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永昌 第83章

作者:富春山居

第262章 新政77

昭昭天命这样的口号显然很对朱慈烺这样的年轻人的胃口,当李自成说完后,他第一个就鼓起了掌。在李自成身边待久了,他倒是开始了解李自成的喜好了,比起臣子的唯唯诺诺,李自成更喜欢部下们更加直接的反应。

而在朱慈烺鼓掌的同时,他对面站立的武将中也有数人开始鼓掌了,显然他们和朱慈烺想的是一样的。不过这些武将颇有些意外的瞧了瞧朱慈烺,显然他们没有想到还有人的反应比自己更快。

坐在地上的军校学员们还没有从震惊中恢复过来,他们这算是第一次了解到,原来他们现在要上的这所军校,意义有这样的重大。不管他们心里能否理解或赞同李自成刚刚说的这番言论,但是他们已经理解自己的前途是光明无限的了,这比其他什么言论都要振奋人心。

于是在听到掌声之后,学员们也不多加思索,跟着就鼓起了掌来。而听到这如雷鸣一般的掌声,李自成的神情也不由放松了下来,只有几名站在太子身后的文官脸色阴沉,不肯举起手来,但却并没有什么关注他们。

向军校的学员们致辞结束,众人离开军营之后,几名信奉理学的官员立刻凑在一起。他们在路上一边讨论着刚刚在会场上晕厥过去的罗公身体情况,一边则对李自成的说辞进行了批驳,只是他们讨论了半天都没法抓住李自成说辞中的漏洞。

这些官员自然是不肯承认自己学问不足,于是很快就有人说道:“永昌帝虽然脾气暴躁一些,但他为人一向诚恳,对着外人都是老实承认自己没读过什么书,所以只能让那些读书人把文章翻成白话才能理解其中含义,甚至还要加上标点符号断句。

因此今日这番言论肯定是有人替陛下代笔了,此人着实可恶,仗着自己读了几本书就大放厥词,存心想要误导陛下走上歧途么。我们一定要把这个混蛋抓出来,然后当面批驳他的歪理邪说,不能让他躲在陛下身后胡说八道。”

有人立刻附和道:“我支持,这人蛊惑了陛下也就算了,但是你们刚刚看到没有?太子殿下对这番言论似乎是真的听进去了,还率先鼓起了掌来。这要是太子真的把这昭昭天命当真,以后天下岂不就永无宁日了?教化野人,讨伐不臣,这是要穷兵黩武啊…”

在众人的附和声中,有人突然猜测道:“这些话会不会是周介生说的?这家伙整天围着永昌帝转悠,就差没净身入宫了。”

虽然这话有些恶毒,但却也没人站出来为周钟抱不平。周钟的伯父周应秋是魏忠贤十狗之魁首,崇祯登基后阉党失势,周钟便加入了复社,算是洗白了自己。但是,李自成攻入京城后,周钟不仅首先投降了过去,还写了《劝进表》、《下江南策》等文章。

《劝进表》中把崇祯比作了:独夫授首,万姓归心;又夸李自成是:比尧、舜而有武功,迈汤、武而无惭德。

虽然投降李自成的大臣们很多,为了能够被大顺接纳,有的人还特意把自己的白发给染黑了。但是大家还是希望能够站着吃大顺这碗饭,毕竟他们在崇祯朝可是以气节著称的君子。

可周钟开了个坏头,他这么低声下气的吹捧李自成,其他人还怎么夸?或者说,周钟已经跪下去了,其他人还能站着吗?更何况,周钟不过是崇祯十六年的进士,投降李自成的老前辈多的是,他们都还没发声呢,他着什么急。

因此不管是投降李自成的文官,还是围在太子身边的官绅,对于此人都是瞧不起的。也就是现在李自成势大,因此大家也不能找周钟的麻烦而已。今天听了李自成这番话,不少人就首先想起了这个道德卑劣的进士了。

不过这个时候,周钟的进士同年李长祥还是为其辩解了一句:“周介生的文章确实能够做的花团锦绣的,但恐怕是难以写出这样有力的言辞的。以他的性子,怎么可能去非议朱子,尊崇荀子?”

