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永昌 第179章

作者:富春山居

第581章 新政府的新二

在新政府的前景渐渐显露之后,马士英自然也就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实际上不是替李自成控制这个国家的人事,而是经营这个国家。

马士英本就不是一个迂腐的人,虽然读的是圣贤书,可他却并不是一个规规矩矩的道学先生,否则他也就不能把史可法、吕大器这些东林君子玩弄于鼓掌之上了。

当他向李自成靠拢之后,自然也就接受了李自成对于治理这个国家的理念。是的,是理念而不是想法,毕竟想法随时可以改变,但是理念一旦确定就很难更改,因为当理念为人所接受之后,他就不再是提出者独有的想法,其他人是不会允许你去随意修改它的。

马士英和李自成关于治国的一系列讨论和政策制定,正是建立在经营国家的理念之上的,不仅仅是他们两人,整个新政府的上下官员,也正被灌输这一理念。这也就意味着,不管是李自成或是马士英都不能轻易的背叛这一理念,否则新政府就会迅速垮台。

而经营国家这一理念也确实比保卫皇上的江山强多了,毕竟皇上有可能是昏君,也有可能是崇祯这样刚愎自用的君主,你想保卫他们的江山也难,但是经营国家的话,国家自己可不会发出反对的意见,这就意味着大家想要做事就少了许多阻碍。

既然已经接受了经营国家的理念,马士英对于出售海外土地来填补财政赤字自然就充满了兴趣,毕竟可以不用得罪国内的大批既得利益者就能获得一笔额外的财富,这当然是一件好的不能再好的事。

因此,过去他对于海外拓殖的行动只是追随李自成的脚步,李自成说进就进,说退就退,反正只要李自成开心就好。但是现在么,他觉得海外拓殖对于新政府来说是必要的善政,就和盐税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是差不多了。

在马士英的推动下,郑芝龙对于湄公河三角地带的势力扩张也进行的很是顺利。此时的湄公河三角洲还处于未开发状态的原始丛林,其地方虽然属于柬埔寨王国所有,但是柬埔寨王国的人口主要在洞里萨湖平原,对于年年泛滥的湄公河三角洲丛林根本没有开发的兴趣,倒是越南人正不断的往三角洲迁移人口,以缓解国内的人口增长压力。

湄公河三角洲唯一稍大的一个港口城市名曰普利安哥,高棉语的意思是王国的森林;中国人称其为柴棍,取自当地人的音译,即吉贝木棉森林;郑和下西洋时又在官方文书上写作西贡,即西方来贡必经之路的意思,这座城市也是柬埔寨副王居住的居城。

不过此时的柬埔寨王国正陷入不断的内乱之中,1642年哲塔二世之子在马来族穆斯林商人的帮助下弑国王安南一世,自立为王,为拉玛提巴迪一世。随后他放弃了佛教信仰皈依伊斯兰教,取教名易卜拉欣,发动柬荷战争,把柬埔寨王国的荷兰势力清除了出去。

拉玛提巴迪一世虽然夺回了王国的控制权,但是却没法消除柬埔寨内部的各势力集团,柬埔寨国内此时有两大势力,一个是亲泰势力,一个是亲越势力,泰国此前一度灭亡过柬埔寨王国,后来柬埔寨王国虽然复国,但是国内却依然有着大量的亲泰人员。而越南虽然没有灭亡过柬埔寨王国,可是却通过不断的战争侵占了不少柬埔寨王国的领土,对于柬埔寨来说,越南是一个新兴的强国。

在这个时候,中国突然又派人来柬埔寨插了一脚,想要向柬埔寨王国购买土地建立港口,这就让柬埔寨国内的政治局势更乱了。拉玛提巴迪一世经过反复思量,终于还是没敢得罪中原上国,于永昌四年四月派出使者北上扬州,一是向大顺进行朝贡确立宗藩关系,二则是希望获得大顺的保护。

对于柬埔寨王国的来朝,过去的话马士英一定会很高兴,因为可以向皇帝邀功请赏,毕竟这可是远人来贡,代表着本朝的威望已经向外扩张,所谓盛世来朝么。

不过他知道李自成并不吃这一套,因此对于柬埔寨王国来贡一事,马士英只是把郑芝龙叫了过来,向他询问道:“这柬埔寨到底能有多少土地可以出售?”

