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永昌 第91章

作者:富春山居

到了这种时候,就会有人忍不住希望能够赦免一些人,只处死其中一小部分人,来满足自己的慈悲心了。但是谁也没想到,除了一部分证据不足发还重审的案子,对于其他罪证确凿的案件,李自成没有赦免任何一人。

这是过去重来没有过的事,大明朝的秋后处决,实质上就是要求各地把死刑犯的案卷交给刑部和大理寺复核,以查看有无错漏之处,哪怕被证实无误的案件,遇到了大赦的时候还是能够减罪的。更不必提为了表现上天有好生之德,大明皇帝在勾绝死刑名单时还要赦免几个,完全是随机的。

所以,只要不是造反谋逆之罪和忤逆命案,大明的死刑犯其实真的很难死。这也是南方打行横行无忌的缘故,除了官绅的包庇,朝廷对于法纪松弛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这次遇到了李自成,也确实是扬州罪犯们的不幸了。不过这样的结果除了震慑住了罪犯外,也让扬州市民有些担忧了起来,生怕自己以后犯上一点小错,也会遭到这样毫不留情的打击。

今次李自成在大众面前流露出的温情,倒是挽回了一点扬州百姓对于李自成的印象,认为这位永昌帝看起来也并不是那么的冷血。

在几位文官的猛烈咳嗽声中,李自成终于放开了陈圆圆,然后他向后退了几步,对着码头四周的百姓作了个四方揖,这才施施然走上了官船。

李自成上船之后,船工撤去了跳板,然后用竹篙点着码头把船只推开了去。走进船舱,随即又出现在二楼窗口的李自成,一边向岸上的众人挥手告别,一边目视岸上的人和景致慢慢远去,直至变成了黑点。

此时他心中也是微微有些失落,这大约是穿越以来度过的最安稳的一段时间了,想到北面正在等着自己的清军,他心里也是感到了一种患得患失的紧张感。不过就在这个时候,李来亨突然在边上喊道:“下雪了,陛下,下雪了哎…”

第288章 姐弟

目送李自成坐船离开,朱慈烺上前同陈圆圆拜别,便从码头返回城中去了。他注意到,因为李自成临别时对陈圆圆的轻轻一抱,武将们对于陈圆圆的态度明显恭敬了许多。

陈圆圆的出身和其掌握的统计司,于是一直以来外面的风评对其都并不算友好,文人或以妲己,或以杨玉环类比之。只是随着李自成轻易压制住了扬州缙绅和逼迫福王叔父退位之后,这种风言风语才渐渐听不到了,因为李自成在扬州百姓中的声望已经足以掩盖陈圆圆出身的瑕疵了。

在李自成离开扬州北上之后,究竟谁才能代表李自成,刚刚在码头上的拥抱已经表明了这一点。虽然李自成并没有明文规定陈圆圆的地位如何,但是在扬州百姓面前的表态已经说明了一切,若是扬州的文武官员再轻视陈圆圆,那么就不仅仅是轻视陈圆圆,而是在轻视李自成本人了。

骑在马上的朱慈烺默默的推敲着李自成今日的一举一动,试图弄清楚这些举动背后的含义究竟是什么。过去他从来不关心这些东西,因为受到关注的应当是他的一举一动才是,但是离开了皇宫之后,他才发现这个世界并不是围绕着自己旋转的。在某人的引导下,他终于开始关心起这个世界的真实究竟是什么了。

“殿下,殿下…”陷入沉思的朱慈烺被老师李士淳叫醒了过来,他转头望去,才发觉自己已经穿过了城门,老师正询问自己是去明真观还是回寿芝园。

朱慈烺伸手摸了摸坐下的马儿,这才微笑着对老师说道:“快要中午了,吾还是下午再去明真观吧。老师可自便,我们下午再见。”

骑着一头骡子的李士淳见状便对着朱慈烺拱了拱手说道:“也好,那么臣等就先去了,陛下路上小心。”