众人倒是把这句话听了进去,不少人连连点头说道:“这倒也是,周介生确实不会冒这样大的风险去得罪这么多读书人。那么究竟是谁给永昌帝写了这篇文章?”

这时有人弱弱的说道:“这几天下午,据说永昌帝都召见了金正希,每次一谈就是一个时辰,今天他又没来参加建校典礼,莫不是…”

人群中立刻有人接口道:“金正希以心学门人自诩,又笃信西洋番教,他对于道学向来都是没什么好感的,若是他写的这篇文章,确实是大有可能。”

于是有人振臂一呼道:“那还等什么?这就去找他质问去,他不是就住在郑元勋的三影园内吗?都去,都去…”

李长祥有些踌躇,他其实不太想去,毕竟金声是一代散文名家,在江南士林中的名头不小,他可不愿意去得罪这样一个人,毕竟他也不是什么正宗的理学门人。

但是其他人显然并不打算让他走,直接推着他走向了城西码头,让他一起上船前往了城南。影园在扬州城西南城墙外的一个湖泊当中,船只顺着城壕河南下就能直接抵达影园西南角上的码头登岸。

听说一群官员跑来拜访自己,郑元勋赶紧跑到了玉勾草堂来接待,但他没有料到的是,来的是一群恶客,一见到他就七嘴八舌的叫他把金正希交出来。

面对这些来势汹汹的官员,郑元勋头上的汗都冒出来了,虽然他觉得自己扛不住这些官员的要求,但也不希望金声在自己家中出事,金声在家乡的名气可比他要大多了,他可不希望今后回不了家乡。

因此他费了好一番口舌才把这群官员给安抚了下来,打听清楚了他们的来意后,他这才说道:“这事未必就是金兄所为,你们也不能不给金兄一个说话的机会,就把他给定罪了吧?如果你们非要如此,那么我也只好派人去通知陛下,请陛下给大家一个答复了。”

郑元勋顿时激怒了一些人,他们拍着桌子质问道:“你这是打算拿永昌帝来压我们吗?郑超宗,这可是道义之争,你也想插上一脚?”

郑元勋赶紧摆着手说道:“不,不,我并不赞成陛下的说法,我还是支持性善论的。只是既然是争论,岂能不给别人说话的机会?既然你们不愿意让陛下出面,那么我们找太子殿下做仲裁也是一样的。这,大家总没有意见了吧?”

在场的官员们肯定是有意见了,之前太子殿下听李自成的致辞听的津津有味,这要是捅到太子面前去,还不定年少气盛的太子支持哪一边呢。他们是来找人算账的,又不是真来辩论的,在没有确定会赢之前,谁会答应请太子过来仲裁。这要是辩输了,那可是有可能一辈子翻不了身的。

李长祥看着场面突然安静了下来,心里更是泄了三分劲,原来这些理学门人自己也没把握反驳李自成对荀子的抬高言论,那么他还凑个什么劲。想着不能让自己陷身在这有可能的泥潭里,他不得不说几句缓和下气氛了,“我们都是客人,既然超宗这个主人有意见,我们倒是不妨客随主便,先让超宗把金前辈请出来再说。这正主不出现,我们在这里也是师出无名啊,总不能让郑兄遭受一场无妄之灾吧。”

边上的几位官员们小声的商议了几句,便就着李长祥给出的台阶下来了,让郑元勋去把金声给请过来,给他们一个解释。

走出了玉勾草堂,郑元勋便顺着右手靠着池塘的小路走了过去。影园外面是一个小湖,内里则还有一处同小湖联通的小池塘,这是一个湖中有岛,岛中有池的格局。

应该来说,影园最美的季节就是春天和夏天,绿意盎然之中又有一种世外桃源的隐世感。至于秋冬就差了一节,石头和落叶交织在一起颇有萧瑟衰败的意像,不过若是下雪天的话又是另外一副美景了。

