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永昌 第33章

作者:富春山居

潘翟心里顿时警惕了起来,她赶紧防备的说道:“我夫君天天和主上见面,他自然知道主上是个什么人,就算有人有什么目的,我家夫君也不会信的。”

徐善持却一晒后说道:“我可没说这些风言风语是对着主上去的,我看倒是对着我们这个统计室来的。说句实话,自唐以来,我们女子何尝参与过政事,这原本是男人们的天下。可是现在,我们这个统计室却已经隐隐成为了主上的司礼监和东厂了。

虽然没有它们这么大的权力,可是却已经能够干预到地方上的政事了。虽说我们管理的是女营和收集地方上的各种报告,可是我们向主上呈报的奏折只要主上签字通过,就会落成文字成为诏令,和主上身边的中书秘书处,也没逊色多少了。

可是,中书秘书处那边却要受到民政府的制约,而我们除了主上之外并无人管的到,那些官员又怎么会甘心把治国的权力分享给一群女人呢?如果我们对这些风言风语置之不理的话,我担心他们对于统计室的攻击会逐步升级,最终逼迫主上解散统计室为止。”

潘翟本就是一个极为聪慧的女子,在家中的时候也替父亲主持过家中事务,因此对于外面的事情并不是一无所知。特别是在京城经历了鼎革之变后,她就更是迅速的成熟了起来,为了能够让全家安全的离开京城,她一度试图想要把长女托付给勋贵之家,然后借助那些勋贵的力量南下。

不过随着李自成回师北京,把京城勋贵官绅富户有序撤向南方,并建立男女营加以管理后,她就消灭了这个略显自私的想法。对于现在手中的权力,潘翟其实并不在意,她和徐善持不同,并不需要把所有东西都拿在自己手中,只要夫君没事,家人没事,她就很满足了。

因此左思右想之后,她不由脱口说道:“这统计室本就是主上为了撤军而暂时建立的,真要有什么大用的话,主上也不会任由我们这些女子来主持。因此,若是主上真要解散统计室的话,我却以为也是正常的,无须念念不舍。”

对于潘翟这样无所谓的态度,徐善持就无法忍受了,但是她也知道想要抵抗外面那些风言风语,还得是潘翟这样的大家闺秀出身的正室出面,要是让她和陈圆圆出面,只会越描越黑。虽然她并不介意被外边的人传和永昌帝之间的风流韵事,但这种传言应当能够抬高她的地位,而不是成为攻击她的武器。

徐善持坐正了身体,美目流转了左右后,就对着身边的少女夫人们说道:“你们且将这些文件归档,然后去把今天汇报上来的消息送上来…”

遣走了身边的众人后,徐善持才正色对着潘翟说道:“方夫人这话妾身就难以苟同了,不知方夫人以为,在这样的乱世中,什么才能保住我们这些弱女子呢?方夫人来北方也有一两年了吧,想来你也看到过路上那些累累白骨了。这些白骨生前又做错了什么,要遭到如此厄运?”

潘翟这下倒是说不出话了,作为一个文官家庭出身的女子,她对于司礼监、东厂和锦衣卫都是厌恶的,这也是她对统计室的权力看不上的原因,因为她比徐善持更能预见到统计室发展下去会变成什么样的权力怪物。

可是,徐善持说的也很对,正因为统计室的权力越来越大,她们这些弱女子才能保护自己和家人。哪怕是提前得到一些消息,都能让自己的家人避开一些风险了。更何况,不管是满人还是农民军,其实并没有真正的秩序能够约束他们,这就是各地士绅越来越怀念大明的原因,因为他们的权利只有在大明才能获得朝廷的保护。

这一次河北、山东、河南已经臣服大顺的各地乡绅为什么这么迫不及待的起来造大顺的反,实质上就是他们不愿意失去自己过去在地方上的权力。大顺的追赃助饷之策,其实劫掠的财物还是小意思,重要的是动摇了这些乡绅在地方上的权力基础。

大明的乡绅为什么能够在地方上说一不二,并不是他们有着大量的土地和奴仆,而是因为有朝廷站在他们身后,反抗他们就是反抗朝廷,地方上的百姓虽然比乡绅手中的奴仆多的多,却也难以和朝廷对抗下去,他们今天能够把乡绅赶跑,明日乡绅带着朝廷大军回来了,大家不就完蛋了吗?

