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617章

作者:笔下宝宝

  易援朝和齐参谋来到了步兵1X7团。

  团长王宇航告诉他们,部队精简整编后,司务长改由战士担任,曾经出现了“不愿管、不会管、不敢管”的新问题,影响了连队的生活管理。

  针对出现的新情况,除了轮训司务长之外,还建立了司务长集体办公制度。

  易援朝随着会议代表进入了该团司务长集体办公室。

  只见:墙壁四周挂着8块图板,上面以图、表、文字标绘着连队后勤的有关标准制度、管理知识、平战时工作等项内容。

  室内一角搁置着各种后勤业务方面的书刊杂志。

  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个“司务长档案柜”。

  易援朝顺手拿起一瞅,上面详细记载着每个司务长的德能勤绩等情况。

  该团后勤处许处长见他们看得津津有味,笑了笑说:“我们每周利用一天时间,把各连的司务长召集到这里来学习业务知识,处理工作中的疑难问题,交流经验。

  财务、军需股的同志,还分别就账目记载、伙食管理、业余生产等提供咨询服务,给他们教方法、传经验、送信息。”

  他停了停说:“这既是一种工作制度,又是一种培训形式,对提高司务长的工作能力确实很有好处。

  目前,全团司务长基本上达到了四会:会记账、会调剂伙食、会抓业余生产、会组织生活保障。”

  这时,站在一旁的师后勤部长邵家旺接上了话茬:“后勤是管钱管物的,如何才能管好?

  关键在人。

  因此,建设一支思想好、业务精、技术强的基层后勤骨干队伍至关重要。”

  紧接着,邵家旺部长告诉易援朝他们,全师各团普遍建立了后勤人员学习室,下大力抓了后勤干部和各类专业兵的培训。

  例如,教导团建起了“八室一家”,即后勤资料室、营房资料室、财务资料室、育才室、驾驶员学习室、修理工学习室、种植养殖学习室、木工学习室、司务长之家。

  团里先后拿出经费四万元,订报刊、杂志好34种,购图书、教材、技术资料万余册,以及部分实验器材、修理工具等,给各类专业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教导团先后举办各种培训班三十期,培训后勤人员。

  并与平城市实验食堂长期挂钩,分批轮训炊事员,今年已有一百多人经考核获得结业证书。

  同时,针对基层干部新、缺乏后勤知识的问题,对营连主官进行了为期15天的培训,由团领导和后勤业务部门的同志任教,提高了他们的后勤管理能力。

  目前,全师有78.5%的后勤干部和专业兵受到了比较系统的业务训练。

  初步形成了一支想干、会做、善管的后勤骨干队伍,为从根本上改变基层后勤面貌奠定了基础。

  易援朝在总部时早就听说了钟兴国他们师后勤管理工作搞得很出色。

  这次,易援朝亲自带队到该师一些基层连队参观之后,他们不得不发出由衷的赞哎:“真是名不虚传!”

  一行人来到某步兵连,易援朝随着参观的人流涌进了连队营具储藏室。

  前来视察的领导们看着那一节节擦得锃光发亮的烟筒,一个个保养如新的火炉,一张张维修好的饭桌、方凳,赞不绝口。

  师后勤部长邵家旺在一旁介绍说,该连四年来所用的345件营具无一丢失,连续四年被师团评为营具管理先进单位。

  一位来自军区的领导问连长吴磊:“你们的这些营具怎么管理得这么好?”

  吴连长说:“关键是狠抓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

  我们的办法主要是严格管理责任制,连有营管小组,班有营管战士;

  连有总账,班有卡片,个人有营具证,谁丢失损坏打谁的屁股。”

  易援朝闻言赞不绝口,这个办法很灵,该连做到了件件营具有人管,丢了有人找,坏了有人修。

  例如在烟筒的保管方面,每年烤火期一结束,连里专门安排时间,按照保养规定,擦试、涂油、封口,然后集中入库保管。

  这样,既没有丢失的,也延长了使用期,难怪这个连竟然六年来没有添置一节新烟筒。

  随后,易援朝一行人穿行在营区之中,依次参观了几个连队班排宿舍、被服库、伙房、菜窖。

  所到之处,只见设施全,标记清楚,放置有序,干净整洁,给易援朝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还有那绿茵茵的草坪,挺拔茁壮的XJ杨,争娇斗艳的花卉,更是令人心旷神怡。

