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笔下宝宝
“嗯,我看成,这位兄弟,劳驾您能瞧瞧这车内饰吗?”这位老板眼睛一亮也来了兴趣。
“这有什么的,”李国强顺势打开车门展示内饰:“您看这真皮座椅、全景天窗,还有车载播放系统……配置比合资车还齐全。”
围观的人群中响起一片惊叹。
一位戴眼镜的中年男子俯身查看仪表盘:“这做工细节处理得真精细,接缝均匀,按键阻尼感也很高级。”
然后,他拿起随身带的相机对着车拍了几张照片,“我是个汽车爱好发烧友,想让我那个圈子的朋友都见识见识咱们的国货之光。”
……
五月初,《汽车之友》杂志社收到一封厚厚的读者来信。
主编林志军拆开一看,是“京驰—200C”的三万字用车体验报告,附带着全程油耗记录、山路爬坡视频甚至底盘泥水腐蚀情况的照片。
最震撼的是最后一张图——里程表显示“15000公里”,而车况依旧如新。
“老陈!”林志军喊来试车编辑,“马上联系'京城汽车集团',安排京驰-200C车型的深度测试!”
三天后,杂志社的测试团队把车子开上了怀柔山区。
在连续发卡弯中,捷克专家调校的底盘展现出惊人稳定性;急刹测试时,ABS系统让车辆在雨后的柏油路上划出完美的制动轨迹。
“难以置信!”试车员马晓伟摘下头盔,“这操控感接近宝马3系了!”
六月刊的《汽车之友》用整整八个版面报道了测试结果,标题震撼——《国产轿车的逆袭:京驰-200C全面超越同一档某合资品牌?》
这期杂志上市后,一汽大众的德方技术总监施密特把刊物摔在会议桌上:“这是侮辱!夏国车怎么可能比我们强?”
但市场反应更直接。
“京城汽车4S店”以及各大汽车销售公司的“京驰—200C”款车型的订单一周内暴涨300%,甚至出现加价一万提车的黄牛。
六月中旬,Y视《经济半小时》做了专题报道。
镜头前,华清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指着底盘结构赞不绝口:“看这个副车架设计,既考虑了操控性又兼顾舒适性,完全是欧洲豪华车的思路!”
最精彩的画面出现在结尾——摄制组偷偷拍下德意志大众夏国区员工前来购买京驰-200C的场景。
销售员笑着说:“这已经是本周第三个大众员工来买车了。”
……
京城汽车客服中心。
接线员小张戴着耳机,飞快记录着:“王先生您好,您反馈的空调异味问题.什么?您是说开了一个月就没了?现在觉得制冷比雅阁还快?”
这样的电话每天要接上百个。
客服主管整理出《京驰-200C用户满意度报告》,几个数据格外亮眼:
-
故障率0.8%(行业平均3.2%)
-
综合满意度78.7%-
推荐购买率81.4%
报告里还夹着些特别的留言。
西山省某小煤矿老板马金宝来电说道:“以前觉得开国产车丢面儿,现在我的雅阁扔车库吃灰了!”
更有趣的是某驾校教练的反馈:“这车离合轻、开起来特舒服,学员通过率提高20%!”
七月,东京国际车展。
当京城汽车的展台亮出“Best Chinese Car“的英文标语时,欧美记者们还抱着看笑话的心态。
直到倭国自动车研究所公布测试数据——“京驰-200C”的NVH静音性能居然比同期本田雅阁高了2分贝!
《华尔街日报》的标题充满酸味:《社会主义乡镇企业如何造出媲美美利坚品质的轿车?》
而德意志《工业周刊》更直接,在封面放上约瑟夫和刘建国的合影,标题是《老师与学生:世界汽车格局正在改变》。
一周后,《汽车世界》杂志突然刊发一篇爆炸性报道——《实测数据存疑:京驰-200C真实性能调查》。
文章作者田中浩二声称,他们在北海道测试场进行的对比测试中,京驰-200C的百公里加速比厂家数据慢了1.2秒,油耗高出15%。
刘志远在早餐时看到这篇报道,牛奶杯“砰”地砸在桌面上:“小鬼子这是输不起!”
