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玩家 第560章

作者:鬼谷孒

  费宝树一边替冼耀文宽衣,一边说道:“夜吃姜,赛砒霜,老爷你要保重。”

  “不怕,家里的菜园子种了漫山遍野的紫河车,待到秋天结果,好好补补。”

  “今年秋天,老爷只能收获一个吧?”

  “没那么早,初冬是最好的。”

  费宝树幽幽地说道:“真想给老爷生一个。”

  冼耀文拥住费宝树,“不要胡思乱想,没有孩子我也会伴你终老,让别人羡慕死你这朵残花败柳。”

  “讨厌,谁是残花败柳。”

  “我是。”

  ……

  周六。

  太子企业在台北蝎子拉屎独一份,执行双休制,有加班工资的职员在家享受家庭日,没有加班工资的高管无事消失,有事自觉加班。

  公司草创,都忙。

  瓦莱丽早上面试了听劝的袁瓞,录取他为太子贸易的普通文员。

  冼耀文在家码了一会建议书,十来点抵达太子企业的办公室,同瓦莱丽对坐,两人一人一台打字机,噼里啪啦打商函。

  今年第一期的樟脑国际采购时间已过,按以往的惯例,七月份还有第二期,太子贸易准备争夺、开拓樟脑客户。

  一份打给已经连续采购了五十多年的德国拜耳,虽然明知对方早就将路蹚熟,没必要找个中介提高成本,但还是期待一个万一,反正打份商函花不了多少时间。

  一份打给美国默克,对方制造镇痛药膏需要樟脑,之前的采购方式是通过香港中转,可以争取。

  一份打给瑞士汽巴,对方合成抗疟疾药物需要樟脑,之前的采购方式也是通过香港中转,可以争取。

  一份打给英国葛兰素,对方合成儿科止咳糖浆需要樟脑,同上。

  武田药品、大东洋制药、屈臣氏、虎标,等等,凡是需要樟脑的药企都来上一份。

  瓦莱丽打完一份后,抽纸的当口问道:“需要向塑料和火药公司发商函吗?”

  “不需要,杜邦合成樟脑的崛起会很快蚕食掉这两块市场,我们现在开发出客户,最多只能做一两次订单,合成樟脑的成本和纯度优势太大,天然樟脑根本无法竞争。”

  “印度市场呢?”

  “可以试试,不过我不太看好,印度的龙脑樟足够供给本国市场。”

  瓦莱丽狡黠一笑,“老板,你忘了还有一项业务。”

  冼耀文轻笑一声,“你说的是白色骗局?”

  “是的。”瓦莱丽点头道:“就是樟脑冒充天然龙涎香。”

  冼耀文睖了瓦莱丽一眼,“如果你只想到卖樟脑这一层,我会叫你一声蠢货,樟脑冒充龙涎香一年所需的樟脑才有多少。

  如果你想到了涉入冒充龙涎香的生意,我会说你的目光有点短浅。

  去年整个世界的天然龙涎香需求量约为1500磅,以最高价15美元/克进行计算,市场规模在1000万美元左右,你认为假的有多大的市场规模?

  有100万美元吗?

  我们又能吃下多少?

  吃下这块市场,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瓦莱丽摊了摊手“当我什么都没说。”

  冼耀文低头看向打字机上的纸,手指敲击键盘,“有想法总比没想法好,我给你一个奖励,过几天去南部度假。”

  瓦莱丽噘嘴道:“我很快会去南部出差。”

  冼耀文坏笑道:“真巧。”

  “是巧合吗?”

  “应该是的。”

  “真的?”

  “好吧,就是故意的。”冼耀文抬头说道:“不用生气,给你一份真的奖励,大不列颠节已经开始,我赞助你的父母游遍大不列颠。”

  “真的吗?”瓦莱丽惊呼道。

  “嗯哼。”

  瓦莱丽冲到冼耀文面前,捧着他的脑袋,在额头上亲了一口,“感谢主,感谢老板。”

  冼耀文呵呵笑道:“为什么这么激动?”

