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永昌 第134章

作者:富春山居

就在多尔衮为阿济格的失败布置后手时,这边刘忠也终于看到了郑州的城墙,骑在马上的刘忠看着城门楼上悬挂的顺军旗帜,心里又开始患得患失了起来。护送他的左光先部下催动坐骑来到刘忠身边,以一种疏远但又不失礼的语气向他催促道:“伯爷,咱们还是尽快进城吧,也许还能赶在午饭前晋见陛下呢。”

刘忠于是言不由衷回道:“也是,早点见到陛下也好。”

看着刘忠催动坐骑向着城门而去,这名军官也是松了口气,护送这位平南伯可不是什么好任务,因为谁也不知道这位平南伯究竟能否在陛下面前为自己洗白,路上太过殷勤要是被人告上一状就不好了,可要是太过冷淡,结果这位平南伯又成功为自己洗白的话,他又得罪了平南伯。现在总算把人送到了郑州,他自然希望快快进城把自己的任务交接掉,那就谢天谢地了。

听到刘忠进城的消息时,李自成才进入郑州不到半天,正在知州衙门内和刘宗敏、李过、陈永福几人谈论如何重建黄河防线。听到李来亨传来的这个消息,李自成楞了一下这才对着室内的几人说道:“平南伯来的倒是不慢,计算日程的话,他是见了左光先的部队就动身了吗?”

刘宗敏对于这些投降的大明将领本就有看法,加上这一次清军南下时不少前明军将领纷纷倒戈,因此他对于刘忠的观感就更坏了,听到李自成这么说,他立刻就说道:“刘忠来的正好,上次他丢了潞安,这次又放弃了洛口,他还有什么脸面来见我们。陛下也别见他了,两罪并罚,就算不判他死罪,也该扒了他那身衣服了。”

陈永福虽然对刘忠非常不满,他差点就被这位给坑死了,但是他并不能接受刘宗敏这么粗暴的做法,倒不是他对刘忠有所同情,而是担心刘宗敏会把刘忠一个人的问题扩大到所有前明军将领身上,这显然不是什么好兆头。可他却也不敢为刘忠求情,因为他不想让李自成觉得,他们这些前大明将领形成了一个共同进退的小团体。

不过此前已经和李自成交谈过的李过知道,李自成并不想这样处置刘忠,于是便出面为刘忠说情道:“既然平南伯肯来郑州见陛下,臣以为总要给他一个辩白的机会。而且,我们总该了解一下西面的情况,被清军隔断驿道后,我们已经很久没有接到陕西及山西的消息了,也许平南伯会知道一些。”

原本还怒气冲冲的刘宗敏,这才安静了下来,他也很想知道陕西和山西到底是怎么情况,哪怕都元帅府现在在徐州、淮扬站住了脚,但是对他们这些陕西籍的将领来说,陕西才是大顺的根本之地,就算他们能够打败阿济格军,但若是守不住山西的话,那么对于陕西籍的顺军将士也还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看到刘宗敏收了声,李自成给李来亨做了个手势,李来亨赶紧就下去把平南伯带了进来。进门之后,刘忠立刻扑倒在地,对着李自成来了个五体投地,口中大呼道:“臣有罪,臣实无颜面见陛下,臣来见陛下只为一事,就是来向陛下谢罪的。”

看着刘忠如此不顾脸面,就算满腹怒火的刘宗敏也一时发作不出了,李自成则皱起了眉头对着刘忠训斥道:“平南伯,当为我大顺勋功留些体面,我大顺的伯爵可不是这么廉价的。起来,坐到一边说话。你有什么罪,应该去有司领罪,跑来见朕做什么?朕现在召见的是大顺平南伯,不是在公堂审案。”

刘忠心中一凉,他可不觉得李自成这是在器重他,反而觉得自己这次是真的惹恼对方了,否则李自成为何连他认罪的方式都起了成见呢。他可不觉得这这样的谢罪方式是对自己的羞辱,在大明时,总兵前往兵部叙职时,对品阶低于自己的文官唱名行庭参礼,那才是真正的羞辱,可有那个武将敢提出抗议的。

