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笔下宝宝
老陈讲起了一个故事。
那年冬天,连队紧急施工,半夜突发故障,需要一批特殊规格的零件。
整个团里就库房里有储备,老陈连夜开车送去,在暴雪中走了四个小时。
“要不是那批零件及时送到,整个工程就得延误。”老陈说,“”从那以后,我就明白了,后勤保障就像是连队的血液,看不见摸不着,但缺了就不行。”
伍六一若有所思。
第二天,伍六一主动开始整理库房。
几天下来,原本杂乱的物资变得井井有条,他还根据施工进度,提前准备好可能需要的物资。
一周后的晚上,突然下起了大雨。
“不好了!”一个战士跑来报告,“三号工地的排水泵坏了,地下水位在上涨!”
伍六一立刻反应过来:“备用泵在哪个位置?”
“库房最里面,但是.”老陈话没说完,伍六一已经拿着钥匙冲了出去。
雨中,伍六一一瘸一拐地搬运设备,和战友们一起连夜抢修。
等排水泵重新运转起来,天已经快亮了。
“干得好!”连长雷军走过来,“要不是你提前准备了备用设备,这次就麻烦了。”
伍六一擦了擦脸上的雨水,突然觉得心里暖暖的。
打那以后,伍六一渐渐爱上了这份工作。
伍六一开始研究物资管理的方法,甚至自学了电脑,建立起了电子台账。
一年后,老陈退役前找到他:“组织上准备调你去团部任司务长,这是个好机会。”
让所有人意外的是,伍六一却拒绝了。
“为什么?”连长雷军找他谈话。
“连长,我想留在咱们连队。”伍六一说,“这里的每一件工具、每一颗螺丝我都熟悉,我走了,怕工作会有断档。”
雷军笑了:“你小子,变了啊。记得当初是谁死活不愿意来当保管员?”
伍六一也笑了:“是啊,那时候总觉得后勤工作没意思。现在才明白,原来保障工作也能出彩。”
后来,伍六一在这个连队干了好多年。
他把库房管理得井井有条,创造了很多好方法。
新来的战士都说,只要是伍六一管理的库房,找东西特别方便。
有一次,师里组织参观,后勤部长邵家旺问伍六一有什么感想。
伍六一想了想,说:“以前我总觉得,当兵就该冲锋陷阵,后勤工作是可有可无的。
现在我明白了,在和平年代,默默做好保障工作,同样是在守护国防。“
邵家旺拍着他的肩膀:“说得好!和平年代,后勤就是战斗力。”
这句话,伍六一一直记在心里。
多年后,他的儿子参军入伍,也被分配到后勤岗位。
儿子有些失落,伍六一却笑着说:“儿子,记住,在部队里没有小角色,只要用心,每个岗位都能发光发热。”
后勤兵们还是个多面手。
邵家旺上任师后勤部长后,还发现他们后勤兵里能人倍出。
高级士官李建国,十六岁就从农机中专学校毕业后,分配在县上农机站担任大型拖拉机维修员兼驾驶员。
正在农机站春风得意之时,恰逢有年冬季征兵,李建国光荣入伍!
入伍,是人生的机遇,但这一段人生旅途也同样充满了坎坷与挑战。
三个月的新兵集训之后,李建国被分配在部队医院。
虽是医院,但这并不是让他圆却初梦,而是进炊事班。
作为新兵,起初遭人藐视,然而,有一个事件让他石破天惊!
那天,夜深了,部队医院的一排排路灯,宛如一串串明亮的珍珠,将诺大的医院装点得如诗如画。
人们多或沉入梦乡,但医院住院部的某些角落的病房里还亮着灯,病房传出的呻吟声以及轻轻丝语隐约可闻。
这是医生或护士仍在关照着卧床的伤员。
突然灯光急闪一下,空中霎时如一团浓郁的墨,将整个医院笼罩在漆黑的深夜里。
几个白衣小护士跑出院子,叽叽喳喳地相互询问道,怎么没电了?怎么能没电呢?
值班室主任急呼呼跑来,说是电工房的电工工作疏忽,将400千瓦的电力发动机烧坏了!
院子里顿时围聚了许多人,院长与政委都来了,正商量如何尽快恢复正常供电。
但修理发电机技术难度高,往常偶遇这样的情况,一般是请技术高超的中国造船厂的师傅来维修。
两人估算了一下,维修预算经费是18至20万,修理的时间需要20至25天。
维修资金还不是大问题,但医院有800多位伤员日夜生活起居、用餐,怎么能停这么长时间的电呢?
两位院领导及众员工都急死了!
漆黑之中,忽然李建国大声说:”不需请大厂师傅,抢修发电机,让我来!但需两个条件,一是给我两个班的人马;
二是立刻购进我所要求的配件。三天三夜,保证完成任务!”
手电光闪晃,院领导与众人惊讶地望着这位炊事班的年轻新兵,心中不禁疑惑,但李建国坚定的目光与自信的神态,打消了人们的顾虑。
“得,死马就当活马医!”
考虑再三,领导答应了李建国的要求。
很快,以李建国为主干,医院成立了电机抢修组,院长亲任组长。
李建国与他的助手们雷厉风行,连夜完成拆机。
第二天安装配件,更换新曲轴、连杆、活塞、钢套等。
第三天便全部圆满调试完毕!