望着李士淳等人转向明真观方向的的街道,朱慈烺也对着身后的李喜等侍从官说道:“我们也回吧,这么冷的天气,晚上给值日侍卫配一壶酒暖暖身子吧,不要超过三两一人。”

李喜身后的侍从们顿时都露出了笑容,只是因为李喜尚未出声,因此大家都没敢答谢。李喜只是沉默的看着朱慈烺的背影数息,便点头应道:“明白了,回去后下官就去安排…”

雪花渐渐飘落的连街头的景物都看不清了,当朱慈烺走进寿芝园的大门后,他的帽子上已经浸湿了一片。他一边顺着回廊向着后院走去,一边拍打着身上的积雪,没走多久就看到了出来迎接自己的姐姐坤兴长公主。

他正想上前行礼,却见姐姐已经快步走到了他身边,一边拍打着他身上的残雪,一边数落起他来了,“知道今天天气冷,就该多加一件衣服才是,怎么穿了这么一点就出门了?”

朱慈烺看着姐姐用一只手艰难的拍打着自己,他顿时低下了头去,口中尽量平淡的说道:“已经不少了,再多就动不了了。姐姐才应该多穿一点…”

在姐弟身后十余步外的李喜看着这一幕不由停住了脚,他瞧了一会坤兴长公主,想了想还是转身离开了。

跟着坤兴长公主进入后院厢房内的朱慈烺,看着桌子上翻腾的铜火锅,顿时走上前去一边烤着火,一边喜笑颜开的说道:“今天有涮羊肉吃啊,我可好久没吃了。”

坤兴看着弟弟的举止,微微皱起了眉头,这可不是宫中的礼仪,不过她很快就是舒展了眉头,这样的慈烺却也更加的生气勃勃,至少比宫中那个一本正经的小大人要强。

姐弟两在一起吃饭的时候,虽然并不方便,但坤兴每每还是让侍婢们离开,一来可以安静的和弟弟吃饭,二来也能谈一点私事。

看着慈烺就着自己配的麻酱吃了一气后,坤兴拿起了手帕给弟弟擦嘴,顺便就问道:“今次马士英他们过来接你,为何你不愿意跟着他们去南京?就算是陛下,也不能在这个时候阻止你陪着父皇、母后的梓宫前往南京吧。”

朱慈烺拿着手帕细致的擦了擦嘴,虽然他努力向李自成学习着那种自由自在的行动,但从小养成的习惯还是不能让他完全的失去规矩。

把擦过的嘴的手帕放在一边后,朱慈烺向着姐姐突然问出了一个问题:“姐姐可知,权力究竟来自于何处吗?”

坤兴眨了眨眼睛,反问道:“你怎么会问起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是来自于大臣们的支持吧。”

朱慈烺不由微微颔首说道:“姐姐回答的可比我强多了。在淮安时,陛下问过我一次,当时我说:不知道。”

坤兴只好安慰道:“姐姐比你大,所以看到的东西比你多一些而已。你现在已经很不错了。不过,陛下为什么会问你这个问题?他是怎么说的?”

朱慈烺眼睛瞧向了右上角,在心里默默的回忆了一会后说道:“我记得陛下当时是这么跟我说的,权力来自于被需要。然后,他在扬州做了一场实验给我看。想必姐姐现在也能感受到都元帅府在扬州形成的威望了吧?这是权力吗?”

坤兴沉默了良久之后才对着弟弟说道:“算。所以我才希望你能离开这里去南京,因为扬州现在已经不再是大明的领土了。大明对于扬州的百姓来说,已经成为了历史。”

对于姐姐的论断,朱慈烺却摇着头说道:“不,我只有在扬州才是被都元帅府和南京所需要的大明太子,去了南京之后反而不被人需要了。”

坤兴有些诧异的看着弟弟问道:“你怎么会这么想?到了南京之后,你就是毋庸置疑的大明皇帝,谁敢不需要你?”