  “因为我爸爸妈妈早就有这个计划,只是因为预算一直没有行动。”

  “这样,替我祝他们玩得开心。”

  “我会转达。”再次亲了一口,瓦莱丽回到自己的位子。

  两人弄好了樟脑的商函,接着又讨论凤梨罐头和盐。

  凤梨罐头能争取的最大客户就是美军福利社,但只能吃点边角料,比如菲律宾、关岛、沙特、土耳其四个驻兵人数较少的基地,韩国这种大肥肉是没资格吃的,那是国府的盘中餐。

  其他的就是一些零打碎敲,让人民零售也参与进来,提前摸索一下全球零售网络的货物供给。

  盐的最大销售地是东洋,客户是食品加工和化工企业,如果做得好大约能拿下1.5万吨左右的销量;冲绳美军基地的军需采购可以打一下主意,一年大约有0.2吨;内地原盐的杂质较高,需要进口部分精制盐,0.5万吨这个数字可以争取一下。

第684章 差序格局

  冼耀文两人忙到中午,一起过街到台银的食堂解决午饭。

  太子企业所在这一块地段好是好,但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吃饭不太方便,附近只有炒菜的餐馆,即使三四个人搭伙吃饭,人均也要干到六七元,这个花费显然太高了,不是普通职员可以负担的。

  瓦莱丽找到台银聊了聊,以每月提供200斤平价猪肉的代价,争取到太子企业职员到台银食堂搭伙的资格,而且吃的还是江浙灶。

  台银的骨干都是外省人,且八成以上来自江浙两省,就是食堂的大厨也是江浙各半,可以说台银就是江浙人的小天地,但台银也有本省职员,绝大多数都在底层。

  基于本省人和外省人的不和睦,加上江浙人在台银占据主导地位,外省人赤裸裸地被江浙人歧视。

  冼耀文两人来到食堂,手里拿着搪瓷盆和台银专门为太子企业印制的就餐证,排在了等待打饭的队伍末尾。

  吃饭是放松的时刻,队伍里不少人都在三三两两聊天,入耳的方言仅有上海话听着舒服一点,其他方言听着犹如吵架一般。

  好嘛,台银的人绕着软语走,尽挑些口音不好听的地方当籍贯。

  竖着耳朵的冼耀文忽然接收到了令他有点难受的口音,稍稍分辨,是绍兴口音,再细分一下,估计是西施的老乡。

  西施大概是长得绝美的,但说话的口音绝对不会好听,基本上是“她要是哑巴多好”的水准,也不知道在吴侬软语最核心地带长大的夫差怎么好这一口。

  或许是软的听多了,不希罕,来了个硬的,物以稀为贵,惊为天人。

  随着队伍往前挪动,冼耀文发现身后开始有人跟随,是几个穿制服的女人,压着声音说话,非常悦耳的闽南语,一听便知是柜台的出纳。

  将能听到的听了个遍,冼耀文眼观鼻鼻观心,专注等待打饭。

  未几,轮到了排在前面的瓦莱丽,打饭人,一个一百五十来斤的大胖子冲她热情一笑,抖得厉害的右手忽然不抖了,啪,四两米饭进了搪瓷盆,哗啦,整汤勺的红烧豆腐,咚,咸鱼打得太多,从盆里掉下去一块。

  200斤平价猪肉只是公对公的代价,公对私层面,不管是食堂的人员,还是上面的婆婆总务科,都有小小意思。

  瓦莱丽走开,冼耀文填上空位,打饭人的间歇性手抖症倏地一下又发作了,一铲下去是三两米饭,提起来,啪嗒,掉了一个角,往搪瓷盆里一倒,铲子离开时,又带走一个角。

  妈了个巴子,这么一搞,三两米饭只到位二两三。

  不到九十克糙米饭,喂猫呢?

  汤勺进盆,打出七分满,半空一抖,掉了两分半,盛入搪瓷盆,汤勺里还留着一点,粗略一算,只到位一汤勺的四成。

  轮到咸鱼,妈的,不到瓦莱丽的三分之一。

  冼耀文懒得吐槽,捧着搪瓷盆,追上瓦莱丽的步伐,两人坐到唯二的相连空桌。

  搪瓷盆一放下,瓦莱丽便揶揄道:“老板,没胃口?”