玉勾草堂在岛中池塘的南面,而他现在要去的地方在池塘北面的一字斋,虽然两地可以隔着池塘对望,但要走过去则要绕池塘大半圈。一字斋以南以东是太湖石叠起的假山,柳影、水影、山影就是站在一字斋前看到的园林之美。

只是现在住在一字斋的金声和江天一两师徒,却没有闲情观赏三影园的景致,两人正在房间内热烈的探讨着乡约问题。

金声向着弟子这样说道:“这几天我同永昌帝交谈数次,但是我并没有说服他,反而觉得永昌帝的想法也许更适合一些。

我们过去要在乡村建立乡约,主要还是考虑防范盗贼和整肃乡村中风气,故以约、区、连组成三级组织,以乡绅地主逐级管制乡民…”

第263章 新政78

江天一翻看着面前老师记下的摘要,也是点头认同道:“确实,我们都过于注重防盗和约束乡民这方面的内容了,倒是忽略了乡村的生产组织方面的需要了。

眼下世道混乱,乡绅地主为了保卫自家的安全,倒也舍得拿钱粮出来支持乡约的支出,但到了太平时节,他们恐怕是不肯出钱的。为了保证乡约不在太平时节衰败下去,应当把乡约和乡下各农户联合起来的生产合作社相结合,由生产合作社来负担日常的支出,这确实要合理的多…”

金声负手站在南窗前看着外面的假山和池塘,假山上的枯草和池塘内的凋荷,不算什么入眼的景致,但金声却觉得这景象实在是像极了今日的大明,看起来就是一副时日无多的样子。不过一支小鸟突然飞来停在了残荷上,又为这枯寂的山水带来了一丝活力。

老实说,自从他推荐的刘之纶和僧人申甫在崇祯的急性子下战死之后,他对于大明的前景已经不看好了。他觉得刘之纶有统兵之才,申甫在制造战车火器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推荐给朝廷的目的,是希望朝廷能够用他们改革一些军事上的弊端,但崇祯却直接派两人出去领兵作战了。

就算是要让人带兵打仗,至少也要给人一些熟悉部下的时间吧,但崇祯显然不是这么想的,你说这两个人有才能,那么我就找一些兵马交给他们去指挥,打输了就是你推荐不力了。在这样的操切性子下,有能力的人又怎么敢出头呢?

金声觉得崇祯简直就是把国事当成了一盘象棋,抓一只车出来就能当车用了,完全不考虑这只车究竟有没有车的实力,而对面的棋子会不会乖乖的让这只车吃掉。就算是洪亨九这样有才能的人,遇到了崇祯也难以发挥出自己的力量,最终被黄台吉来了个关门打狗,把大明最后一点机动兵力给赔出去了。

他辞官回到乡里,一边开书院授课,一边推广乡约自治,本意也是为了最后来临的大灾难做一点准备。在李自成打下了北京城后,他已经预感大明最后的时限要来了。虽然他对于农民军并无好感,但也没有那么的厌恶,他也做好了准备,如果李自成得了天下,他就终身不踏足城市,做一个大明遗民了。

可建奴入关又打破了他的这种幻想,李自成夺取天下不过是汉人王朝的更替,但建奴入关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当初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起兵的消息传入关内,金声就延请了武术教头,教自己骑马射箭的功夫,他当时是有投身军伍平辽的想法的。

在对待外敌入侵的立场上,心学门人显然要比道学先生们刚烈的多。虽然金声也强调慎独,但他不赞成在外敌入侵的时候还谈什么慎独,这个时候显然就不是什么改朝换代的问题,而是亡天下的问题了。

李自成能够携带太子和先帝梓宫南下,并试图同大明罢兵共同对抗建奴,就这一政治主张来说,金声心里还是能够接受的。也因为太子和先帝梓宫南下,他才愿意从家乡走出来,想要见见太子和永昌帝,并看看那个提出大同世界是礼仪世界还是公理世界问题的吴川,到底是什么人。

