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永昌 第125章

作者:富春山居

现在的归德知府桑开第,就是出身寒门的士人,因为同州内大户结仇,干脆投了大顺,这才被任命为归德知府。在顺军南下之后,桑开第获得了都元帅府的大量支持,如今在归德已经真正掌握了大权,不再是之前的空头知府了。

看着桑开第的变化,一些河南寒门士人自然也就有了一些其他想法,而今日城外这一仗,更是让张泰升抛开了顾虑,想要放手一搏。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学问没那些书香门第出身的读书人扎实,若是跟在他们之后去投靠都元帅府,也就是当个小吏而已。

张泰升还是希望自己能和桑开第一样,能够走在更加宽广的大道上的,因此刚刚才会不顾一切的出声惊动了李自成。现在听到李自成的问话,他深吸了一口气后回道:“想要让河南安定下来,其实也不难。只要让老百姓能够吃上饭。过去十多年来,河南无日不限于战乱之中,不是义军和官军作战,就是土贼同本地百姓作战,甚至本地豪强之间也时常爆发战斗,这些战斗大多围绕着一样事物展开,就是粮食…”

第398章 大战间隙一

老实说,这名年轻书生讲出的东西并没有给李自成带来多大的震撼,作为一个后世之人,他当然知道经济才是一切的基础,基本是在这个时代,也有很多人会意识到粮食的重要性,因为小农社会的经济活动就是围绕着粮食运作的。

哪怕是千年之前的秦国都知道要以“耕战立国”,何况是经历了明末十多年天灾人祸的读书人,要是连这个重点都抓不住,那么说明此人读的书并没有真正和这个世道联系起来,终究不过是个死读书的书呆子而已。

不过李自成看了看周边军民对他投来的目光,心中一转念之后便对着这名向自己发问的书生拱手说道:“粮食,先生说的好啊。刚刚倒是朕有些随意了,不知这位先生姓甚名谁,师承何人?”

见李自成当众向自己施礼,张泰升心中大感激动,原本对于闯贼的那丝不满顿时就不翼而飞了。李自成既然能对自己以礼相待,说明他就不是传闻中那个对读书人充满偏见的贼首么,既然李自成是一个尊重读书人的有道主君,那么他能协助对方平定天下的话,自然就是一段佳话了。

因此张泰升抬起双手,双手合在胸前,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对着李自成弯下腰去深深一揖后,方才朗声说道:“学生双塔张氏泰升,现为锦襄书院一学子…”

听到书院的名字,李自成的眼神闪烁了一下后,方才微微点头道:“锦襄书院,朕听说过这个名字。据说此名来自北宋四大书院之首睢阳书院,范文正执掌睢阳书院,为庆历革新打下了学术基础。可惜,范文正不能遇大有为之君,才使得庆历革新半途而废,宋承五代之弊也就无法清除,才终有靖康之难。

朕对范文正公向来是倾佩的,虽其革新政治的志向未能得以伸展,但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啊。若非军务紧急,朕早就应当前往锦襄书院拜祭一下范文正公了。

古之读书人,先国而后家,先民而后君,实非今日一些卖国求荣之读书人能比的。比如归德府的宋权,虽然读书的本事是有的,但是上不能忠诚于自己的主君,我军入北京则投降于我,清军入北京则投降满人,这样的人还有读书人的气节吗?不过是追求权势的儒贼罢了。

张泰升,你很好。虽然朕不知你的才学如何,但是能够在朕面前劝朕安民,足见范文正公的遗风没有被睢州人忘记啊。这才是古之君子所为,是真正读书人不可缺少的风骨。”

听到李自成对于自己的评价,张泰升张着口都不知该怎么回话了,他不过是想要找一个出头的机会,但是李自成却给了他一个更高的回报。他心里很清楚,随着李自成这番话传播出去,他的生活就完全改变了,就算是书院里的那些老师,今日之后也会力挺自己了。

因为李自成这话不仅仅评价了他,重要的是提高了

锦襄书院的地位和睢州读书人的地位。锦襄书院的学生和老师虽然表示要承继睢阳书院的传统,但是从他们不敢直接用睢阳书院的招牌就知道,这种给自己脸上贴金的行为,其实并没有得到士林的公开认可。

