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610章

作者:笔下宝宝

  给刘之野印象最新的就是,有一次他又去下基层。

  得知这么一个情况,某通信总站一位给养员买菜为了省钱,竟然每天等到菜市场收档的时候才去收“处理货”。

  一时间,刘之野是感触颇深。

  针对这种情况,他带领总部机关,从开源、节流两方面下力气。

  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确保了基层官兵生活水平在标准缺口大、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保持稳中有升。

  实现了“保障有力”的目标,确保了基层各项战备训练任务的完成。

  一是搞好调查研究,争取向“保生活”倾斜。

  刘之野几乎每年都会随工作组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易援朝作为分管部队伙食管理处的处长,总是陪同他下去跑基层。

  下基层跑连队伙房饭堂、猪圈菜地,了解官兵们的生活水平和对供应保障的意见;

  跑地方菜市场和城调部门,了解市场物价和地方居民生活水平情况。

  然后向总部写报告,争取有限的资金向官兵们生活保障倾斜。

  就这样,打1994年起,到了今年,基层士兵们伙食费标准提高了78.5%,今年一类区一类灶就达到了每人每天8元。

  刘之野的第二个措施是大抓“菜篮子”工程建设,生产补助生活。

  他于1996年初提出了建设基层“菜篮子”工程三年规划,多次召开基层农副业生产电话会议,广泛发动。

  这年11月中旬,《J报》四分之一版面发表长篇报道《把生产收益切实补到战士碗里》。

  反映羊城大区部队农副业生产平均每人每天自给猪肉120克,自给率达到92%;

  自给蔬菜800克,自给率达到96.5%;生产补助伙食平均每人每天达到1.5元。

  去年二月,羊城大区召开“菜篮子”工程总结表彰大会时,大区在家的6位主官全部出席。

  大区正职作指示,刘之野也到会指导并讲话,这是从来没有过的重视。

  刘之野第三个点子是建设好基层副食品生产基地和生活服务中心,为基层连队供应价廉物美的主副食。

  部队“菜篮子”工程的重点是抓好连队农副业生产,提高肉菜自给能力,“标准加补助”改善官兵伙食。

  同时,建好基层副食品生产基地,通过规模化生产,为连队提供廉价的肉禽蛋和耐储蔬菜。

  生活服务中心主要两大功能:一是从市场批量采购副食品,让连队享受批零差价;

  二是加工豆制品、面包、蛋糕、面条等食品,以原材料成本价供应连队,为连队节省伙食费开支。

  这几年,各级部门每年投入数千万元用于“基地”和“中心”建设。

  令易援朝印象最深的是,1995年春节过后上班第一天,羊城大区后勤部老林就来到他们部门现场办公。

  老林说:“后勤工作的重点就是'保生活',生产生活搞好了,后勤工作就完成了一半。”

  刘之野当即拍板当年从总部机动财力拿出1000万元资金给予羊城方面,帮助他们解决基层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

  羊城大区就用这笔钱,重点投资建设了20个旅团副食品生产基地和20个生活服务中心。

  刘之野也是从基层士兵一步一步成长到今天的,他深知基层的不容易。

  有一年,他在军需工作会议上,传达了总部的指示:“我每天早上都吃一个煮鸡蛋,感觉对身体很好,能不能让所有官兵每天早上都吃上一个鸡蛋呢?”

  这次会议是各大区后勤领导都在,他们一起讨论如何抓落实的问题。

  现场讨论很热烈,有的提出炒着吃行不行,是不是非得煮着吃?

  有的说是不是非得吃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算不算蛋?

  ……最后达成一致意见,保证基层士兵每人每天早餐能吃到一个煮鸡蛋,作为部队伙食保障一项“硬指标”抓落实。

  刘之野最后说:“要管好用好标准伙食费,减少'跑冒滴漏'。

  重点是落实总部颁发的订食谱、给养逐日消耗登记、厨房值班和帮厨、伙食账目公布、饮食卫生等伙食管理五项制度,用制度堵塞各种漏洞。”

  作为刘之野的助手之一,易援朝花了一年多时间对十几个单位节余伙食费管理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

  结果发现,有的单位节余伙食费被挤占挪用非常普遍,有的单位被挤占挪用、拿不出来的结余伙食费占比25.6%,少数单位占比一半以上,个别单位甚至被全部占用,这严重影响了基层的伙食改善和节约积极性。

  为此,易援朝还写了一篇文章《管好用好伙食费》在《J报》上发表。

  这现象引起,当然也引起了刘之野和总部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刘之野马上召集部门开会:“你们看了没有?易援朝同志的报告……”,他要求马上组织一次摸排,切实维护基层的利益。

第660章 培养新式后勤人才!!!

