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咸鱼艺术家,整顿娱乐圈 第169章

作者:我住汉江尾

  《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

  嫁人后是这样喝酒的:

  《渔家傲》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清平乐·年年雪里》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蝶恋花·上巳召亲族》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

  丈夫死后是这样喝酒的:

  《永遇乐·落日熔金》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行香子》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声声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转调满庭芳》恰才称、煮酒残花。

  这样一个酒鬼,如果和李白成为夫妻会怎样?

  她不光喜欢喝酒,还喜欢大胆尝新。

  有人根据“金尊沉绿蚁”等词推测李清照喜欢喝绿蚁酒这种新酿酒。

  她和她的未来丈夫赵明诚的初遇是这样的:

  【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赵明诚提亲后,18岁的李清照就和21岁的赵明诚结婚了,婚后两人一起啃老,过着各种各样没羞没躁的幸福生活,天天对外撒狗粮。

  某日,李清照在集市上买了一束花,插在头上调皮地问赵明诚:“花和我哪个好看?”他丈夫笑着说:“自然是人更美啦!”

  于是,李清照又写了一首词,狠狠的给北宋的单身狗撒了一波狗粮。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好景不长,婚后第二年,家里出了事。

  当时王安石实行变法,李清照老爸李格非是旧党派,赵明诚老爸赵挺之是新党派。结果就是老爸被罢官,公公却升职。

  新规说不允许与宗室通婚后,李清照不得不和老爸回老家。

  作为当时的著名网红大V,李清照当即写下《醉花阴》劝诫丈夫和公公莫与小人勾结,参与党争。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当时赵明诚连忙熬夜写了几十首词,和李清照的混在一起,让友人选出哪个的词更好,结果自然是输给了自家老婆“李三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新来瘦,非千病酒,不是悲秋。】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周孝愚的嘴角上慢慢的流露出一丝笑意。

  脑海中关于李清照的形象更加清晰起来。

  “老娘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老娘喝酒、赌博、怼人、改嫁、休夫、被家暴、坐牢……但老娘是个好姑娘。”

  “你就说老娘的人生精不精彩?刺不刺激?”

  周孝愚嘴角上的笑意越来越浓。

  如果抛开北宋末年的国仇家恨,李清照的人生一定是女频大爽文里面的女主角。

  青古留名,这样的奇女子,应该没有太多的遗憾吧。

  即便有,也是那个时代的遗憾,而不是独属于她的。

  咕咚一声,周孝愚再次端起酒瓶灌了一口酒。

  对了,还要给李清照身上加上一个愤世嫉俗的建政达人标签上去。

  若是生活在这个年代,李清照的人生一定比那个时候更加的绚烂夺目。

  能在南宋初年活71岁的孤寡女人,即便生活很惨,又能有多惨?

  但晚年的她,却一定是孤独的。

  周孝愚再次给李清照身上添加了一个标签,“敢爱敢恨,心中藏不住情绪,要么说出来,要么写出来。”

  都说她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恐怕这位女词人心中,亦有豪放洒脱的一面。

第184章 填词人,作曲人

  周孝愚一个人在餐桌前思索了片刻,进书房将宋词和笔记本拿出来。

  根据系统空间的提示,里面的两首曲子都是根据李清照的词改编而来,分别是《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虽然现在系统里面的剩余经验值不足,他无法直接兑换歌曲,但是这个大概方向已经被定下来了。

  然后,他的目光落在这两首词身上。

  一般的歌曲诞生过程,都是先有曲,再填词,然后进行不断地编曲和修改尝试,最后确定下来后才能去录音棚录音。

  曲是灵魂和核心,属于从0到1。

  词是在曲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补充,突出这首曲的特色,将曲子里面的意境具体化文字化,顶多算是从1到2.

  而编曲,则是让这首歌从1到10,或者从2到10等等。

  一年学填词,十年学作曲,十五年才能学会编曲。

  这是因为,学习填词的人一般都有一定的文字功底,而填词的技巧,说到底无非就是平仄和韵律,把曲子给你,你根据曲子的韵律来作命题作文。

  磨一磨,消耗一点时间和精力,总归是可以拿到一个60的及格成绩的。

  所以学习填词进展略快。

  作曲就不同了,这个东西很吃天赋,假设天赋一般,那就需要靠一点一点系统学习,这个变现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十年只是一个大概估计,可能早一点,也可能晚一点。

  至于编曲为什么要十五年,这是因为编曲的人首先必须精通各种乐器,知道各种乐器的音色和特点,知道这些乐器之间的搭配和组合能出现什么样的效果,这种知识储备就很庞杂和专业了。

  但是到了周孝愚这里,完全是反过来。

  他对编曲的理解反而是最深的,这是因为他有民乐演奏基础,其次是填词,最后才是作曲。

  他的目光继续落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身上。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很短,当做一首歌的歌词的话是不够的,所以必须填充和补充完整。