虽然郑芝龙也是海商出身,但是他现在却越来越注重自己的形象了,毕竟好歹他也已经上岸当上侯爵了么,对于马士英这样赤裸裸的问题,他大为不满的说道:“我们好歹也是天朝上国,哪能动不动就出卖属国的土地,马阁老,你这话说的也未免过分了。”

马士英则不以为然的说道:“不把海外土地卖了填补财政赤字,你们海军预算难道能够喝西北风?你们海军在海外贸易上捞的也不少了,我怎么没见你们拿回来支援国库呢?”

郑芝龙一听这话顿时转移了话题说道:“湄公河三角洲加上边上的占婆王国,大约有3到4个台湾的大小,毛估估也能分割出1000万更土地出售。”

这下马士英倒是皱起了眉头说道:“占婆不是刚刚向我们朝贡过吗?你怎么把占婆的土地也算进来了。而且占婆这里和越南阮氏有着不小的利害关系,我们要动占婆,不是就要喝阮氏冲突了吗?”

郑芝龙点了点头回道:“马阁老说的不错,阮氏其实已经把占婆大部分土地都侵占了,占婆国王除了王都周边外,其他国土不是被阮氏所占,就是被手下的军头所占,因此我们要是不先把占婆纳入治下,占婆也必然被阮氏吞并。

占婆王向我朝进贡之后,阮氏估计只会加快吞并占婆的行动。阮氏一旦把占婆纳入治下,就会直接同湄公河三角洲相邻,那么我们终究还是要同其发生冲突的。晚冲突不如早冲突,趁着占婆王还在和阮氏打上一场,搞清楚大家的边界在哪是最好的。”

郑芝龙明显是要同阮氏打上一场,马士英这下倒是有些拿不定主意了,于是暂时搁置了和郑芝龙的交谈,先去平山堂拜访了李自成。

听马士英说了自己的来意,李自成并没有立刻答复他,表示自己需要先了解一下关于越南、占婆、柬埔寨、泰国、南掌这些国家的情况,然后再对大陆南方给出一个综合性的答复。

不过他倒是赞成了马士英对于湄公河三角洲的开发计划,只是他对于马士英说道:“开发湄公河三角洲确实是一件好事,但是以湄公河三角洲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假如只是鼓励松散移民前去开发,我看是比较吃力的,因为个人是很难抵抗开垦过程中的突发灾害的,一次自然灾害移民家庭就完蛋了。

另外,像湄公河三角洲这样的地方,想要完整的开发出来,没有十年的投入是不肯能形成一个基本规模的,那些个人投资者真的愿意购买那里的土地进行开发吗?我觉得马先生还是应当考虑下如何让那些投资者安心拿钱出来投资的问题,不解决了这个问题,就算我们占领了整个湄公河三角洲也是白白浪费力气。”

马士英回去之后,又找了阮大铖等自己人进行商议,询问他们有没有办法解决李自成提出的问题。王燧、刘泌听后当即向马士英建议道,“这个问题其实也并不难解决,效仿两淮盐业公司和淮扬运河管理公司,组织海外垦殖公司,公司股东只享受分红,具体经营之事交给郑芝龙的人去做好了,这样国内的投资者就不用劳心劳力自己去经营海外的土地,而郑芝龙也能获得国内的金钱支援…”

而在马士英研究着如何让国内的人安心购买海外土地的时候,李自成也在数日后召开了一次军政会议,讨论关于占婆的安全问题。

在会上,李自成首先介绍了一下基本的情况:“越南也就是安南,自称大越王朝,为黎利于宣德年间所创,中间被莫登庸所篡,后莫氏不能服众,越南各地豪强假黎氏之名反莫,最终莫氏被驱逐到高平一带,武氏割据于宣光镇,郑松恢复有功随据升龙立黎氏为王,又有阮氏在顺化割据。

整个越南人口约300余万,郑氏占了三分之二以上,阮氏人口不过是北方人口的三分之一,双方为了统一越南至今已经交战过三次,最近的一次结束于崇祯十六年,这一次足足打了九年。每一次都是郑氏南下而阮氏防御获胜。

以兵力估算,北方郑氏约10万左右,南方阮氏约2万,其余都为民兵…”

听完了李自成的简介,以郑芝龙为首的海军将领主张剿阮,以刘宗敏为首的陆军将领则要求招抚,而马士英则认为应当交好郑氏夹击阮氏。

随着众人把自己的意见都讲的差不多了,李自成才说道:“交好郑氏夹击阮氏不是不行,而是没这个必要。要是让郑氏真的吞并了阮氏,那么占婆边上岂不是出现了一个更大的敌人?