只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他和太子谈话时谈及了自己在乡间做了点琐事,居然被太子说给了李自成听,李自成对于他的办学没啥兴趣,倒是对他在乡下推动的乡约很感兴趣,把他叫过去就这件事反复问了多遍,还提出了让乡约建立在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并剔除把乡民约束在乡下的条款等几条意见。

推广乡约,是金声等一些士绅想要通过对乡村的改革来挽救大明的一种想法,李自成既然提到了这个问题,他自然是不可能轻易做出退让的。

但是这一番讨论,却给金声带来了极大的震动。讨论中李自成自然不会放低自己的身段,而金声也不可能承认对方真的是至高无上的天子,因此两人基本上都把对方摆在了平等的地位进行交流,于是这场交流对于双方来说都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李自成从金声这里了解了士绅们,或者说是一部分还有进取心的士绅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而金声则获得了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乡村组织的经验。这让他原本觉得已经是完美无瑕的乡约制度,突然就变得漏洞百出了。

想到这里,他不由叹了口气对弟子说道:“我们之前制定乡约村规时,都过于注重于礼法和宗族了,对于那些无地农民和村中小姓来说,这样的乡约村规显然就是地主和大姓对他们的压榨。如果乡中主事者处事有公道之心,那么底层百姓和小姓还能忍受;若是主事者不公,则这些人不是起来暴动就是逃亡他处了。这样的结果就有违我的本意了。”

江天一看着手上的摘记,头却不由轻轻点了点,他虽然是金声的弟子,但前半生却差点就沦落到底层去了,他自然比金声更能理解李自成讲的那些乡贤会变成什么样的恶霸。

有了乡约这样严密的乡村组织,那些乡贤不依赖乡约压榨百姓是不可能的,比如在农忙时节逼你去出差,迫使你拿钱出来免役就是最简单的手法了。你要是敢反抗,乡约就能报告衙门派人把你抓起来了,然后你家里还要再出一大笔钱把你赎回去。

想到这里,他不由对着老师试探的问了一句:“那么老师打算如何回复永昌帝的征召呢?”

金声转过身来正想要同弟子说点什么,却见门口的棉帘子猛地被掀开了,郑元勋急匆匆的走了进来,向着金声拱手告罪后,有些焦虑的说道:“不好了…”

金声被郑元勋这话说的有些莫名其妙,然后听了对方接下来说的来由后,顿时有些哑然失笑的说道:“所以这些道学先生们就凭着捕风捉影,把永昌帝今日的演讲词算在我头上了?他们可真是不知所谓啊。”

见金声否认了那群官员的指责,郑元勋心里也是松了口气,但他还是确定了一下问道:“金兄,真的没有同陛下谈及这方面的内容吗?”

金声瞧了这位老乡,觉得郑元勋还是多了几分商贾气,问题的关键可不是谁替李自成编撰了这番言论,而是这番言论发表后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那些道学先生难道是来找麻烦的吗?当然不是,而是想要知道敌人是谁。

他心里转过了几个念头,转而向着弟子问道:“文石,你怎么看永昌帝今日说的这番言论?”

江天一一开始还没反应过来,正想说这番言论虽然打击了理学,但也并不偏向豫章之学,但是他刚刚吐了一个字就突然停了下来,脑子里闪过了一个全新的念头。

在郑元勋和金声的注视下,江天一迟疑了一下还是改口把新的想法说了出来:“过去历代读书人所追求的都是复兴先王之政,朱子的理论更是集大成者。

但是今日陛下之言却是主张:承先王之志,追求先贤所描绘的大同世界。以周公、孔子到荀子的三代传承,提出了今胜于古的政治理念。这个人要打倒的,已经不单单是朱子了,从董子以来的历代大儒,都成了可以质疑的对象。”

江天一用这个人模糊了李自成这番言论的作者,但在场的郑元勋和金声都清楚,这个人不单单指那个为李自成写了这篇文章的作者,也包括了李自成。这样大白话的文章,李自成不可能听不懂,既然能理解文章的意思还公开宣读出来,说明李自成是认可了这一政治理念的。

郑元勋瞧了金声一眼,忍不住就说道:“陛下这可是在挑战天下的读书人啊,若是朱子被打倒了,那么那些埋首四书集注的读书人,岂不是白白浪费了时间?”