虽然他现在挂着平南伯的爵位,可在大顺天子面前一样是臣子,因此他自然就按照了过去的习惯,向着李自成做出了最卑微的姿态,以向对方表明自己的罪过有多么深重。话说,此前丢了潞安时,他向李自成这么谢罪,对方也没觉得不好啊。

不管心里如何患得患失,既然李自成已经开了口,刘忠自然不敢不听从,只是当他起身坐在一旁时,面对刘宗敏等人注视过来的视线,刘忠突然觉得自己还不如刚刚趴在地上呢,至少趴在地上时他不用面对这些鄙夷的目光。

在刘忠如坐针毡的时候,李自成这才开口问道:“平南伯既然来见朕,那么就说说自己的来意吧。”

刘忠下意识的重复道:“臣是来向陛下请罪的…”

想到刚刚李自成说的话,刘忠又住了口,他有些搞不清楚,李自成到底是想听自己请罪呢,还是不想听自己请罪呢?就在他不知所措的时候,李过咳嗽了一声从旁说道:“平南伯可以把事情经过讲一讲,是否有罪陛下自会判断,无需反复请罪,现在战事尚未结束,春耕又在即,陛下可没多余的时间浪费。”

刘忠这才醒悟了过来,他沉默了片刻后,便从清军在黄河北岸和洛口守军对峙说起,然后一直说到了

李际遇给自己传来阿济格军败退的消息,接着在李际遇等人反正下,他带着部下袭击了刘芳名部,并在巩义遇到了左光先的前锋,接着便前来郑州的经过。

刘忠一五一十的向李自成交代了所有的事,并没有按照李际遇说的,把自己描绘成一个坚守孤城的忠臣形象,他只是隐瞒掉了左光先提点自己的话语,最后他羞愧的向李自成说道:“陛下待臣推心置腹,可臣在潞安和洛口都未能为陛下死战,臣有罪。”

某人这时有些明白,为什么李自成上次能放过刘忠,因为这人在李自成面前确实老实,看着这么诚恳承认错误的部下,确实很难让人下决心惩罚他。若是刘忠对自己遮遮掩掩,为自己辩白是迫于形势才放弃黄河防线退往洛阳的,期间也一直没有和清军眉来眼去,那么只会招致某人的恶感,就算今次不追究他,下一次也记在心里了。

但是现在刘忠把洪承畴的来信,刘芳名的劝说,自己的动摇都讲出来了,他还能说什么呢?和这个时代的其他将领相比,能老实交代自己问题的刘忠,已经算是忠厚之人了。

李自成思考了半响,向刘忠提出了一个问题,“要是阿济格军没有失败,那你是不是真的准备向清军投降了?”

刘忠吞了口口水,在刘宗敏的逼视下,还是艰难的说道:“臣从洛口撤退时,其实内心已经动摇了,若是陛下没有击败阿济格,臣是会投降的。”

刘宗敏猛的起身颇有上前动手之意,李自成横了他一眼,刘宗敏于是又缓缓坐了回去。李自成这才对着刘忠继续问道:“若是下次再让你和清军对阵,还是敌强我弱的局面,你会怎么办?”

刘忠沉默了半天后,对着李自成回道:“凡是有一有二,不可三。臣虽然没法让陛下相信,可臣向陛下保证,臣唯一死尔。”

刘宗敏终于忍不住说道:“你说的话可还有谁信?”

李自成再一次拦住了刘宗敏道:“朕倒是愿意相信你,可是你得先取信于军中同袍。我看,暂时你先来朕身边工作吧,至于洛阳防务等问题,你和李过交接一下,有没有问题?”

刘宗敏有些愕然的看了一眼李自成,他觉得这个处置未免也太过宽大了。刘忠只是一愣,便起身向着李自成行礼谢了恩。

李自成接着便说道:“这两三个月里,朕一直没有接到陕西、山西的情报,你既在洛阳,可有消息传来吗?”