  深入基层开展督导检查工作,向来是件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稍有不慎就容易得罪人。

  这样重要而敏感的任务,刘之野思来想去,觉得交给谁都不够稳妥。

  最终,刘之野决定让经验老道的易援朝亲自挂帅带队,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易援朝接到任务后,眉头微蹙,但很快舒展开来。

  他深知这次督导检查的分量,也明白刘之野的良苦用心。

  作为在基层摸爬滚打十几年上来的老兵,他早已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既能洞察问题本质,又能把握分寸、不伤和气。

  出发前,易援朝特意召集检查组成员开了个短会。

  易援朝道:“咱们这次要像老中医把脉,既要找准症结,又要开对药方。”他特意强调要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

  检查组第一站来到偏远的山区驻地。

  这个连的连长看见突然出现的检查组,慌忙要打电话向上级汇报,被易援朝温和而坚定地制止了。

  他带着组员直接去连食堂,瞧了一眼今天的伙食标准。

  易援朝没有当场发作,而是掏出笔记本默默记下情况……

  年近不惑的易援朝是后勤部门的顶梁柱,他与宋志军配合默契,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刘之野手下的“哼哈二将“。

  这对黄金搭档在工作中相互扶持,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将后勤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成为部门里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宋志军与易援朝的年龄相仿,也是一名后勤能手,是刘之野特意从燕大区后勤部调上来的人才。

  宋志军为人沉稳干练,做事雷厉风行,尤其擅长物资调配与应急保障。

  每当遇到紧急任务,他总能迅速组织人手,在最短时间内将所需物资调配到位。

  而易援朝则心思缜密,精于账目核算与流程优化,两人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一次深夜突降暴雨,后勤部某基地仓库屋顶出现渗漏。

  宋志军接到值班人员电话后,立即联系易援朝。

  两人冒着大雨赶到现场,一个负责指挥抢修,一个清点转移物资。

  他们配合得天衣无缝,不仅保住了价值数十万的库存,还连夜制定了防水改造方案。

  第二天清晨,当其他同事来上班时,仓库已恢复如常,只有地面积水未干的痕迹诉说着昨夜的不寻常。

  刘之野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常对他身边人说:“有易援朝和宋志军在,后勤这块我从来不用操心。”

  每逢重大活动,这对搭档总能提前做好预案,把每个细节都考虑周全。

  他们就像后勤系统的定海神针,让整个部门运转得既高效又稳妥。

  宋志军出生于五三年,一普通农家,那会儿正是关中平原麦浪初黄的时节。

  这片孕育了周文化的故土,将三千年积淀的农耕智慧与坚韧品格悄然注入他的血脉。

  幼时宋志军便跟随父亲在周原遗址旁的麦田里学耕,他懂得了“敬天法祖“的虔诚;

  饥荒年月挖野菜充饥时,周公“一饭三吐哺“的故事滋养着他的精神;

  离家时行囊里那包周原黄土,始终提醒着他如麦穗般既要扎根厚土又要向阳生长。

  周原故地,以其独有的厚重与质朴,在宋志军以后的成长岁月里,赋予了悠远的文化滋养,悄然雕琢出他扎根大地和坚韧不拔的品格轮廓。

  七十年代初,怀揣着对军营的憧憬与向往,17岁的宋志军从家乡参军入伍,投身到警卫二师炮兵团警卫排,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

  初入军营的日子里,宋志军如同一颗未经雕琢的璞玉。

  虽质朴无华,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凭借着出色的身体素质和顽强的毅力,很快展现出过人的细致与责任心。