敢直接用宋代书院名的,比如顾宪成就直接使用了北宋的东林书院之名,但是在顾宪成背后是一群极有势力的官僚和理学名家。而睢阳书院作为北宋书院之首,完全不是修建锦襄书院之人敢于继承的,毕竟底气不足么,私下吹嘘一番也就算了。

但是在得到了李自成的认可之后,锦襄书院却可以对外真正的宣称自己继承自北宋睢阳书院的道统了,这对于锦襄书院的老师和学生来说,没有比这更大的好处了。

虽然大明是承认蒙元入主中国的,但是在学术上则只承认两宋的学术思想,程朱理学,这个二程的学说又被称之为洛学,河南本地的读书人遵从

二程之学要高于朱子之学。但是二程之前又有一个绕不过去的宋代思想家,这便是范仲淹。

也就是说,如果锦襄书院接上了睢阳书院的道统,那么这里就成为了宋学的源头,只要能够培养出一两个学术大家,今后锦襄书院就成为了天下读书人的圣地了。在这里教过书或进过学的,都会成为各地士林所关注的领袖人物。

在这样大的利益面前,李自成这个杀害了大明君父的贼头,在睢州的读书人眼中也就多了几分真命天子的风度了。

周边的城中士绅代表沉默了片刻后,立刻想明白了李自成刚刚说了什么,于是便有脑子比较灵光的士绅带着身边人向着李自成拜倒,然后大声恭维道:“陛下心系万民,此诚天下之福也,愿意我皇上不日扫平天下,为万世开太平…”

随着这些士绅跪下,街道两侧的百姓及将士们也跟着跪了下来,向着李自成三呼起了万岁。李自成心里明白自己抬高锦襄书院的做法会收揽本城百姓的心,但是他也没有预料到效果会这般好。不过他心里转念一想,后世要是有人把一所地方大学改成985大学,那么和这所地方大学相关的人也会对此人感恩戴德的,因为这其中的利益确实太大了。

不过就目前的情况,他和这位本城的读书人的谈话也无法继续下去了,于是李自成让张泰升跟上自己,前往城中的袁尚书第一叙。

回到袁尚书第后的李自成先去洗漱更换了便衣,这才在“石仙堂”内重新接见了张泰升。这一次没有了观众在边上,李自成也就问的随意了些。而经过了这段时间的沉淀心情,张泰升也冷静了下来,倒是能够有条有理的向李自成讲述了自己的想法。

听了张泰升的想法,虽然有些东西还有些想当然了,但李自成认为这并不是张泰升的问题,而在于对方的生活圈子小了,所以没办法看到真正的全局,只能从自己生活中接触到的经验对外界进行猜测,因此才出现了这些错误。

当然,这并不是坏事,要是张泰升真是名门望族之后,那么今日也就不会如此冒险自荐了,毕竟满人并没有真正的失败,现在投向都元帅府还是早了些。作为名门望族的子弟,他们天然就有任意选择阵营的机会,没有必要这么迫不及待。

而从张泰升讲诉的这些想法来看,此人倒也还是有些才学的,至少他并不仅仅只要求都元帅府重视粮食,但是却说不出如何增加粮食的产量,也不是完全站在了地主的立场,要求都元帅府放开地主的手脚,好让他们投入生产。

张泰升对李自成提出的建议,其核心放在了河南广大的弃耕土地上。因为战乱的关系,大量佃户、自耕农、甚至小地主都跑路了。没有佃户,地主自然只能把土地荒废在那里;而没有地主,无地农民也不敢耕作,生怕到时自己要背上这块地的赋税,地主回来后又会要求他支付田租。

张泰升认为,经过多年的战乱后,河南已经不是过去地狭人稠的中原,而是变成了地旷人稀之地,但是河南的人口也并没有降低到已经无法耕作全省土地的地步。因此只要理清土地的地权,那些逃到外乡的农民就会回来耕作土地,都元帅府只要发放头一二年的种子和耕牛就可以了。

张泰升向李自成建议道:“陛下可以用都元帅府的名义把土地分给归乡农民耕作,都元帅府给种子、耕牛换取土地产出的分成,等于让这些归乡农民受雇于都元帅府,他们不必再另外缴纳税赋和田租,都元帅府可以拿分成收益用来填补税赋和田租之空缺,则河南民众就会安定下来。

