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永昌 第96章

作者:富春山居

方以智赶紧说道:“若不是枚先贡献出了制作纯色的玻璃制造技术,我们也弄不到这么多好玻璃进行磨制,这功劳还是应当归枚先…”

李自成大笑了数声后说道:“都别争了,你们的功劳都元帅府会记住的。不过,先带我去看看磨制镜片的地方吧。”

在磨镜的房间内观看了工匠们的手艺,又去了隔壁的装配间看了成品。李自成看了几个单筒望远镜,发觉比之前在苏州购买的高价望远镜似乎倍数更高一些,镜片中也少了许多气泡。

他不由向着方以智、孙廷铨说道:“我听说,欧洲还有一种能够放大物体的凸透镜,你们应该解析下其中的原理,看看能否制造出放大微小物体的显微镜。这样,望远镜可以及远,显微镜可以观微,这对于研究自然是最好的帮手了…”

第304章 徐州制造局四

参观完了整个制造局之后,李自成和方以智等人回到了办公室内,李自成对今天的视察做了一个总结,“…虽然生产组织上还有这些、那些的缺陷,不过能够在短时间内把制造局的局面搭建起来,说明各位都是负责任的。

朕对于你们的工作没什么可说的,不过朕觉得,制造局的管理还是应当同科学院进行分离更加符合都元帅府的需要。为什么朕这么建议,因为制造局应当是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它应当依靠自己的生产能力养活自己,而科学院是一个研究单位,它应当主要依赖国家的拨款进行研究。

之前是出于客观环境的影响,朕才让科学院负责组建制造局及铁厂等都元帅府急需的工业,但是这种工业建设的组织不仅占用了科学院的经费,还把科学院院士们的精力分散在了一些普通人也能干的工作,这显然有违朕成立科学院的本意了。

在朕看来,科学院的主要任务还是研究我们所处的世界,从而让我们能够更加的亲近这个世界,并利用这个世界给予人类的各种宝藏去改善人类的生活。假如科学院放弃了这一主要任务,反而把精力分散在一些世俗事务上,那么科学院也就失去存在的意义了…”

对于李自成的话语,方以智欣然赞同道:“陛下说的不错,其实我们只要研究出原理就够了,把原理变为实际的东西,这原本就不该由我们来负责,应该让那些工匠按照我们给出的步骤进行生产,这样我们才不用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管理工匠上。”

孙廷铨虽然有些不舍得,制造局的局面到底是他们一手一足干出来的,现在要交出去自然感到心里空了一块,但他还是知道轻重的,既然李自成有了想法,那么再反对的话就是在同李自成唱反调了。因此他也只能微笑着附和了李自成。

倒是其他科学院的研究人员纷纷向李自成提出了问题,虽然提问的人不少,但问题其实都是千篇一律,就是以后自己做实验、做研究,还能调动制造局的工匠为自己服务吗。

对于这些人提出的问题,李自成思考了片刻后说道:“虽然朕主张制造局和科学院分离,但并不是说要求科学院从制造局全面撤退,现在制造局很多机器的设计都是科学院给出的,没有科学院的技术支持,制造局显然也是干不好的。

所以,科学院可以同制造局签署一份文件,制造局为科学院的研究项目提供人和机器,科学院因此研发出的技术则应当免费授予制造局使用。

对于某些能够带来重大利益的技术,制造局也当向科学院缴纳一部分专利使用费,以支持科学院的日常支出。而科学院研究出的各项技术,享受国家全面支持的项目,专利归国家所有;科学院自己投资研究的项目,个人应当享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专利权利;个人利用科学院提供的物资研发出的技术,其一半的专利归科学院所有。

都元帅府的主张就是,鼓励发明创造,国家和个人都应当从中收益…”

对于李自成的回答,大家都感到满意,只不过大家对于所谓的专利权利,此时并没放在心上,因为除了工匠之外,没人会把技术当成传家宝,而对于偷学到的技术,也多半不会付钱。也就是说,都元帅府设定的专利使用费也许是出于善意,但在实际操作中未必能实现,大家自然也就不会对专利有什么期待了。

方以智则问道:“那么管理制造局的人员什么时候派过来?臣也正好把制造局的日常事务转交出去。”

李自成听了顿时摆了摆手说道:“暂时还没有这么着急,短时间内还是由你来负责制造局,你自己留心观察一下,底下哪个工匠管事更能配合你工作,你就推荐他好了。”

方以智有些愣住了,他有些诧异的问道:“陛下的意思,是从工匠中挑选人员接手制造局的管理?这,行得通吗?”