  无论是站岗放哨,还是执行安全保卫任务,宋志军都一丝不苟,很快便在众多新兵中脱颖而出,为自己的军旅之路开了一个好头。

  几年后,命运为宋志军打开了一扇通往财务领域的新门。

  宋志军因在警卫排表现突出提干,被调至炮兵团后勤处生产股担任会计。

  从那时起,宋志军便与部队后勤工作紧紧相连,这一连,便是用青春与热血写就的漫长篇章。

  宋志军知道,自己虽是“门外汉”,但只要肯下苦功夫,定能攻克难关。

  于是,宋志军一头扎进财务知识的海洋,身边常备的小本子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财务制度与有关标准。

  在生产股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很快熟悉了会计业务。

  凭借着这股务实劲儿,一年后,年仅21岁的宋志军就担任了财务助理员。

  白天,宋志军全身心地投入到繁杂的账目处理中,一笔笔核对,一串串数字在他眼中绝非枯燥的符号,而是军队后勤保障的根基所在;

  夜晚,当营区渐渐沉寂,宋志军却仍在灯下苦读财务业务知识书籍,那专注的神情,宛如啃食知甘露。

  凭借着这股子拼劲,宋志军很快从一名财务新手,成长为团里独当一面的财务骨干,为后续的岗位进阶奠定了坚实基础。

  到了77年,年仅24岁的宋志军升任财务股长,成为警卫二师当时最年轻的股级干部。

  成为团财务股长后,宋志军深感责任重大,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在这期间,宋志军进一步完善了团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人员培训,提高整体业务水平。

  并且宋志军还精达细算,在当时部队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精心筹划、合理调配,确保了各项任务的顺利开展。

  这期间,宋志军严格把关每一笔经费开支,精准核算每一笔费用,确保军费使用精准高效,做到不浪费一分一毫。

  在宋志军的努力下,警卫二师炮兵团财务工作连续多年被“燕京卫戍区”评为先进单位。

  也就是打这起,当时的警备区首长刘之野第一次听说过宋志军有关的先进事迹。

  不久后,宋志军便迎来新的挑战。

  刘之野一纸调令,把宋志军调任某野战师后勤部军需科副科长。

  自打当上师后勤军需科长后,宋志军并没有志得意满。

  反而,更加的勤奋爱岗。

  宋志军经常深入基层调硏,发现连队伙食质量参差不齐。

  他认识到问题的关键在于要下功夫培养一支较为专业的炊事员队伍,尤其是需要培训出专业厨师,才能提升部队伙食水平。

  两年后,宋志军又升任师财务科长。

  在这一时期,宋志军敏锐地洞察到,传统后勤管理模式已难以适配现代化军队建设的快节奏、高要求。

  他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创新的思维,推动财务科工作再上新台阶。

  他引入现代财务管理理念和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财务管理,提高了财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工作效率。

  同时,注重财务分析和预算编制工作,通过对部队经费收支情况的深入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合理安排各项经费支出,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到了八三年,宋志军因为优秀的表现晋升为师后勤部副部长,开始全面参与师级后勤决策。

  宋志军深知肩上责任重大,一方面虚心向老部长周春政学习取经,另一方面加强后勤组织领导和后勤业务的学习与充电,提升后勤管理水平。

  仅仅不到两年,年仅32岁的宋志军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被任命为师后勤部部长,成为全军最年轻的师级后勤主官之一。

  面对沉甸甸的重任,宋志军没有丝毫的骄傲与懈怠,反而第一时间提出“后勤就是战斗力”的全新理念。

  “同志们,后勤工作绝不是简单的发钱发物,那是对咱们职责的误解!

  我们要确保每一分资源都精准无误地转化为部队的战斗力,让战士们在战场上无后顾之忧,勇往直前!”在任职大会上,宋志军的话语掷地有声,每一个字都彰显着他坚定的信念与决心,也让大家深受触动。

  担任师后勤部长后,宋志军把“服务基层、保障打赢”深深烙印在心里,化作一系列开创性的举措。

  宋志军为提升后勤机关工作效率,大力推行目标管理。

  结合上级要求和部队实际,将后勤保障任务细化分解为多个具体目标,纵向到人,横向至边,清晰明确每个部门、每个岗位的职责和量化任务,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考评标准。

  宋志军常说:“目标管理是提高后勤保障效益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以目标为导向,以结果为检验,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

  在目标管理的激励下,机关各部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效率显著提升,各保障分队保障效率明显提高。

  师后勤机关分队的目标管理,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