招抚阮氏确实是必要的,但是必须要先对其惩戒一番,不先展现我们有教训他的能力,阮氏又怎么会接受我们的好意?要是他把我们的善意当成了软弱,就更麻烦了。

至于出兵占婆一事,我认为直接出兵还是不怎么妥当,中国毕竟是周边各国的宗主,要是什么事都要我们自己动手,今后岂不是要累死我们自己?

我们既要师出有名,也要找几个小弟和我们一起出兵,以表明宗主国的地位。让朝鲜、日本和我们一起出兵,事后让占婆割让几块土地给他们,难道我们有什么损失吗…”

第582章 朝鲜之变

李自成给出的建议让军方有些哗然,但是刘宗敏等不想出海作战的将领,最终还是接受了李自成的这个想法。对于他们这些老义军来说,扬州虽然繁华但也还是比不上老家的气候舒服,往北打还成,往南去就没什么劲头了。

当然,并不是每一支部队都喜欢北上和清军作战的,南下和那些战力低下的海外土人作战,也不是没有人响应。毕竟有许定国做出了表率,拉着一支乌合之众跑到台湾居然也能横扫一岛,最后弄了一个金矿给自家,虽然只是外围的沙金,但也是相当不错了。

现在黄金对白银接近1比15,台湾产金年3000两,许家的金矿大概能出600两沙金,这就是9000两白银一年,扣除税收和人工,就是4500两左右的纯受益。差不多就是江南一万亩良田的收益。这差不多已经奠定了一个家族的经济基础了,能不让人眼红?

因此,一些投降了大顺的前明军将领,特别是四镇出身的将领,倒是非常想要去海外碰一碰机会。当然,他们也知道海外情况复杂,真要拿自己的嫡系去冒险,还真要好好考虑一下了,但是招募一些朝鲜人和日本人当炮灰使用,他们倒也是支持的。

对于郑芝龙来说,他不介意派什么兵去打,只要朝廷能够派兵支持他就好,毕竟他手下这些海商这些年只顾着做生意,已经没什么拼命的劲头了。郑家倒是还有些嫡系人马,可是他也真不敢一下子丢出去拼命,要是拼光了他可就是光杆司令了。

李自成也没有点四镇的将领去占婆,而是选择了从左良玉部调动卢光祖等部队,以5000为限。李自成对着马士英、郑芝龙说道:“此次作战预备的时间长一些,对军队出海作战的教育全面一些都不打紧,重要的是要先建立起一个协调宗藩部队指挥、后勤供应、战利品分配的机制,以为今后之范例。”

会议结束之后,郑芝龙没有立刻下山而是借故留了下来,之后他向李自成诉苦到:“澳门的地方实在太小,我们海军在当地驻扎又受到广东人的排挤,臣以为海军基地不如再往南挪一挪,海南岛或海南岛对面找个地方都比在澳门局促着好。”

李自成思考了片刻后便说道:“珠江门户还是不能就这么敞开的,没有一支舰队守着朕也不放心啊。而且,海军还是需要后勤供应的,珠江口这里至少还能获得佛山和广州的支持,海南岛或对面的雷州半岛固然空旷,但是这两块地方支撑不起海军基地的消耗啊。

要不这样,珠江口的香港岛及周边地区划给海军,你们自己去建设,海南和雷州半岛你们也可以找两个合适的地方建立分基地,这样不就都可以兼顾了吗?”

郑芝龙扭捏了一下,还是向李自成提出了建设费用的问题。对此李自成也是感到无语,海军开销确实昂贵,因为这玩意几乎要到处开基地,否则就只能当武装商船用。职业军舰和武装商船队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至少前者不会一落下风就自顾逃命去了。

送走了郑芝龙后,李自成又叫来了陈圆圆问道:“朝鲜和日本那边,我们有没有固定的消息来源?”