朱慈烺却撇了撇嘴说道:“他们当初肯定也是这么和福王叔父说的,但是等福王叔父入了南京之后,谁还肯听福王叔父的意见呢?他们不都在忙着争夺定策之功吗?”

坤兴顿时沉默了下去,好一会才勉强说道:“你和福王叔父终究是不同的,你是父皇指定的大明太子,福王叔父终究是名不正言不顺,所以才会被大臣们所欺凌。父皇曾经说过,史可法是忠臣。”

朱慈烺犹豫了半天,才小声的问道:“姐姐觉得父皇看人真的准吗?”

坤兴这下终于有些不高兴了,她冷冷的看着弟弟说道:“什么意思?你是想要非议父皇吗?”

朱慈烺缩了缩脖子后,还是大着胆子说道:“我只是想说事实而已。父皇认为的孝子忠臣,在京城被围困的时候迟迟不肯回京城回防,还不顾我们和他父亲、兄弟的死活勾引建奴入关,差点就让我们死在了军中。

父皇在南方提拔了史可法、韩赞周和黄得功,结果呢?卢九德一联络,韩赞周和黄得功就选择了支持福王继承大统,史可法虽然反对福王登基,但他也不是要寻找我等的下落,而是要拥戴潞王。这些父皇所信任的大臣何尝把我们姐弟放在了心上?”

坤兴心中的不满随着弟弟的这番言论终于散去了,不管怎么说,和她亲近的终究是慈烺而不是外面那些所谓的忠臣。而且慈烺说的也很有道理,这些大臣实在没看出忠诚在何处。

看着姐姐面上阴晴不定的变化,朱慈烺于是又大着胆子说道:“虽然外面都说马士英是小人,但至少马士英还肯来扬州见我。可史可法他们却连扬州都不敢来,江南缙绅大多支持史可法一系,我若是和马士英回南京,难保不会成为第二个福王叔父。

马士英控制着南京城,江南缙绅控制着南京以外的地方,而我只能被关在宫中。若是如此,我倒还不如待在扬州,至少借助都元帅府之力,这些人不会无视我们姐弟。姐姐应该也不愿意被关在宫墙之内,然后被外面那些大臣摆布吧?”

坤兴迟疑了一下,终于点了点头说道:“我只是担心慈烺你的安全,既然你认为在扬州更安全,那么就留在扬州好了。那些大臣…唉,我是不知道他们究竟想要什么了。父皇过去从来不和我们说国家大事,我们又怎么知道谁才是真正的忠臣呢?”

看着有些迷茫的姐姐,朱慈烺挺起了胸膛认真的说道:“姐姐放心吧,我不会像父皇那样容易上当的。我会保护你和弟弟们的…”

坤兴注视着弟弟心里突然有些难过了起来,过去的慈烺可不会考虑这样的问题。不过她面上还是微微一笑,遮掩了自己的心情说道:“有没有吃饱?没有吃饱就再吃一点。这么冷的天气,吃羊肉才能御寒啊…”

第289章 高密

11月26日,高密城西北的城隍庙内,一名将官正向坐在上首的杨御蕃哭诉道:“…那高杰刚到没两天,就借口胶州城太小容不下两军,把我们给赶出了城来…”

杨御蕃和李自成同岁,但相貌上却要显老的多,对于这位部下的哭诉,他只是板着脸听着,并没有出声。但是坐在他下手的侄子杨衍却忍不住了,对着哭诉的将官说道:“你还有脸哭?别人赶你,你就真滚回来啊?胶州的物资呢?你不要告诉我,都让姓高的都吞了?”

