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科举落榜开始造反 第114章

作者:大秦阿冰

  “北伐大捷!”

  “建奴皇帝多尔衮被斩,魏国公灭国朝鲜。”

  负责八百里加急的羽翎使,一路上高喊着大捷,直奔京城。

  不多时,京城百姓俱是知晓了贾英在外面的战绩。

  出征三月,不仅仅收复了辽东三州,剿灭了建奴,还把朝鲜也给灭了。

  朝鲜虽然属于藩属国,每任朝鲜王都必须接受大周册封,但大周对其并无统治。

  实行的完全就是上古周朝分封诸侯那一套,朝鲜王在自己的领地上自己玩。

  朝鲜只需要隔几年向大周皇帝进贡就可以了。

  朝鲜只是名义上是大周的领土。

  贾英如今灭了朝鲜,类似始皇帝灭六国一样。

  而且朝鲜领土还不算小,足有江浙两省之大。

  建奴,朝鲜,算得上两国了。

  贾英一次出征灭两国,也是没谁了。

  哪怕放到历史上,也能进入武庙,受人供养偈礼膜拜。

  “忽闻剑外收朝鲜,漫卷诗书喜欲狂,我大周开疆拓土,当浮三百杯。”

  “朝鲜怎么说也是我大周藩属国,魏国公怎么能把他灭了?”

  “你还是不是大周子民了?此任朝鲜王并未接受我大周册封,就是一伪王,我大周这是吊民“三二零”伐罪。”

  “这位老兄骂得好,听闻这伪王还组建了朝鲜八旗,帮助建奴试图抵挡我大周天兵,要我说灭得好。”

  “魏国公行那开疆拓土之事,为我大周再增二省之地,何其荣幸。”

  “大丈夫正该如此,某也想去从军了。”

  “同去,同去...”

  因为太上皇在辽东大败的缘故,大周尚武之风并不强烈。

  不少人都惧怕上战场,和靼子厮杀。

  无他,脊梁骨被建奴给打碎了。

  可贾英横空出世,莽北境,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先灭建奴,后灭朝鲜。

  无数人看到了贾英的强悍,看到了大周的强悍。

  枪杆子硬了,腰杆子才能硬。

  一时间,不少人自发的前去报名从军,也想要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而不到半天,整个京城也都知晓了北伐大胜之事。

  整个京城张灯结彩,迎放烟花爆竹。

  黛玉,宝钗,探春,惜春,秦可卿,宋引章,盛明兰,赵盼儿等人皆是知晓,贾英即将回归,俱是在内心欢欣鼓舞。

  太和殿,雍顺帝正在上朝。

  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正在向雍顺帝汇报着天下大事。

  “大捷,八百里加急大捷,多尔衮被斩,我大周灭国朝鲜。”

  正在这时,羽翎使赶到了皇宫,远远的就在大喊。

  “什么?”

  雍顺帝隔着老远就听到了捷报的消息,当即惊得从龙椅上站了起来。

  “快,快宣...”

  雍顺帝声音都在颤抖。

  此次贾英出征,带给他的惊喜正是越来越大了。

  雍顺帝本来只想着收复山海关的,结果贾英收复了辽东,剿灭了建奴。

  本以为就到此为止了,谁知道贾英顺手还把朝鲜给灭了,行那开疆拓土之功。

  不多时,羽翎使抵达太和殿,快速的将捷报上的内容念来。

  “陛下,北伐大捷,魏国公灭国朝鲜,斩杀多尔衮,朝鲜王,占领朝鲜,一干建奴也死得一干二净,大军不日班师回朝。”

  这个消息宛如晴天霹雳,直接轰得文武百官俱是脑袋一阵眩晕。

  收复辽东,剿灭建奴,贾英的功绩足以封王了。

  又顺手灭国朝鲜,该怎么封赏?

  莫不是要封赏为亲王爵位?

  难不成大周要出一位异姓亲王?

  这哪怕是在历史上,也是亘古未有之事。

  外姓臣子都默认只能封郡王,这是所有人心里都明白的。

  可贾英携此大胜之功,单单只封赏郡王,未免太过分了。

  雍顺帝听完了羽翎使的汇报之后,内心又惊又喜。

  但惊喜过后,也开始在脑海里开始思考,如何封赏贾英了。

  只封郡王,明显不够。

  但雍顺帝也担心贾英的权柄太大了。

  如今贾英又携灭国之功即将归来,其名声不出意外,必将如日中天。

  而雍顺帝原本想要提拔的义子凌不疑,如今还只是一个一等国侯。

  显然不能和贾英相抗衡。

  朝廷派系失衡,也不是雍顺帝想看到的。

  雍顺帝问道:“大军还有多久回朝?”

