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202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施邦耀是都察院左都御史,职责就是弹劾官员。

黄得功丢了大名府是事实,如果此时不弹劾,那么就有结党营私的嫌疑。

届时,都察院左都御史也该换人了。

“臣附议!”都察院几个御史站出来附和。

“臣等也附议!”

兵部,户部,工部同时站出来七八个官员,表明了态度。

工部左侍郎陈必谦说道:“陛下,黄得功为了逃脱丢城失地的罪责,在塘报中将兵部,户部和工部牵扯进去,试图让我们帮他在朝堂上说好话。”

“其心可诛!”

“其心可诛!”三四个户部兵部官员同时发声。

“诸位!”

兵部侍郎王家彦当着所有人的面,站了出来。

他嘴角带着笑意扫视一圈,提醒道:“此战是胜是败尚未有结论,诸位急着与黄得功划清界限,就不怕把功劳也挡在门外吗?”

“这...”有几个官员心里开始犯嘀咕。

“我等尽心尽力给朝廷办差即可,胜败是武将的事,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有人反驳。

王家彦摇头:“怎么无关?兵部募兵练兵,配发武器甲胄,户部负责钱粮,工部制作武器甲胄。但凡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前方带兵的将领都会遇到麻烦。”

“轻则战事不利,重则兵败身亡,平远伯孙传庭不就是血淋淋的现实吗?”.z.

提到孙传庭,朝堂上沉默下来。

孙传庭为什么会败?

其实这个问题有些多余,应该问孙传庭怎么才能不败!

他一没钱粮,二没士兵,三没武器甲胄!

所有的东西都得靠自己想办法!

一个人干三个衙门的事,就是天王老子来了也赢不了!

王家彦见没人回答他,冷笑着补充一句:“诸位,六部是一个整体,不但要对陛下负责,还要对下面的官员负责!”

崇祯坐在龙椅上,一脸的平静。

这就是大明朝堂的现状。

每个人都干着看似正确的事,对皇帝极其负责。

但细究起来,有些人的工作完全是为了应付皇帝。

他们用各种声音,行为试图告诉皇帝:陛下请看,臣干的全是本职工作,没有偷懒也没有结党营私。

崇祯站起身向前走了两步,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说道:“靖南伯黄得功深得朕心,不但救出了赵周二王,还杀敌万余,生擒了刘芳亮。”

“陛下,黄得功丢城失地乃是重罪,请陛下降旨处罚!就算不降罪,也不能奖赏;否则,其他武将会效仿。”

就在崇祯打算给这场仗定性的时候,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宋权站了出来。

紧接着,户部督饷侍郎王弘祚拱手施礼:“臣附议!”

第311章 弹劾内阁首辅李邦华

朝堂上其他大臣先是看向宋权,随后看向王弘祚,目光复杂。

他们在想:你俩要干什么?

自从李自成兵败北京后,大臣们很少在明面上与崇祯作对,让皇帝为难了。

具体来说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

崇祯杀了很多奸臣,虽没有肃清朝堂,但也让那些奸佞之徒不得不隐藏起来。

另一方面。

吏治改革的绩效银改善了官员们的生活条件。

尤其是那些不想贪污的官员,绩效银这项额外收入,直接让他们摆脱了之前贫苦的窘境。

皇帝让他们吃饱了饭,作为回报,当然要在朝堂上给足皇帝颜面。

再加上还有内忧流贼作乱,外患建奴入关。

只要不涉及官员们的根本利益问题,其他事不会在朝堂上与崇祯争辩。

现在宋权和王弘祚突然站出来反对,他俩要干什么?.

崇祯不动声色的看着宋权和王弘祚,淡淡问道:“你们觉得该如何处置黄得功?”

“罢官免职,交由镇抚司发落。”王弘祚回答道。

在宋权那里得到相同的答案后,崇祯对他们二人彻底失望。

朝堂上允许出现不同的声音,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审时度势。

现在流贼和建奴同时作乱,黄得功就算犯了天大的罪,也得等建奴出关后再算账。

“此事等等再议。”崇祯随口说道。

王弘祚和宋权虽然可恶,但他们说的话有理有据。再加上崇祯手里没有他们的把柄,只能先把此事搁置一边。

“陛下!”老谋深算的李邦华不动声色的说道。

“大敌当前,正是用人之际。黄得功虽然丢了大名府,但只留给李闯贼一座空城。存人失地,人地皆存,臣以为黄得功不但没有罪,反而该论功行赏。”

“哼!”王弘祚冷笑一声,“按照李阁老的说法,武将们只要提前把城中百姓迁走,把空城留给李闯贼,就做到了所谓的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李邦华冷声道:“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

“没有哪个将领不愿取胜,可战场上形势变幻莫测,他们只能根据现场的情况,做出他们认为最合理的决定。”

“仗该怎么打应该由将领自己说了算,而不是让兵书都没读过的人在后面瞎指挥。”

“你说我瞎?”王弘祚拔高声调。

“瞎不瞎你自己心里没数?”李邦华反问道。

此言一出,朝堂上热闹起来。

满朝文武分成三伙。

大部分是看热闹的,毕竟朝堂上已经很久没发生过这种事了。

一部分暗暗担心李邦华,他年纪大了,一会吵起来没准会被气到。

还有一部分人巴不得李邦华和别人打起来,他们好从中受益。

“李邦华,不要仗着自己年纪大就为所欲为!你入阁也四个月了,做成什么了?”