愣住的何止是方以智,在场的人员表情都有些异样,制造局可不是一个小单位,虽然他们不会去争夺这个位置,但不代表他们会乐意见到一个身份鄙贱的工匠和自己平起平坐。

孙廷铨之所以担任了方以智的副手,并不是说大家觉得他为人不错适合这个职位,而是认为孙廷铨出身匠户,最适合同那些工匠们打交道而已。毕竟方以智不可能天天去和各工厂的工匠们讨论他们的日常工作安排、工资福利待遇等琐细之事。

李自成提出让制造局和科学院分离,众人想着应当是从都元帅府中调动一些人过来,因此也不会有多大的感触。但是现在听说要从工匠中挑选人员,一个个不由互相用眼神交流了起来。

李自成没有在乎其他人的目光,坦然的对方以智说道:“这有什么行不通的,士农工商,工匠也是四民之一,既然要讲天下为公,工匠为什么不能管理自己的事务?再说了,要是换个其他人过来,未必能接受你们这种花钱的方式,不是吗?”

本来还有些想法的研究人员,顿时被李自成这句话扑灭了心里的想法,虽然从工匠中提拔一个管理制造局不太符合他们的认知,但他们确实也不愿意找一个不懂自然科学的人来管理制造局。

事实上,科学院的建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至少文华殿的那些人就一直瞧不起科学院,认为科学院名义上是在研究自然科学,实际上却是在为西洋番僧张目,有扰乱中国人心的意思。特别是徐光启主持编制的崇祯新历,因为采用了大量的西洋天文知识,一直被钦天监和理学名家所敌视。

也就是李自成建立了新朝,又不介意用崇祯新历的名称,直接把这些反对新历的声音给憋死在了肚子里。因为这些人反对新历的理由是:一个是新历只计算了200年;一个是历书中大量引用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在计算方法上,介绍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在坐标系方面介绍了黄道坐标系。

可以说,这部历书最重要的部分不是历法,而是附在历法后面的欧洲最新天文、数学知识。从某种程度上讲,耶稣会的传教士们正试图用一种文明的方式征服中国。他们想要证明欧洲的文明并不弱于中国,所以基督教也不是什么邪教,而是一种文明的信仰。

耶稣会传教士传播的天文、数学知识虽然获得了一部分开明士绅的认同,从而为耶稣会在中国合法的传教提供了保护,但同样激怒了一部分保守派士绅,他们认为这些西洋番僧带来的知识正在动摇中国传统的天下观,从而弱化了中国作为天下之主的儒家秩序。

按照一部分最顽固的保守派文人的看法就是,“宁可使中夏(指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更换皇帝可以,但是更换儒家的社会秩序就不行。

只是这些道理对于李自成这个反贼说不通啊,作为新朝之主,李自成居然直接用了崇祯新历以纪念前朝皇帝的功绩,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种行动等于是撕裂了他们的忠孝观,支持前朝就不应当出仕新朝,出仕新朝自然不能为前朝说好话,这是改朝换代时读书人一个基本的认知。

现在倒好,他们对于崇祯新历的任何攻击最终都会变成对旧主和新主的嘲讽,试图利用权势打击西洋新学和洋教的保守派们自然不会去触怒一个正在掌握中国的新朝之主,否则他们又何必想着去劝说新朝之主打压新学呢。

而这些主张引入新学的开明士绅,在登州之变中已经被保守派打击过一次了。那一次不仅让他们好不容易才训练出的新军全部叛逃,也让自徐光启之后的领军人物孙元化走上了断头台。

面对保守派的威胁,他们倒是宁可和李自成达成妥协。毕竟再失去这一次的机会的话,西学派未必还有再翻身的机会了。大明宗室包括三位皇子在内,先不说他们手中的力量不足,光是他们对于西学的支持力度,也不是李自成可比的。