而大顺的追赃助饷之策,直接破坏了朝廷和乡绅之间互相扶持的关系,也让地方上的老百姓失去了对于乡绅的敬畏,没有了这种敬畏之心,乡绅的奴仆又怎么敢孤身一人下乡去收租子呢?统计室从各地汇总来的消息,已经把乡绅造反的心理描述的很详细了。

这些消息和建立在这些消息上的判断,对于上位者来说就是无价之宝。主持过家事的潘翟当然知道,当你对家里每一件事和每个人都了如指掌的时候,那么底下的奴婢们就会对你又敬又畏,不敢再耍什么花头。一家如此,一国也是如此。

就在两人陷入沉默的时候,一个欢快的声音惊醒了两人,“两位姐姐在聊什么呢?这么投入?”

徐善持立刻起身,向着袅袅走来的美丽女子迎了上去,笑着对她说道:“妹妹现在是越来越容光焕发了,不是在这里,我都不敢和你相认了。”

陈圆圆和徐善持打闹了几句,便向着起身向自己行礼的潘翟回了一礼,然后拉着两位姐姐坐了下来,再次好奇的询问两人聊了什么,这么认真。徐善持隐没了统计室的重要性,只是谈起了外头似乎有些不好的传言,在针对她们。

陈圆圆笑着说道:“原来是这个啊,我昨日也正同陛下说起呢,结果陛下给我出了个主意。我正想请两位姐姐给我参谋参谋。”

不要说徐善持,就连潘翟也把注意力集中到了陈圆圆的身上,陈圆圆于是说道:“陛下的意思是,谣言之所以是谣言,因为它们就是见不得光的。为什么大明朝有这么多谣言,因为老百姓缺乏一个正式的消息来源。

那些读书人为什么喜欢传播谣言,因为他们需要声望,如果不能让老百姓听他们说话,那么谁还在乎他们的意见呢?所以,哪怕是谣言,只要能够吸引老百姓的注意力,他们也是会乐意传播的,反正他们是不用承担责任的。

而官府不管是去辟谣,或是抓捕这些读书人,都会被老百姓所怀疑,认为朝廷是在压制民间的言论。所以,我们应当办一张报纸,两三天刊印一张,告诉女营和外面的人,我们每日都在做什么,只要报纸上的新闻是大家关心的内容,那么时间长久之后,没有上报纸的消息自然就是谣言了。”

陈圆圆停了一下,然后对着两位姐妹说道:“我打算办一张女报,然后在女营中挑一些有文采的姐妹作为编辑,两位姐姐也帮帮我吧…”

第103章 盛典

永昌元年七月一日,德州的官员、乡绅、读书人和许多城中百姓都聚集在了西门外的董子读书台,听永昌皇帝和大明太子一起发表演说,召开文华殿以整理天下图书目录,一时引为盛事。

董子即董仲舒,元代被请入圣庙“入祀”,明初被封为“先儒”,到了正德年间,全国掀起了尊崇董仲舒的热潮。在其任职的江都,除有故居、董井外,还有世代相传的祭祀董子祠的仪式,后人称其为“董子”“董二圣”。

万历四十三年(1615),知州马明瑞将董子书院迁到大西门外的运河东岸,这里的地势更为开阔,加上德州位于南北运河的要道上,人口不断繁盛,因此在董子书院的两侧也建起了不少私塾和私人书院,这里也就成为了德州的文教盛地。

再加上崇祯登基以来北方连年大旱和清军入关的肆虐,德州是少有的不受波及的地区,从外地迁移来的人口就更多了,于是今日于读书台下站着的读书人倒是乌压压的一大片,也是难得的盛况了。