  最使易援朝这些总部来人感兴趣的,还是那一排排一新如初的营房。

  军区营房部张部长在一旁介绍说:“和这个师同期建造的房子,有的现已成了危破营房。

  但是由于这个师定期维修,加强管理,所以还象新建的一样。”

  师后勤部邵家旺颇有感慨地说:“只建不管,只供不管,花钱再多,问题也是解决不了的。

  能否抓好管理的关键,在于团后勤处的工作是否扎实。”

  考察团一行又来到了师教导团。

  映入眼帘的是:全团200多亩园田化菜地,一片碧绿,那又粗又长的青萝卜,肥硕的大辣椒,正在包心的大白菜,紫色的茄子,长势喜人。

  易援朝笑着请教导团后勤处李处长谈谈他们搞好连队种植的经验。

  李处长他说:“只有面向基层,统一规划,搞好骨干培训,加强技术指导,落实责任制管理,做好这些基础性工作,就为连队种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教导团后勤处,为帮助基层搞好养殖,自筹资金10万余元,为每个连队建设了一个好猪圈,好兔圈,好鸡舍,并设有资料室、防疫室、培训室。

  实现了设施齐全、骨干培养、科学养殖、防病治病一体化服务。

  在这里,膘肥体大的美利坚巴克夏良种猪,肉多毛厚的德意志长毛兔,个大肥壮的莱航鸡,使易援朝他们大开眼界。

  教导团后勤李处长还告易援朝他们,“根据以往连队仔鸡存活率不高的情况,由团里统一饲养小鸡,长到半斤左右后再发给连队。

  我们团实行科学快速育肥法,每头猪每天增重一公斤以上,五个月盈利4000多元。”

  易援朝闻言笑着说说:“在生产经营方面,团以上单位搞一些骨干项目是必要的。

  但如何帮助连队发展农副业生产,搞好种植养殖,提高经济效益,增强连队自我发展、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各级后勤机关,特别是团后勤处要着力抓好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你们师教导团、1X8团、炮兵团后勤处为我们后勤系统做出了样子。”

  视察完教导团,下一步就是炮兵团。

  师炮兵团驻地气温偏低,加上缺乏种植技术,连队多年来种植的西红柿都是青疙瘩,可今年却长得又红又大。

  这奥妙何在?

  来自西北大区高山寒冷地带驻军某师的代表很感兴趣。

  他们在炮兵团种植试验指导中心解开了这个谜。

  炮兵团后勤处长告诉考察团一行人,为了帮助连队搞好业余生产,他们建立了包括生产骨干学习室、上千平方米塑料大棚和25亩试验田在内的团种植试验指导中心。

  在这里,组织连队生产骨干学习种植技术,进行科学实验,并提供信息和技术咨询。

  今年,炮兵团试验指导中心的同志们采取优选良种,温室育苗、提前栽种和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终于结束了西红柿不红的历史,让战士们第一次吃上了自己种植的红扑扑的西红柿。

  最后,易援朝来到该师“XXX部队阿胶厂”展台前,仔细地观看了阿胶的流程工艺图,对琥珀色的阿胶片赞叹不已。

  ……

  钟兴国告诉易援朝,最近这几年,基层部队后勤建设也随之发生许多变革,既体现在总部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上,也可以在官兵身边生活的“细胞”中感受到。

  易援朝在一次在钟兴国他们师下基层考察,就听到不少艰苦奋斗的新话题。

  例如让士兵生活的内涵更加科学,师里里新建起生活服务小区。

  这天,班长孙鹏飞让干洗店代劳拆洗被子。

  他们指导员杨文静得知后有点看不惯:“刘班长,你选取士官拿了工资,会花钱了?”

  孙班长说:“指导员,我花8元钱,能腾出一天时间学习,不是更值得吗?”