  羽翎使当即回道:“回禀陛下,大军如今已抵达山海关,预计最多三日便将回朝。”

  想了想,雍顺帝当即笃声道:

  “三日后,文武百官随朕出城相迎北伐大军。”

  怎么说,此次北伐大胜,大周上下都应该显得重视一点。

  雍顺帝想要制衡保持派系平衡是真的,但他心里高兴也是真的。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山海关外打鱼船。一片王阳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山海关,贾英率领大军下了宝船上岸。

  有了宝船在手,回来之时,贾英便让士卒渡海而归了。

  宝船体型硕大,一艘便可容纳上千士卒。

  百艘宝船,足以容纳贾英麾下三十万大军。

  此次北伐,五十万大军折损将士共计五万余人。

  贾英在朝鲜留了张辽和两万大军。

  山海关留了牛继宗和十万大军,其余如宁远,锦州,盛京等城,也留了一些大军。

  “恭喜贤侄了,此次灭国朝鲜,想来陛下必当有厚赏。”

  山海关里,牛继宗再次见到贾英时,忍不住主动上来恭维。

  贾英笑着摆手:“伯父客气了,此次伯父也立下了功劳,一个侯爵想来是跑不掉的。”

  牛继宗本就是一等伯爵,此次大战虽然没怎么出力,但只要大军获胜,他怎么着也能混到功劳。

  第二日,贾英又在山海关等到了顾廷烨,冯唐等将领。

  朝鲜那边有张辽,贾英便让高顺率领五万大军以及并州狼骑,驻扎盛京。

  辽东大定,宁远和锦州只需要让一些副将驻守便行。

  至于山海关,只能继续让牛继宗继续驻扎,等待后续朝廷派来新的山海关总兵。

  聚齐人马后,贾英率领众将,班师回朝。

  三日后,大军抵达京师城外。

  雍顺帝携文武百官,出城十里相迎。

  “陛下,来了。”

  听着远处大地传来的震动声,戴权开口提醒道。

  雍顺帝闻言,连忙整理了一下仪表。

  不多时,大军抵达此地。

  发现雍顺帝和文武百官在此地等候,贾英连忙让大军停下。

  贾链,贾环,贾芸,薛蟠,顾廷烨,顾千帆等人纷纷下马,龙行虎步的跟在为首贾英身后.. ........

  “回禀陛下,臣贾英,不负厚望,此次光复辽东,剿灭建奴,灭国朝鲜,班师回朝。”

  见到雍顺帝后,贾英连忙上前拱手开口汇报。

  雍顺帝笑着拉着他的手,哈哈笑道:“魏国公不必多礼,此次北伐大胜,朕内心欢欣鼓舞还来不及呢。”

  “臣等叩见陛下...”

  一应将领俱是纷纷单膝跪地行礼。

  “诸将不必多礼,随朕回京。”

  雍顺帝摆了摆手。

  不多时,大军各自回营,贾英及其将领跟随雍顺帝返回京城。

  此刻的京城街道,早已被皇城司和五城兵马司的人清理了一条街道出来。

  但却依旧抵挡不住热情的百姓。

  这些人纷纷挤在回皇宫街道的店铺二楼包间上。

  不少人为了能目睹北伐将领以及贾英的风采,不惜花费重金包下雅间,请来好友一起围观。

  其中不乏一些诗礼簪缨世族的姑娘们。

  看着骑在高头大马上,英俊非凡的贾英。

  一时间,无数的香囊竟然向他飞来。

  不少将领也被这些香囊砸到,但却没有丝毫恼怒,反而脸上止不住笑容。

  富贵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我算是体会到这种感受了。”

  顾廷烨在边上感慨了一声。

  此生他最明智的事情,就是选择从军入伍,跟着贾英建功立业。

  其余将领也和顾廷烨一样的感受。

  以往他们哪里受到过这种万人敬仰的场景?

  太和殿。

  雍顺帝在戴权的陪同下进入。

  “宣北伐诸将觐见。”

  大太监戴权高喝一声。

  不多时,一应将领纷纷从殿外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