李自成站在台上看着下方的读书人默默计算了一下,至少也有千余,也难怪这里能开出这么多书院和私塾来了,这可都是上好的有知识的劳动力啊。

当然,他知道自己是号召不动这些读书人南下的,因此他今次发表讲话时非常的简练,只是着重强调了2件事。一是即便那些暂时不够资格加入文华殿的读书人,也可以向文华殿借手抄本阅读,当然他们也必须接受抄书或校正的工作;二是凡是愿意跟随文华殿南下的读书人,在南方安定下来后,将会为他们特别举办一场科考,考试的内容不会超过文华殿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顺和大明都会录取这批合格者担任官职。

今日来参加盛会的读书人,一方面是因为此次以太子为首召开文华殿,实乃是万历以来文教的第一盛事,万历之后的两位皇帝都没有精力搞文教事业,这让天下的读书人觉得天下之所以会如此败坏,就是上面的人太爱权、太爱钱,让一群没有廉耻心的文人和不读书的太监掌握了这个国家的权力。

在忽略了永昌皇帝这个背景后,太子能够召开文华殿整理天下图书目录,并预备将整理出来的各类图书建立大图书馆以供天下人借阅,不再藏于宫内只让皇帝一人观赏,就这一点已经打动了许多热爱读书的人了。

大明的出版业固然是发达的,但是大明的藏书家又是吝啬的,真正有价值的图书都不愿意外借,甚至于连家中的女眷也禁止触碰。而号称“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的永乐大典,除了皇帝之外几乎无人能够自由的查阅。

今日太子开文华殿,将皇家收藏的图书向外传播,不要说德州本地的读书人,哪怕是那些外省的读书人听说了,也要自备干粮跑来了。因为除了这样的机会,他们不会有第二次接触到这些珍藏图书的机会,甚至连书名都未必能知道,更不必谈这些图书里讲了什么。

因此,当李自成将召开文华殿的消息传播出去后,那些原本躲在乡下的读书人也纷纷跑了出来,就是想知道这消息是不是真实的。若是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接触到世家大族垄断的知识,那些贫寒士子自然是要搏一搏的。

而李自成不仅证实了这一点,还保证要给随军的读书人一个特别考试,这让大家对于这位大顺皇帝的观感提升了不少,至少这位不是那种无视知识的武夫。也因此,等到太子上台发表召开文华殿演讲的时候,底下的读书人都有些心不在焉,都在和同伴讨论要不要跟着顺军南下了。

并不是说太子演讲的不好,他的演讲稿是陈名夏和李士淳修改润色的,文章用词文雅,又朗朗上口,唯一的问题就是,只谈了文教事业的重要性,其他问题一概不提。

如果今日大家只是来瞻仰太子的玉容和参与一下盛典就满足了,那么就会觉得太子的演讲极有文采,确实有天潢贵胄的气度。但是,有李自成在前抛出了利益,大家就觉得太子这篇演讲词未免太过空洞无味了。而演讲,对于太子朱慈烺来说也是一件新鲜事物,毕竟过去他只要吩咐下去就能办到的事,为什么还要去告诉奴婢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此台下读书人无视自己的窃窃私语,让年少的朱慈烺差点心态就崩了,他很想让台下的人安静下来听自己背完文章,但是这些读书人就是自顾自的说话,完全没有注意到台上的他有多么努力,这令原本背的极熟的文章,最终也还是忘词了,朱慈烺只能草草结束,一脸不快的把位置让给了陈名夏。

在他走到李自成边上后,就听到这位双手抱在胸前看着台下人群的永昌皇帝对他说道:“说的不错。第一次对这么多人进行演讲,紧张是难免的,不过多演讲几次也就习惯了。”

朱慈烺有些发怯的说道:“以后,我还要在这么多人面前演讲吗?”

