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永昌 第121章

作者:富春山居

刘宗敏于是向着部下们说道:“陛下说,他会在十日赶到睢州,看来我们就只剩下一天时间进攻清军立在恒山上的大营了。今日大家到了睢州城外立营,好好休息一晚,明天我们用一天时间打下清军的恒山大营好不好?”

刘宗敏的问话自然获得了部下们雷鸣一般的回应,在确认了清军主力还没从陈州返回,在这里的顺军将领们自然毫不怀疑自己能够打下兵力不多的清军恒山大营。

刘宗敏这队中军步骑上万,在他们身后还有一支近两万人的辎重部队,再之后便是李自成所率领的一师了,哪怕明日不能一鼓作气攻下清军的大营,等到后面的炮兵部队跟上来,清军大营也不可能坚守下去的。阿济格这路人马并没有携带大炮,这也是他们不能快速的攻克睢州城的原因。

刘宗敏把胡澹遇袭的消息隐瞒下去,是因为他认为这次清军的出击不过是一场赌博,想要借此挫动顺军的士气,此时他公布这个消息倒是如了清军的意了。

就在刘宗敏越来越接近睢州时,这边睢州清军于七日给阿济格发出的信件终于抵达了陈州城外的清军大营。一月五日之后,阿济格虽然督促部下继续攻打了几次陈州城,但都已虎头蛇尾而告终,吴三桂发来的信件也令阿济格更为犹豫了起来,看到睢州来信后,阿济格总算下定了决心,叫来了苏拜等满人将领,表示要撤兵北归。

第385章 大战序章七

从陈州城下到睢州城,中间隔了一个太康县,两地相距虽然不过200里,但是太康县却还在顺军手中。因为阿济格南下时是从许昌一路下来的,所以清军陈州和睢州之间的联系需要从太康以西的扶沟或更西的许昌绕路。

此时阿济格要拔营前往睢州自然不会再绕路,不过鉴于从太康境内北上并无补给点,虽然之前这一地区的豪强也曾经给清军送过书信,表示愿意服从于大清,但是在经历了陈州及刘洪起等地方豪强的左右逢源后,阿济格也不大相信这些豪强会如之前那样向自己效忠了。

因此他下令吴三桂搜刮附近的物资后与自己合兵,然后一起北返。按照阿济格的和部下们的商议,给吴三桂三天时间搜刮物资,然后他们再收拾两天行李,十四或十五日再北上,这是较为合适的安排。此时阿济格大营内的诸将并没有意识到,李自成的主力已经出现在考城。

但是第二日晚上,满达海、博和讬发出的第二封求援信,向阿济格点明了李自成主力正从考城南下,罗洛宏、尚可喜一路凶多吉少,他们派出的援军也被顺军击败后,阿济格及其帐下诸将才感觉到局势已经偏离了他们的掌控。

不管是阿济格麾下的白旗诸将还是其他满汉将领,在本路大军面临危机时终于团结了起来,伊拜、苏拜、明安达礼、鄂莫克图等人认为,此时已经容不得继续拖延下去,本部应当尽快北上,哪怕不能救出考城的罗洛宏、尚可喜,至少也要把睢州大营保住。

阿积赖、觉罗果科则认为,现在想要把步兵也一并带上只会白白浪费时间,特别是那些本就首鼠两端的地方豪强跟着大军北上也未必会成为大军的助力,倒不如把他们丢在陈州城下牵制城中的顺军,如果大军在北面获胜,这些人必然不敢叛变,若是大军在北面失利,就更加顾不上这些人了。

希尔根则极力劝谏阿济格,一定要带上吴三桂,他向阿济格说道:“平西王新附不久,和顺军之间又有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哪怕平西王献山海关于我大清,可李自成也没有杀了平西王全家,反而把他的家人给送了回来。

这两人之间的关系颇让人看不明白。但是,不管平西王和李自成之间有没有联系,我们总不能给平西王背叛我们的机会。尤其现在我军打着助明剿贼的旗号,若是让平西王叛离于我,各地原本已经降服于我之乡绅,未必不会再出现反复。因此大将军应当先召回吴三桂,然后再拔营北上,不能给平西王游离于我军之外的机会。”

阿济格这一次倒是从善如流,接受了诸将的主张,觉得先把吴三桂召回,然后尽起骑兵北上,让步兵随后跟上。十一日吴三桂被召回陈州大营议事,说是议事其实就是对吴三桂宣布了满人的决定而已。