原本还想说点什么的刘宗敏,对于老家的关心终于还是压倒了对于刘忠的不满,于是还是闭上了嘴。这边刘忠交出了兵权后也是松了口气,他知道自己总算是暂时过关了,因此就把心思放在了对于陕西送来情报的回忆上。

第429章 来自西安的消息一

虽然刘忠放弃洛口退守洛阳,但是西安那边一开始并不知道刘忠起了其他心思,只是当作其是败退下来的,因此除了责令其守住洛阳外,并要求其相机发起对清军的反击,直到刘忠在洛阳迟迟没有动静,西安那边才断绝了和洛阳的联系,对刘忠警惕了起来。

而在同洛阳断绝联系之前,西安也传来了不少文书,原本是让刘忠找机会送往徐州去,让都元帅府了解西路战场发生的一些情况。刘忠作为平南伯,对于这些文书自然也有翻看的权力,在他看来其中最为要紧的不过两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山西战场的变化,随着前大同总兵姜壤的叛乱,大同一镇几乎爆发了全面的叛乱行动,于是大同城在内外勾结下为姜壤所夺取,张天琳、张黑脸战死,柯天相带着少量兵马逃出了大同。

清军于是兵不血刃的进入了大同城,紧接着忻州-定襄一线驻扎的柳同春部畏惧清军军势,被清军派人说服,柳同春、陈节、祝有德等27将带着马步兵3000投降了清军,接下来山西三关驻军见大势已去便接连投降了清军,山西的局势就变得岌岌可危了起来。

刘忠虽然没有说,但李自成也能感觉到,这位平南伯正是听到了姜壤叛乱的消息之后,才真正觉得大顺已经不行了,下了决心想要投降的。

而西安这边面对大同镇姜壤的叛乱,山西所面临的危局给出的解决办法,也让刘忠觉得完全是放弃抵抗的疯狂之举,令他更加不看好大顺的前途了。面对外敌的逼近,西安不仅没有去安抚那些山西士绅,反而调动了军队对所谓心怀二心的士绅地主进行了清理。

于是在清军还没有真正深入山西腹地时,山西内部就先掀起了大规模的士绅叛乱,虽然这些士绅的叛乱都被顺军镇压下去了,顺军调动的部队都是见过战火的前大明边军,和只能欺负一下老百姓和山贼的士绅家丁显然不是一个层次的力量,更何况顺军进行的是有组织的行动,而山西士绅的反抗最多也就和左近的邻居进行联系。

就像清军在清理京畿周边的反抗农民时,只要把交通要道一封锁,然后逐个区域进行清剿,就形成了局部上的优势。这些士绅和农民反抗者的眼光没什么本质区别,他们只想着保护自家,并没有为其他人火中取炭的念头,因此只要军队不来攻打自家,他们很难放弃对自家的保护,去为别人打生打死。

简单的说,这些士绅还停留在镇压农民反抗,抵挡土贼进攻的阶段,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同一个政权进行对抗。只要这个政权不倒下,那么一两次的失败并不能阻止这个政权继续调动军队进攻。忽略了这一点的士绅,自然只有失败。

不过对于刘忠这样的前大明将门来说,顺军这种对于士绅的迫害,一是心理上难以接受,因为将门其实和士绅是同一阶层的,他们能够感同身受;二是从朝廷体制来看,没有士绅的朝廷如何去管理民众?朝廷不可能直接去管理百姓,因为这个负担太沉重了。

所以,在刘忠看来这就是倒行逆施,一个没有士绅支持的大顺是不可能存在下去的。不过对于边上听的几人来说,刘宗敏和李过都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既然士绅要背叛大顺,那么在清军进入山西之前清理掉这些不稳定的因素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大同镇倒是没有清理,结果这些人不都倒向清军了么,既然他们要农民军死,那么先让士绅死也没什么不对。

李自成则觉得信息量太少,不足以判断山西这场清理士绅的行动是否合适,因此他没有做出批评或赞成的姿态,只是继续倾听了下去。看着李自成保持沉默,其他人自然也没敢发表什么看法。