李自成回头看了他一眼说道:“就是这些人缴纳税赋养活了你,也是这些人把你视为了国家安危的根本,他们如此敬爱你,难道你连对他们讲话的勇气都没有吗?”

朱慈烺看了一眼,现在却又安静下来的读书人,一时有些泄气的说道:“可是你同陈先生在讲话的时候,他们听的都很认真,为何我在那里讲话,他们却说个不停?这不是在无视我么。”

李自成呵呵一笑说道:“先无视他们的不是你自己吗?你说的是自己想说的话,可不是他们想听的话。他们又不是官员,没有拿朝廷发的俸禄,自然也就没有装着认真在听的义务。等你什么时候了解了他们,能够说他们想听的内容,他们自然也就会安静下来了…”

在李自成教育朱慈烺的时候,站在人群后方的田绪宗无意间看到了站在一处合欢树下的何兑吉,他于是下意识的走了过去,向着这位躲在人群外的友人问候道:“振先,你这两天都去哪了?我听说你回家后还特意去找过你。你,还好吧?”

何兑吉先是冷冷的注视着田绪宗,看到对方一脸的疑问而不是假惺惺的关心,他的眼神才变得柔和起来,口中回应道:“是仿文啊,我去乡下拜祭了母亲,要出远门了,不能不去告诉母亲。”

因为何兑吉拒人于外的眼神,田绪宗站在了距离他两步的位置,他听到何兑吉的话后,不由好奇的问道:“你决定南下了?”

何兑吉脸上露出了一个嘲讽的笑容道:“不走,难道还留在德州吗?这里还有我的立足之地吗…嗯,我还有事,下次见面时再聊。”

何兑吉望着一处方向,突然中断了谈话,和田绪宗告别后就转身离开了。田绪宗看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发了一会楞,接着他就有什么感觉一样朝着后方瞧了一眼,却看到程先贞正站在自己的身后,这让他不由吓了一跳。

程先贞没有看田绪宗,只是注视着何兑吉的背影消失在月门内,这才情绪有些低落的说道:“振先还是在怪我啊。”

一头雾水的田绪宗忍不住问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振先被放回来不是一件好事吗?为什么你和他好像又闹了矛盾?”

程先贞转头看着田绪宗,有些无力的摇头说道:“他不是和我闹矛盾,这事太复杂了,你这两天都没有听说什么吗?”

田绪宗摇着头说道:“我这两天忙着结束私塾,然后整理家什预备南下,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不知道的事吗?”

程先贞沉吟了片刻后说道:“振先被放回之后,书院内就开始流传,是振先出卖了朱中尉和李嗣宬,他还拿了20两银子的赏金。因此有人出于义愤围攻了振先,事后还丢给了他40两银子,说今后德州士林再无他何兑吉了。”

田绪宗大为震惊的说道:“振先怎么可能是这样的人,我不信。这其中必然有误会。”

程先贞默然不语,他心里清楚的很,这不是误会,而是德州各大户不希望何兑吉再待在德州了。如果不是永昌帝赏赐了何兑吉20两银子,让大家搞不清永昌帝的心思,这会何兑吉应该畏罪自杀了。

大家推何兑吉当主谋,是让他挡刀去的,不是让他把大家一起拉下水的。整天在街上活蹦乱跳的何兑吉,对于参与过密谋的人来说都是一个隐患,毕竟谋逆大罪可是没有时间限制的。你过20年、30年翻出来,大家也还是一个死字,太子要是真的复了国,也不会放过他们,因为他们打的可不是太子的旗帜,在福王南中登基后,这种事情显然就难以得到太子的同情谅解了。

何兑吉离开读书台后,便坐船过了渡口,在西门外吃了一碗面条,然后在西市上逛了半个时辰消食,接着便转头向着南门走去。

当太阳西斜时,他终于走到了“安德马驿”外,他站在路口迟疑了许久,直到驿站门前的士兵过来盘查他,他指着一旁的墙上告示说道:“我是来报考统计室的…”

