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 第256章

作者:约翰留着长长的胡子

张桃芳先用瞄准镜看刚才狙击点,距离自己730米,草木和树枝向东北歪斜,风速2.5级,风向西南。

再看看正在发炮的迫击炮阵地,距离1100~1150米,草木没有明显的歪斜。新一发迫击炮打出,张桃芳看见炮口的烟雾是竖直上升的。这个山坳子无风或微风。

心算了两秒钟,张桃芳就扣动了扳机,然后瞪大眼睛看迫击炮阵地的动静。当离迫击炮三米多处腾起一小团烟雾,张桃芳迅速修正距离参数再来一枪。那个正往迫击炮里填炮弹的美军士兵全身一僵,就歪倒在炮旁边。他这一倒,三门迫击炮旁边的十几名美军顿时全都散开来趴下,本来就不太准确的炮击也停止了。

“吕大眼,刚才我按1125距离,第一枪弹着偏上了,”张桃芳说,“所以距离应该是……1050米。”

……

轮番入朝作战的志愿军,在东北换装,换装完毕、训练完成入朝涨经验,如果是反复轮换,那在前线执行几个月的任务回到东北的时候,一般又能换一次装。

24军是首次入朝的部队,赶巧在东北做适应性训练的时候八一式狙击步枪通过测试列装部队,于是24军就成了第一批拥有狙击营的军。

狙击营下辖2个狙击手连和1个军械保障连,但一般以狙击排为单位派往作战区域,出战时是射手副射手2人组行动。

张桃芳是1931年生人,1951年才参军。新兵训练时第一次摸枪,张桃芳手中的三八大盖三发子弹全部拖靶,被连长骂了一顿。但两个月之后,他就以新兵营射击第一的成绩结业。24军决定入朝参战,拉到东北进行训练换装,张桃芳的枪法在24军中稳列前十,被选入狙击营。

在狙击营训练第一天,张桃芳又被教官骂了,因为他低姿匍匐前往射击位时下意识拖着枪走而且用枪托支地。教官告诉他,枪上那支瞄准镜的价格和五支半自动差不多……

……

“张桃芳!唉!我说你什么好!”

得,首次作战10发子弹杀伤9人,本以为凯旋而归的张桃芳正在师部挨副师长训呢。

“看见这个是什么没有?”24军70师的副市长从张桃芳肩膀抽出DJ-1,“这个叫对!讲!机!”

“我们前线正在开展的运动叫什么?冷枪冷炮运动,除了枪还有炮呢!”

“你都看见了美军的迫击炮阵地,你们狙击小组也测出了距离,你们也没溜出对讲机通话范围吧?那为什么不向后方报告迫击炮阵地的位置呢?当山地榴弹炮不准还是108火箭炮太丑?”

“下次遇到敌集结的大群人员、炮兵阵地、弹药储存地这种大面积目标,一定用对讲机召唤炮火!听明白了没有!”

……

北京计算机所。

上午快11点钟,熬了个通宵的黄坤和谢希德终于睡醒过来。揉揉眼睛,唐华正在试验台上专心致志地用小焊枪焊一块小方片

“你们两位,是现在去吃点东西,还是立刻过来看演示?”

黄坤揉揉眼睛,用手心搓了把脸,“唐部长,……哎,昨天谢工做好的三块硅片哪去了?”

“已经被我切了,现在装在这些小方块里。”唐华指指面前试验台,已经焊好了三块芯片。

三人来到另一张试验台,上面的面包板的一个区域插了十来个晶体管,还有输入输出电路接口。

“这块芯片里集成了12个晶体管,这些晶体管的逻辑图和面包板上的这个电路是一样的。”唐华说,“现在我们来试一试。”

拇指大小的芯片,外面看上去是塑料,里面包裹着谢希德操作平面光刻机刻印出来的硅片的一部分,芯片一共有6个闪亮的铜制引脚,左右各3个。

唐华先将两个示波器接到面包板的电路上,通电,两个示波器各显示出了输入和输出波形。

然后唐华将另一块特制的电路板找了出来,板上有一个插槽,六个小洞刚好对应芯片上的6个引脚。唐华拿着芯片小心地往下按。按到一半发现其中一个引脚的安装误差略有些大,就取出来用小钳子稍微掰了一下,然后芯片就比较顺当地插进去了。

接上示波器,通电。

世界第一块集成电路芯片开始工作。

“输入1,输入2,输入3……”唐华不断拨动开关改变芯片的输入,输出波形也按照之前设定的变化。六个引脚的芯片测试所需的时间不长,毕竟里面一共就12个晶体管。

“这确实好看多了,”黄坤说,“比现在计算机里面那些枝枝杈杈乱七八糟的电路好看多了。但就是做起来可真费劲……”

“不费劲不费劲,”谢希德说,“实验室里是在设计所以比较难,鸿海那边组织批量生产的时候就快了。”

“黄教授,我给你的第二张图,计算完成得怎么样了?”