看着这些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个个避开了自己的目光,满面微笑的李自成心里其实也在疯狂吐槽,没有了工人阶级的支持,光凭你们这些文弱书生能挡得住地主阶级的全面反扑吗?虽然面前的这些人也是大大小小的地主,但至少这些人并没有完全的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他们试图让整个地主阶级做出一定的让步,从而能够和其他阶层共存下去。

李自成心里明白,这些人研究西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摧毁地主阶级,其实他们是想要用新的理论来捍卫地主阶级,只是像火药被发明出来之后,军事贵族天然是要走向没落的,工业的发展也必将摧毁地主阶级的田园生活。

在这些人明白过来之前,他需要尽快的让工人阶级壮大起来,至少能够替自己分担一部分地主阶级的压力,否则即便打败了满清,他也还是要失败于地主阶级的。

这个世界上每一样东西都是标好了价格的,既然他利用朱慈烺来缓和同地主阶级的矛盾,那么朱慈烺必然会成为地主阶级的代表,如果不能在某个临界点打断地主阶级的联合,那么说不定几年之后就会出现大明中兴的局面了,这可不是他的目标。

第305章 徐州制造局五

提拔一两个工匠出身的官员显然是不够的,明成祖朱棣提拔了设计北京皇宫和天安门的蒯祥为工部侍郎,但蒯祥最终还是被那些文官给轰回了老家,此后大明再无以工匠出身当正经官的事例了。

刚刚李自成提出提拔工匠管事为制造局主事,未必没有人想起过蒯祥这个永乐年间的奇迹,这大约就是他们犹豫不决的原因之一。一个工匠依靠手艺居然当到了工部侍郎这样的高官,这对于那些寒窗苦读却沉沦下僚的读书人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刺激。

不过对于某人来说,弄一两个蒯祥刺激读书人没啥意思,因为改变不了读书才能当官的传统。当他消失的时候,一切都会被历史的惯性拨回到旧的轨道上去。既然已经打算对付地主阶级了,自然就不能再让那些地主阶级的文人继续垄断当官的途径。

于是在压制住科学院的一干研究员后,李自成又接着说道:“朕来之前看过你们递交的财政报表,对于你们设立制造局小学,接收制造局工匠子弟、移民子弟和魏家集居民子弟入学,朕觉得这笔钱花的相当值得。

工业矿业不仅仅在于创造财富,还要承担起变革当地落后面貌、移风易俗的任务来。这些受过教育的孩童,十年二十年后必然会成为制造局的骨干,和改变本地落后面貌的主要推动者。

当然,仅仅一个小学教育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设立中学及技术学校,以让他们掌握完整的科学教育。从目前的工匠传承来看,各行业的技术能手总喜欢藏一手,或是搞什么传子不传女的把戏,若是古代的器具保藏到今天还能成为珍贵的古董,古代的技术隐藏到今日还能起什么作用?

你们同耶稣会的传教士接触的最多,自然就应当了解欧洲的科学之所以能发展到现在的程度,就是因为欧洲人设立了大学传授各种知识,从而积累起了大量的文献,后人经过系统的学习后就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研究下去,而不是每个人都要从头发现一遍已经存在的科学理论。

仅仅在200年前,欧洲人还是愚昧的,他们甚至相信巫术的存在,以神的名义猎杀女巫,其实就是迫害那些无辜的寡妇和残疾人。但是当欧洲人建立大学之后,文明开始降临欧洲,虽然现在的欧洲还有许多愚蠢的民众,但我们应当承认有一部分欧洲人已经拥有了和我们讨论学问的资格。

由此可见,利用学校传承及研究自然科学,远远强于师徒之间的传承。我国虽然很早就建立了学校,但是专注于科举考试的学校教育,不仅极大的妨碍了我国对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也禁锢了我国民众的思想,为了避免在科举中落选,读书人把一本宋代人写的集注当成了不可改易一字的金科玉律,不去研究孔子的思想在当代的发展,反而整天想着千年以前的孔子当时是怎么想的,这同刻舟求剑的愚人有什么区别?”

