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595章

作者:笔下宝宝

  韩明蹬着三轮车从琉璃厂拉回一车旧书,车辕上晃荡着两盏新扎的兔儿爷灯,纸糊的耳朵随着颠簸一颤一颤。

  关大爷蹲在门槛上逗画眉,瞥见灯影便哼起小调:“正阳门,琉璃灯,照得小鬼现原形——”

  苏萌裹着红呢子大衣从院门闪出,指尖戳了戳兔儿爷的肚皮:“又倒腾破烂?今儿厂甸有灯谜擂台,文化宫的老师点名让你去撑场子。”

  “不去,我这半吊子学问别现眼了。”韩明嘴上推脱,眼睛却瞄向胡同口——程小军正往车上搬锦盒,盒角露出半截黄绸,隐约透着钧窑的蚯蚓走泥纹。

  “您不去,我可找程小军搭档了。”苏萌作势转身,被韩明一把拽住车把:“得嘞,我陪您走一遭!不过咱得绕道正阳门,给关老爷子的鸟捎把高粱籽儿。”

  厂甸庙会的琉璃灯海亮如白昼,韩明蹲在糖画摊前画了只展翅的鹰,糖稀未凝便听见东头一阵骚动。

  程小军支起的摊子前围满洋人,他举着只珐琅彩碗高声吆喝:“康熙爷用过的茶盏,纽约拍卖行认证的!”

  韩小明挤进人群,指尖轻叩碗沿:“程小军,您这‘茶飘香’可不对路数啊。

  真品碗底有‘聚隆昌造’的暗款,您这碗沿的鎏金是用电镀的吧?”说着掏出随身的老花镜对准日光,“瞅瞅这开片纹路,拿化学试剂泡过,搁潘家园十块钱三件!”

  程小军涨红了脸,怒道:“啊!怎么那那都有你?”

  苏萌却从锦盒夹层抽出一沓文件:“上周海关截获的走私清单上,可有件和这一模一样的珐琅碗编号。”

  围观群众哗然,片儿警老周踱步过来,吓得程小军慌忙收摊,溜之大吉了。

  正月十六天未亮,胡同里已响起细碎的脚步声。

  大姑娘小媳妇儿裹着头巾往正阳门涌,苏萌被街坊赵婶拽着胳膊调笑道:“萌萌快去摸摸门钉,来年保准生个大胖小子!”

  韩明倚着城墙根啃糖葫芦,瞅见苏萌耳根泛红,故意扯嗓子喊:“前清县志可写了,摸钉得闭着眼摸,偷瞄的添不了丁!”

  就在这时,他听见远处石阶上骤然传来出一声惊呼。

  韩明抬头一瞧,只见关大爷新收的小徒弟涛子一个踉跄,竟将程小军给撞了个满怀。

  程小军假装身形不稳,整个人向后仰去,怀中还抱着一个蓝布包袱。

  “啊呀,我的宝贝!”

  这一摔,包袱应声散开,四只精致的珐琅彩小碗“叮叮当当“滚落青石板上,在阳光下折射出炫目的光彩。

  “茶飘香“、“酒罢去“、“聚朋友“、“再回楼“——四个碗底的题款清晰可见,封条上的浆糊还泛着湿润的光泽。

  程小军狼狈地爬起身,拍了拍沾满尘土的衣襟,嘴角扯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涛子兄弟,这事儿可不好办了。

  这些可都是我家太爷爷传下来的宝贝,件件都在文物局备过案的。”

  他弯腰拾起一只碗,指尖轻轻摩挲着碗底的封条,语气陡然转冷:“您这一撞,把老祖宗的心血都给毁了。

  您说,这事儿该怎么算?”

  涛子闻言顿时面如土色,豆大的汗珠顺着额头滚落。

  他哆哆嗦嗦地后退两步,声音都变了调:“韩、韩大哥,我真不是存心的!

  我家里穷,就是把我卖了也赔不起您这些古董啊!”

  “好嘛!合着您这是要跟我放赖不成?走咱们到派出所评理去!”程小军一把抓住涛子脖领子,作势要去派出所。

  涛子是个老实孩子,吓得赶紧求饶。

  这时,韩明走了过来拦下了程小军。

  “又是你!”程小军一见韩明,暗道不好,每次碰到这“王八蛋”事都要让他给搅黄了。

  果然!

  涛子一见大师兄韩明就觉得有了主心骨,“师哥,您可要帮帮我!”

  韩明笑着安慰涛子道:“涛子你别急,师哥来瞧瞧这是什么宝贝!”

  说着,他就从兜里掏出一个放大镜,仔细观察了一下这几个碗。

  不一会儿,韩明就笑了,他对程小军道:“嚯,您家太爷爷可以啊,民国仿的珐琅彩敢刻乾隆年制?