第104章 南行一

7月5日,德王朱由栎、泰安王朱由木弼从济南赶到了德州,拜祭了烈皇夫妇的梓宫后,正式参见了太子朱慈烺。

从这两位宗室到来后,河南、山东两地的宗室终于纷纷赶来拜见太子,以求获得太子的庇护。自李自成攻下北京后,北方的大明宗室就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田庄,甚至有的在义军的逼迫下连自己的封国都待不下去了。

比如现在被马士英和四镇扶上帝位的福王朱由崧,虽然继承了福藩,但是因为洛阳被顺军攻破,所以一直流落在外难以返回封国,等到北京被李自成攻下后,他又赶紧逃到了淮安,但是几乎身无分文,还是靠着潞王等南下宗室的接济才在淮安落了脚。

之后福王的运气还不错,先被马士英派出的人接到了手,因此被拥往南都监国,之后更是干脆登基称帝了。但是在北方还有不少宗室可没这么好的运气,他们流落在封国周边也不知该往何处去。

当李自成携带太子和烈皇梓宫南下后,一些宗室已经犹豫不决,想着到底要不要去拜祭大行皇帝的梓宫了。而庶人朱帅璀携太子文书入济南说服了德王朱由栎,前年末清军入关打下了济南,把朱由栎的父亲给抓了去,这次清军再次南下,朱由栎知道自己根本守不住济南城,也没什么可守的,都被清军拆毁了大半个济南城了,就连他现在住的地方都是借的本地官绅的宅邸。

意识到,现在不去拜见太子,自己有可能被丢下来面对清军后,朱由栎终于屈服了。此时福王登基为帝,这就把其他宗室的上进之路堵死了,但是还在北方的宗室们都不服气,因为他们还在守土,凭什么一个逃亡的福藩能够继位?这些在北方的宗室觉得,南都那帮文武官员真不是东西,这朱家的江山他们连发表意见的机会都没有,他们就定下了,北京被围攻的时候,都不见他们这么积极的北上救援。

本就不忿于福王登基的北方宗室,在确认了李自成身边的是真太子后,决定还是跑去向太子朱慈烺效忠了。毕竟太子的法理更高,且还有李自成的大军能保护他们在北方的封国,指望那些连北京都不出兵救援的南都大臣们保护自己,实在是希望渺茫。

李自成对此也是乐见,虽然他对这些大明的宗室不感兴趣,但是随着这些宗室的到来,那么朱慈烺不必南都大臣们承认也是朱慈烺了,否则南都的大臣完全可以拿朱慈烺是假太子说事。而现在,南都的大臣再否认朱慈烺是假太子,要冒的政治风险就太大了。

7月10日,李自成决定亲自携带太子和烈皇夫妇的梓宫先行南下,让李过率领后军殿后。此时满清和大顺之间已经拉开了一个将近百公里的缓和区,殿后的军队几乎不会再有什么发生大战的机会了,因此李自成走的很是安心。

随着他和太子的南下,德州居民的大迁移也正式开始了。7月4日,李自成携太子抵达东昌府,怀安王朱由札、衡王朱由棷、玉田王朱常洦、高唐王朱常泽、齐东王朱常漎、平度王朱常湍、宁阳王朱翊钅漱也赶到了东昌府,拜祭烈皇后参见了太子。

7月8日,李自成所部渡过黄河。7月10日,太仆寺少卿宋璠携三弟宋琬、兵科给事中沈讯、沈迁、新城拔贡王与敕等山东官绅,在东平县恭接大军,拜祭烈皇和参见太子。

李自成和太子接见了这些山东官绅后,便点了宋璠为文华殿学士,又选了王与敕、宋琬、沈讯、沈迁为侍讲、编修,又点了若干年轻秀才和处士为书记。至此,文华殿体系初步形成为:学士、侍讲、编修、书记四等。