虽然李自成对于孔子、朱子的态度颇为不敬,但是众人倒也没有发表什么不满的声音。对于科举制的批评,大明中期之后就一直存在了,他们这些学习西学的读书人,本质上也多是厌恶八股文的。而且李自成攻击点只在两位圣人的学问上,并没有直接攻击两位圣人,这种程度的非议也就是心学门人的程度,倒也不是特别的令人震骇莫名。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新的学校教育的教材,都元帅府已经委托科学院进行编撰了。也就是说,今后学校教育这块将会是他们这些研究新学的自留地,那么打击前明时期的科举制度及教育内容自然是一种政治正确了,这一点上没有人会跳出来拦阻李自成,否则就是别有用心了。

谈完了学校教育之后,李自成随即又说道:“为了进一步加强技术上的传承和研究,除了弱化师徒制度建立以技术学校外,当前各行业中的行会制度也当逐步废除。朕听说,现在的行会简直就成了各行业中的衙门,做什么生意都必须经过这些行会的批准,没有行会的批准,擅自做生意或是开作坊的都要被打上门去。

佛山、芜湖的铁工业中,不仅把学徒期限不断延长,让那些学徒白白为师傅们劳动外,还规定了各种铁匠的制作范围,做铁锅的就不能打菜刀,打菜刀的就不能做农具,但凡有人擅自变更自己的打制器具,轻者被人上门警告,重者被砸了炉子赶出本地。

这样的事情肯定不能在制造局出现。其他地方的行会,现在都元帅府没时间去整顿,但是徐州地区的各行会都要进行整改,特别是制造局和铁厂、煤矿等都元帅府投资的官营工矿业,都要一体废除行会。

当然,各行业还是需要一个组织来进行自我管理的,商业方面可以设立行业协会,由协会成员共同商讨行业自律协议。至于工匠及矿工们,则可以成立工会,同样由工人们自行选举代表组织委员会,为工人进行服务…”

其他人对于行会和工会并无了解,觉得李自成提出的改变只是名字上的不同,最终还是一个管理工人的机构,因此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倒是孙廷铨对于工匠们了解甚多,已经听出了行会及工会的不同之处,他犹豫了一会后还是趁着李自成说话停顿之际询问了一句,“行会有代替官府管理工匠的职责,而矿工虽然没有行会约束,但却有矿主及保长、甲长管束。现在都成立工会的话,那么工匠和矿工选出的代表真的能够约束他们自己吗?若是这些人不同官府配合,恐怕会给地方上造成很大的麻烦的。”

李自成的手指轻轻敲击着面前的桌面,沉思好一会才说道:“我们要相信一点,那就是工匠和矿工的利益和工厂矿山的利益是一致的,他们依赖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生活,假如工厂和矿山倒了,他们就得饿肚子。所以,只要能够保障工人的利益,那么他们一定会维护工厂和矿山的利益。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在工人中欺压良善的坏蛋,对于这些人交给警察去处理就可以了。都元帅府已经成立了内务部,专门建设和管理各地的警察部门。这也可以解决一部分老兵退伍后的安置问题,制造局、铁厂和煤矿这边都会陆续设置警察局的…”

虽然觉得李自成对于工匠和矿工的道德水准过于乐观,不过碍于自己的出身,孙廷铨终于没再说下去,那样只会让他在同僚前更加尴尬。

谈论完工匠的问题之后,接下来的话题大家就比较感兴趣了,因为李自成终于提到了对于科学院的拨款问题。再听了方以智的一番诉苦之后,李自成思考片刻后说道:“这样看来,科学院日常的薪资及办公费用,一年12万两已经够了,大头还是在基建及各个项目的研究上。这次朕在南面也借了一大笔钱,不过这笔钱主要是为战争准备的,所以明年的经费恐怕不能给的太多…”

虽然感到有些失望,但方以智觉得能先保证12万两倒是有底了,就不知12万两之外李自成能给多少,十万还是二十万两?就在他思索的时候,却听李自成这样说道:“明年科学院的经费不如定为40加20,40万两是完全由科学院支配的拨款,但是另外20万两只能投入在都元帅府选定的项目上,这些项目必须先报给朕看过,朕会亲自做出批示的。”

“60万两?”方以智有些不敢置信的看着李自成,这个数字真的有些超过他想象了。

李自成看着他及其他人热烈的目光,顿时伸出了一根手指说道:“是40万两加上20万两,不是六十万两。”

方以智眨了眨眼睛后换了个方向问道:“那么陛下选定的研究项目是什么?”