陈圆圆想了想说道:“朝鲜这边,南三道的两班有不少人是愿意亲近我们的,统计司在他们中发展了不少外围成员;至于汉城那边,主要是世子妃的娘家主动和我们建立了联系,据说是世子妃所主导的,似乎她在宫中过的相当不愉快。”

站在平山堂窗前的李自成抚摸着栏杆许久,终于轻轻一拍栏杆说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满清的力量已经都被吸引在了关内和草原上,他们已经很难顾得上朝鲜了。那就先让朝鲜动起来,

李倧不肯退位,那就帮他一把。

让林庆业联系世子妃,清理一下朝鲜宫内外的亲清派,并要求世子继位后开设外交部,为六部之首。外交部官员必须出身于岭南大学或留学中国之人。”

陈圆圆很快就应了下来,在推进某些事务的时候,统计司的通讯渠道远比朝廷的渠道迅速的多。对于朝鲜的下场她有些惋惜,朝鲜内部的反世子派势力确实不小,在大顺已经点明希望李倧退位由世子继位拨乱反正的情况下,反世子派已经还在拖延,似乎想要等待什么变局一般。

但是这种等待只会消耗中国这边的耐心,随着草原上蒙古族对于满人不满的累积,姜瓖这样的前明将领再度出现反复情绪,就连陈圆圆也能看出,满人对周边各族的影响力正快速消散。

假如朝鲜这个时候发生一场反清的叛乱,那么满人将会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不出兵镇压就会失去朝鲜,派兵镇压又会担心大顺这边起兵北伐,派兵少了又未必能把朝鲜怎么样。

陈圆圆想到这里心中不由一动,于是问道:“陛下是打算北伐了吗?”

李自成摇了摇头说道:“北伐还早,不过胶东半岛应该可以试着拿回来了。朝鲜或是胶东,我也想看看多尔衮会选择哪处…”

永昌四年六月末,驻扎在釜山林庆业收到了统计司快船送来的密信,此时上海和长崎之间已经建立了班船,每月对开一次;长崎到对马,对马到釜山,对马到济州也都有班船;这些班船都属于中华邮船公司所有。

这些班船的开启,正极大的缩短了东亚海陆之间的联系时间,把过去以年为单位的往来联系变成了以月为单位,并极大刺激了造船业和航海技术。事实上,到了永昌四年春,中华邮船公司已经开始利用同纬度航行法,精准定位上海到济州岛之间的航线,以解决两地之间的直航问题。

永昌四年大顺海军学校第一批34名学员毕业,这些学员几乎都掌握了海上测量术和海图测绘的技术,大顺海军终于有了一班能书会写的技术骨干。同年,淮安造船厂试制了第三款用于远洋冒险的软帆三桅船,并下水开始测试。按照李自成的命令,这批学员将会分散在六艘船上,先完成对于本国海岸线的测绘。

不过此时不管朝鲜人还是日本人都没有意识到中国海上航运事业的快速进步,反正从前两国船只制造技术也是远远不及中国的,因此两国商人出海都喜欢乘坐中国船。日本作为一个岛国,造船技术居然还比不上朝鲜,也是真滑稽。

林庆业接到了统计司的密信后先去同许穆、尹善道、尹鑴等南人党进行了交流,对于林庆业提出的拥戴世子铲除汉城的奸党建议,虽然他们不知有密信但也认为林庆业是得到了上国的支持才有这样的把握提出政变。

但是南人党内部对于林庆业的建议也有分歧,有人觉得既然都要发动政变了,干脆就把李倧一系推翻,另外推选一个宗室上去,比如怀恩君李德仁之子李光,他和南人党的关系可比世子亲密多了。

只是过去一向亲近李光的林庆业否决了这个提议,意识到林庆业的坚决态度后,南人党还是妥协了。对于多年没有进入中枢的南人党来说,眼下夺回执政权力,比什么都重要。

当南人党这边统一了意见之后,担任仁川都护府使的姜文星也给林庆业送来了回信,表示姜氏愿意支持南人党执政。双方达成了默契之后,七月,林庆业带着部下李舜男、李世忠坐船抵达了仁川,随他而来的还有1500装备精良的新军。

仁川港包括周边50里已经被租借给了大顺,大顺商人正准备建设仁川到汉江以南鹭梁津的马拉铁路,因此仁川城日渐繁荣。

对于林庆业的到来,姜文星虽然兴奋不已,但也立刻向他指出:“此地距离京城太近,这么多军队上岸,京城很快就会收到消息。因此,我们若是不能尽快入京,恐京城会截断汉江交通。”

林庆业对于姜文星的判断是认可的,他也询问道:“那么城门、宫门守将已经谈妥了吗?”