民众安定下来了,百姓也就无需仰赖地方豪强而活,地方豪强就不能再挟地方民众和都元帅府抗衡了。此时地方豪强若是再横行乡里,一二县尉就可制之。中原,天下腹心也,中原若安则天下就有了安定下来的契机…这就是学生的一见之愚。”

对于张泰升的主张,李自成轻轻拍掌后说道:“张先生岂是一见之愚,实乃安定天下的大才也。从崇祯初年打到今天,朕和义军弟兄们想要的不就是让百姓安居乐业么?只可惜十几年的征战,我们却还没有打出个朗朗乾坤出来。

张先生刚刚说的好啊,想要让天下安定下来,确定土地的地权乃是根本,没有土地,百姓是没法安定下来的。大明的问题就在于,有土地的人不纳税,而纳税的人没有土地,所以稍稍有些天灾,地方上就是人祸啊。

朕一直都在思考,这天下的土地真的可以让少数人掌握吗?大明立国二百多年,国初时亲王也不过领取土地六十顷,但是到了嘉万之后,对于皇子的封赏土地,动辄以数千上万顷,这些土地来自于何处?肯定不会来自于那些官宦之家,而是无力保护自己财产的平头百姓。

朕以为,王朝轮回的根源就在于,皇室权贵依仗公权力为自己牟取私利,他们践踏了百姓的一切权力,自然也就失去了百姓所给与这个王朝的公权力…”

第399章 大战间隙二

张泰升一开始还能附和李自成几句,但是到后面他只能听李自成讲课了,好不容易等李自成停顿下来,他这才急忙起身向着对方大礼参拜道:“学生所言不过是着眼于当下,而陛下刚刚说的却可为万世开太平了,学生惭愧、惭愧…”

张泰升这么说也不仅仅是为了拍李自成的马屁,而是他心里真的被李自成这番话给震动到了。哪怕是大明太祖,在对待亲人这一块也还是把天下当成了自家的财产,想怎么赏赐就怎么赏赐,宗室受封土地不超六十顷这一条,在朱元璋去世之前就废除了,于是之后的大明皇帝对于外戚和宗室的土地赏赐几乎就不能被限制了。

作为一个河南人,在周王和福王两大皇族支系的压迫下,对于皇帝给宗室赏赐土地的行为,可谓是深恶痛绝,现在听到李自成对于大明朝的这一弊端开炮,张泰升自然是支持的。毕竟李自成真要能废除对于宗室的土地赏赐制度,河南人肯定是受益者。

李自成一边起身把张泰升扶起,一边向着他说道:“其实这也不是朕一个人的想法,都元帅府此前就在考虑这个问题,收回山东、河南的王田,正是为了重新确定土地产权做准备。

你能够向朕进言已经很不容易了,毕竟朕要收回的不仅仅是皇族的土地,对于那些贪官污吏通过非法手段兼并的土地,都元帅府也会调查清楚后收回,然后以合适的办法分给普罗大众。这是我大顺立国之根本,但是对于那些大明的既得利益者来说,朕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强盗了。

所以,你今日站出来向朕进言,日后未免不会遭到那些豪门望族的攻击和非议啊,你有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吗?”

敢于在李自成进城时跳出来进言为自己求一条出路,张泰升自然是有过一些心理准备的,毕竟此时的都元帅府并不算士绅眼中的朝廷,他们依然还在观望之中,且就心理上来讲,厌恶都元帅府的士绅其实还更多一些,因为都元帅府总试图去改变乡土风貌,而大清和南边的官吏都主张地方自己维持局面。

因此对于乡绅来说,自然后两者更可爱一些。毕竟大清来了或是大明回来了,他们的生活就和昨天一样美好,不会再有泥腿子反抗自己了,这正是所谓的“道不变,天亦不变”。除非大清或大明彻底失败,又或者大顺遵从天道,否则士绅们对于大顺永远都是三心二意的。

比如投靠大顺的那些读书人,几乎都被当地的士林所排斥了,认为这些人就是幸进之徒。所以张泰升也很清楚,自己公开投向李自成必然是要被士林非议的,除非李自成真能坐稳了大顺皇帝的位置,否则他就难以被家乡的士绅所接纳。

唯一的让张泰升没有预料到的,是李自成居然有这么大的抱负,不仅仅只是想要当大顺皇帝,还试图革去前朝旧弊,这是要同全天下的官僚士绅开战了。只是到了这个时候,他也知道自己没啥回头路可走了,因为李自成给的太多了,这个时候他再想抽身离去,可就是连这位大顺皇帝也一并得罪了。