李自成略一思考后说道:“数学、物理学、化学、光学、冶金、机械及蒸汽机,关于几方面的研究项目,都可以获得支持。如果你们提出的研究项目对于都元帅府有着极端重要性的话,可以不受限制,在都元帅府的财力允许范围内得到支持。”

方以智长长吐了一口气后,起身向着李自成拜倒说道:“陛下能够给予科学院这样大的支持,臣等只有肝脑涂地以报了…”

在方以智的带动下,房间内的诸人也齐齐向李自成进行了拜谢,这可比李自成刚到制造局时要整齐的多。李自成起身扶起方以智的时候,心里不由想着,金钱的魔力古今都一样啊。

谈完了明年的拨款事宜,李自成便在方以智等人的陪同下去食堂吃了一顿便饭。吃完饭后,李自成看着还有时间就去附近的移民营地转了转。

带着一队骑兵的李自成走进移民营地大门时被几个民兵给拦了下来,闻讯赶来的潘翟赶紧带着营中管事向李自成谢罪。李自成却不以为意的摆了摆手说道:“潘副司长这里颇有细柳营之风啊,朕很喜欢。现在是战时,不严查内外往来人员,岂不是给有心人可乘之机么。

朕昨日去了徐州周边的几个营地,不管是主事者的管理水平,还是营中百姓的面貌都相当让人忧虑,你这里做的真的不错。看来,有必要把那些管事集中起来,过来学习下这处营地的管理了。”

潘翟见状也不敢多说什么,只能岔开话题请李自成入营视察。

第306章 利国铁厂

当李自成再次来到利国监时,这个宋代的铁冶小镇已经焕发出新的生机了,原本在老镇和湖边的区域是芦苇地、荒地和菜地,现在则变成了一片工地,

靠近老镇的区域建起了大批的平房,而湖边则修起了长长的木栈桥码头,在木码头边上还有一个石砌码头在施工,从老镇西面的小河到东面的运河之间则陆续建起了一个长达三里的工厂区,虽然大部分地区还只是用木栅栏围了块空地,但是靠近运河的地区却已经建起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冶炼区。

魏学濂、杨枝起、张焘、王自超、汤若望、艾儒略等人陪同着李自成参观着铁厂,魏学濂等都穿着一身紧身的箭衣,和他们之前峨冠博带士大夫的打扮判若两人。李自成倒是蛮喜欢这种贴身的衣服款式,虽然他还是有些穿不惯这种长袍,但却比宽松的道袍之类的衣服要方便多了,那种衣服几乎只适合在家中闲居时穿,而且还得有仆人服侍着,否则做什么都不方便。

从魏学濂等几人身上的衣服款式就能看得出来,他们至少没在这里虚度时光,而魏学濂为李自成讲解铁冶场的高炉设计和冶炼原理时,也证明了他们这几个月确实没有白忙活。

抬头望着铁冶场内的一座高炉,李自成向魏学濂说道:“也就是说,这座最大的高炉一次能装矿石6000多斤,一昼夜可出铁二十八九担,花费煤焦5000多斤?”

魏学濂点着头回道:“主要是徐州这边的铁矿石含铁量较高,其他地方的铁矿,十斤出三斤就很不错了。这样一座高炉一旦停火就很容易损坏,所以南方用木炭冶炼的铁场,基本上要花半年采集矿石和伐木烧炭,另外半年用来冶炼,一座高炉最多也就用六七八个月。

我们采用煤焦冶炼铁矿,只要高炉能支撑的住就能一直冶炼下去。从这一点来说,用煤焦炼铁的成本要比木炭会低很多。而且煤焦的火力高,要比木炭省近三分之一的重量。按照我们的核算,闽铁每千斤需要15两多成本,那么我们现在每千斤生铁的成本大致在十一二两。”

李自成忍不住点头称赞了一句,“这大约是我回徐州以来听到的最好的消息。那么铁矿和煤炭的开采,能供应上吗?”