在阿济格的压迫下,吴三桂不得不接受了召集本部骑兵同阿济格先行北上的决定。十二日吴三桂麾下的三千骑兵被召回陈州大营,十三日上午阿济格携带包括吴三桂人马在内的一万五千骑兵循太康县前往了睢州。

十四日晚,阿济格军即抵达了睢州南的小黄河边,并派人前往联系睢州大营的清军,已经从乾明寺大营撤往睢州西南梁庄大营的博和讬连夜赶来了阿济格军中,拜见了阿济格。

听说睢州清军丢掉了占据地利的乾明寺大营,满达海也负伤的消息,阿济格自然是又气又急,他赶紧召见了博和讬,向其了解这几日的情况。

在阿济格面前博和讬也不敢隐瞒,先是解释了满达海负伤的由来。阿济格对此倒也不是很放在心上,对着他说道:“上了战场就得听天由命,就算是本王也不敢保证一定能活着回来,此事自然不会怪罪于你。但是,乾明寺大营是怎么丢的?我接到消息后就立刻起兵北返,你们连这几日都守不住?”

面对阿济格的质疑,博和讬只能竭力为自己解释道:“乾明寺大营虽有地利,但是相对于近20里长的恒山来说,终究不过是一角之地。

顺军此次从考城南下的兵力之多完全出乎我们的预料,且在我军挡住了顺军第一日的进攻之后,第二日顺军的大炮又到了,我军虽然有些许火器,但实在难以同大炮相抗衡…从初十抵挡到十三日,乾明寺大营中的将士委实已经竭尽全力,三日夜的大战,伤亡人数就达到了近三千之多…

十三日白天,臣见顺军又在乾明寺大营和

梁庄大营间驻兵修筑长壕,便知顺军有意断绝乾明寺大营的对外通道。梁庄大营内都是些汉兵,若我军被围困于乾明寺大营,则臣也不敢保证梁庄大营是否还能坚守下去…思前想后之下,臣才于昨晚下定决心放弃乾明寺大营突围的…”

在博和讬向着阿济格解释的时候,李自成此时也正在睢州城内召集将领们开会。睢州城内此时最为豪华的府邸就是袁尚书府,即前兵部尚书袁可立所建故宅,此宅不仅坐落于城内高处,扩建后规模也相当庞大,光房屋就有数百间。

看到几乎占了小半个街区的袁府,某人才意识到在这个时代,即便是清官也比后世的普通贪官要强的多。不过此时的他还来不及感慨大明清官的奢华生活,就要先为这两天的恒山攻防战下个结论了。

袁可立子袁枢此时正在扬州办差,于是这袁尚书府也就成为了李自成的中军所在。在“弗过堂”内,刘宗敏等将领居于李自成右手,陈永福等本城将领居于其左手。

堂内虽然燃着几个炭盆,但是一片沉寂的气氛依然让人觉得有些发冷。之所以大家默不出声,就是因为这几天的仗打的太过糟糕了。占尽了优势的顺军,居然耗了三日也没能击破清军的恒山大营,反而让对方趁着夜色突围了。

原本想着在李自成面前表现一下老兄弟能力的刘宗敏,面对这个局面也不知该说什么了。不过看着房间内一片寂静,李自成一脸悠闲的喝着茶,刘宗敏也知自己若是不开口,恐怕其他人也不好开口了。

过去刘宗敏并不忌讳同李自成当面争论,因为他知道自己是站在大家的利益上出声,完全是出于一片公心,且他也没有挑战李自成地位的想法,因此即便当众和李自成争吵上几句,李自成也不会记在心上。

但是从离开北京后,刘宗敏发觉自己是越来越不理解这位老兄弟在想什么了。之前哪怕李自成亲近牛金星这些读书人,他也不会感到有什么奇怪的,毕竟大明英烈传他还是听过的,知道开国君王最怕身边的老兄弟造反,所以总会在太平时节找些文人来牵制他们。

只是李自成离开北京后的想法却偏离了这一点,虽然他也依旧器重读书人,但却不再把读书人的话当成不变的真理。对于刘宗敏这些义军老弟兄来说,这当然是件好事,毕竟在他们看来,要是读书人说的都是真理,他们又是怎么把大明的天下给搞成这副德性的。