又山东义军首领:杨威、秦尚行、梁敏、杨三吾、任复性、宫文彩、马应试、李文盛等,也纷纷赶到了东平县,不过他们是来拜见李自成的。在顺军攻破北京之后,这些义军就打着顺军的旗号攻占了当地的州县,当然他们也只是打着顺军的旗号,并没有真的向大顺在山东的官吏投诚。

这一次顺军从河北撤向山东,这些义军不知道李自成到底是什么个心态,因此纷纷前来拜见,以避免顺军找借口把自己给剿灭了。

李自成在东平城设宴招待了山东各路义军,首先肯定了他们的起义行动是正义的,不过他表示现在大顺还没有多余的力量接管这些义军管理的地区,因此各路义军可继续保卫州县,不过为了防止各方造成误判,他要求山东各路义军派人参加都元帅府的军议府,以确定各方的边界,各方之间的摩擦应当听从军议府的审议,对于那些不服从军议府决定的势力,顺军将会取消他们的自治权力。

杨威、秦尚行、梁敏、杨三吾、任复性、宫文彩、马应试、李文盛等义军首领详细了解了军议府的组成和议事规则后,最终都决定加入军议府,并在李自成派人的督促下一一划出了自己的活动边界,签订了这份军区保卫范围协定后,诸位义军首领一起在李自成面前宣誓,将会服从大顺制定的律法,并效忠于大顺皇帝。而李自成也向诸位首领宣誓,在他们没有违反法律和无法履行保卫军区的情况下,大顺军不会强行接管他们的防区。

得了这些义军的效忠后,鲁西南地区对于顺军来说总算是暂时纳入了掌握。而7月12日,济宁传来了消息,济宁城内的官绅和乡兵首领经过了一场争斗后,双方终于决定罢手向顺军投降,不过济宁城的代表拒绝向城外的刘宗敏军投降,表示要向大顺皇帝本人和大明太子投降。

刘宗敏虽然把济宁城给围住了,但却一点都不想打这座被水包围的坚固城池。这是一座和天津卫城一般大小的城市,但是作为运河上最为重要的中枢,运河从这里向两边流去,济宁可谓是运河之脊,有明一带多次引水济运,使得这里成为了一处水系极为发达的地方,军队很难在城外集结起大部队攻城。

另一点则是,济宁卫过去是西法铸炮的地方,因此城上布满了大小火炮。按照刘宗敏、任育民的汇报,“城每面用红夷炮十位,灭敌炮等百位,拐子炮、浮梁机又倍之”,整座城市共配备大小火炮1240门,平均10步就有一门火炮。

四座城楼处还建有炮台28座,城西北状元墓还有敌台三座,另外在城外还有大小土寨20余处。因为济宁卫是当初孙元化等西法铸炮的工场所在,所以,当地的官绅对于火器的使用非常的熟悉,不仅采取了适合炮口的铅弹,火药也是经过了标准配比生产的,各种防御用具一一齐备。

去年清军入关肆虐山东时,就是济宁一城守住了。如果不是官绅和乡兵发生了内讧,刘宗敏认为自己是拿这座城市没办法的,因为硬要攻打的话,必然会造成巨大的伤亡。而且他也不希望毁了这座城市,他向李自成说:“如果能够劝说城内的人员投降,那么济宁城就成为了抵抗清军南下最好的要塞。”

李自成于是点了济宁出身的任育民、郑与侨两人作为自己和太子代表前往接收济宁城,自己则带着太子在后面。他们于7月15日从东平出发,7月20日抵达济宁城下,济宁城内的官绅和乡兵首领出西门拜见李自成和太子。

李自成当众赦免了济宁官民反叛大顺的罪过,并任命任育民为济宁道,郑与侨为济宁州知州;并在本城建立议事会,以前知州朱光和退休侍郎潘士良为正副议长,协助管理本城民政事务,城中居民听到这些消息后,随安下心来。