金声想要说点什么,到了嘴边还是改了口说道:“先去看看外边那些道学先生究竟想做什么吧,其他的事之后再说…”

另一边,从西郊军营骑马回城的李自成、朱慈烺一行人,跟在李自成身边的朱慈烺忍不住就向其问起了荀子的理念。

看着朱慈烺对于荀子似乎很有好感,李自成想了想便说道:“我对于荀子的理念并不完全认同,但是我承认他的思想修补了孔子的不足之处,比如孔子对于大同世界并没有拿出前往的道路,有教无类并不能让我们建成大同世界。

可荀子提出了建设大同世界的道路,他认为人和万物最大的不同是能群,因为能群所以才能胜过万物。所以:道者,非天道也,非地道也,是人所以道也。这倒是句实话,人类组成的社会,自然是应当研究人的日常生活,最终找出人类社会运行的客观规律。

但是,荀子又说:人的智慧有高低,所以圣人是天生的。所以道之所存,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这显然是有违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的,这一点上我支持孔子。我以为,道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人知道它而存在,不知道它就不存在了。

你看天上的太阳,不管圣人在不在,它每天都是从东方升起,往西方落下的。所以,世界万物自有其客观存在的规律,人类只能发现它们利用它们,但并不能改变它们。所以,物质第一性,思想第二性,没有肉体的存在,人就不能思考…”

第264章 新政79

明真观内,李自成召见了李士淳、陈名夏、谢陞、路振飞几人,并让朱慈烺在旁坐着旁听。他今天过来,也是想听听文华殿这边同南方各省有力人士联络的结果。

虽然拿了一张王牌在手上,但李自成也没那么幼稚的认为,只要打着太子的旗号就能让南方服从自己的命令了。不管太子对于帝位的继承权有多么的优先,先入咸阳的才是王者啊。

在南方各督抚已经拥戴福王入继大统的现实下,他也不可能以太子的名义把这些人都打成逆臣,那样只会让他们更加紧密的团结在福王的旗帜下了。

所以,在同南京商议福王退位就藩的同时,李自成也让陈名夏以太子的名义同南方各督抚进行了接触。他需要知道这些南方督抚,在福王和太子之间究竟是个什么态度。

面对李自成的询问,陈名夏起身数着手指头说道:“各地的督抚,长江以北已经都宣布服从都元帅府的号令了,可以不论。长江以南的督抚有:应天巡抚左懋第、江西巡抚兼总督袁继咸、湖广巡抚何腾蛟、四川巡抚龙文光、偏沅巡抚空缺、赣州巡抚李永茂、浙江巡抚张秉贞、福建巡抚吴之屏、广东巡抚兼两广总督沈犹龙、广西巡抚瞿式耜、云南巡抚吴兆元、贵州巡抚范鑛等。

首先,四川巡抚龙文光已经于八月死难于成都之役,南京任命王应熊为四川总督剿…负责军务,任命马体乾为四川巡抚,这两人现在都不知在何处落脚,因此没能联系上。不过以张献忠在四川的肆虐情况来看,短时间内战乱是平息不下去的了,所以我们也不能指望他们给太子什么支持了。

四川以下的湖广、江西、应天三地巡抚,湖广巡抚何腾蛟表示不敢忘记先帝恩德,但是弘光已立,太子虽然南下,也应当顾全大局,不应再挑起帝位之争斗。袁继咸的意思和何腾蛟没多大区别,左懋第除了劝说太子不要和福王争夺帝位外,还说了些挑拨殿下和陛下之间的话,没多大意思。

浙江巡抚张秉贞回了几封信,但都没有表明他在太子和福王之间的立场是什么。福建巡抚吴之屏和广东巡抚沈犹龙都表示愿意支持太子,广西巡抚瞿式耜还在前往梧州的路上,不过他的回信也是请太子顾全大局。云南、贵州两巡抚路途遥远,尚未收到他们的回信。

总之,长江以南12督抚,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表明立场的有五人,支持太子的有三人,支持南京的有五人。不过支持南京的五名督抚并不是支持福王,他们只是不希望当前的南京朝廷瓦解而已。”

李自成侧着头看了一眼边上的朱慈烺,发觉他面上虽然有些发红,但还是紧紧的抿着嘴唇没出声。李自成随即转向了边上的几位官员问道:“你们都说说自己的看法吧,接下来该怎么回应这些督抚呢?”