想到刚刚才获得的“古之君子”的称赞,总不能变成“伪君子”出这个门吧,那么他岂不是白辛苦了这一场。脑子转过了这许多念头,张泰升口中却并不缓慢的向李自成回应道:“和陛下相比,那些巧取豪夺百姓土地的权贵高门,才是真正的强盗啊。陛下有廓清天下之志向,学生虽然愚钝,也愿效微薄之力啊。”

李自成抓着他的胳膊,笑容满面的说道:“天下之事,自然是天下人为之,只要天下人都愿意拿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那么天下还有什么难事呢?你的力量可不微薄啊。

正好,我身边还缺一名整理文书的秘书,你可愿意先做上一段时间吗?想要做事,总要先收集资料,我们现在手头上的资料还是不够,你正好帮我一并收集河南人口和土地的资料了,你的同学师长要是有兴趣,也可一并参与这件事,不过暂时他们不会有什么官方的任命。”

李自成的建议对于张泰升来说,比他设想的最好结局还要好的多。现在的地方官其实并不值钱,因为天下还在动乱之中,不管是大清、大明、大顺都没有建立起足够的权威,而代表他们的地方官员自然也就没有多少中央权威可以借用,只能维持地方上归属的名义,实际的事务还是要被地方乡绅所掌控的。

因此,李自成要是给他一个县官的名义就把他打发了,说明对方根本不重视自己,这个县官到底能做多久或能不能上任,都要看顺军的兵力有没有直接覆盖这一地区,否则就是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了。在各方势力争夺天下的乱世中,恭迎那方势力委任的官员,完全取决于地方上乡绅的看法,表明上他才是都元帅府委任的官员,但实质上不过是地方乡绅向都元帅府表示恭顺的一种政治表态。

但是被李自成留着身边就不同了,这意味着他至少被李自成看作了自己人或有成为自己人的可能,哪怕李自成给他的官职再低,他也是能够同李自成时常见面的心腹了。都已经决定把自己卖身给李自成了,自然是越靠近李自成的位置越好。

就在

张泰升充满欣喜的接受了李自成的任命时,陈永福也派了人过来向李自成汇报,清军已经全部后撤脱离了和我军的接触,这也意味着清军的统帅放弃了和顺军决战的机会。

听了这个消息后,李自成中止了和张泰升的谈话,让李来亨找人送张泰升去公事房登记,过两日来府内报道并拿身份腰牌。而李自成则再一次上了南门城楼,观察了清军的动向。

在夕阳的照射下,清军各部陆续退回了西南方的大营,这确实是一场后退。放下望远镜后,李自成对着身边的

陈永福及其他城中将领嘲讽的说道:“阿济格的勇气,只有在女人和平民面前才能看得出来啊。这种人色厉胆薄,欺软怕硬,是真正的懦夫,也难怪老奴死后,他会被四大贝勒逼迫,同意让自己母亲去殉葬了…”

李自成之前让军阵内的将士高呼这一秘闻时,陈永福及城内诸将都以为,这不过是李自成用来激怒阿济格的言词,未必是真事。但现在看着清军退去的一幕,他们倒真的开始相信,李自成说的这些恐怕是真的了。

陈永福就立刻接着李自成的话附和道:“陛下说的不错,阿济格不过是个懦夫,他能退让一次就会退让第二次,这场对战我们已经赢了一半了。

更何况,阿济格周边已经没有援兵了,而我们还有援兵。时间拖的越久,对阿济格就越不利。以臣观之,阿济格在几日内必然会丢下步兵跑路的,到时我军正可全力出击,一举击破梁庄大营,中原的战局就彻底扭转过来了。”

李自成点了点头道:“清军既然已经撤退,那么我们也下令收兵吧。除了扎营的部队不动外,其他各部都可以让他们撤回城内了。今晚我们好好合计一下,看看接下来该怎么收拾阿济格,结束掉西面的战事了。”

面对李自成的断言,此时城头的各将完全没有了怀疑。不管是谁,如果能够带着几千步兵出城对战上万骑兵,还能全身而退的,他的声音自然就会响亮起来。这些人,早上觉得李自成出城列阵太过冒险,是一种不成熟的举动,但是看着最终的结果,现在他们对于李自成的信心就有些盲目了。