“收复辽东,驱逐建奴你有方案吗?李闯贼占据陕西山西两省之地,你有解决的办法吗?张献忠盘踞荆襄,你又给朝廷出了什么主意?”

“藩王开支甚巨,勋贵霸占民田,官员贪墨,民不聊生,你又做了什么?”

“别忘了,你是内阁首辅!陛下把内阁交给你不是让你稀里糊涂管着玩的,你得拿出点东西来。”

王弘祚话音落地,整个朝堂瞬间炸了锅。

满朝文武知道王弘祚要硬刚李邦华,只是没想到他这么硬。

开口就是大帽子!

换做别人,这些大帽子扣不上去。

李邦华不同。

他是内阁首辅,文臣之首。

皇帝给了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利,理应为皇帝解忧。

“放肆!李阁老乃内阁首辅,岂能容你乱说?”

“王弘祚,你说这话不亏心吗?李阁老只当了四个月的首辅,做的事已经够多了。光是京师附近这几次大仗就够兵部忙的了,期间还要处理公务,负责练兵,整顿吏治。”

“是啊,王侍郎言重了。”

王弘祚哈哈大笑起来:“忙不是借口!在其位谋其政,干得了就干,干不了趁早告老还乡!”

王弘祚攻击性十足的言语让朝堂再次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到李邦华身上。

崇祯也盯向李邦华,想看一看自己选的这位首辅到底合不合格。

如果他连王弘祚这种小卡拉米都解决不了,后期还怎么靠他整顿南方?

那里盘根错节,巨大的关系网,利益网让风刮不进,雨滴不透。

李邦华阴沉的笑了起来。

“呵呵呵呵,你有什么资格来教训我?”

“内阁怎么做,做了什么还轮不到你来管!”

“陛下,在场的诸位,辽东的建奴,山陕的流寇,荆襄的流贼都需要用兵!”

“老兵就那么多,死一个少一个!新兵一直在招募,可就算招募百万新兵,如果不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进行操练,上了战场就是百万逃兵,败兵!”

“王弘祚不懂,此事也不怪他。”

“可是王弘祚,藩王的事是陛下私事,谁给你的胆子过问此事?”

“勋贵霸占民田一事正在审理,官员贪墨也在整治。这些事都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你急什么?”

“还有,你所说的百姓民不聊生,是指哪里的百姓?”

见王弘祚不说话,李邦华眼神逼人,“说,那里的百姓?”

王弘祚刚才那番话只是随口一说,目的是为了将李邦华拖下水。

见李邦华追问,忙不迭的回答道:“是大明朝的百姓!如果能吃饱穿暖,就没人造反了!”

“王侍郎说的好,太好了!”李邦华突然大笑起来,他指着身后一众朝臣说道:“此前朝廷已经定下了以兵代赈,以工代赈之策,谁敢去执行?”

“你?”

“你?”

李邦华的手指到那里,被指中的人纷纷躲避。

建奴入关四处劫掠,赈灾的队伍一旦与建奴相遇,必死无疑。

所以这件事暂时被搁置了!

“还是...你去!”李邦华指向王弘祚。

王弘祚有点慌,“我...我刚才那番话也是为了国家,为了朝廷!”

“你也敢跟我妄谈为国?为朝廷?笑话!”李邦华收起了笑容,“说吧,你到底想干什么?”

“有什么事直接冲我来,别在朝堂上胡搅乱搅!”

话说到这个份上王弘祚也不装了,他先是嘴角上扬,随后从怀里拿出一本题本。

转身跪地对着崇祯喊道:“陛下,臣弹劾内阁首辅兼兵部尚书李邦华。他治下不严,贪墨朝廷的抚恤银。”

“请陛下治他的罪!”

第312章 明亡于万历

搅吧,搅的越乱越好!

崇祯看着跪在地上的王弘祚,心中的杀意泛起了滔天巨浪。

为什么后世有明亡于万历的说法?

究其原因是万历常年不上朝导致党争四起。

党争从万历到崇祯,愈演愈烈!

万历之前,党争也存在。

嘉靖年间的党争是严党,清流和阉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