刘建国却慢条斯理地剥着鸡蛋:“去把测试部的王工叫来。”
三天后,京城汽车召开新闻发布会。
技术总监周明当众播放了一段视频:同样的测试车辆,同样的北海道测试场,在倭国汽车工业协会监督下,京驰-200C跑出了比厂家标注更优的成绩。
“我们欢迎全世界任何机构监督。”周明推了推眼镜,“但请用同一把尺子量人量己。”
“京城汽车集团”新闻发布会结束后的当晚,京城汽车市场部灯火通明。
营销总监杨立新盯着实时舆情监测系统,红色曲线正在陡峭攀升。
“……京驰打脸日媒……已经冲成了眼下最火的新闻。”年轻的实习生小周兴奋地报告,“……雅虎网上我们的回应视频播放量破百万了!”
刘志远却皱着眉头:“舆论热度只是一时的,关键是怎么把关注度转化为销量。”他转向新媒体运营团队,“立即启动'真实车主证言'计划。”
第二天清晨,一则名为《我的京驰200C:两万公里真实记录》的长文刷爆天涯论坛。
作者是粤省某出租车司机老赵,他用详实的加油记录、维修清单和几十张照片,证明自己的京驰200C实际油耗比工信部数据还低0.3L/100km。
“最狠的是这段。”杨立新指着文章末尾的视频——老赵用相机拍摄的加速测试,0-100km/h比官方数据快了0.5秒。
报道引发的风波意外催生了首个国产车粉丝群体。
沪海车主陈明在天涯论坛建立了“京驰车友会”,他在还论坛上传了一张318国道拍摄的照片——京驰-200E越野车与丰田陆地巡洋舰并驾齐驱穿越怒江七十二拐。
帖子标题是:《五万公里无任何毛病,国产车照样玩越野!》
更震撼的是宝县车主林晓东提供上传的短视频:他的京驰-200C被失控的集装箱卡车侧面撞击后,B柱仅轻微变形,全家安然无恙。
视频最后是特写镜头——车门依然能正常开合。
“以前觉得安全靠铁皮厚薄,”林晓东在论坛说道,“现在才知道什么叫结构力学。这车,真牛!”
……
七月的第三周,“京城汽车”全国4S店的订单系统集体爆单。
“昨天一天接了87个订单!”燕京王府井旗舰店的销售总监李娜嗓子都哑了,“现在订车要排到明年三月了。”
最夸张的是宝县特区某高科技公司,一次性订购了团购100辆“京驰—200C”作为员工年终奖。
老板马明辉在签约仪式上说:“我们要支持夏国智造!”这句话被Y视《新闻天天播》引用后,又引发新一轮订购热潮。
财务部总监老马带人连夜加班核算:仅七月份的销量就达到1.2万辆,创下国产中高级轿车单月销售纪录。
更惊人的是订单结构——顶配车型占比高达65%,完全颠覆了“国产车只能卖低配”的行业认知。
面对雪片般飞来的订单,生产副总赵铁柱在晨会上拍了桌子:“就是三班倒,也要保证年底前交付所有客户!”
“京城汽车集团”总装车间开启了“战时状态”。
老技工孙大牛带着徒弟们改造生产线,将节拍时间从3分钟压缩到2分45秒;
后勤部把食堂搬到了车间门口,热腾腾的包子直接送到工位上;
连研发部的工程师都下产线支援,“大少爷”刘本志亲自加班加点的带人调试电控系统。
“咱们这哪是汽车厂,简直是战时兵工厂。”老马看着热火朝天的车间,突然想起二十年前生产第一辆“CC50”时的场景——那时候全厂人也是这样围着那台拼装车忙活。
八月初,一封来自中东的传真震惊了“京城汽车集团”管理层,以及国内上下所有人;
“京城汽车集团”外贸部放了个大卫星,他们成功的打开了海外市场。
阿联酋皇家汽车公司要求进口5000辆“京驰200C”,首批1000辆必须在一个月内交付。
“他们看中的是高温适应性。”外贸部经理林涛解释道,“迪拜客户测试发现,我们的发动机在50℃环境下依然稳定工作。”
刘建国盯着合同上的数字——出口价比国内高出30%。他转头问周明:“能保证质量吗?”