不过清军在占领了三关之后并没有继续向陕西或山西发起进攻,这也使得顺军在山西清理士绅的行动干的很顺利。虽然不清楚清军为什么会在形势大好的时候停下脚步,但清军的这一行动对于那些翘首以待清军来解救自己的山西士绅来说,不可谓是一大沉重的打击。

在顺军调动军队清理那些不肯和自己合作的士绅时,一开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那些前明军将领觉得大顺长不了了,所以没有必要为了大顺去得罪这些士绅,所以对于进攻士绅的命令都比较消极,而山西的一些士绅面对清军快速的攻下大同镇后,也觉得清军或许很快就要南下进入山西了,顺军在这个时候还想着压迫自己,倒不如先反了在清军这边做个投名状。

但是这些过于急迫的士绅并没有等来清军的南下,反而把顺军的主力吸引过来了,那些前大明军官也许还想卖士绅一些面子,但是等到下面的士兵打开了一两个士绅的庄园并成功分到了奖赏后,这些军官对于下面士兵的约束力就失效了。

大明边军一直都是欠饷的,崇祯朝尤其严重,而军官吃空饷和向士兵放高利贷的也不在少数,毕竟大明的军官和士兵都是世袭的,所以你当官还是当兵这是个投胎问题不是能力问题,也不是说没有从小兵混出头的,但这种几乎都是特例,相对于整个大明的军队体系来说,可以忽略不计。

山西的军队也就比陕西好一些,因为山西毕竟还有通往草原的走私贸易,所以军队还有一些额外的收入,但这个好的程度也就是少欠几个月的军饷,并不是说山西的军队就不欠军饷了。更何况,走私贸易的大头都被士绅和将门给瓜分了,小兵是落不到什么好处的。

所以当顺军指挥这些前大明边军打开了反叛士绅的庄园,并遵守承诺把奖赏落实到了士兵手中,而不是交给那些军官后,得到好处的边军士兵就开始倾向于顺军而不是老上司这边了。

说难听的,这些普通士兵和士绅基本没交集,哪怕保护了这些士绅,人家感谢的还是军官而不是自己。反过来也一样,得罪了这些士绅,人家嫉恨的也是带头的军官而不是他们这些小兵。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听从顺军打破这些庄园弄一笔赏钱?

当士兵们达成了一种共识后,原本还想着拖延命令的军官也不得不顺从这些迫切想要奖赏的士兵的意愿了,士绅们的感激只是未来不确定的回报,但现在失去了手下士兵的服从,那他们连自己的小命都保不住了。

于是在这一两个月里,清军就在大同镇无所事事的待着,眼睁睁的看着顺军在山西乱作一团,其实也不能叫乱,顺军虽然下令对士绅的庄园展开了攻击,却并不准士兵展开私下的劫掠和杀戮,还处置了几个不听军令的官兵,从而对原本没什么掌控力的前大明边军确立了一个基本的军队纪律。

清军在大同的奇怪举动不仅让山西士绅大为沮丧,一些士绅见势不妙选择了顺从西安发布的命令,把家族迁移到了西安,把本地的土地交给了顺军,从而让大顺的权力真正深入到了山西乡村基层。

它也同样让山西的顺军有些摸不着头脑,一开始刘芳亮把主要力量放在了提防清军进攻山西,只用了一小部分军队用于剿乱。但是看着清军没有南下的意思,刘芳亮立刻加大了对地方上清理的力度,从而加快了稳定地方的局面。

面对大同清军的奇怪举动,刘宗敏、李过、陈永福猜测,或者是清军和姜瓖之间出现了什么矛盾,所以才会放弃这样好的机会南下,陈永福觉得可以派人去大同镇打听一下,或许能把姜瓖再劝说回来。

刘宗敏和李过则表示反对,两人都觉得姜瓖这个人反复无常,就算暂时说动对方,也不知他什么时候会再背叛,且这样轻轻放过了姜瓖,他们要如何面对那些被姜瓖杀害的大顺将士?要是人人都学姜瓖,今后谁还肯为大顺死战呢?

