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87章

作者:见月明

  “这次谁也无法阻挡傅安入阁了。”

  许柴佬也点点头,说道:“傅总督确实是为能臣。”

  “等诸侯国稳定下来,必然要入中枢的。”

  说到这里他心中有些感慨,若非当初自己软弱,入阁的恐怕就是自己了。

  不过也没什么可后悔的,至少现在自己过的也不错。

  楚王朱桢对他信任有加,政务悉数委任于他,无条件支持他的变革。

  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事实也确实如他们所想,几个月后洛阳接到诸王的奏疏,朱标对傅安赞叹不已。

  “傅安果能臣也,可入阁……景恪你以为呢?”

  陈景恪思索片刻,说道:“内阁确实也该换届了,有几个老人需要退。”

  “陛下若对傅总督满意,自可以命其入阁。”

  “不过,南洋那一摊子,也需要一位能臣去接手。”

  “最好让其提前赴任,作为副手在傅总督手下锻炼一年半载,再转正。”

  朱标深以为然的道:“此乃老成谋国之言,只是你以为谁能担此重任?”

  陈景恪并没有直接说让谁去,而是说起了标准:

  “此人需有一定的背景,否则无法震慑诸侯王。”

  “还要懂新政,具有开阔视野……”

  朱标眉头微皱,现在懂新政的人不少,反倒是符合第一条标准的人比较少。

  符合两者的就更少了。

  眼见一时拿不出合适的人选,两人倒也没有着急。

  傅安入阁至少也是明后年的事儿了,有的是时间挑选合适的人。

  不过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老朱知道此事后,直接给出了一个选项。

  “你们觉得傅忠怎么样?”

  “傅忠?”朱标露出深思之色。

第442章 祸不单行

  傅忠就是傅有德的儿子,因为父子、兄弟不能同朝当高官的潜规则,一直没有担任具体职务。

  但平时没少领特殊差使,比如巡视地方,监察新政推行情况。

  这也意味着,他对新政不陌生。

  身份地位也完全没有问题,傅有德的儿子,谁敢不给面子?

  老朱说道:“咱早就答应傅有德,让他回来享天伦之乐,只是事情太多一直耽搁到现在。”

  “他心里不知道怎么数落咱呢。”

  “正好现在朝中无事,四边也比较稳定,就让他回来吧。”

  “他卸任之后,傅忠就可以出来主政一方了。”

  朱标并没有直接同意,傅忠有优点,但也有缺点。

  最大的缺点就是,他没有主政过地方,直接就去接手淡马锡,不知道能不能挑的起这个担子。

  许柴佬殷鉴不远。

  朱元璋自然能看出儿子的顾虑,说道:

  “先让他去淡马锡给傅安当助手,如果他能胜任,就让他继续干着。”

  “等将来傅安入阁,就将其转正。”

  “如果他不能胜任,就让他回来,再换个人去给傅安当助手。”