对于城中的九营乡兵,李自成提拔了乡兵首领李允和、米继宗为副将,不过却把他们调到了自己的身边,另外从乡兵中提拔了新的首领统带九营乡兵,并令白鸠鹤、谢应龙驻济宁。此外,李自成还调拨了白银18万粮,用于修缮城内被毁坏的设施,和用于救济城中贫民。

在20日的晚宴上,李自成对朱光、潘士良等本地官绅诚恳的说道:“去年清军入关肆虐山东各地,唯济宁未曾屈服,朕只为这点就不能不对济宁这座城市表示敬意。过去我们双方之间有一些误解,但终究还是华夏内部的矛盾,在满人入关的情况下,朕觉得可以放下内部矛盾,大家携手共同对抗华夏文明的敌人,这是最优先的…”

永昌皇帝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向本地民众服了软,本地的官绅自然不会就这个台阶下来,而且李自成以救济拨款的名义返还了济宁10万两白银,大家也是心头一松。在南北断绝往来后,济宁城也失去了贸易上的进项,光靠农业可养不起这座超过10万人的城市。

因此当李自成放弃了向济宁城索取金银后,潘士良就代表着其他绅商向李自成问出了一个最为关心的问题:“陛下南下的话,多久才能让运河恢复畅通呢?若是无南方的漕运,济宁城内许多人恐怕都是难以为生的。”

对于济宁绅商所关注的事情,李自成诚恳的答道:“朕此次南下并无意和南方开战,只要南方各省承认太子对于大明皇位的继承权和支持我大顺捍卫华夏文明,那么漕运很快就可以运上来。

就目前的局势来说,济宁城恐怕已经回不到过去那个贸易中枢了,只要我们不能恢复河北,济宁暂时将会成为一个军事要塞。因此朕的意思,济宁城内一部分商贾和一部分手工作坊应当移动到徐州、淮安地区,这样既可以加强济宁城的防御,也可以确保城中百姓的安全。

当然,等朕和南方交涉完毕,获得了南方物资重整军备后,必然会起兵北伐收复河北,那么他们就可以返回自己的家乡了…”

第105章 南行二

李自成在济宁待了两日,把滞留在济宁城内的杨士聪、张凤翔等人也收容进了文华殿内,正预备继续南下徐州时,衍圣公孔胤植终于送来了一封书信,一边在书信中拍着李自成的马屁,一边表示自己突发恶疾,实在难以出门,向李自成请罪云云。

不过看完书信的李自成却丝毫不信孔胤植的鬼话,正在和朱慈烺、杨士聪等人谈事情的他把书信丢在一旁的桌上,语带嘲讽的说道:“当初天启皇帝怎么点了这么一个东西继孔尚贤的嗣?

老子刚刚打下京城,他倒是忙不迭的把老子的龙位供奉起来了,还派人献马献银,跪纳印信。结果老子从北京南下了,他倒是死活不见人影了,这是觉得老子回不去北京了吗?”

杨士聪、张凤翔固然觉得面上无光,就连朱慈烺都对孔胤植愤恨了起来,他忍不住就建议道:“如此不忠之臣,当废除其爵位,另外再立一位有骨气的衍圣公才是。”

杨士聪、张凤翔则赶紧劝说道:“陛下可以下旨意申饬孔胤植,但是现在废除衍圣公,恐怕会乱了人心,平白给了北面机会。”

李自成瞧了在座的几人一眼,岔开了话题道:“朕听说张缙彦又跑回河南来当总督了?此人和孔胤植一样也是无耻之徒,烈皇委托他布防京城,结果他到开了门迎接朕。

朕看在他开门有功的份上,还免了他一半的助饷数额。结果朕这边出京攻打山海关,他这边就心急火燎的往南边跑了,搞的好像朕就一去不回了一样。

现在也不知他是怎么糊弄南都那边的人,居然还能挂上总督河北、山西、河南军务的头衔跑回来。可见南边也是一群糊涂蛋啊。

不过,河南这边的巡按陈潜夫同河南参政兼大梁兵巡道袁枢还是有些能力的,他们守住了杞县和睢州,倒是挡住了进攻徐州西北的通道。朕的意思,找两人去劝说他们两人,让他们效忠朱慈烺,要么就自己回南边去,朕不会让不可靠的人切断通往陕西的通道的。”

