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86章

作者:见月明

  不过他也只是默默吐槽几句,并没有真的怪罪傅安。

  他在坐镇过辽东,很清楚下面工作的难处。

  傅安同时给十五家封国修建临时定居点,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

  能弄成这个样子,已经不错了。

  而且,条件简陋才好,这样等将来鲁国发展起来,他才更有成就感。

  当初朝廷要大分封,他作为最年长的未分封亲王,自然是排在第一位的。

  而且作为亲王,他比一般的诸侯王多了许多特权。

  比如挑选封地的位置。

  虽然朝廷不可能完全满足他的要求,但也会参考他的意见。

  经过无数次的思考对比,最终他将封地选在了爪哇岛。

  别的岛屿要么太小,零零碎碎的不好发展。

  要么太大,不可能单独分给一个诸侯王,必须要和其他人分享。

  分享就意味着将来有可能起争端。

  他没有太大的理想,也不想介入各种纷争,只想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安生过日子。

  爪哇岛符合他所有的需求。

  面积不大不小,正好可以单独分给他这个亲王。

  处在南洋岛链的最外围,远离其他岛屿还不是交通要道,可以关起门过自己的日子。

  当然,作为一个接受过新思想的亲王,他知道孤立政策是没有前途的。

  日子想过的滋润,必须要在大明的宗藩体系里找准位置,一个不威胁别人又不可或缺的位置。

  爪哇岛也能满足他的这个需求。

  香料。

  这里盛产香料,有香料群岛之称。

  他只需要为大明体系内的国家提供香料,就能确保日子过的很滋润。

  对于他的这个选择,老朱也没说什么。

  这个儿子谦恭下士、博学多识,喜好风雅之道,不喜俗务。

  这一点大家都是知道的,而且也没人指责什么。

  朱橚的喜好,确实有点不登大雅之堂。

  至少对皇族来说,有点上不了台面,属于是不务正业。

  当然,现在朱橚登上了行业巅峰,情况又不一样了。

  朱檀的喜好则不然,这是妥妥的贤王格调,放在任何时期那都是值得夸赞的。

  所以,当朱檀表明自己的追求之后,老朱很爽快的就把爪哇岛封了给他。

  而且因为朱檀在辽东坐镇过几年,鲁王府也是有一定基础的。

  所以他的封国起点更高。

  也不用担心会被国相府夺权之类的。

  甚至国相府都是以他鲁王府的原班人马为主组建的。

  朝廷配备的官吏,都去了中下层。

  也因此,在到达爪哇岛之后,只用了半个月时间就初步安置下来。

  并且建立了上下通达的秩序。

  就在他雄心勃勃,准备放手大干一场的时候,一场天灾袭来。

  暴风,前所未有的大风暴来袭,海浪能有数丈高。

  水桶粗的树干都被拦腰吹断。

  之前暂时堆放在外面的各种物资,在大风里犹如纸片一般飞舞着飘向远方。

  躲在低矮的小屋里,看着这一切,朱檀心中犹如在滴血。

  比起物资上的损失,他更担忧的是迁徙来的百姓。

  不知道要损失多少人。

  等等……他猛的回头打量起这低矮的小屋。

  发现在狂风里竟然能保持不散架,为主人提供最后的庇护。

  这一刻,他全懂了。

  原来不是傅安小气,而是太负责了。

  这时他脑海里不禁浮现出,陈景恪经常说的一句话,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原来这才是因地制宜……”

  这一刻,他似乎悟到了很多。

  暴风刮了一天一夜才停歇,居住地已然一片狼藉。

  看着这一切,大家心中不禁生出沮丧之感,很多人甚至失声痛哭。

  朱檀却召集所有人,开了一场会议。

  他将自己能想到的鼓舞人心的话,全都说了一遍。

  鸡汤管不管用不知道,但他这个主心骨没有乱,确实有助于稳定人心。

  尤其是他最后宣布,会在这里树立一块石碑,记录今天发生的一切。

  供后世纪念瞻仰。

  这是一剂强心针,激发了大家的斗志。

  之后各级官吏出动,组织百姓和军队进行救灾。

  最后统计下来,有一百三十八人死于大风,四百余人受伤者。

  至于财物的损失……他们带过来的财物,九成损失一空。

  尤其是粮食,损失更大。

  “如果没有外来援助,最多二十天我们的粮食就要耗尽。”