不过李自成思考了一会后,对着几人这样说道:“重点不在姜瓖,重点是那十余万大同镇官兵及数百万的大同镇百姓。我们不能把这数百万的军民拒之门外,总要给他们一个出路的。我们如果拒绝和姜瓖谈,那么又以什么渠道去接触那些军民?难道要把他们都变成我们的敌人?

再说了,我们的主要敌人还是满人,次要敌人是那些依附满人的投降将领及士绅,能够分化两者之间的联系,破坏他们之间的互信,用什么办法都是可以的。

当然,我不是说大同清军不肯南下,是因为姜瓖和清军之间出现了矛盾,在没有进一步的情报之前,我们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也有可能是满人内部的斗争,导致大同的清军失去了南下的意愿,因为大同清军的主帅是豪格,让他获得太大的军功显然是不利于多尔衮兄弟的。

因此,我们应当尽快派人去西安,同田见秀他们取得联系,让他们尽快调查清楚大同镇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不能坐在一旁为清军没有南下而弹冠相庆,结果却坐失良机才是。”

李自成的主张得到了陈永福、李过的支持,刘宗敏只能默不作声,对于杀害了义军老兄弟的人,他是不愿意做什么宽大处置的,不过现在并不是正式议事,所以他也不愿为此和李自成唱反调。

事实上双方的猜测其实都沾了边,清军对于姜瓖确实有所不满,因为对方擅自和大同士绅迎立了枣强王朱鼎珊,在多尔衮看来这是想要和北京分庭抗礼的意思了。满人打着助明剿贼的旗入关,但却最为担心真有大明宗室树立起正统的旗帜,这将令满人失去统治中国的大义。

所以清军进入大同后立刻就把朱鼎珊接去了北京看管了起来,并对姜瓖兄弟产生了疑虑。只不过清军在大同的兵力太过薄弱,使得多尔衮不得不对姜瓖兄弟采取了安抚措施。但他也不愿意再让姜瓖扩张势力,去攻打榆林和太原了,没有清军的主力在旁监视,这些打下的地方只会落入姜瓖兄弟之手,最终形成另外一个汉人的军事集团和满人对抗。更何况,现在打下来的军功都要算在豪格头上,这也是多尔衮不乐意看到的。

第430章 来自西安的消息二

因为刘忠还在,因此李自成点评了一下山西问题但并没有深入。接下来刘忠谈起的,是他认为李自成应当会关心的事情,就是张献忠侵犯汉中被贺珍击败的消息。

就在李自成年初从西安出兵东征山西时,张献忠也带着大西军从湖南西部进入了四川。李自成从北京南下击破江北四镇时,大西军也刚好打破了成都城。

此时李自成对于四川战略的调整也随着贺珍进入汉中,传到了驻扎在汉中的马爌所部中。此前李自成采取的是四面出击的政策,不仅自己亲自带兵东征,还命令贺锦带兵西征甘肃、青海,又令马爌从汉中向四川出击。

这种四面出击的策略是大顺军建立在明朝已经崩溃的基础上的判断,在没有了一个统一王朝的组织下,各地官府已经没有能力再和大顺军对抗,因此只要大顺派出不大的力量去把这些地方占下来,那么这些地方就会成为大顺的地盘。

应该来说这个判断基本是正确的,宁夏、兰州、大同、宣大很快就向大顺军投降了,至于贺锦在西宁遇到的抵抗也不是来自正式的官府而是当地的土司,这些地方上的土皇帝并不是为了效忠大明而和大顺开战的,而是为了保住自己在当地的统治地位才选择了抵抗。

事实上就算来的不是顺军而是明军,也同样会遭到这些土司的反抗,这点从四川、贵州、云南土司对大明的反抗就能看的出来。毕竟土司的权力和正常的大明官员的权力还是有区别的,他们的权力首先来自当地民众的支持,其次才是中央的认可,而大明官员则不同,没有了中央所赋予的权威,他们就不能指挥的动本地的民众,这点从河南的豪强林立就能看的出来。

但是顺军在做出这个判断的时候并没有把关外的满人考虑在内,他们只是单纯的考虑了自己可以对付那些军心涣散的大明军队而已。因此当满人突然入关时,分散了兵力的大顺军就有些傻眼了。