这名将官顿时收住了泪水,吞吞吐吐的说道:“高杰说:他是朝廷任命的藩镇,既然他来了山东,这山东的军政事务就都归他管。胶州城里的军用物资,以后就归他来分配,我们要是想要物资,就打报告给他,他会酌情批复…”

“干他翻山鹞的美梦…”“这混蛋是抢到我们头上来了…”庙内的诸将听到这话顿时都咒骂了起来,骂的最厉害的,一个是杨衍,另一个是参将马岱。

杨御蕃轻轻咳嗽了一声,诸将才住了口,他对着跪在堂前的军官温和说道:“你先下去喝完热汤面吧,这天气连夜赶回来,也是辛苦了。”

跪在地上的军官唯唯诺诺的退了下去,杨御蕃的副手副总兵张守忠这才出声说道:“军门,胶州港是都元帅府运送物资给我们最便利的港口,这样被高杰占了去,恐怕不合适吧?高杰这个人跋扈惯了,我们要是一开始就退让,这混蛋今后得寸进尺也说不定的。”

杨御蕃扫视了堂内诸人一眼,在座的都是他的老部下,之前因为刘泽清和他争夺山东总兵之职结了怨,之后刘泽清借助定策之功上位,又担心他回山东争权,于是联合了马士英把他关入了大牢。他能活着从南京回来,还真是亏了李自成给南京提的要求,否则马士英和刘泽清一定不会让他活着返回山东的。

经过此事后,杨御蕃对于大明也算是彻底失望了,先帝都殉国了,结果那些文官还忙着内斗,差点就要了他的脑袋,仅仅因为他和刘泽清结了怨。因此从南京离开之后,他一度是想退隐的,不过和李自成谈完之后,他还是决定接受了李自成的命令,因为李自成要求他保卫自己的家乡,而不是让他去打什么天下。

在经历了清兵入关之后给各地百姓带来的惨剧后,杨御蕃自然是不希望让清兵再蹂躏一次山东的。因此对于李自成的要求,他觉得自己没有拒绝的理由。而李自成对于他的支持,也比大明朝廷靠谱的多,不仅给他准备了军器、火药,还给了钱粮和御寒衣物。

有了这些物资和钱粮,在山东军中素来就有威望的杨御蕃很快就收拢了自己的旧部,并从刘泽清的军队中招募了一批山东人。于是不到一个月,他的部下就突破了一万。并建立起了,从穆棱关到安丘到高密到胶州的防线,和身后的诸城、日照形成了一个军事防区。

高杰在胶州干的事,对于杨御蕃来说: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作为一名大明将领,有好处不吃是不可能的,这事过去他也不是没干过。只不过他没想到高杰会下手这么快而已,他总以为高杰会先熟悉一下地方人情,然后再和自己动手争夺胶州城。

虽然心里也非常不满于高杰的行为,但杨御蕃看着面前的部下们,却还是替高杰辩解道:“胶州城本该是丘磊守备的,只不过邱总兵一直没到,我们才代为掌管而已,这胶州城委实不能算是我军的辖区。

而且,我谅高杰也不敢吞了胶州城内的物资,都元帅府还有军需官驻扎在胶州城内呢。要是高杰敢乱来,都元帅府直接停了对胶州港的运输,他们就是得不偿失。当然,高杰说自己掌管我军的物资供应就是放屁了,我会写信给都元帅府和他打这官司,但是现在没必要和这个土匪起什么冲突。

为什么?因为建奴来势汹汹,他们已经拿下青州、昌邑,兵锋直指安丘、高密和胶州等地。这个时候高杰占去了胶州,倒是让我们少了一处要防御的地方,难道不是好事吗?要算账,也得打退了建奴这波进攻后再说啊。”

参将马岱顿时起身支持道:“确实,军门说的对。和高杰这个土匪相比,建奴才是我们的大敌,2年前建奴就打到过高密,要不是被本城士绅百姓联手击退,高密也就毁了。那些被建奴击破的城池,到今天都没有恢复元气呢。和建奴相比,高杰简直可以说是善人了。”