姜文星当即说道:“宫门好办,姜文明就担任宫门守将,唯城门不大好办,恐怕非要拉拢金堉、金佑明这些汉党不可。”

林庆业于是让姜文星去联系两人,若是不行就只能强攻城门了。7月22日晚,林庆业带队来到汉城,他随即分兵两路,一路走西门,一路走东门,东门距离宫中最近。当晚子时,站在西门附近的林庆业看到城墙上亮起的灯笼,立刻点燃了火把回应,顷刻之后城门被打开。

李世忠率先带队冲入,林庆业也随之带队跟上,打开城门的是金佑明,这位很快就带着家丁跟上了林庆业的队伍。接下来士兵顺利的进入了宫内,随即在世子嫔姜氏派人的指引下控制了宫中各处。虽然宫内有所谓的武艺别监198人,但是看到世子嫔的人站在军队之中,这些武艺别监立刻放下武器投降了。

姜氏带着亲信太监进入了昭容赵氏宫中,片刻后赵氏暴毙。在林庆业的注视下,金佑明的劝说下,李倧只能顺水推舟的说道:“我这两年本就身体不好,世子回返之后就想让他接我的位置了,只是没想到会出这样的事。那就召集群臣朝会,我今日便禅位于世子好了…”

虽然李倧试图以交出权力保护自己的臣子,但是赵氏的娘家依然被铲除了,金自点等反世子派都被流放,南人党和汉党共同执政,朝鲜格局为之一变。

世子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改组京城的三手军,建立新军。新军之统领为林庆业和姜文明。8月,世子驱逐了满清在京城的代表,但并没有断绝双方之间的商贸往来。

第583章 议

朝鲜的政变传到北京时,满人上下都是感到茫然的,因为在他们看来,朝鲜世子在盛京为质期间非常的仰慕满人武功,因此在其回去朝鲜之后,一定会成为大清的有力臂助,压制朝鲜国内的亲明派,从而让朝鲜成为大清忠诚的藩属的。

但是朝鲜世子发动政变登上王位后居然立刻采取了和大清断贡的措施,这说明此人在盛京时都是在演戏么,真是白白浪费了大家对于朝鲜世子投入的感情。因此满人在茫然之后就感到了愤怒,不少大臣纷纷向多尔衮表示,应当派兵惩戒朝鲜,把朝鲜世子抓回来进行惩戒。

不过这个时候主持户部的他塔喇·英俄尔岱站了出来,反对了这种情绪上的宣泄主张,他向叔父摄政王劝说道:“朝鲜不过是小国而已,就算反叛我国,也不过是将我国的使者、商人驱逐出境,并不能对我国造成什么实际上的威胁。观其驱使而不断绝贸易,可知朝鲜世子并不是真正发昏了要和我国开战。

这个时候我国调集兵马去打朝鲜,那么南方的李自成会怎么做?奴才以为,李自成不可能坐视我国出兵朝鲜而无动于衷。甚至于,朝鲜政变一事也应该有大顺参与其中,否则此次政变岂能进展这么顺利?

假如朝鲜政变真的是李自成所策划的,那么我军动时必然也是彼军动时。到时我军远在朝鲜,不就等于是两头作战了吗?李自成这几年里一直都在整军,奴才以为现在的顺军不可能比3年前更弱。这种时候我军分兵就等于是给对方增加兵力了。

所以,朝鲜坚决不能打…”

英俄尔岱是满人中少有的文武双全之才,特别是在理财和对外交涉上颇有声望,作为两白旗重臣,他的意见在多尔衮这里自然要比旁人重的多。考虑到英俄尔岱过去一直负责朝鲜事务,所以不少人更是干脆的闭上了嘴。

不过并不是所有大臣将领都愿意服气的,很快就有人向英俄尔岱质疑,“难道我们就这样放任朝鲜不管?就算他今天没生什么胆子,可要是朝鲜人觉得自己干什么都不会受到惩罚的话,他们一定会开始侵犯我国的国界的。”