当天色暗下来时,顺军在城外的军队,除了一支三千人的守营部队外,都安全的撤回了睢州城内。李自成随即邀请了诸将在袁府藏书楼下的厅堂内宴席并召开军事会议。说是宴席,但各人面前也就一荤两素并只许饮酒三盏。

不过面对这样寒酸的宴席,却没有一个将领觉得不满,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其实都没啥功劳,真正的硬仗都是李自成自己打的,面对新军的战绩,哪怕过去再骄狂的义军将领,现在也只能安静的坐在这里听李自成讲话了。

李自成开席之后先致敬了今日及之前为大顺奋战的将士,再致敬了为战争服出的百姓,最后致敬了后方供应后勤的人员,这才和诸将对饮。

三杯酒下去后,李自成便让李来亨撤去了席上的酒水,刘宗敏觉得自己的喉咙都没有湿润,不过他还是一声不响的任由人撤去了自己面前的酒水,刘宗敏不说话,其他人就更加不敢说话了,于是大家都难得的保持了清醒,听从李自成在酒席上的训话了。

好在今日李自成也没有说什么长篇大论,只是讲了几句便把话题引入到了今晚的正题,让大家讲讲如何对付阿济格军。

刘宗敏被李自成第一个点名发言,他舔了舔嘴唇后起身说道:“阿济格今日若是全军压上,那么胜败还未可知。但是他在初战失利后便放弃了和我军对决,这实在是一大失策之举。

阿济格军突破黄河南下,一路上收拢了大量地方豪强,这些豪强难得是真心效忠大清的吗?我觉得不是。他们不过是摄于清军的军势而已。阿济格面对我军临阵退缩,意味着满人对于那些投降的地方豪强失去了震慑的力量,我军只要继续保持紧逼之势,阿济格军内部必然生乱…”

第400章 大战间隙三

多数人也许感觉不到失败的降临,但是对于胜利到来的气息还是比较敏感的。当李自成带着步兵出城列阵真的抗住了清军骑兵的攻击后,不管刘宗敏、陈永福还是低下的大小将领,已经都察觉到了胜利就在自己垂手可及的地方了。

因此刘宗敏的看法很快就得到了诸将的认同,并且大家还对刘宗敏的主张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补充,将原本只是一个看法变成了一个几乎可以实施的作战计划了。

当然,包括刘宗敏在内诸将的看法,都是建立在李自成此前一直所主张的清军内部存在的满汉矛盾这一判断上的。假如不是李自成一直以来反复强调这一点,并在曹县、考城诸战中证实了清军内部所存在的这一矛盾,那么在场的诸将是不会从这一角度去思考的。

毕竟从他们的人生阅历来说,下对上的效忠是没有满汉之分的,就如蒙古人可以效忠大明皇帝,也可以效忠建奴,也可以效忠黄金家族,并不是说因为蒙古人和满人、汉人的民族差异,他们对于大明皇帝及建奴的忠诚就比对黄金家族少一些。

对于这一点产生怀疑,实质上就违背了大明以忠孝治理天下的价值观。毕竟天子作为天下臣民的君父,天然就拥有天下臣民效忠的大义,质疑这一大义就是在质疑当今皇帝并不是真正的真命天子。也就是说,那些背叛了天子的蒙古人、满人及其他民族之人,只是因为其个人的恶的德性才会背叛天子,而不是出自什么民族性的荒唐言论。

李自成在部下面前大谈满汉之间的差异性,实际上就已经对传统的价值观进行了改变,也就是他主要讲述的对象是军队,对于军人来说赢得战争才是第一位,自然也就不会去管这样得来得胜利符不符合传统的价值观念了。

更何况,对于那些基本是文盲的义军将领来说,建立在矛盾论上的分析确实比什么奇谋妙策要容易理解。一个满汉矛盾,就清楚的把清军内部的问题直接讲述了出来,而所谓的易经推算等谋略,除了那些读书人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他们这些大老粗是完全听不懂。

在李自成的引导下,顺军将领已经开始对战争的本质进行了初步的思考,而不是如从前那样一味强调将士的武勇或实施严厉的军纪,试图把自己的部下变成一群不畏生死但又服从于自己的野兽。