  这确实是最稳妥的办法,既照顾了傅家成全了老朱的君臣情谊,又不耽误朝廷大事。

  朱标终于点头,同意了这项人事任命。

  于是,朝廷接连发出了两道政令,一是任命傅忠为淡马锡总督府长史。

  二是调傅有德回京。

  聪明人自然知道,这两条政令意味着什么。

  不过并没有引起什么太大动静。

  正常的新老交替而已,实在不值得大惊小怪。

  傅有德能坚持到现在才退,已经很难得了。

  要知道,和他同时期的老将冯胜、徐达等,现在基本都退居二线了。

  而且傅忠被任命为淡马锡总督府长史,也表明傅家的地位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

  对于傅家来说,这就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了。

  傅忠先是进宫谢恩,然后收拾好家门翘首期盼老父亲归来。

  对于这个任命,陈景恪也没有什么意见。

  傅忠和他是连襟,再加上工作上的事情,时常打交道。

  他对傅忠还是比较了解的,为人稳重有远见。

  不算顶尖人才,但和大多数人比,也属于出类拔萃。

  担任淡马锡总督还是绰绰有余的。

  淡马锡总督候选人敲定,他也算是放下了一件心事,之后就再次投入工作中去。

  与此同时,一个好消息传来。

  秋殷薯种植面积达到了五万亩,已经在洛阳普及开来。

  老朱要求各省各府各县,派遣专门的人员前来洛阳学习种植技巧。

  明年要将殷薯扩展到全国。

  争取三到五年内,殷薯走入千家万户。

  对于这个计划,群臣自然是支持的。

  他们不光是口头支持,还采取了实际行动。

  将殷薯带回家乡进行种植推广。

  既响应了朝廷的号召,又在家乡博取了一个好名声,可谓是一举两得。

  百姓对于高产良种也是翘首以盼。

  没关系的普通人家,只能等朝廷将种苗输送过来。

  有关系的人家,已经开始想办法提前弄种苗种植了。

  对于这种情况,老朱自然是很欣慰的。

  还是那句话,殷薯早一日普及,百姓就能少饿死许多人。

  没多久又一个好消息传来,铁轨修好了。

  这条单轨铁路最终长度为六十一里,耗时近一年才修好。

  这个效率自然是非常低的。

  但考虑到这是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摸索,慢一点也是正常的。

  而且通过这次修路,大明培养出了一批熟练技术员和工人。

  这就是种子。

  铁路竣工也算是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朝廷就派出了朱雄英去主持了竣工仪式。

  陈景恪自然也跟了过来。

  过程没什么可说的,总之看到这条铁路陈景恪感慨万千。

  穿越这么多年,终于要迈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了。

  仪式结束,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

  这些技术员和工人怎么办?

  按照以往的情况,工程结束工匠和工人要么回工部干别的,要么就遣散回家。

  陈景恪自然不愿意见到这种情况。

  这些人可都是种子,岂能就这样解散?

  于是他提议,所有参与铁路修建的人,统统归铁道司管理。

  “他们的职责只有一个,修铁路。”

  “不修铁路的时候,就维护铁路,研究修铁路的技术。”

  “比如如何在山体上开挖隧道,如何架设天桥沟通天堑……”

  “只有培养出一支技术精湛的工人队伍,才能实现铁路贯通全国的宏伟蓝图。”

  这个提议自然获得了朱标等人的赞同,就连群臣都没有反对。

  毕竟火车的用处大家都懂。

  培养一支专门的铁路工人,是非常有必要的。

  就如漕运一样,大明可是养着一个涉及百万人的漕运体系。

  不过对于陈景恪随后的一个提议,就引起了比较大的争议。

  铁路工人的待遇问题。

  陈景恪觉得应该给他们提高待遇,毕竟修路太累了。

  将来要跋山涉水,要远赴外地,某些荒山野岭可能一呆就是好几年。

  必须要提高相应的待遇。

  群臣则认为,这样做开销太大了。

  那些出外勤的,提高待遇还能说的过去,但又不是所有人都出外勤?

  怎么能都提高呢。

  于是在朱标的提议下,拿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日常待遇不变,出外勤根据实际情况发放补贴俸禄。

  如此皆大欢喜。

  但陈景恪知道,在这件事情上,群臣是主动让步了的。

  换成别的项目,想提高工人待遇,想都别想。

  这些人对于财政预算卡的非常死,朝廷私下怎么花钱那他们管不着。

  但官面上的钱,分毫必争。

  当然了,他们让步也不是因为陈景恪面子大,而是因为铁路。

  还是那句话,铁路太重要了,大家都不想因为一些小问题制造障碍。

  铁轨修好,就等火车了。

  陈景恪抽空去研究院看了一下,在组装车间里见到了一台初步成型的庞然大物。

  邬秉让命人将火车启动,骄傲的说道:

  “锅炉和动力系统已经组装好,每天都会启动一两个时辰进行磨合。”

  “现在正在制造的配套设备,等这些设备组装磨合好,就能进行真正的试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