魏学濂立刻回道:“我们在西面的山间找到了新铁矿,也发明了新的畜力抽水机可以对一些水下旧矿区进行开采了,东面枣庄的煤炭很适合炼焦用,利国周边和南部的贾汪等地也发现了可以开采的煤矿。

有着从北面迁移来的大量百姓,人力问题也解决了。都元帅府的订单,如果不扩大产能的话,我们需要三年才能完成。

所以现在限制铁厂生产能力的其实主要就两点,第一是交通运输能力的不足;第二是有经验的冶炼工匠不足。后者我们还能自己培养,但是前者光靠我们自己是很难解决的,因为投入太大…”

李自成听完了魏学濂的诉苦后,并没有犹豫什么,只是向他问道:“那么你们对于交通运输能力的解决可有什么方案吗?”

魏学濂立刻让出了道路向着李自成说道:“杨枝起、王自超两位参议围绕铁厂周边的铁矿、煤矿及其他物资的输送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画了一副地图,若是陛下不介意的话,不如我们去会议室,臣可以就着地图给陛下讲讲这些交通建设的必要性…”

面对这样的请求,李自成自然是难以拒绝的,于是一行人又从铁冶炼场返回了办公区,在一排被打通的平房内,魏学濂、杨枝起两人为李自成展开了一张一米多长的图纸。

李自成这才发现,这张图纸上并不仅仅只有规划中的交通线路,还包含了铁厂扩建的一系列项目。虽然魏学濂玩了一点小花招,但李自成却没放在心上,因为能够整理并设计出这样一张图纸,必然是花费了他们大量的精力的,光是测绘这一地区的地形,就能在图上看出了他们的细致。

魏学濂、杨枝起为李自成讲解了足足一个多小时,最后魏学濂向李自成说道:“目前我们有两个方案,甲方案最为全备,建设后不仅可以完全满足都元帅府的钢铁产能要求,而且可以减轻微山湖到骆马湖之间的运河运输压力。

当前这一段水道因为要截住流向微山湖的河流,使之流向较高处的骆马湖,导致这段运河建起了多个水闸,船只到了两头就被堵死在这里。如果能够在边上修建一条和运河平行的铁路,那么就能大大的减轻这里的拥挤状况,从而提高运河的运输效率。

当然,甲方案的投入就比较大了,不仅要修建超过100公里铁路,还要建立码头、公路及桥梁,初步预计投资在180-200万两。乙方案大约在100-120万两,虽然减少了投资,但不及甲方案划算…”

李自成听完后看了看周边满是期待的眼神,略一犹豫就说道:“既然是围绕着铁厂进行的交通建设,那么你们就顺便把铁厂的建设计划也讲了吧,省的我回去再看你们的报告。”

魏学濂听了顿时大喜,虽然他对于颠覆了大明的农民军没啥好感,但他对于崇祯其实观感更差,所以才不愿意为崇祯陪葬,在李自成进城后就随大流投降了大顺。

虽然投降大顺后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和官职,但魏学濂心里一直是惶恐的,毕竟他父亲魏大中是东林六君子之一,他投降大顺的消息一旦传回故乡,将会令母亲和兄长颜面扫地。

李自成从山海关返回北京树立起太子的旗帜,并以华夷之别和民即天的政治理念重树了大顺的天命,方才让魏学濂这群读书人找到了为大顺做事的理由。

而之后李自成携太子南下收服江北四镇,并打通了前往江南的驿路,魏学濂也和家中取得了联系,从家中的来信中他大致知晓了家中的近况。

一开始北京沦陷的消息传回,母亲和兄长都很担心他的安全。不过随着他投降闯贼的消息的传回后,家乡士民就开始找上门来,向他母亲、兄长质问他投降逆贼的事情是否属实。母亲和兄长被逼的没办法,只能考虑搬离家乡去外地投靠亲友去了。

不过随着李自成打下淮安,兵临扬州,上门来逼迫的人就少了很多,而等到太子抵达扬州,传出弘光帝要退位就藩的消息后,上门来慰问的故旧亲朋就明显多了起来,不少人或恳求或暗示,希望他能够为他们家中的子弟写信引荐给太子。