大家开始接受李自成所讲述的,先搞清楚我们的敌人为什么打仗,我们的军队为什么打仗,百姓为什么支持我们,或是百姓为什么要支持我们的敌人,而不是一味的用杀人解决问题。

虽然大家对于战争的思考都比较粗浅,除了少数真正具有敏锐直觉的人,才能把这种思考深入下去,但是相比起之前的农民军和明军来说,现在的顺军将领才真正有了几分职业军官的样子。

职业军官和传统的军中将领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职业军官把战争当成了一种技艺,并认为这种技艺是可以研究并提升的学问。而传统的军中将领则把战争当成了一种神秘或是纯粹的经验产物。所以职业军官坐在一起时最喜欢讨论战争,而传统的军中将领坐在一起只会喝酒谈女人。

在李自成的带领下,顺军正逐渐摆脱了过去封建军队的传统,开始向着此时的欧洲军队看齐了。经历了大航海时代所带来的巨额财富,和为这些流入欧洲的巨额财富发生的战争,欧洲的军队正迅速的摆脱中世纪的传统,向着职业军队的方向前进着。

现在还没有结束的三十年战争,正是欧洲从中世纪进入近代的一个分水岭。不仅仅战争的模式和过去天差地别,就连欧洲各国之间的关系也从君主外交向国家外交进行了转变。正是在这场蔓延了全欧及延续时间长达三十年的战争,让欧洲人开始正视人民、民族、国家和宗教之间的关系,假如没有如此深刻的认识,那么一百多年后巴黎人民也就不能把暴君的头颅砍下来了。

虽然很快英国人就要砍下第一个欧洲君主的脑袋,但是砍下英王脑袋的终究还是一群乡绅而不是英国的普罗大众,这也就使得英国的王权并没有如一百多年后的法国那么的彻底崩塌。

面对宴席上诸将的讨论,李自成还是相当满意的,面前的这一幕正是他想要努力的方向。哪怕他是个**分子,也很清楚只有把我的事业做成我们的事业,才会激发大家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真正的把大顺的事业向前推动。否则在北京城内发生的那一幕,未必不会在今后重演。

作为一个后世人,某人对于皇帝真的没啥好感,辛亥革命之后还鼓吹君主专制的,不是满遗就是小粉红了。满遗是为了回顾祖先的荣光,而小粉红鼓吹集权专制,某人就搞不清是什么目的了,毕竟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讲的是无产阶级的民主和专政,而不是什么官僚集团的集权统治。

但是在小粉红的眼中,只要集权统治能够促进国家强大,那么这个国家为谁所有是不用在意的。也许这就是一群汉人鼓吹康乾盛世,并为屠杀汉人的侩子手门树碑立传的根源吧。毕竟只要国家强大了,国民就幸福了。

因此在某人眼中,皇帝的名位其实没啥可尊崇的,摧毁民众对于皇帝的那种迷信才是真正重要的。毕竟一个靠着造反起家的农民军领袖,当上了皇帝就去鼓吹红色江山代代传,说句难听点的,“你也配!”

假如不是附身于李自成身上,某人是第一个要反对的,哪怕请前朝的皇室当皇帝,也比你个背叛了人民的逆贼强。这也是某人能够扶持前大明太子建立文华殿,并将之纳入都元帅府权力架构的底气,因为他现在想要创建的大顺,和过去的封建王朝并不是一回事。

当袁府藏书楼之会结束后,李自成就让左勷等随行参谋整理了今晚的会议记录,并以记录为基础重新拟定一份消灭阿济格军的作战计划。

左勷等人彻夜未眠,等第二天天亮时,眼睛通红的左勷拿出了一份新计划交给了正在吃早餐的李自成。吃着油饼就小米粥的李自成翻看了一遍计划后,就拿过了毛笔签了名,然后对着左勷说道:“交宗敏、永福两人看过,要是他们也没有意见,就印发传给团级以上军官,让他们了解接下来的作战目标。”

左勷听到这里有些意外的询问道:“是全部的计划内容都下发吗?”

