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蚕马铃薯啊
“这里面也没有鱼,你刚开始钓?”
李善长摇了摇头。
“回陛下的话,今天一大早臣就在这个地方钓鱼了,不过看今天的情况,并不是特别适合钓鱼,这些鱼都没有上钩的打算!”
朱元璋满是怀疑地盯了一眼李善长随后看向一旁的管家。
“百室也钓了好几天的鱼了,总共钓了多少?”
管家尴尬地伸出了一个手指。
“回陛下的话,总共只钓上来一条,还是老爷去如厕的时候是钓上来的!”
朱元璋脸色漆黑,合着李善长这钓鱼的本事就是一个渣渣。
最后哈哈大笑了起来。
“想不到我大明的丞相,为一统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的韩国公连鱼都不会钓!”
李善长听到这话顿时一脸黑线。
“陛下这话可就不对了,术业有专攻,也并不是说臣什么东西都会,再说了,钓鱼讲究的是一个过程,至于能不能钓到不重要!”
朱元璋白了他一眼,也就只有钓不上来鱼的渣渣才这么说。
那时李善长又让手下搬来了两把躺椅。
就这样,在整个大明王朝搅动风云的三个大人物在凉亭里面钓着鱼。
这时朱元璋轻声说道。
“杨宪告诉朕,咱们淮西人在凤阳府侵占耕地,强买强卖,甚至还逼死了人,这件事情你知道多少?”
李善长握着杆的手抖了一下。
如今才洪武三年,杨宪这么快就将这件事情抖搂出来了吗?不过仔细想一想,现在将这件事情抖搂出来倒也是一件好事。
毕竟这个时候才刚刚开国,那些人就算是做了些过分的事情,相信也不会严重到什么程度。
“老臣知道他们置办了田产,至于如何置办的,置办了多少,这个老臣确实不知道!”
“不过说起来,土地兼并的事情确实极为严重,历朝历代都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例如如今读书人免税的事就是一个例子!”
朱元璋听到这话皱了皱眉头,心中有些不满。
虽然他读过的书不多,但是非常重视读书人,甚至给这些读书人免税。
“哦?莫非是韩国公觉得这一个政策有些不妥,我可记得那些读书人可都是感恩戴德的!”
李善长听到之后点了点头。
“虽然短时间之内看不出来,但是如果时间长了,竟然会发生许多麻烦!”
“读书人免税势必会影响国库的收入!”
朱元璋听到这话心中有些不满。
“百室,你这话可就严重了,那些读书人才多少人,就算是给他们免税,他们手中又能够有多少的土地!”
“我大明应该重视的是人才,这点收入算不得什么!”
李善长心中极为清楚,大明后期财政是一件极为麻烦的事情,除了藩王之外,这一个政策也导致了大明税收的匮乏。
各地的百姓为了能够少上交一些税,基本上都会将自家的土地挂靠在这些人的背后。
随着世家大族读书人的越来越多,这就相当于形成了一股极为庞大的力量。
所以等到明朝中后期,国库根本收不上来多少的银子,反而那些世家大族,士绅官员一个个却肥得流油。
“现在却是看不出来什么,可是一百年或是两百年之后呢?”
“若是后世帝王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增加税收,到时候压在百姓肩上的压力就大了!”
“他们定然会千方百计地将手中的土地挂靠在这些人身上!”
“到时候国家收不上来钱,就只能再继续增加税收!”
“交钱的永远是那没钱的人,百姓为了承担高额的赋税,只能够卖掉手中的土地,这样土地会越来越少,积攒到一定程度之后,你猜天底下有土地的百姓还能剩下多少?”
“到时候国库又能够收下来多少的税收?”
朱元璋听到这番话,顿时犹如晴天霹雳一般,这些他还真的没有考虑过,仔细想想,细思极恐.
第十六章 农税的影响
第十六章农税的影响
朱元璋所制定的农税为三十税一,在历代当中都算是非常低的标准。
当然也正是这一个原因,他们能够收上来的税收数量并不是特别多。
再加上当地的士绅地主世家大族,经过多年的发展早就已经极为成熟。
至于如何不着痕迹的剥削百姓,这些人可是很有心得体会。
各种各样的手段也是层出不穷,虽然看样子朝廷所征的税收并没有多少,但是有了这些家伙的存在,依然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更重要的是,历朝历代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如今开国之时倒是好了一点,但是财政方面依然捉襟见肘。
若是以后的帝王,万一出了什么事情或者是什么灾荒,竟然会导致财政紧张。
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之下只能够增加赋税,到时候定然会加重百姓的负担。
朱元璋叹了一口气,他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事情。
确切地说,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些事情。
各种各样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要将所有的事情都注意到,谈何容易。
而且这些东西也不是普通人能够看得出来的,至于那些读书人这些事情对他们有利。
就算是看出来了,不会将这些事情说出来。
朱元璋脸色难看,就像是黑锅底一般。
“百室,我知道你肯定有办法解决这件事情,对不对?”
这件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不管怎么说,毕竟是一件能够影响他们大明国运的事情,能解决最好解决掉。
李善长皱了皱眉头。
“有办法确实是有办法,不过难度确实比较大,最好的办法就是摊丁入亩和士绅一体纳粮!”