  再说了,真要是祖传的,碗沿的茶渍该沁进釉里,您这茶垢拿醋一擦就掉!”

  围观的老街坊们爆发出一阵哄笑,这才恍然大悟——程小军分明是在演一出“碰瓷“的戏码!

  程小军恶狠狠地瞪了韩明一眼,在众人此起彼伏的嘲笑声中,连那几件仿品古董都顾不上拿,灰溜溜地逃走了。

  “师哥,今天多亏有您在!”涛子激动地握住韩明的手,“要不是你火眼金睛,我差点就被程小军这个王八蛋给讹上了!

  这混蛋简直不是东西,好歹也是街坊邻居,居然专挑熟人下手,还有没有点良心?”

  韩明若有所思地皱起眉头,轻轻拍了拍涛子的肩膀:“今后,咱们离这小子远点。

  我总觉得这小子有事,他哪来这么多高仿古董?这事恐怕没那么简单。”

  “嗯,师哥,我听您的!”涛子点点头。

  韩明侧目打量着涛子,眉头微蹙道:“涛子,我记得你去年才高中毕业吧?怎么不去找份体面点的工作?这收破烂也不是个事啊!”

  涛子闻言低下头,声音有些发涩:“是啊师哥.现在的高中文凭也不吃香了。

  家里父亲卧病在床,母亲在纺织厂做工,我.我实在不忍心看他们这么辛苦.……”说着说着,他的声音越来越低,眼眶微微发红。

  “别着急,慢慢来,会好起来的!“韩明拍了拍涛子的肩膀,温和地说道,“对了,我前两天听我们何老板提起,'京城汽车'集团年后要扩招。

  他们这次招聘门槛挺高,需要高中毕业以上的文凭,你要不要考虑试试?

  而且,我们老板和刘家庄那边关系挺熟的,说不定能帮上忙.”

  涛子眼睛一亮,激动地抓住韩明的手臂:“师兄,你是说刘家庄那个赫赫有名的京城汽车集团在招人?”

第648章 “京城汽车集团”!!!

  当涛子听到“京城汽车集团“要招工的消息时,为何会如此兴奋不已?

  因为,这背后大有缘由。

  作为汽车行业的新锐力量,京城汽车集团虽然成立时间不长,却展现出惊人的发展势头,业务版图快速扩张,在业内声名鹊起。

  更令人向往的是,该集团的员工福利体系在燕京地区堪称标杆。

  五险一金全额缴纳、丰厚的年终奖金、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以及优越的工作环境,每一项都让求职者趋之若鹜。

  每逢招聘季,京城汽车集团的招工公告总能引发求职热潮。

  不仅待业青年争相投递简历,就连许多在职人员也跃跃欲试,希望能在这个朝阳企业谋得一席之地。

  竞争之激烈,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也不为过。

  汽车工业是刘家庄的又支柱型产业,“京城汽车”如今是夏国本土第一汽车品牌。

  “京城汽车”成立于九二年。

  这年的“春风”吹过刘家庄的稻田,带来了自由市场的气息。

  刘建国站在摩托车厂喷漆车间门口,指尖的黑灰怎么搓也搓不干净。

  身后“长城摩托车集团“的招牌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总部门口二十米外的停车场就是他家曾经祖传的老宅。

  当初“长城摩托”建厂,他家老宅就拆迁了。

  “厂长!好消息!”财务总监老马挥舞着《人人日报》跑来,“南边讲话了!说胆子要再大一点!”

  刘建国接过报纸,首长的照片占了大半个版面。

  他目光扫过“改革开放”四个大字,落在墙角那辆岁月痕迹明显的“长城CC50”摩托上。

  这是1978年他们厂产的第一批摩托车,现在成了厂里的吉祥物。

  “老马,还记得咱们卖第一辆'长城 CC50'吗?”刘建国用报纸拍打着手心,“那会儿上边还有人说咱不务正业。”

  老马嘿嘿一笑:“现在全国谁不知道咱?连公安局都采购咱的摩托车!”

  刘建国没接话。

  他望着车间里正在组装的摩托车,流水线上穿着蓝色工装的村民,像极了当年生产队里插秧的阵势。

  只是秧苗换成了钢铁,汗水浇灌的不再是稻谷,而是火花四溅的焊点。

  三天后的干部会上,刘建国把《汽车工业发展纲要》拍在掉漆的会议桌上:“咱们该转型了。”

  满屋子人面面相觑,厂工会主席王桂花手里的搪瓷缸差点掉地上。

  “建国,你该不会想造汽车吧?”厂书记刘德柱的烟袋锅子在桌上磕得梆梆响,“咱就一摩托车厂……”

  刘建国从公文包里取出本英文杂志,封面是辆流线型轿车:“这两年东欧经济不景气,捷克有个汽车厂要破产,全套生产线带技术转让。”他指着照片上的厂房,“比咱们厂大不了多少。”

  会开到后半夜,反对声渐渐变成了算账声。

  当刘建国说出“区里答应给外汇额度”时,财务总监老马突然站起来:“干!咱当年造摩托车不也是白手起家吗?”