  他再次灌了一口酒,尝试将自己带入到这首词的意境中。

  一般的填词主要就两种方法:填词转折法和填词言情法。

  【填词转折法】:这种方法强调在诗词中运用转折来增强表达效果。通过情感的转折和表达方式的变化,使得诗词在表达上更加婉转和引人入胜。

  例如,通过描述一个情境的多个层面转变,如喜怒哀乐的转变,来展现人物的复杂情感和故事的曲折性。

  【填词言情法】:言情之词贵在婉转,最忌直白。这种方法注重通过含蓄的方式来表达情感,避免过于直接的表达,以免意境显得肤浅。

  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使情感表达更加深刻和动人。

  这两种技巧,周孝愚其实懂一点。

  就拿这种‘贵在婉转,最忌直白’来说,一般人泡妞,直接点的就是‘小妞,能不能加个微信好友,我想泡你’。

  或者‘晚上能不能陪我睡觉?我想C你。’

  妹子会通常用一个滚字来回复你,可能会觉得这个人没素质,是个流氓。

  但是换成文人来泡妞,同样的意思,同样的目的,只是将表达方式变得婉约一些,效果就不同了。

  徐志摩说:“我想和你一起起床,看清晨的阳光在身上流转。”

  这不还是想泡人家?

  你猜别人怎么来评价这句话?

  【这句话体现了徐志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浪漫追求。】

  于是,一个成了流氓,一个成了浪漫派诗人。

  上述的【填词言情法】显然是让你做诗人,而不是流氓。

  这就是婉约在文字中的作用和价值。

  而且填词用字,要讲平仄。

  讲究平仄的目的,是要根据汉语声调的特点,有意识的安排一种高低急促互相交替的节奏,使词句具有优美的声律,不仅咏起来顺口,听起来也悦耳,还可以加深意境,激发情感。

  用食物来举例,一般食物的本质必须是‘好吃’,而填词则是将这件食物进行包装,让它变得‘色香味’俱全,而不仅仅只是好吃。

  可不要小看了‘色’在食品或者歌曲中的重要性。

  色就是好看。

  在西餐中,为了让食物好看,特别增加了一个‘摆盘’的分类。

  食物中的‘香和味’可以看做它的曲子,‘色’则是填词。

  编曲则是将这三者组合起来,让效果变得更好。

  想通这些后,周孝愚慢慢拿起笔,手腕落在笔记本上的空白页面上。

  脑海中当下倒映出一个18岁,生活无忧无拘无束的靓丽古代少女模样。

  少女昨晚刚和朋友去KTV嗨皮到凌晨回家,喝了不少酒,有点醉,回家后倒头就睡,睡醒后已经是第二天的中午。

  她朦朦胧胧的睁开眼,懒洋洋的躺在床上,大脑中有点断片,昨夜零星的记忆如使劲往窗户内钻的凉风一般断断续续涌上心头。

  她记得昨晚凌晨回来时外面正下着雨,雨不大,当时渐渐有了停歇的趋势,但是风很大,吹在人身上让她裙摆飞扬,略微有些冷。

  伸手摸了摸额头,仍旧有点头疼,这是酒后宿醉的后遗症。

  恰好此时同租的室友进门来看望。

  于是她靠在床头,揉着眼角问道:“外面情况咋样?风停了吗?雨停了吗?”

  女室友回复道:“地球照样在转,小区里面的海棠花和昨天差不多。”

  言外之意就是,昨晚的风和雨都不大,对海棠花没啥影响。

  于是少女猛的拍了拍额头,感叹道:“你知道不?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少女的感叹明显比女室友的回复多了一层意境。

  女室友的回复是基于外面的现实,而少女的感叹则是更多的基于内心对这个世界的感触,酒后对理想生活的感触,颇有点咏春悲秋的理想主义色彩在里面。

  周孝愚渐渐有些懂了词句中少女当时的心态。

  酒不够,继续喝。

  他再次狠狠灌了一口酒,用筷子夹了一块肉塞入口中,很快,第一罐啤酒喝完了。

  周孝愚站起身,感觉到自己的思绪似乎飘得很远,多了一种飘飘然忘乎所以的心态。

  于是他再次拿起笔,这次,终于写下了一行词句。

  随后与李清照的这句词对比了一下,平仄方面倒是照顾到了,然而里面的意境可是差远了。

  喝得还不够,继续。

  等到第二罐啤酒下肚,醉意已经十分明显了。

  他从餐桌离开,来到书房,坐在古筝前,弹了一下曲子,胸中突然有一股引吭高歌的冲动。

  喉咙动了一下,最后吼出来一首曲子。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

  吼完之后,心情似乎痛快了不少。

  最后,他的记忆似乎变得模糊,只记得自己将一楼的大门关了,然后扶着楼梯上了二楼,鞋子一脱,直接往床上一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