面对这样的人情冷暖,大哥在信中讥讽的最为厉害,而母亲则说自己松了口气,不必再煎熬下去了。母亲在信中嘱咐他,若是做的不开心的话尽快辞职回家好了,有太子这块招牌在前,他也算是为大明尽过力了。

魏学濂却没有母亲这么乐观,他知道自己投降大顺的事迹是怎么都抹不去的,只有大顺能够真的让天下太平,他的行为才不算是辱没了家门。一旦大顺失败了,那么他这从贼的骂名是怎么也洗不掉的。就乡里这些人捧高踩低的行为,他就算回去也不能在这个时候回去啊。

抱着这种想法,魏学濂算是把全部精力都灌注在了自己的工作上,而目前这份工作其实也很适合他。一不用和李自成过于接近,二则刚好实践他所学习的西学知识。此外,铁厂及附属厂矿的建设,极大的吸纳了那些被迫南迁的百姓,让他们能够依赖劳动养活自己和家人,这让魏学濂觉得很有意义。

只是,随着铁厂的发展,魏学濂越来越觉得之前都元帅府的规划似乎有些小家子气了,希望能够把铁厂做的更加完善的他,联合其他人进行了调查研究后,终于弄出了现在这个图纸上的新铁厂。

魏学濂详细的把新铁厂的规划讲解了一边后,就对着李自成说道:“…按照新度量衡计算,大明一年的铁产量大约为10万吨,而我们这个新铁厂要是能够建设完成,年产铁可以达到5万吨,也就是过去全国一半的铁产量,军队及民间用铁将不会再匮乏了,还能降低铁的价格,这是百年之利。”

15万吨铁就想满足军队和民间用铁?显然你们的想象力还是低了些。李自成默默的瞧了瞧身边的人,心里不由如此吐槽着。

不过他也不得不承认,魏学濂给出的计划已经相当详细了,至少要比几个月前规划利国铁厂时周全的多,显然在建设铁厂的过程中,他们是学到了不少东西。而且20两一吨的建设产能,确实不算贵,李自成差点就张嘴答应了。

只是在最后关头,看着图纸的他还是改口问道:“你们打算几年内建成这个新铁厂?有没有考虑过原料跟不跟的上?这基建没完成前,光扩大产能好像行不通吧?”

李自成的问题倒是真把魏学濂问住了,他回头和杨枝起商议了一下后,方才打着包票对李自成说道:“我们可以一边建设铁厂,一边建设交通,只要调度的好,不会耽误生产的…”

李自成看着魏学濂、杨枝起几人,看着他们兴致勃勃的样子,心里总算是明白***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了。还没有意思到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区别的旧知识分子们,根本不清楚工业生产是不能将就的,只要有一项原料没有配齐,那么就会导致整个生产项目停工。

第307章 目标

“朕觉得吧,这冶炼生铁恐怕和种地是有很大区别的。种地的话,多浇点水少浇点水,多施肥少施肥,也许会影响产量,但至少不会绝收。但是冶炼生铁的话,少一担焦炭都不能让铁矿融化啊,那样的话高炉就要报废了…”

李自成苦口婆心的劝说魏学濂等人应当谨慎的计划,不能大跨步的前进,他认为两年内能够把铁产量提高到一两万吨,并推动高炉寿命的延长已经很不错了。

只是魏学濂总觉得一年五万吨生铁的产能并不是一个不能达到的目标,而且他还提道:“一公里单线铁轨的铺设,大约需要100吨铁料,算上复线部分,这一百多公里的铁轨架设,就需要1.5-2万吨铁料。要是2年内产能才提高到一两万吨,那么修完这些铁路至少需要4到5年,因为我们不能拿所有的铁料都去修路…”

李自成觉得魏学濂的算数真不错,老实说他还真没想到一百公里并非全部复线的铁轨,居然要花几年去建设,这确实有些过分了。哪怕是南北战争时期的美国,平原上修筑一百公里的铁路也不会花上一个月的时间,显然钢铁产能严重的束缚了大明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