  杨指导员也感到他说得在理。

  过去,连队看谁到洗衣店拆洗衣被,就批评丢了艰苦奋斗传统。

  现在,观念一变,珍惜时间、科学安排生活的做法,被倡导起来。

  这些潜移默化的变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解放———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士兵的生活内涵。

  过去士兵“要求进步”,很多时间都浪费在“争表现”上。

  钟兴国讲了当年连队生活的笑话:冬季,宿舍烧炉子,战士们争着掏炉灰。

  结果,你也掏,我也掏,经常有把炉子掏灭的时候。

  “今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战士学知识、盼成才,时间最珍贵。

  后勤建设,应该让士兵的生活规律更加科学。”

  师党委由此引发了对艰苦奋斗理解的新思路,连队生活习惯变了许多。

  过去打扫卫生擦玻璃,大家手拿旧毛巾、废报纸,争着干。

  现在,连队买来磁性玻璃擦,一会儿就擦得明亮如镜,省时省力。

  还有吃饺子,过去全连动手,包半天还不够吃;

  现在转变观念,花几块钱到生活服务中心用饺子机包,一小时包几千个,一个炊事员就够了。

  其实,珍惜时间、科学生活的新理念,已经被我军各级领导机关所接受。

  在他们师,光是近几年总部配发的“建制师团生活服务中心炊事机械设备”就有27台。

  有了面包机、磨浆机,炊事员再不用半夜鸡叫就起床做饭了。

  当年,许多连队干部批评新兵:“连衣服扣子都不会钉,还能学会打仗?”

  如今,新兵有时真不用自己钉扣子。

  这天,西北大区高原军需服务队登门,四炮连通信员悄悄把指导员帮他钉的扣子拽掉,让服务队用机器把铁扣子直接压在作训服上。

  事后,通信员笑嘻嘻地说:“指导员,现代生活越来越社会化,许多保障,不需要都自己动手啊。”

  这名通信员的“新论点”,让办后勤的同志想了更多的道理。

  是啊,讲艰苦奋斗,和军队社会化保障不矛盾。

  面对变革大趋势,不能总把旧的保障样式和艰苦奋斗划等号。

  对这层理,钟兴国用了个“糊信封”例子说明它。

  过去,各连队都有一个艰苦奋斗好传统,就是自己动手糊信封,旧信封甚至还翻过来用。

  而现在,全国邮政系统采用邮政编码后,为便于分拣,信封都是统一印制的。

  自己想糊也不行了。

  不融入社会化保障,就会处处行不通。

  视野一开,连队后勤保障途径也多样化起来。

  连队外训不再带挂面,改在驻地买“康师傅”。

  基层连队自己腌制糖醋蒜、辣子酱、五香花生等精细小菜,年年坏。

  现在,聘地方专业户来干,味美如鲜,其报酬远低于往年的损失。

第666章 高级后勤学院!!!

  在全军后勤改革的浪潮中,钟兴国所率领的师部率先迈出了关键一步,成为全军改革的排头兵。

  然而,再英明的决策也需要强有力的执行。

  在这场改革中,基层官兵尤其是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士官们,成为了推动改革落地的重要力量。

  这些军中栋梁不仅拥有崇高的威望,更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他们既能独立完成复杂任务,又能在关键时刻为上级提供宝贵的决策建议。

  师后勤部参谋王伟就是这支中坚力量中的杰出代表。

  十五年前那个烈日炎炎的盛夏,当金黄的麦浪在他家乡的田野上翻滚时,这位年轻的军人已经开始了他的军旅传奇。

  当年,王伟的父亲心脏不好,干不了重活,全靠他母亲一个人操持。

  自打他爸病了,家里就靠母亲一个人卖豆腐补贴家用。

  王伟临走那天,他妈红着眼圈说:“儿啊,多待两天帮把手也行啊。”

  可王伟那会儿满心想着当兵立功,一大早就背着那个旧帆布包匆匆出发了。

  到部队那天,太阳毒辣辣的,王伟站在报到处,看着墙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标语,心里头直打鼓。

  汗水顺着脖子往下淌,把新买的白衬衫都浸湿了。

  报到表上要填写个人特长,王伟想了想,老老实实写了“会算账”。

  在老家供销社帮忙记过账,这是王伟唯一拿得出手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