其实如果李自成能够把大顺军全部集结在一起的话,就算满人加上吴三桂的力量也未必能赢,但是在山海关下李自成只带来了以中军为主的军队,其他顺军分布在了甘肃、陕西、西安、襄阳、汉中等广大的区域内,相比起动员了所有力量的满人主力,山海关下顺军的力量就有些不够看了。

因此某人从山海关下撤军后就修改了此前四面出击的顺军战略,开始收缩力量力图保住关中及山西地区,先求稳定住大顺的基本面再说。在这样的考虑下,原本顺军从汉中向四川扩张的战略就有些不合适了,李自成派人送信给贺珍,要求其守住汉中即可,不必介入四川事务,同时他还给张献忠写了封信,希望两只义军之间能够和平相处。

但是张献忠进入湖南地区可不是自愿的,原本他打下武昌后是打算在武昌建国的,可是李自成写信告诉他,他要是不投降自己,那么就别怪自己不客气。在吞并了革左五营后,李自成的实力已经胜过张献忠太多,因此张献忠只能毁了武昌城南下,在李自成打回陕西老家后才下定决心进入四川。

在张献忠看来,大明朝已经完蛋了,除了崇祯皇帝死了,太子和皇子又落在了李自成手中,大明已经没有一个有号召力的正统继承人了,因此接下来李自成肯定会把目标放在自己身上,毕竟义军也就剩下了大西军没有被李自成吞并了。

假如不是满人入关让李自成丢了北京,张献忠都要感到绝望了。因为打破了北京城的李自成其实已经有了统一天下的实力和名义,在这样的情况下,和顺军同出一源的大西军未必还会跟着他继续同李自成对抗下去,当初义军联合起来和朝廷对抗,双方之间其实还是有着不少联系的。

真正没法投降李自成的其实只有张献忠及他的心腹而已,对于大西军的普通将士来说,他们投向大顺其实并不会遇到多少阻碍,至少比那些投降的大明军队要容易一起,因为双方过去并不是敌对关系,而是共同对抗官军的战友。

满人的入关在张献忠看来,这是上天给自己的最后机会,他不能不抓住它。因此他对于李自成送来的信件丝毫提不起兴趣,因为他觉得李自成现在和他讲和,是想拖住他统一四川的步伐,不让他在四川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基业。

因此他不仅没有理会李自成的示好,反而加快了攻伐四川的脚步,于是在十月份李定国攻克濒临汉中的保宁府,这原本是李自成向他提出的一个缓冲区,为了防止双方发生冲突,李自成下令汉中顺军不得进入保宁,也请张献忠不要派兵进入该地区。

但是想要尽快获得一片基业的张献忠怎么肯自缚手脚,在他看来想要保住四川不被顺军攻入,或者日后想要出川攻入陕西老家,都必须要拿下汉中才行。更何况李自成自己捆缚住了汉中顺军的手脚,没有让他们进入保宁,这也是大西军进入保宁最好的时机,因此张献忠还是没有理会李自成的请求。

在张定国拿下保宁后,张献忠心里就安定了下来,这样他就堵住了顺军入川的通道,接着张可望拿下了龙安,攻克了茂州,张能奇攻克了雅州,大半个四川就被大西军给占领了。

于是在十一月十六日,为了尽快获得和李自成对抗的身份,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建国号"大西",改元"大顺",以成都为西京。

但这还不算结束,登基之后的张献忠决定趁着大西军的连续胜利,对汉中的顺军展开进攻,彻底把顺军从四川驱逐出去。于是他派张文秀、张定国出兵汉中,又派张可望出兵川南攻打盘踞重庆的明军曾英部,和之前的顺军一样,张献忠也试图尽快平定四川,所以采取了四面出击的策略。

但是张献忠在四川毕竟是外来者,且大西军并不能得到四川民众的支持,因为在大明平定了奢安之乱后,四川进入了一个平稳的经济恢复期,崇祯年间四川百姓的生活还是比较安定的,因此大西军的到来并没有被四川民众视为解放者,反而成为了破坏他们安定生活的破坏力量,而且大西军的军纪也比顺军差的多,因为张献忠只关注自己人,对于外人并没有那种公平对待的想法。