副总兵张守忠也点头附和道:“军门说的是,当前我们最大的敌人还是建奴。只是我们现在空有物资军械,可缺乏人手啊。

我听说,这次深入胶东半岛的建奴,除了董学礼这个叛将之外,领头的正是当年酿成登莱兵变的孔有德和耿仲明,他们对于山东地理还是相当熟悉的。若是我们分兵把守,恐怕会被他们各个击破啊。”

听到这两人的名字,就连军中最为勇猛的马岱也有些谨慎了起来,他向着杨御蕃说道:“孔有德和耿仲明两人善用火器,火器所惧者马队也,但是我军并无多少马匹,倒是他们现在投靠了建奴,应当不缺乏马匹。

如此一来,他们攻城有火炮,野战有马队,攻城野战都占据了优势,我军若是再分兵,恐怕就更加打不下去了。”

杨御蕃再次看了诸将一眼,这才哂笑一声说道:“怎么,刚刚还想着同高杰一较高下,现在听到孔有德、耿仲明两贼,你们反倒怕了?”

虽然老上司的话很打脸,但是诸将却没什么压力,马岱也是呵呵笑着说道:“若是军门不在,末将自然是怕的。不怕别的,就怕我自己冲上去了,可友军却跑路了。可军门既在,我马岱还有什么说的,只要军门一句话,我便冲上去了。”

有马岱起了这个头,其他部将顿时也纷纷表态,表示在军门的带领下,他们是水里火里都敢走一趟的。杨御蕃这才满意的伸手在空中虚虚一按,让众人安静下来。这才开口说道:“若是没有诸位的帮村,某也是不敢说什么大话的。但是有诸位兄弟在,难道我还会怕孔有德、耿仲明两贼?这次正要同两贼算一算当年的旧账了。”

说着,杨御蕃便站了起来,看着诸将更是大声的说道:“说实话,都元帅府并没有亏待我们,不仅给我们更换了火器和补充了火药,更是给我们补发了过去一年内的欠饷,这可比朝廷大方多了。

而且对于我们新招募的兵丁,也没有克扣粮饷的举动,该发多少口粮就发了多少口粮,也没让我们的士兵按照人头自行去胶州领取口粮,因此军心士气都没的说的。

其次,我军几乎都是山东人,这次保卫的又是乡里,若是这样还不卖力,大家还算是人吗?我想不出有什么不能打的理由。你们有吗?”

杨衍、马岱当先回应道:“没有。捍卫桑梓,死了也是魂归乡里,有什么不能打的。”

随着杨衍、马岱的回答,诸将也纷纷起身回应了杨御蕃,原本有些低落的士气,现在倒是都个个高涨了起来。

杨御蕃满意的在诸将面前走了一趟,在他们肩膀上轻轻拍击以表示鼓励,然后重新走回上首说道:“当然,我也不会带诸君去送死,我们毕竟有不少新军,因此必然是要以守城为主。但是,若无外援,则城必不可守。所以我们需要抽调出一支能够机动于野外的军队,消灭建奴中的弱敌,干扰他们的攻城行动。

孔有德、耿仲明两人固然是能打,但是刚刚投降的董学礼也能打吗?陛下并未亏待董学礼,太子也在扬州,但是董学礼却裹挟部下投靠了建奴,不管从什么方面去看,董学礼都是失节之人。

而建奴数次入关,每次都要劫掠内地人口和财物,可见建奴财用必然匮乏。九边官军有半数投降了建奴不假,但是建奴真的养得起这许多投降官军?建奴无非就是驱使这些投降官军劫掠地方,以战养战而已。

现在那些山东百姓是投降了建奴,但是他们投降了就不会被劫掠?我看未必见得。不劫掠百姓,建奴和投降官兵吃什么?所以,只要能够拦阻住建奴的兵锋,那么光是这些军队的日常所需就能压垮他们。