陈名夏抢先说道:“还是应当先拿下南京,只要拿下了南京,这些督抚也就没有了借口。若是福王继续拖延时间,我看迫不得已下,也只能派兵过江了。”

路振飞听了顿时反对道:“太子继承帝位乃是理所应当之举,为什么要动用军队攻击南京呢?这南京城内的百姓是大明的百姓,可不是福王的百姓。动用军队攻击南京,南京百姓还会同情太子吗?

更何况,建奴已经引兵南下,这个时候都元帅府自然应当全力以赴的去对付北面,而不是在南方再开一个新战场。且南京乃天下头等之雄城,岂是轻易间可以倾覆的。

此外,福王依赖四镇兵力入继大统,朝廷威望已经不足,今日太子再以武力入京,中枢权威还能剩下几分?若是让各地武人以为,兵强马壮者即可为天子,那么都元帅府打下南京也是不足以号令南方各省的。这只会导致天下大乱。”

李士淳也不愿意太子被李自成当枪使,被南京士民迎入南京和带着兵打入南京,这显然是不同的,更何况太子现在能带的还是李自成的兵。因此在路振飞提出反对声后,他也附和着说道:“路学士说的不错,现在要紧的还是让福王自己宣布退位,太子名正言顺的接手南京朝廷,这是最能让天下人信服的道路。用其他办法,都会留下隐患。”

谢陞瞧了瞧李自成的神情,思考了一会后说道:“其他地方的督抚还好说,但是南京周边的应天巡抚和江西巡抚,决不能留着了。殿下日后肯定是要入主南京的,这两地巡抚如果不支持殿下,殿下如何能够安心住在南京?”

朱慈烺正想说,自己暂时不会去南京,还是会留着扬州的。不过李自成却拦住了他说道:“谢学士说的是有道理的,不过江西巡抚兼总督袁继咸,名义上是节制左良玉的,这个时候动他,恐怕会引发某些不必要的麻烦,我看可以先等一等。至于应天巡抚一职,你们认为谁比较合适?”

陈名夏一开始想要举荐自己的私人,不过路振飞在边上插了一嘴,认为当前都元帅府不可能绕过南京更换应天巡抚。于是陈名夏改变了主意,建议把田仰送回南京,让马士英任命其为应天巡抚,把左懋第替换下来。

田仰是马士英的人,在弘光政权建立之后,就被马士英派往了淮安替换了路振飞,李自成南下时田仰投降,此刻也在文华殿的编制内。

对于这些文官们的人事讨论,李自成听了听也就认可了,毕竟他手中并没有能够取代这些旧官僚的读书人,只要这些提名的官员不是和都元帅府对着干的清流,他就不会出手干预。

陈名夏将李自成送出明真观后,他故意走慢了几步和路振飞并排而行,有一搭没一搭的聊了几句,看着其他人都走远后,他才对着路振飞问道:“你这样拖延时间有意义吗?现在最要紧的问题,难道不是让殿下尽快正位吗?”

路振飞停了下来,转身看着陈名夏认真的说道:“你真的认为顺军过江是好事?有的事情一旦做了可是没法回头的。”

陈名夏沉默了数秒后说道:“殿下京被困在此地,才是最坏的选择吧?顺军现在是可以过江,但是想要常驻江南则未必行得通,难道他们能够完全放弃北方的家乡吗?”