听到这话之后,朱元璋和太子朱标眉头紧皱。
虽然不知道具体的内容是什么,单独通过名字也能够猜出一些,摊丁入亩应该是将现在的人头税之类的也和田亩税联合在一起,这样的话避免了藏丁的情况,也可以的,有效解决那些土地兼并的事情。
之所以进行土地兼并,实在是因为在这一个社会背景之下,土地就是最好的资源。
将土地传承下去,他们所能够得到的收益极高。
但是如果其中的利益没有多少,自然就不会有许多人往上面凑。
同样的这样的举动会得罪许多人,甚至整个士绅集团。
而另外一个士绅一体纳粮,则是改变了所有的特权组织,当所有的人都一体纳粮的时候,并不存在任何的特权,这样的话税收什么也都能够上来。
要知道那些普通百姓手中的田地并没有多少。
真正的大头实际上是那些官僚地主和世家大族。
他们手中才占有着更多的资源和更多的土地,这也是区别于普通百姓不同的地方。
朱元璋的脸色难看了起来。
虽然他在整个大明王朝说一不二,但是也知道这些世家大族和文人之间的权力有多大。
要是想要动他们的话,恐怕会极为麻烦,说不定朝堂上的所有大臣都会反对。
到那个时候就不是杀得人头滚滚的事情了,说不定还要应对各个地方的叛乱,到时候好不容易出现的太平盛世,就要毁于一旦。
太子朱标急忙说道。
“父皇三思,此事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若是如此,岂不是和所有世家大族和读书人站在了对立面,到时候与我等不利!”
“天下百姓虽然暂时苦了一些,但是比起曾经食不果腹的日子好了许多!”
“至少他们现在还能够活着,还有饭可吃,若是咱们真的这么做的话说不定会天下大乱!”
随后太子朱标又将目光看向李善长,希望李善长能够说两句公道话。
李善长自然明白太子朱标的顾虑,随后笑着说道。
“这一点太子殿下说得确实不错,虽然这两个办法能够有效地解决此事,但是影响也是极大的!”
“除非是我大明发展到了更高的层次,或者是陛下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可以在不损伤我大明王朝元气的情况下,将这所有的地主士绅一网打尽,否则的话,一切不过是推到了从来!”
“隋炀帝贯通运河,确实损耗了大量的民力,但是不得不说确实是一件罪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情,甚至包括科举考试也是如此!”
“因为这些事情触动了那些世家大族的利益,隋末的那些歌剧诗里有哪一个不是世家子弟,他们背后基本上都有人支持!”
“黄巢起义虽然残暴,但是不得不说,却将陇西的门阀势力屠戮一空,否则的话,又是一股极为恐怖的力量!”
太子朱标和皇帝朱元璋听到这话心中不由得思考着,李善长所说的话和他们之前所听到的完全不一样,但是仔细想想好像也确实是这一个道理。
世家大族所维护的不过是自己的特权和自己的利益,哪里会将普通百姓放在眼里。
此时皇帝朱元璋默默地攥紧了拳头,有朝一日自己定要将大明帝国打造成那样的太平盛世,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就算是自己做不到,还有自己的标儿,未来还会有大孙,代有明君之下,未来的大明竟然会做到强盛至极。
此时朱元璋的心中种下了一颗强盛的种子。
“好了,不说那些有的没的了,现在的问题是这件事情该当如何处理?”
“虽然以咱们的关系,朕可以不处理你,但是总归需要给天下百姓一个交代!”
“这可是你那个好徒弟胡惟庸亲自提出来的!”
朱元璋的言语之中带着几分的讽刺。
李善长愣了一下,自从自己穿越到这个地方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胡惟庸,虽说两人是名义上的师徒,不过是利益共同罢了。
胡惟庸想要通过李善长来替自己铺路,而李善长则是希望通过培养出一个宰相来接替自己现在的位置,两人一拍即合,但是真正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
“我和那胡惟庸也只不过是名义上的师徒而已,当我从中书左相的位置上退下来的这一刻,这一段缘分注定是断的了!”.
第十七章 上交丹书铁券
第十七章上交丹书铁券
此时李善长的眼神中满是阴翳,胡惟庸案爆发之后,那时的李善长早就已经辞官归隐,然而即便是如此,自己也没能够逃脱,依然成了被株连的人之一。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干脆直接和他们划清界限,这样也是一件好事。
只见这时朱元璋试探性地说。
“正准备回收他们手中的单书铁券,百室觉得如何?”
太子朱标顿时愣在了原地,心中有些郁闷,自家父皇说得是不是有些太直白了?对着一个国公说要收了他的特权,这可是在打脸了。
此时太子朱标有一些担心,万一这个时候李善长翻脸了,可就麻烦了.
可是让他意外的是,李善长却点了点头。
“丹书铁券这一个东西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收了也就收了吧!”
朱元璋看着李善长的回答,心中有些意外。
本来以为李善长还会为这些淮西子弟争取一番,谁能想到就这么把他们给抛弃了。
“哦,百室说的可是真的?”
李善长却极为认真地点了点头。
“确实是如此,这丹书铁券并不是什么好东西,看样子是个免死金牌实际上不是!”
“这些年来,那些老弟兄仗着自己手中有丹书铁券,可是没少犯糊涂事,那些事情一件件地累积起来,就算是有一百个丹书铁券都未必能够保住他们的命!”
“只会让他们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越陷越深,更何况……”李善长盯着朱元璋说道。
“以陛下的性格,要是他们做得真的过分了,就算是他们手中有着丹书铁券也免不了意思!”
上一篇:家父崇祯帝,请陛下称万岁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