英俄尔岱当即反诘道:“现在光是养着八旗一年就要花300万两,再加上汉军、汉官的粮饷又300万两,我们把大明的9厘银都恢复了,一年也就收上来五百余万两,勉强够养人,其他什么事都做不了。朝鲜终究不是蒙古这样的腹心之患,该忍就得忍。要是有人觉得自己可以变出银子来,那么奴才倒是愿意退位让贤,也不再阻拦征伐朝鲜一事。”

看到英俄尔岱要撂担子,刚刚还在和他争执的几人顿时偃旗息鼓了。入关之后问那个位置最为熬人,大约就是户部尚书的位置最为熬人了,户部事务既琐碎又容易被追责,英俄尔岱这样一个武将出身的大臣,入关才四年就满头花白了,看上去老了十岁也不止。

哪怕是位高权重的多尔衮,听到英俄尔岱这么说,也不得不立刻出声劝慰了几句,他比其他人更清楚,今日大清的政务其实一多半在钱粮问题,没有英俄尔岱替自己分担这一工作,估计他的身体早就吃不消这个工作量了。

接着多尔衮给的台阶,英俄尔岱话锋一转说道:“朝鲜人的性格,奴才还是了解的。他们欺下媚上,好为大言,但是却又难以承担责任,本朝两次东征实早已征服朝鲜,今日所谓政变不过是朝鲜内部的争权夺利,而不是真要为大明复仇。奴才愿意走一趟朝鲜,说服朝鲜世子恢复对于我朝之上贡,并不需要出动什么军队,还请叔父摄政王恩准。”

这下就算依旧不满的满人亲贵,此时也安静了下来,既然英俄尔岱认为自己可以凭借口舌之利说服朝鲜世子反正,那么大家为什么要反对。说句老实话,英俄尔岱看到的东西,在场的满人大臣并不是看不到,他们只是感到了恐惧,才认为应当先把第一个跳出来反叛的朝鲜给打压下去而已。

满人自努尔哈赤立国以来,就是靠着武力慑服周边小族,迫使他们承认满人的宗主权,满人自己也很清楚,想要凭借满人的文化吸引这些周边小族来投就是痴人说梦。只是以武力服之,必然也会因为武力衰落而叛之。

在李自成所率领的大顺在边上虎视眈眈之际,满人是真的担心随着朝鲜的叛乱引发一系列的边疆民族的叛乱。这并不是他们的臆想,毕竟满人才把蒙古人的叛乱镇压下去,蒙古人虽然派出了使者前来认错求饶,但要是蒙古人知道满人已经无力镇压周边叛乱的话,还会保持现在的恭顺吗?

相比起汉人,满人其实更畏惧蒙古人,因为蒙古人是游牧民族,这意味着一旦满人退出关外,恐怕连逃亡的地方都没有了。毕竟汉人都是农耕民族,只要抢回了土地,汉人就会停手。明人追杀蒙元,也就是追杀元廷而不是普通蒙古人。

多尔衮虽然有些不大乐意让英俄尔岱去冒这个风险,要是朝鲜人真的发了疯,就算他派兵去朝鲜给英俄尔岱报仇,也救不回这个两白旗的肱骨之臣了。但是看着武英殿内其他满人亲贵的沉默,他也不得不在派人外交和出兵中选择一项了,否则他这个摄政王的威严就受到了挑战。

多尔衮思考了一下后说道:“秋收在即,户部事务繁忙,不如等十月再商议出使朝鲜一事。”

其他人还在思考的时候,刚刚晋封辅政德豫亲王多铎突然出列说道:“朝鲜可以不征,但是南国不可不防。李自成这两年休养生息,实力上升极快,我担心他会借助朝鲜政变一事出兵试探我们的虚实,这事不可不做防备。”

顺治二年初南征结束,虽然阿济格因为擅自退兵一事而削去爵位关于家中反省,但是顺治三年五月阿济格就被恢复了爵位,而掌握了兵权的多铎在南征中并没有犯什么错误,还夺取了河北、山东大片土地,论功行赏倒是进一步加强了多尔衮、多铎兄弟在八旗中的话语权。

顺治四年七月,多铎因平外藩蒙古之乱再进一步,多尔衮更是下令取消了和硕郑亲王的听政务权力,这意味着多尔衮进一步加强了自己兄弟的权力。如果说,过去大家敬畏多尔衮兄弟,倒是有大部分是敬畏他们的功绩,那么现在大家敬畏多尔衮兄弟,就是敬畏他们的权势了。