  散会时天已蒙蒙亮。

  刘建国蹲在厂门口啃冷馒头,妻子李秀兰抱着大衣找来:“你真要折腾汽车?咱爹说你别步子太大扯着了蛋……”

  “秀兰,你还记得咱结婚时我骑“凤凰”接亲不?”刘建国指着天际线泛起的鱼肚白,“等咱们造出汽车,儿子结婚就用自家产的小轿车接新娘!”

  三个月后,刘建国带着技术科长张建军和刚毕业的大学生翻译小王,踏上了飞往布拉格的航班。

  飞机掠过乌拉尔山脉时,小王指着舷窗外说:“厂长,听说捷克人喝啤酒像喝水似的。”

  刘建国摩挲着飞机上的那瓶“太行1968”,说道:“正好,咱夏国人的酒量也不差。”

  谈判比想象的艰难。

  斯柯达工厂的会议室里,捷克方代表维塔斯推过来一沓文件:“刘先生,恕我直言,你们连汽车生产许可证都没有。”

  刘建国让小王慢慢翻译,自己从蛇皮袋里掏出个摩托车化油器:“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节油装置,比倭国同类产品省油15%。”他又取出几张照片,“这是我们用摩托车生产线改造的汽车覆盖件模具。”

  维塔斯扶了扶眼镜,照片上确实是汽车钣金件,虽然粗糙,但轮廓分明。

  会议室角落传来声轻笑,一个红鼻头老头正摆弄他们带来的“长城CC150”模型。

  “这位是约瑟夫先生,我们的总工程师。”维塔斯介绍道,“他父亲曾参与设计第一辆斯柯达轿车。”

  刘建国眼睛一亮,起身走到约瑟夫面前,突然用俄语说了句“同志”。

  老头猛地抬头,蓝眼睛里闪过一丝光彩——那是冷战时期社主阵营工程师之间才懂的眼神。

  转机出现在参观生产线时。

  刘建国发现几台落满灰尘的数控机床,铭牌显示是1989年新购的。“这些是生产新型发动机用的,”约瑟夫低声说,“可惜还没投产,厂子就……”

  回酒店的路上,刘建国突然叫停车。

  他蹲在查理大桥下的石阶上,用粉笔画着草图,张建军举着手电筒。

  “看见没?”刘建国指着草图,“把他们的发动机装在我们设计的底盘上,再加高五公分……”他抬头看见伏尔塔瓦河上的星光,“得想办法把约瑟夫弄到夏国去!”

  签约前夜,刘建国在酒吧找到喝闷酒的约瑟夫。

  他掏出带来的“太行”,两个语言不通的老男人就着图纸和计算器聊到凌晨。

  当约瑟夫用捷克语写下“退休返聘”四个字时,刘建国知道,最珍贵的技术转让成了。

  设备运抵刘家庄那天,乌泱泱的工人少围着集装箱啧啧称奇。

  1993年春节前夜,刘建国和约瑟夫在车间里对着一台故障发动机发愁。

  老头突然哼起《喀秋莎》,从工具箱底层摸出把特制扳手。“”在布拉格,我们管这叫'爷爷的工具'。”他用蹩脚中文说,“每个老师傅都有秘密武器。”

  当发动机终于轰响着运转起来时,闻声赶来的工人们看见两人正在机油坑里跳起了交谊舞。

  样车评审会上,开发区领导围着银灰色的轿车转圈。

  这辆被命名为“京驰100“型的轿车,前脸保留着斯柯达的基因,但车身明显加高,后备箱特别加大——这是根据王桂花的建议改的:“咱中国人走亲戚,谁不拉点瓜果梨桃?”

  区领导坐进驾驶室,摸着仿红木的挡把:“老刘,这真是咱们自己造的?”刘建国笑着递过钥匙:“您体验一下,咱们造的车怎么样?”

  1994年国庆节,第一批量产车下线。

  新车披红挂彩驶过刘家庄中心二小的校门口时,孩子们数着车尾“京城汽车集团“的镀铬字母,一个拼音一个拼念:“J-I-N-G-C-H-E!”

  深秋的干部会上,刘建国指着开发区规划图:“明年这儿建零部件产业园,后年上马发动机厂。”

  厂门口,新下线的轿车正一辆辆开往全国各地。

  1995年,京城汽车集团的“京驰”轿车销量突破两万辆,成为夏国最畅销的国产轿车之一。

  刘建国的办公室里挂满了锦旗,市领导、经销商、甚至捷克大使馆的参赞都来参观过这座崛起的汽车王国。

  然而,危机也在暗处酝酿。

  九五年六月的一个暴雨夜,刘建国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