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张献忠其实和刘宗敏的性格较为相似,只不过比刘宗敏多了几分狡猾而已。他们重视自己人,重视血缘和乡土联系,但是对不相干的外人,则并不具有多少同情心,或者说在自己人和外人之间,他们更喜欢帮亲不帮理。

这种性格固然能够让他们在身边收拢起一群人做事,可一旦摊子铺开之后,依赖血缘、乡党联系起来的人际关系,在利益的冲击下就没这么牢固了。在张献忠亲自领军时,下面的将领还能尽心尽力,因为他们本来就只对张献忠负责。

可一旦把这些地位相当的将领放出后,他们之间就没有什么配合了。张献忠把张文秀、张定国一起派向汉中,本意是出于对进攻汉中战事的重视,但是他把年纪较小的张文秀提为主将,让张定国副之,这就引发了张定国的不满。

于是原本应该汇合后一起出击的两只军队,张定国自己先带着队伍出发了,而大西军攻下保宁后对当地士绅的劫掠,也使得当地士绅转向了汉中的顺军,于是大西军在当地遭到了信息封锁,而关于大西军的动向则源源不断的传到了顺军手中。

汉中的顺军其实就是投降大顺的大明边军,因此本就容易同这些士绅沟通。加上在李自成的命令下,顺军从保宁退回了汉中,也令保宁百姓没有受到这些顺军的骚扰,同大西军进入保宁后的表现相比,保宁的百姓立刻便倒向了顺军这边。

最后还有一点是,张献忠一直以为驻守汉军的顺军将领是马爌,他对诸将说道:“马爌,庸才也。李自成把汉中这样重要的地方交给这样一个庸才驻守,这不是上天要把汉中交给我们大西吗?这个时候不拿下汉中,还要等待什么呢?”

但是,在张献忠说这句话的时候,贺珍已经赶到了汉中取代了马爌。面对大西军的进攻,凭借着四川百姓给汉中送来的各种情报,贺珍对大西军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判断,他于是告诉部下,“大西军从进入四川以来无日不战,几乎没有得到修整的机会,底层的士兵疲惫已极,已经出现了厌战的情绪。

至于大西军的将领们,在张献忠建国之后,一个个都在考虑着自己的官职和功劳是否匹配,根本就没把心思完全用在作战上。

张定国和张文秀这样关系密切的兄弟之间都出现了问题,其他将领之间的关系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反观我军,在汉中驻扎近一年之久,官兵不仅熟悉了当地的地理、气候,体力也得到了恢复。所以,这一仗我们只要以逸待劳各个击破,就能击败这支进攻我们的大西军了…”

贺珍的判断没有出错,顺军纵容大西军深入汉中,然后伏击了跑在最前面的张定国,然后又利用张定国的溃军冲垮了他身后的张文秀军,号称三万,实际不到两万的大西军被三千多顺军完全击溃,张定国和张文秀两人只带着身边的护卫逃回了广元城,其他人都投降了顺军。

这场大战就发生在去年十二月中下旬,这也是西安传到洛阳的最后一份文书,之后潼关守军也意识到了洛阳的不对劲,就断绝了同洛阳的交通。

听完了这个消息,刘宗敏当即大笑着说道:“黄虎还想当皇帝,结果连我们一支偏师都打不过,他这个皇帝和台上唱大戏的有什么分别?”

第431章 来自西安的消息三

李过和陈永福都觉得这是一个好消息,随着贺珍击退张献忠的进攻,不仅遏制住了张献忠统一全川的势头,也确保了张献忠将不能在背后捅大顺一刀,现在只要击败满清,那么大顺在满人入关后所面临的危机就能缓和下来了。

不过李自成听了这个消息后却没有露出什么喜意,反而陷入了沉默。李过注意到了李自成的神情后,不由出声问道:“陛下是觉得黄虎不会就此放弃吗?”