哪怕是两位皇太后见到多尔衮也是恭敬有礼,并已经有传闻要给多尔衮的叔父摄政王前加皇字了。因为多铎出征蒙古的时候,多尔衮借口顺治皇帝信符收贮于皇宫之中,每次调兵遣将都要奏请钤印,十分不便。于是,即遣人将皇帝玺印都搬到自己的府中收藏备用,蒙古平乱之后也没有归还。

多铎带兵回京后,多尔衮所用仪仗的种类与皇帝等同,均为20种,只是在每一种类的具体数目上比皇帝略少一些。但和入关前八旗亲贵还能当面指责多尔衮不同,此时八旗亲贵已经不敢在这个问题上和多尔衮纠缠了,连发誓拥戴黄台吉血脉的两黄旗大将谭泰都倒向了多尔衮。

面对豫亲王多铎的出面,大家不明白两兄弟又想做什么,干脆就沉默以对。多铎于是也不遮掩,大大方方的说道:“豪格也有两年没回京城了,皇帝也怪想这个哥哥的,我看不如让英亲王去替换他回京,一来可以让皇帝见见哥哥,以慰手足之情;二来英亲王正好巡边震慑内外之敌。大家觉得如何?”

对于这个建议,八旗亲贵们一时都紧张的看向了多尔衮,这摆明了是要收缴豪格手中的兵权么。但是看着多尔衮沉默不语,大家终究没敢提出反对的意见。

多尔衮瞧了众人一眼,终于开口说道:“肃亲王回京休息一段时间也不是什么坏事。大家要是没什么意见,就这样定了吧。”

大家又怎么敢有意见,这摆明了叔父摄政王不希望两黄旗还抱有什么希望,打算进一步收拢八旗的兵权了么。此前不让豪格回来,是怕豪格成为了京城内反对两白旗的旗帜,现在让豪格回来则是不希望让黄台吉一系掌握什么兵权了。

王大臣会议结束之后,英俄尔岱跟随在了多尔衮身边,一是再次向其请求出使朝鲜一事,一则提起了逃人问题,“…关内土地贫瘠,加上气候和关外迥异。我满人在关外尚可粗播广种收获不少,但是在关内这种耕作方式连种子都收不回来。所以只能依赖本地的汉人奴仆耕作。

但是现在这些汉人皆不愿为满人之奴,动辄毁坏农具逃亡,各旗所圈占之土地多有抛荒现象。这样下去,恐怕旗人就没法再专心于征战之事了。”

多尔衮奇道:“我三令五申下令民间不得收容逃人,他们是怎么逃亡的?”

英俄尔岱道:“今日敢收留逃人的已经不是民间人士,而是各汉军有力之家。他们把这些逃人夹带军中以为部曲,我们想查也被阻扰啊。”

多尔衮虽然愤怒却并没有失去理智,他道:“这个时候追究汉军的逃人问题恐怕不大妥当。就没有办法让那些逃人安心种地吗?”

英俄尔岱想了想说道:“那就要出法令禁止旗人苛待奴仆,并保证奴仆的分成不少于田地出产的一半…”

第584章 报信

英俄尔岱请求让多尔衮都说不出话来了,八旗入关后对于圈地内的汉人奴仆的压榨已经到了北京城外遍地烽火的地步,不要说五五分成,六四分成都已经算是相当仁慈了,大多是三七分成,少数甚至达到了二八分成。

这种高比例的分成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奴仆只能养活自己,家人什么的统统都要饿死。这也是逃人屡禁不绝的根本原因。而一旦汉人逃亡了,那么土地又被抛荒了,因为满人现在已经不愿意自己去耕作了,他们宁可再去圈一块地回来。

关内和关外不同,这里有的是汉人,所以圈地对于满人来说,就像是在森林里圈猎一样,这片森林里的猎物打完了,那就换一片森林,而不是给那些猎物留种。特别是在南征失败之后,满人就更加不愿意去劳作了,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在关内呆不长。

既然呆不长,为何还要去经营家园?就这么圈占汉人的土地,让汉人供养自己不好吗?要是李自成打过来了,他们也不用可惜丢下了什么家产,只要带上家人跑路就好。这种侵略者的心态,让满人在北京城外的圈地规模越来越大,已经开始突破300里的范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