金砖上。

“前线的将士们奋勇厮杀,你们送信的探马同样辛苦了。王承恩,带他下去领赏。”

“谢陛下。”锦衣卫双眼通红,差点哭出来。

王承恩和锦衣卫离开后,崇祯再次看向画师。

画师此时已按照崇祯的要求将图画完。

崇祯拿起图后,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

“不错,画的确实不错,下去领赏吧。”

“谢陛下。”画师忙不迭的收拾完桌子,屁颠屁颠的跑了出去。

不多时,内阁三位阁臣外加李邦华这位首辅前来道喜。

一阵马屁过后,崇祯话入正题。

“诸位,这是朕让宫廷画师画的大明国旗,你们看看怎么样?”

四个人不明所以的凑到龙书案前,仔细查看。

只见一张长方形的纸上被涂满了颜色。

纸张绝大部分区域都被蓝色覆盖。

上下居中,左右靠左的位置是一个黄色的圆圈,圆圈右面紧贴着一个白色的月牙。

圆圈和月牙周围点缀着红色波纹。

“陛下,国旗是什么?”在李邦华,范景文,方岳贡三人眼神的示意下,邱瑜有些不好意思的开口问道。

他头一次听说国旗这个词。

崇祯先是一愣,随后明白过来。

大明朝不但没有国旗,甚至连国旗的概念都没有。

历史上,第一面能称之为国旗的是清末时满清的黄龙旗。

慈禧批准《北洋海军章程》,规定大清国旗为长方形黄龙旗。

其实最早的国旗是商人从西洋带回来的。

明朝自隆庆开关后,海上贸易十分繁荣。

当时的明朝商船发现,西洋那边的商船上都挂着五颜六色的旗帜。

一番打听后才明白,不同的旗帜代表了商船来自不同国家。

大明朝廷没有官方的旗帜,大明商船为了表明身份,纷纷自制国旗。

由于大明国号的明有日月的意思,于是各种不同形状、颜色的日月旗被悬挂在商船上。

不过这些旗帜只在民间商船上流通,没得到朝廷认可。

崇祯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面对邱瑜的询问,崇祯认真思考后回答道:“国旗...代表如朕亲临!”

在这个封建王朝时代,没办法解释什么是政治特色,什么是历史文化传统。

他们听不懂!

在这个时代,既想赋予国旗政治意义,又想让国旗具有凝聚力,只能用如朕亲临四个字来解释。..

果不其然,当崇祯解释完国旗的意思后,四位大臣立刻肃然起敬。

崇祯继续解释道:“这面国旗在,就代表朕在。朕的意志会烙印在国旗上,跟着将士们在前线厮杀。”

“陛下大才!”李邦华躬身施礼。

他是兵部尚书,掌管全国之兵。

当崇祯说出如朕亲临四个字后,李邦华瞬间明白了这面旗帜,带来的精神鼓舞作用有多大。

战场上胜利和失败有时候就差这一面旗!

因为旗在,皇帝在!

范景文跟着施礼,他不但当过兵部尚书,还带兵打过仗。

深谙其中的道理。

邱瑜和方岳贡都是聪明人,很快反应过来,也跟着施礼。

“陛下,这面旗打算交给谁?”李邦华问。

“谁...?”崇祯被李邦华的问题问愣了,“上至禁军,下到边军,卫所兵,放哨兵,守备兵,甚至水师全都换上这种军旗。”

“大明国旗所到之处,皆是明土!旗下之人,皆是明军!”

“敢有对国旗不敬者,视为投敌叛国!”

四位大臣被崇祯说话时的语气所感染,纷纷下跪:“吾皇万岁!吾皇圣明!”

“众卿平身。”

崇祯发泄完心中的情绪后,迅速恢复平静。

就在这时,王承恩从外面走了进来:“皇爷,刑部侍郎孟兆祥,大理寺卿凌义渠,左都御史施邦耀在殿外求见。”

“说是阳武侯薛濂一案已经申请查明,特此前来向陛下汇报。”

内阁四位大臣对视一眼,非常知趣的后退半步,给三法司官员让出了空间。

崇祯呵呵一笑。

三法司果然有趣,建奴前脚出关,他们后脚就结案。

果然都是大明朝的好官员!

“让他们进来,朕要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结的案!”

第369章 重典杀人,王法开恩

“陛下。”刑部侍郎孟兆祥躬身施礼,“阳武侯薛濂一案现已查明真相,这是罪证。”

说罢,他将手中厚厚一摞公文高高举过头顶。

王承恩刚要接过来,被崇祯用眼神制止。

他摇头说道:“审案是你们三法司的事,朕只想知道薛濂到底犯了什么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