  冼耀文一指搪瓷盆,“我们的职员只能吃这么多?”

  “菜不能添,饭可以添,限量。”

  “限量是多少?”

  “三分之一。”

  冼耀文蹙眉,“120克米饭根本吃不饱。”

  瓦莱丽转脸看向朝边上的空桌走来的女出纳们,待几人坐下,冲一个搪瓷盆努了努嘴,“她们更少,添饭还要等江浙人吃剩才轮到她们。”

  冼耀文朝搪瓷盆瞄了一眼,估出米饭大概为60克,“每次都能添到饭吗?”

  “很少,江浙人也吃不饱。”瓦莱丽冲右边的包厢努了努嘴,“只有里面的人能吃饱。”

  冼耀文颔了颔首,没再多问什么,他想知道的自己能给出答案。

  米饭供应少的根子在老蒋,其他方面不提,单说伙食,老蒋算得上相当俭朴,且食量很少,“克难运动”的口号喊出来,台银自然要向老蒋看齐。

  至于米饭少,为何不掺粗粮,十有八九是因为番薯的“放屁”功效,银行怎么说也是高档场所,屁声不断还了得。

  就着红烧豆腐吃了几口饭,冼耀文说道:“如果太子企业从台银贷款,能拿到的最低利率多少?”

  “月息3%。”

  “单利率?”

  “是的。”

  “商业贷款都是这个利率?”

  “上海帮才有的优惠利率,正常的月息是4%。”

  冼耀文轻笑道:“36%的年息还是优惠利率,看来在台湾开银行才是最好的生意。”

  “开银行不如开钱庄,迪化街的钱庄月息5%起,以黄金、美元计价。”

  “钱庄我知道,他们手里没那么多头寸,做的是短期拆借的生意,5%的月息不算过分。”

  “高雄的当铺、船运公司,月息6%起,每10天复利一次;农村的高利贷,月息8%起,最高15%。”

  冼耀文惊讶道:“农村的利息有点夸张了,农民一般以什么作抵押?”

  “稻谷收成。”

  “还稻谷?”

  “嗯哼。”

  “正常情况年息都要到180%,那青黄不接时借一石还二石都算是轻的,这边的地主吃相有点难看。”

  “我觉得不算过分,神的仆人向农民收取150%的年息,还带有附加条件。”瓦莱丽不以为然道:“犹太放贷者向农民收取200%的年息。”

  “你说的是圈地运动时期,无论是神的仆人,还是犹太放债者,他们背后的老板都是神,前者是谷物借贷,后者是佃农续租短期拆借,性质不一样,发生的时间也不一样。”

  “老板,你介意我说犹太放贷者?”

  “不,我只是在提醒你,当不需要有意识诋毁一类人时,谈论要尽可能客观,这样你才能掌握最准确的认知和判断。”

  “嗯哼,我会注意。”

  “还有比36%的年息更低的可能吗?”

  “有,但不针对个人。党营企业、美援配套项目、军方单位、国民党党部,都可以获得政治特权减免,利率非常低。”

  “低到多少?”

  “这个没法打听到。”

  冼耀文颔着首,目光却是看向两个朝他走过来的人,前面一个戴眼镜的中年,年龄三十七八左右,目光已经对向他,脸上且挂起笑容。

  他认识对方,台银的副总俞国华。

  他放下筷子,站了起来,待对方来到近前,招呼道:“俞经理。”

  “冼先生,过来吃饭?”

  “是呀,俞经理这个时候才吃饭?”

  “被琐事牵绊,忘了饭点。”俞国华手指向包厢,“冼先生过去一起吃?”

  “已经吃了一半,就不打搅了,改日我做东,还请俞经理赏光。”

  “冼先生请客,我一定到。”俞国华微微颔首,又冲瓦莱丽颔首,“霍布森小姐。”

  “俞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