  听到这个消息,朱檀的眉头紧紧皱起。

  别的事情都好办,独独不能没有吃的。

  于是他下令,一边派人去淡马锡、楚国求救,一边派出军队捕猎,派出水手去捕鱼。

  尽可能的延缓粮食的消耗。

  但粮食不足的消息根本就瞒不住,本就沉浸在悲伤里的百姓,这下彻底慌了。

  再也没有心思去干活。

  这次就算朱檀舌灿莲花都没用。

  朱檀首次感受到,什么叫无能为力。

  作为亲王,他的人生太顺了,就算有困难也从来都没有慌过。

  因为他知道,再大的困难,找老头子哭一哭就都解决了。

  可现在,他没地方哭,也不能哭。

  作为一国之主,他要是哭了,人心马上就能散的一干二净。

  他首次感受到,肩负一国的压力。

  也隐约感受到了,自家老头子和大哥承受的压力。

  深吸口气,他眼神里的软弱和惶恐慢慢消失,最终只剩下坚毅。

  现在,轮到我来肩负一国百姓了。

  如果朱元璋看到这一幕,想必会非常的欣慰。

  然而……困难并不会因为决心就消失不见,粮食问题依然笼罩在所有人头顶。

  不解决这个问题,就无法安定人心。

  就在朱檀绞尽脑汁的思考,如何拼凑一些食物的时候,一个人出现在他面前。

  这个人他非常熟悉,就是当初为他们引路的淡马锡使者。

  那使者带着他来到一处空地,掀开一块石头露出一个洞口。

  里面装满了粮食。

  朱檀惊喜的道:“粮食……这……傅总督他算到了?”

  那使者恭敬的道:“这些粮食,大部分是之前从爪哇土民手里收缴来的。”

  “傅总督没有全部运走,而是留了一部分以备不时之需。”

  “没想到今日恰好用到了。”

  朱檀是何等人也,自然知道这只是场面话。

  傅安这是在给诸侯王下马威,告诉大家淡马锡才是南洋的中心。

  淡马锡总督才是南洋话事人。

  只不过他用的方法很高明,不会引起大家的反感。

  毕竟天灾非人力所能操控,他也确实帮大家解决了大难题。

  有些反应迟钝的,甚至都无法领会到他这一层意思。

  只会感激他的帮助。

  但就算再迟钝的人,都能通过这件事情明白一个道理,淡马锡的影响力无孔不入。

  以后想做什么事情,必须要考虑到傅安的想法。

  更准确的说,是考虑淡马锡总督的意思。

  朱檀看出了傅安的想法,对此他并没有说什么。

  本来他就没打算搞事,有个强势的总督,对他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

  毕竟,淡马锡总督代表的是朝廷,有他弹压诸侯王不敢乱来。

  至于总督府会不会反过来欺辱诸侯王……

  纯属想多了,真当诸侯王是吃白饭的。

  有了这批粮食,鲁国就能支撑到下一批粮食送来,民心终于安定下来。

  大家投入到了新一轮的建设中去。

  朱檀也给洛阳写了一封信,将这里的一切都一五一十的讲了一遍。

  重点提了傅安对大家的帮助。

  不是阴阳怪气,也不是内涵傅安,而是真的夸赞。

  朱檀不知道的是,这场风暴受影响的不只是鲁国一地,整个南洋都被波及。

  刚刚到来的诸侯王们,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各家的损失都非常大。

  不过还好,人员损失都在可接受范围内。

  而且有了傅安提前布局,粮食问题也都得到解决。

  总体来说,算是有惊无险。

  然后,惊魂初定的诸侯王们,几乎做出了和朱檀相同的选择。

  一边写信对傅安表示感谢,一边写信给洛阳汇报这里的情况。

  朱桢得知这些消息后,感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