“正要说这个呢,昨天晚上我已经全部验证过了。”黄坤转身去找他的演算手稿,“哦!上面可是有106个晶体管!这么说来,稍微费点劲也没啥……”

第231章,第二届赴朝慰问团

“被我们折腾这十几天,试验区就像座工厂。”唐华四下看看,电子信息工业局七八个厂往北京送来的机器都堆在这儿,每一台还都组装好了可以运行,就是摆得很随意,甚至因为太忙有的机器包装木箱都没扔掉。

“像个流水线车间,以后鸿海的工厂可能也会是这个样子。”鸿海的总工谢希德一直在琢磨以后在鸿海怎么组织生产线。

“我是说,咱们X小组得另找一个地方吃饭庆祝,这里太乱了。”唐华说。

……

“硅中渗透磷是提供施主杂质,磷原子替代一个硅原子之后,就多余一个价电子,硼有三价态,掺入之后替代硅原子,它又少一个价电子,所以是受主杂质……”黄坤在饭桌上还是没忘这十几天在计算机所做芯片时的感悟,“这些固体晶格的形态,我在和玻恩研究晶格动力学的时候考虑并且推想过这种形态,没想到回国以后硬是把最基础最基础的物理理论变成了应用……”

谢希德:“而且从现在开始,变成工程问题和生产工艺问题了。”

唐华:“玻恩很早就研究过晶体点阵的动力学,后来的原子动力学是在继续发展他的晶格动力理论。另外我不是第一个研究这些掺杂对半导体性能影响的人,而是肖克利。晶体管和……和X,都是对晶格动力学的应用。”

饭局不只有X小组的三个人,还有黄教授的爱人李爱扶、谢希德的爱人曹洛克,所以唐华话讲到一半又咽下去了。

“唐先生……唐部长,”曹洛克问道,“希德从上海回北京,只说是在计算机所做一个十分重大的项目,其他的一句话都不讲。去年我俩还在英国的时候,英国科学界和军工界在四下流传中国防空导弹的事情,我了解到这种神奇武器居然是中国研制的,立即就决定,不管有多困难,都要回到中国。希德现在参与的重大项目,是不是也和红旗-1防空导弹一样,能把美国军队又狠狠地揍一顿?”

曹洛克还是忍不住想打听点消息。

唐华微笑:“不是。红旗-1防空导弹和我们做的东西相比就是个小玩具。我们正在做的是一种划时代的、足以改变世界的发明。如果要类比的话,我、黄教授、谢总工这个三人小组类似于一千三百年前发明火药的人,或者八千年前学会用金属制作刀剑的那个人。”

曹洛克双眼圆瞪,嘴巴张得大大的,但一句话也没说出来,整个人泥塑一样。

黄坤和谢希德也从没从这个高度想自己做的工作,此刻听了唐华的话,一齐陷入沉默。

唐华也微笑地看着曹洛克。

虽然这两口子现在有点家内阴盛阳衰的意思,但这个曹洛克其实也不是NPC啊……

曹洛克,生物学家,中国现代蛋白质研究的奠基人。

最著名工作:1963年,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蛋白质项目的推动者和参与者。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工合成蛋白质成功。人类“挑战上帝”的游戏,自近代化学体系建立以来,陆续跨过了人工合成有机物、人工合成碱基对、人工合成蛋白质、人工合成RNA……然后到现在还卡在这儿,没能合成DNA。至于人工合成细胞那还是科幻小说情节。

人工合成蛋白质和青蒿素是两项公认的中国科学界该得诺奖的发现,老曹和他的团队就是被7、80年代我国科研体制耽误了,老曹又是在1995年去世。否则也是有资格领奖的。

“曹博士,”唐华笑着说,“事情要往好的一方面想……是这样的,我们虽然用青铜做了第一把刀,但这把刀还很粗陋,要想让这把刀比磨尖的燧石刀更好用,就要继续完善和改进它,这得花上一两年时间,甚至更长。所以未来两年,谢总工既是鸿海厂的总工程师,也是计算机所秘密项目的骨干人员,以后每年在北京呆的时间比在苏州长得多,你们俩团聚的日子也更长了,是不是?”

“是这么个理……好吧,”曹洛克也笑了,转头对谢希德说:“家里做饭和洗碗以后都归我了,对不对?”

……

北京火车站。

中国人民抗美援朝第二届赴朝慰问团赴朝准备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