而我们身后有着来自都元帅府供应的物资,只要能够挡住建奴的兵锋,那么我们一定能够耗干建奴的士气,待其兵疲马乏之际,就是我们大举反攻的时机了。

所以,杨衍、马岱,你们各自挑选4、500老兵出来,到时听我命令出城袭击建奴的后方。张守忠,你去请城中的士绅过来一聚,他们虽然不愿向陛下称臣,但这保卫的可是他们的老家,岂能一点力都不出…”

第290章 军官学校

11月26日晚,李自成的船队抵达淮安,当晚便宿在了萧湖。第二日一早,李自成入城,都元帅府淮安分司的主持者周亮工闻讯出迎。

李自成并不急着去分司衙门听取周亮工的报告,表示要先去瞧一瞧军官学校、练兵大营和军器制作所的情况,于是郭升、赵应元两人便陪同李自成前往了东面的旧城。

自从运河改道之后,淮安旧城就开始萧条下去了。于是趁着这次军事基地设立的机会,都元帅府干脆把旧城的商户、居民都迁到了河下镇,然后把旧城改造成了一座由军队完全控制的城市。

除了军官学校的新建筑太多,尚未全部完成外,练兵大营和军器制作所倒是已经全部改建完成,并已经开始运行了。

李自成第一站巡视的就是军官学校,淮安前两天刚下过一场雪,但是军官学校的操场上和外面的街道一样都清扫的干干净净的,露出了铺设在下面的黑色煤渣土。显然,虽然是下雪的天气,但是军官学校的学员们也还是保持了日常出操的。

李自成站在操场上听了郭升讲了一遍未来军官学校的规划后,方才向着教室的方向走去。军官学校的教室是成排的平房,以红砖砌筑墙面,以木头制作柱子、屋顶,外立面并没有进行粉刷,因此某人一眼看去就像是来到了某个国企六七十年代的家属区一样。

不过在这个时代,这样的房子已经算是相当高级了。因为砖瓦很贵,一个壮劳力一天也不过能制作700个砖坯,再加上制作砖窑和燃料的费用,每百块红砖价值不低于500文。如果是青砖的话,价格还要翻一倍。

所以,一套三间的砖瓦房用青砖砌筑的话,光是青砖都需要上百两银子了。红砖的价格虽然比青砖便宜,但是能造的起砖瓦房的财主是不介意多花这点银子的,毕竟青砖要耐用的多。而介意银子的穷人,压根就住不起砖瓦房,也就更用不上红砖了。

但是对于国家投资的建筑项目来说,因为使用砖块的数量太多,用红砖可比用青砖能剩下不少钱,因此红砖的市场行情开始向好。随着淮安和扬州旧城改建、新城建设,红砖的制造量开始不断上升,而这也是符合都元帅府的期望的。

大量红砖的制造不仅能够降低砖瓦的价格,最重要的是能够极大的推动对于煤炭燃料的需要。和砍伐树木烧炭相比,直接挖煤可方便多了。

教室上虽然开了窗户,但是窗户上都糊了一层窗户纸,这种窗户纸都是涂了桐油的,因此并不怕小雨,当然比起玻璃窗可就差远了。纸张的透光性很差,因此内外几乎都看不穿,也只有在强光下,才能隐隐看出个人影来。

走到了教室门前的李自成突然就停了下来,没有让郭升去打开教室门,他就站在门外倾听起了里面的讲课内容。

“…你们上次问我为什么要学习条例。你们说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按照条例去指挥军队,这是庸人所为。真正的名将,如岳武穆,讲的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

这个问题我回去好好思考了几个晚上,终于想明白了都元帅府为何要求我们熟悉条例。你们看,我今天带来了一具大炮的模型,这是我从炮兵教官那里借来的,和真的红夷大炮除了大小不同外,其他各处的比例都是一致的。

大家已经学过了炮兵射击的原理,那么我请两位学员上来,为大家演示一下如何射击固定目标。这是一个沙漏,用于计算他们射击所需要的时间…”