路振飞却坦然回道:“我正是害怕这一点,过了长江的顺军恐怕未必会再想回去同建奴拼命。和一片残破的北方相比,没有经过战乱的江南现在不是天堂吗?永昌帝一直约束着军队南下的欲望,恐怕也是考虑到了这一点。

我不怕李自成有当曹操的念头,可我担心他只是一个王莽。他要是见识了江南的繁华景象,不想去收复北方了怎么办?那么殿下的位置到底要放在何处呢?那时才是最恐怖的时候啊。”

陈名夏看着路振飞脑子里不停的转动着,其实他心里并不介意大顺完全取代大明,反正在李自成和朱慈烺面前,他的地位都是不会动摇的。当然,在太子这边,他的权力更大一些,毕竟现在太子身边也没啥事可管,能够获得李自成信任的陈名夏自然负责了这些事务。

因此,陈名夏最为关心的还是如何让弘光帝退位,让太子坐上那个位置,这样至少肉就烂在锅里了。弘光帝下台后,南方就没有人能再挑战永昌帝和太子这一政治联盟,因为名分和实力都在这一联盟之内。

当然,这些话他也只能在心里想想,却不能说出口。毕竟现在太子身边好一些人是真的想要复兴大明的,他们把现在的经历当成了卧薪尝胆。不过他却看不透路振飞想要什么,李自成交代的事情对方也能一板一眼的完成,但是对于太子夺回帝位的事情却并不是那么的积极。

陈名夏最终只能丢给路振飞一句“你想的太多了”,就快步的离开了。路振飞看着陈名夏远去的背影,也不由长叹了口气,他觉得自己或者确实想的太多了,所以同僚们都不能理解自己。

虽然文华殿现在的规模也不小了,甚至建立一个小朝廷也是毫无问题的,但是路振飞发觉这个机构其实成了李自成用人的储备地。虽然大家都说自己是来追随太子的,不是来向李自成投降的,但是说归说,实际行动上可不是这么一回事。

不过路振飞还是能够理解这些追随太子的同僚的,虽然他们有忠义之心,但忠臣和忠臣的家属也还是需要吃饭的啊,在都元帅府这边兼个职,至少也能让自己和家人好过一些,自然就会有人去做。

然而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虽然一开始大家并不是为了效忠李自成而工作,但是随着组织制度的建立,效忠不效忠李自成还有什么关系呢?分派给你的工作又不需要靠效忠心来完成,只要你循规蹈矩的按照工作要求去完成,总是能够完成的。

路振飞是最先清醒过来的,因为他发觉自己养成了工作习惯之后,哪怕不喊着效忠永昌帝也是能够完成自己的工作的,而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被消除。这也就意味着,为都元帅府工作的越久,反对都元帅府的念头就越少,因为你会觉得自己也是都元帅府的一部分了。

路振飞只能选择拖延都元帅府南下的战略,当然是站在李自成的角度上去考虑不过江的好处。不过他心里还是清楚的,时间拖久了,只会让北方的读书人彻底的被融入到大顺政权里,到时候这些人就真正成为了大顺的读书人。

“但这又有什么办法呢?”路振飞慢慢向前走去,脑子里不由闪过了这样一个结论。

第265章 新政80

从明真观离开后,李自成并没有直接回大明寺,而是先去了城北的天宁寺,同军需办公室及财政办公室的人员碰了碰。

主持都元帅府驻扬州财政事务的是蒋臣、邱俊孙、张家玉、席本桢等;负责军需办公室的是吴一清、汤调鼎、沈弘之等。这两个部门管理的就是钱粮物资之事,可以说扬州地面上的所有物资几乎都在他们的控制和管理之下,哪怕是私人的财物,没有得到这两个部门的允许也不能擅自运输。

这种高度的控制力,自然是和扬州当前推动的社会变革分不开的,以打击犯罪开始的“扬州严打”行动,到了现在已经成为了重建城市和乡村基层组织的契机。都元帅府通过市民代表直接同扬州市民达成了联系,绕过了地方官吏和士绅这一中间阶层。

在都元帅府的支持下,市民通过自我组织开始掌握了整个城市的社会及经济生活,过去生存在官府和民间之间的灰色地带被摧毁了大半。按照后世的说法,这些灰色地带就是有活力的黑社会组织,这些黑社会组织在法律所管束不到的地方控制着市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