“已经做了沙尘测试。”周明展示着最新报告,“空滤系统比同档次德意志车系多撑了2000公里。”
首批出口车启运那天,津港停满了印着阿拉伯文的集装箱。
当起重机吊起第一辆“京驰”时,围观的工人们自发唱起了《咱们工人有力量》。
“咱们工人有力量,嘿,咱们工人有力量
每天每日工作忙
嘿每天每日工作忙
盖成了高楼大厦
修起了铁路煤矿
改造得世界变呀么变了样哎嘿……”
销量暴涨带来连锁反应。
新任刘家庄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刘青山拿着最新统计数据对“京城汽车集团”董事长刘建国说道:“老六,你们带活了整个开发区啊!”
该报表显示:-
近年来刘家庄地区新增汽车零部件企业23家
-
物流园吞吐量同比增长300%-
开发区税收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
最令人惊喜的是人才流动。
原沪海大众的技术专家张毅带着团队加盟京城汽车,他在欢迎会上说:“在这里,我们能看到夏国汽车工业的未来。”
十二月的寒潮中,一场特殊的测试在黑龙省黑河进行。
十辆“京驰200C”在-30℃的极寒环境下接受“冷冻”考验。
倭国记者田中浩二也悄悄来到现场。
当他看到测试车在冰面上划出完美的ESP轨迹时,忍不住上前询问:“你们怎么解决低温启动问题的?”
“京城汽车集团”的工程师笑着打开引擎盖:“自主研发的电池管理系统,比你们爱信的产品耐寒指数高20%。”田中注意到,电瓶上清晰地印着“京电”标志。
当晚,田中在酒店奋笔疾书。
一周后,《汽车世界》刊登了他的新文章——《致歉与致敬:一个倭国记者眼中的夏国汽车进步》。
1998年1月,京城汽车登上《财富》杂志亚洲版封面。标题是《从草台企业到行业新巨头:一个夏国汽车品牌的奇迹》。
编辑部特意安排了一张对比照片:左侧是1994年刘建国站在第一辆样车前的画面,右侧是现代化的自动化生产线。
两张照片中间用醒目的红字标注着:“四年,销量从0到70万辆”。
年底,庆功宴上,董事长刘建国却提前离席。
有人看见他独自来到老厂区,在那台锈迹斑斑的“CC50”摩托车前站了很久。
月光下,他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一直延伸到远处灯火通明的新厂区。
春节前最后一场董事会上,市场部汇报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京驰200C”的二手车保值率居然比同期雅阁还高5个百分点。
“这说明什么?”刘志远激动地拍案而起,“消费者对我们的质量认可已经转化为品牌溢价!”
会议室里响起热烈掌声。刘建国却默默翻开笔记本,在上面写下四个字:“电动未来”。
他知道,这场由销量奇迹引发的风暴,不过是更大变革的前奏。
1998年3月,春寒料峭。
“京城汽车集团”总部大楼前,一辆黑色奔驰S600缓缓停下。
车门打开,德意志汽车工业协会主席穆勒带着三名技术专家走下车来,他们的表情严肃而凝重。
“刘先生,久仰。”穆勒的中文带着浓重的德语腔调,“我们这次来,是想亲眼看看你们的工厂。”
刘建国微微一笑,伸手示意:“欢迎参观。”
总装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转着。
机械臂精准地焊接车身,AGV小车沿着磁条轨道穿梭运送零部件,工人们在各自岗位上专注操作。
“你们的自动化程度比我们预想的高。”穆勒盯着喷涂机器人,眉头微皱,“这些设备是”
上一篇:大内侍卫,开局祖传刀法大圆满
下一篇:诸天,从一世之尊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