过了将近一刻钟的时间,教室内教官的声音终于又响了起来:“很可惜,虽然他们两人很努力的去计算了,但是他们得出的答案是错误的。这个炮口角度和这个装药量,炮弹会飞过固定目标的头顶。所以在实际的战场上,他们已经错过了这一次的炮击机会…”

教室内顿时传出了一阵哄堂大笑,站在教室外的李自成脸上也露出了微笑,郭升和赵应元看着李自成心情不错,也就继续保持了沉默。

当教室内的笑声渐渐平息下去后,那位教官才继续说道:“所以,炮兵部队在战场上有两样东西是不能不带的。

一样是铳尺,我们都知道火炮炮口和尾部的壁厚是不一致的,所以想要量出大炮中轴线的真实仰角,只能在炮口插入铳尺,然后读出上面的读数。

另外一样是射表,射表是科学院的学士们综合了诸多因素后精细计算出来的炮弹大致落点。我们应当相信射表的准确性,至少它比你自己计算的要精确,而直接查阅射表也比你从头开始计算发射角度要迅速的多。

条例其实就是使用于士兵身上的射表。条例的目的不是教导你们成为如岳武穆这样的名将,而是确保你们能达到普通将领的合格水准。条例实质上是都元帅府综合了各种作战的实际情况后,总结出来的一份最不坏的战场指挥选择。

条例的目的不是让你战胜敌人,而是让你们在战场上少犯错误。所以,对于千人以下的指挥者,条例的用处最见成效。超过千人以上,条例的作用就迅速弱化了。

各位从此地毕业之后,进入军中大多为百人将或五百人将,假如你们不熟悉条例的话,又如何同友军进行配合?”

“好,说的好。”李自成终于打破了沉默,在门口拍起了手。教室内很快就有人打开了房门,看到门外这么多人,开门者先是一愣,随即向李自成拜倒问候道:“教官揭暄拜见陛下。”

李自成赶紧扶住了他说道:“军中只需行军礼即可,军官学校也算军中。揭教官刚刚说的很好啊,看来你是对条例真的认真研究过了…”

通过边上的郭升的介绍,李自成才知道,这揭暄居然还是自己推荐来淮安军官学校教授数学的。之前太子抵达扬州后,南方有一批青年学子都跑来投奔太子,李自成当时筛选了一下,便挑了一些有真学问的去了各处任职。

虽然揭暄自己举荐自己,在军事上颇有研究,但李自成并没有当一回事,只当他是明末那些好谈兵的书生之一。就连顾炎武也很喜欢谈论兵事,只不过他们都没有经历过军旅生涯,完全是读了古代流传下的兵书后,在脑子里进行的军制改良。

不管是某人还是李自成,都不会让这些没有军事经验的书生去胡乱插手军队,除了让士兵不知所措外,基本不能起什么正面作用。

不过现在看来,揭暄倒不是自吹自擂,来了淮安军官学校任教不到半月,已经完成了从数学老师向军事教官跨越的障碍。因此,李自成在巡视了军校后,在吃中饭前还特意抽出时间来同揭暄认真的交流了一下。

而此时的揭暄也脱去了在扬州时的傲气,作为江西广昌有名的神童,他其实对于数学的爱好要更多一些。只不过他父亲有见于国事日衰,于是整天在他面前哀叹国家之不幸和试图挽救大明王朝的想法,使得揭暄开始研究军事和地理沿革等学问。

在江西广昌老家,揭暄于诸子、诗赋、数术、天文、军事、岐黄等无所不涉,并力压同辈诸生,且他对于世事也不是漠不关心之人,因此为众人所叹服。

这样一个人自然是有资格骄傲的,因此来到扬州投奔太子的揭暄,一度并不想接受都元帅府的聘任,因为他觉得李自成有些小瞧自己了。不过在父亲的劝说下,他父亲认为太子现在缺乏武力的保护,因此让他去军官学校结识一些忠君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