年轻的新兵李建国,率领非专业的20个同志,只花了4万多元配件费,才用了48个小时,便完成了大厂专业人马需要20天时间、20万元经费才能完成的工作!
李建国与他的助手们及电工房的人员也因此荣立了集体三等功。
新兵李建国让师领导与同志们都刮目相看。
不要说炊事班不能干出成绩,金子埋在土里都能闪出金光!
第665章 成绩突出的钟兴国师!!!
这一天,西北平县四十里铺的太阳晒得人发慌。
连长雷军和司务长伍六一坐着吉普车是一路颠簸,车后扬起老高的黄土。
这俩人是专门跑来团部看热闹的。
听说集团军要在他们团开个基层后勤现场会,连总后的易援朝处长都亲自来了。
“乖乖,这阵仗不小啊!”
雷军一下车就瞧见操场上停着十几辆军车,炊事班的小伙子们正在那儿忙活。
团长李正午正陪同几个高级军官说话,看见他们来了,远远地招了招手。
他们这位团长可是个实在人,平时最爱往连队伙房钻,战士们背地里都管他叫“伙头军团长”。
雷军走近了之后才发现,团里的几位主官正陪同师首长以及总部来的领导们正在视察工作。
见这么多领导在,雷军与伍六对视一眼默默地跟上了队伍。
团后勤部长王春政,边走边介绍道:“咱们团这些年主官换了好几茬,可抓后勤的劲头一点没松。”
他指着正在切菜的炊事班说,“瞧见没,那个班长赵大志,以前是'模范指导员',现在管后勤照样是把好手。”
正说着,那边哨子突然响了。
二机炮连的炊事班唰地动起来,三个小伙子跟变戏法似的,切菜、生火、炒菜一气呵成。
易援朝掏出怀表一瞅,好家伙,28分钟就整出来四菜一汤。
陪同前来的师首长钟兴国见状乐得直拍大腿:“这速度,打仗时候还怕饿肚子?”
这个团的后勤确实有两把刷子。
他们那个“后勤资料室”整得跟个小图书馆似的,墙上挂满了作战地图,桌上摆着外军后勤手册。
赵大志见这么多高级军官在,也不怯场,他摸着后脑勺憨笑:“咱当兵的也得学习啊,要不打仗时候连送饭都找不着道儿。”这话把大伙儿都逗乐了。
最让人开眼的是他们那些“土装备”。
多切机咔嚓几下就把土豆切成丝,比老师傅的刀工还利索。
磨豆腐机更是神,豆子进去白花花的豆浆就出来了。
团军需股杨股长得意地显摆:“俺们团,去年光蔬菜就自产136万斤,吃不完还卖给老乡,挣了不少钱呢!”
夜训场上更热闹。
军械员蒙着眼拆枪,三下五除二就把81-式冲锋枪拆了个干净。
装蹄员给军马钉掌,连缰绳都不用拴,那马老老实实站着,跟通了人性似的。
总部来的易援朝处长看得直点头:“这才叫练为战,不搞花架子。”
雷军他们团的车场修得那叫一个气派。
22间车库排得整整齐齐,洗车台、保养沟一应俱全。
团后勤部长王春政边走边介绍:“我们团自筹了30多万,把该修的该建的都整利索了。”
他指着新修的肉品检验点说,“现在杀猪40分钟就能搞定,保证'四无四不带'。”
菜地里更是一片兴旺。
一百多亩地整得跟棋盘似的,沟是沟垄是垄。
莲花白开始包心了,韭菜绿得发亮。
易援朝蹲在地头掐了根黄瓜,在衣服上蹭两下就啃:“嗯,不错,这玩意儿,比超市里买的还脆生。”
基层连队的宿舍里,战士们的个人物资按“三分四定“摆得整整齐齐。
烤火炉子擦得锃亮,连烟囱都抹得干干净净。
食堂门口的流水洗碗池哗哗响,战士们吃完饭顺手就把碗冲干净了。
现场会开了一整天,代表们看得眼花缭乱。
易援朝在笔记本上记了满满十几页,心里直嘀咕:这个1X8团的后勤搞得,比有些部队的作战训练还扎实。
难怪刘部都听说了要在全、军推广他们的经验呢!
天色渐晚,三连炊事班又忙活起来。
今晚加餐,除了平时的四菜一汤,还多了香喷喷的豆腐和刚摘的青菜。
师首长钟兴国亲自给领大家伙盛饭,嘴里还念叨:“吃饱了才有力气搞训练嘛!”
战士们哄笑起来,食堂里热热闹闹的,跟过年似的。
易援朝临走前特意又去菜地转了一圈。
夕阳下,绿油油的菜地泛着金光,几个战士正在浇水。
他突然想起领导刘之野说的话:“现代战争打的是后勤,这个团给咱们怎样建设基层打了个样。”
这话一点儿不假。
看着眼前这派兴旺景象,谁能想到这是个步兵团的后勤搞出来的名堂?
近年来,钟兴国他们1X8师各团营连深入开展争创“先进后勤处”活动,把基层后勤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
这一次,在钟兴国他们师召开了先进后勤处现场会。
所见所闻,令人耳目一新。
上一篇:大内侍卫,开局祖传刀法大圆满
下一篇:诸天,从一世之尊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