杨士聪、张凤翔看了看在座的其他人,发觉众人的目光都看着他俩,便知道这趟差事是跑不掉了。两人都是聪明人,也不必李自成再逼迫,就主动起身请求让自己去劝说。李自成于是让原天津总兵曹友义和前济宁乡兵首领米继宗陪着两人跑这一趟。

7月24日,李自成带着太子继续上路,济宁以南就是一望无际的微山湖了。其实某人对于微山湖这个名字并不陌生,毕竟“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铁道游击队不就是在微山湖上纵横的么,当然现在的微山湖要比电视上看起来还要壮观。

因为微山湖就不是一个湖,而是四个湖。且这四个湖还是因为黄河长期夺泗入淮,洪水泛滥,造成泗、淮淤塞,河床抬高,入淮洪水受阻积滞,泥沙淤积抬高了西部平原地面高程,再加上漕运河道被迫东迁,使水系紊乱,东、北、西三面的河道来水潴积于泗水东岸的洼地里,逐渐形成湖泊的。

四个湖泊因为运河而贯通为一处,黄河带来的泥沙和水流一边淤积着微山湖,一边却又抬高了湖的面积,看起来就浩浩荡荡的宛如江南的太湖了。在抵达徐州利国监之前,李自成还是蛮欣赏微山湖的风景的。

他甚至还对着身边的诸将说道:“只要能够在济宁堵住清军南下,则微山湖以东,泰山以西就可以成为安置南迁百姓的地方。我们只要控制住了济宁和徐州这一头一尾,再掌握住微山湖的控制权,那么这片区域不仅可以成为养民之地,还能够成为济宁和徐州的后勤基地,纵然清军倾巢出动,我军也可无忧了…”

只是等他到了微山湖东面京杭大运河的出口,也就是利国监附近时,李自成终于愕然了,他不由对着本地迎接自己的乡官问道:“这利国监不是冶铁之地吗?怎么朕连黑烟都看不到,本地的炼铁炉子都去哪了?”

乡官对于李自成的问话一时都不知从何说起,倒是一旁的本地乡绅插嘴为其解围道:“陛下有所不知,这利国监的铁场,嘉靖以前就结束了,现在也就剩下了几个小炉子,为周边打一打农具和菜刀,实在是没有什么大炉子了。”

李自成不能接受的问道:“为什么?难道本地的铁矿已经挖光了?”

边上的乡绅摇着头说道:“没有树了,从宋时起利国监周边就没有什么树木了,当时已经需要靠着煤炭来炼铁了。到了嘉靖以前,周边的山上的大树都几乎砍光了,地下水位又太高,挖煤也不划算,于是朝廷就干脆关了铁冶。

眼下周边这些山上的树木,也就够徐州城内百姓日常所需,炼铁是不能够的。所以,陛下来迟了。要是早个一百年,也许还能见到一点烟尘,现在么啥也没有了。”

李自成看了看周边的青山绿水,果然徐州这边的田里都种上水稻了,这里怎么看现在都是江南而不是少水干旱的北方了啊。他心里顿时有些恼火的想着:“青山绿水确实没啥好看的,现在他倒是宁可呼吸一鼻子的黑烟了。”

不过他转头一想又觉得不对,于是又向本地的乡绅问道:“这湖边低洼处是地下水位高,那南边的小山丘里难道就挖不到煤?”

本地乡绅纷纷摇头说道:“南边的山中是有煤炭,可是太远,一来一去至少3、4日,没有水路这费用谁吃得消用?更何况,现在铁价便宜,广铁和闽铁都是用木炭炼的,价廉而质高,我们这用煤炭冶炼的生铁根本不能和他们比,买了生铁加工成农具,也比自己开炉子炼铁便宜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