李自成看了几人后摇了摇头,接着向他们问了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大顺是一个地方性的势力,还是一个将要统治中国的中央王朝?”

李自成的话让几人都迷糊了一下,不过他们很快就就反应了过来,纷纷向李自成回应,认为大顺自然是将要统治中国的中央王朝。刘宗敏很是不屑的说道:“大明已经不存在了,南方拥戴的小福王也被迫退位了,太子又在我们手中,南方已经不可能再推举出一个皇帝和陛下对抗了。

清军此次南征失利后,也不可能再组织起第二次这样大规模的南征,我们和满人的对峙局面算是形成了,可是以满人过去在关内犯下的罪行,他们是不可能获得关内百姓的支持的,因此满人想要占住河北就要同时对抗我们和治下汉人百姓的反抗。臣以为,满人只有退回到关外才是出路,否则迟早要全族覆亡于关内。

至于四川的黄虎,他又不是汉高祖,手中也没有张良、萧何、韩信这样的谋臣大帅,凭什么走汉高祖争夺天下的道路?此次他连汉中都拿不下,可见大西军之虚弱。

环顾四方,能和我们争夺天下的势力也就这么几个,除了满人还有些危险外,其他人凭什么和我大顺抗衡?所以,能够统一天下的只有陛下,臣对此从没有怀疑过。”

其他人的表态内容和刘宗敏也没多大区别,都认为现在的大顺虽然还没有统一天下,但未来的朝廷必然就是大顺。这不仅仅是在讨好李自成,他们的心中也确实是这么认为的,打败了阿济格收复了黄河防线后,没有人不会觉得大顺会挡不住清军的南下了,无非是付出多大的代价而已。

李自成并没有和他们就谁能统一中国的问题展开讨论,而是继续向他们问道:“既然大家觉得,我们今后必然是能统一天下的,必然会成为新的朝廷。那么朕想问问你们,站在朝廷的立场上,对于贺珍击败大西军这件事,你们是怎么看的?”

刘宗敏和李过都有些愕然,倒是陈永福和刘忠有些反应过来了,刘忠看了看其他人,不由大着胆子说道:“如果是站在朝廷的立场上,击退张献忠固然值得庆贺,但假如我军不能深入四川追剿张献忠,那么就要担心张献忠所部失败后会否劫掠百姓了。

以张献忠过往的行迹来看,其若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那么就会破坏地方,不会让朝廷拿回一个完整的四川的。一则可以避免官军从当地获得支持;二则可以迫使朝廷赈济这些百姓,从而消耗朝廷的物资,让官军得不到充分的补给…”

在这个方面,哪怕是陈永福也没法和刘忠比,因为前者是从基层军官靠着军功升上来的,而刘忠则是接受了系统教育的将门子弟,所以刘忠比谁都了解,什么是站在朝廷的角度看待问题。

刘宗敏和李过虽然听着有些不舒服,毕竟他们过去始终都是站在义军角度看待问题的,这种站在朝廷角度看待问题,实际上就是朝廷对他们的指责。

比如在刘忠看来,不,应当是在朝廷看来,大西军遭到失败后为了保护自己劫掠百姓,就是残民害民之举。但是在刘宗敏和李过看来,这是不得已的无奈之举,虽然李自成一直约束着军队不骚扰百姓,但是在李自成统一义军各部之前,其他义军可是没有军纪可言的,否则罗汝才这些义军首领身边的美人是怎么来的?

但是这一次站在大顺的立场,他们也不得不承认,不能再把大西军侵害百姓的行为视为理所当然之事,因为这个百姓已经是大顺的百姓了。如果他们眼睁睁的看着大西军残害自家百姓而无所作为,那么百姓还怎么会认可大顺是新的朝廷?

陈永福看着气氛突然变得有些微妙,于是便出声说道:“我们此时还无力入川追剿张献忠,不过张献忠在成都定基建国,那么不管是对我大顺还是对那些大明遗臣,都是真正的逆贼了。臣以为,陛下可以以都元帅府的名义,号召四川忠于大明的军民与我联手共同对付张献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