李自成点了点头,顺便把吃完的粥碗放在了桌上,拿起了一旁的毛巾擦了擦嘴和双手。这边左勷顿时有些迟疑的说道:“可是这份计划中除了我军的安排外,还有劝说对面敌军的一些内容,要是这些内容也发下去,一旦泄露出去,恐怕计划就难成了。”

李自成丢下了毛巾,然后起身看着他说道:“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敌人自乱阵脚上,虽然我们这个计划的目标是要让敌人自乱阵脚。但是,要想赢得战争的胜利,我们只能依靠自己。

所以,把这份计划下发的目的,是告诉下面的将士,敌人内部有可乘之机,但是这种机会来自于我军自身强大的实力,而非敌军内部几个墙头草的投机。

只有让将士们了解了这一点,那么不管敌军内部起不起乱子,我们的将士才不会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几个墙头草的倒戈行动上。只要我军始终对敌军保持强大的压力,难道阿济格还能翻盘吗?”

左勷立刻摇了摇头说道:“当然不能,只要我军不露出破绽,阿济格军除了撤退就没有别的选择。”

李自成这才对着他摊开双手道:“你看,你自己也很明白这一点。这个计划的重点是我军不要露出破绽,换句话说,就是不能让我军的将士泄气,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那么我们就赢定了。既然如此,利用这个计划增强我军将士对于胜利的信念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到时敌军阵营内会不会出现倒戈者,不过是锦上添花之举…”

左勷这才回过了味来,就在他转过弯来的时候,李自成又接着说道:“再说了,就算现在我们把说动对方的内容泄露出去了,你觉得以阿济格的为人,他还能继续信任这些汉军吗?

此外,你觉得清军底层的汉军将士,真的会为满人卖命?当他们听到自己的主将被我们劝说的消息,你觉得他们是希望自己的主将接受呢?还是继续效忠于满人呢?”

左勷这下完全想明白了,他立刻向着李自成点头回应道:“臣确实是糊涂了,陛下说的对。现在这个时候,某些计划泄露出去要比没泄露出去更有作用。清军内部本就存在满汉互相猜疑的情况,并不是我们派人去劝说他们,才制造出的这种矛盾。因此我们只要刺激他们互相猜疑的程度就好,并不一定要劝说他们投向我军。臣这就把计划传递给两位将军去…”

一月十五日,李自成这一天倒是没再继续督促军队上战场,而是去了锦襄书院接见了书院内尚存的老师和学生,并祭拜了范文正公。书院的主事者对于李自成的到来充满了热情,虽然李自成能感受到对方已经竭力压抑身上的喜悦之情了,但是对于他的接待还是要比其他地方的读书人热情周到的多了,可见昨日他对于锦襄书院的评价,确实勾起了有些人的欲望。

虽然李自成这一日放手了军务,但是顺军今日的行动反而要比昨日顺畅的多了。某人的见识虽然领先了几百年,但是面对战场的实际调度,终究还是不及刘宗敏和陈永福等大将的。这也是昨日出城后他把指挥权完全交给了左光先,自己只是坐镇军中一言不发的原因。

少了李自成在旁给与的压力,对于这些打老了战争的将领来说,反而要更自在些,且军中参谋制度更是大大的减少了他们的指挥工作量。

第401章 大战间隙四

有利于顺军的局面,自然就成了不利于清军的形势。梁庄大营中,过了一晚的清军并没有忘却昨日进攻顺军步兵失利的场面,不要说那些才投降不久的汉人,哪怕是投降了满人十多年的旧汉人,面对顺军的进逼之势,也开始有些惶恐起来了。

眼前的这一幕,让他们想起了老奴起兵后击败明军4路进攻,然后席卷辽东的场面,那个时候辽东各地的明军也是守城不出,军心混乱到了极点。现在清军虽然还没有达到那种恐慌的程度,但是对于营外立阵修建营垒的顺军,已经找不到过去的优越感了。

在突破黄河防线后,阿济格这一路人马面对沿途望风而降的军民,自然也就对顺军产生了战而胜之的强大自信,在这样的自信下,清军几十上百骑兵就敢冲到数万人口的城池边,要求城内军民投降。

可以说,彼时的南下清军将士,已经把击败顺军当成了一个既定的事实,完全没有考虑顺军会组织反扑,或者说即便顺军想要反扑,他们也有信心粉碎之。

但是大家都没有想到,顺军组织的反击会这么凌厉,完全没有给他们重组防御的机会。到了这个时候,清军上下怎么会不知道,罗洛宏和尚可喜已经完蛋了,甚至于顺军已经把目标瞄准了他们在睢州城外的主力。这种从猎人到猎物的转变过程,对于心志薄弱的人来说就是一种极大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