但是李自成却也没有回到从前,继续把那些官绅地主当成义军的敌人。对于刘宗敏这些义军将领来说,对于如何建立一个新的国家其实没啥想法,但是杀贪官污吏为自己和天下穷人报仇,这件事上倒是相当热衷的。

刘宗敏等义军将领对于李自成的不满,就在于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后就开始对那些贪官污吏心慈手软了,让一大批过去的贪官污吏混入了大顺政权。但是在李自成离开北京之后,他所颁发的一系列文告和政策,却拉住了顺军中下阶层和地方上想要恢复社会秩序的百姓之心。

于是,过去还能够在李自成面前争论两句的刘宗敏,现在却越来越难以开口了,因为下面的将士不会支持自己。到了这个时候,都元帅府的新秩序也就渐渐成型了。

在当下的场合上,刘宗敏也不得不遵照军中的新规矩,先在李自成及诸位同僚面前承认了自己在这一仗中的错误。刘宗敏承认,自己确实是有些轻视了清军的战斗力,所以才会在没有做好侦察的情况下发动了对清军大营的进攻,于是才给清军有机可乘。

刘宗敏开口之后,也就为这场进攻清军大营的作战定下了基调,下面的将领也就顺着刘宗敏的口风,检讨了自己在这场作战中犯下的错误。

待到这些军事主官发言完毕,为刘宗敏部参谋的秦善等几人才做了一个简单的战情总结。他们把这次进攻清军大营不利的经验总结了一下,撇开对于清军轻视这一主观因素,重要的客观因素在于三点。

第一点是,发动进攻前没有等到后方的大炮抵达,试图用血肉去冲开清军早有防备的大营,从而给了清军发挥地利的机会;

第二点是,清军所修建的半永久性大营和普通的行军营地并不类似,不仅有着内外重壕、木栅栏等防御设施,清军还在营中修建了大量防范马匹冲锋的障碍物,这样设施齐备的营地和一座城市已经没啥区别了。因此进攻这样的大营,应当采用攻城战术,而不是普通的野战战术。

第三点是,清军的火器装备并不弱于弓箭,我军三日里进攻的主要伤亡,几乎都是被火器和弓箭给击退的…

第386章 大战序章八

当刘宗敏等将领就本次进攻清军大营作战的错误进行检讨时,陈永福等本城将领只能坐在那里纹丝不动,既不敢出声,也不敢发出什么动静,生怕被对面的刘宗敏等人记在心里。

他们之所以如此谨小慎微,主要还在于他们并不是义军的嫡系,而在这次清军的南下作战中,河南本地官兵及豪强都出现了大批倒戈的现象,因此众人都相当的担忧,若是都元帅府赢得了胜利之后,会不会对他们这些人进行清算。

就在这些本城将领小心关注着李自成的时候,听完了刘宗敏等将领的战后检讨,李自成终于放下了手中的茶盏,然后清了清喉咙说道:“对于战后的检讨,大家今天都做得很认真,这是一件好事。

在朕看来,犯了错误没什么可怕的,但是不敢面对自己犯下得错误却是可怕的。特别是领军打仗的人,若是不敢面对自己犯下的错误,就相当于战士的鲜血白流了,那么下一次谁能保证你不会犯同样的错误?总是在同一个错误上摔倒,我们有多少将士的鲜血可以这样白流的?

今次进攻清军恒山大营我们犯了不少错误,这些错误总结之后都可以变成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总参谋部会总结出来,朕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朕要提醒你们的是,清军不是日暮西山的明军,他们还没有到绝望的时候,我们不能认为把他们一包围,他们就会缴械投降了。满人从老奴起兵开始,一直都是在不利的环境下挣扎求存的民族,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打击他们的士气,但是别指望他们会直接放下武器投降。

曹县的胜利,考城的胜利,对清军援军伏击的成功,就目前来看不过是特殊例子,并不能作为衡量清军全面战力的标准。从清军敢于在不利形势下派兵出击我军先锋和据营死守,这才是清军正常的战力表现。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被一点胜利冲昏了头脑。

就这一点意义上来说,这几日进攻清军大营受到的挫折倒是件好事,至少可以让我们清醒一下,不要再想着能够轻易的击败阿济格这路大军,哪怕我们现在几乎已经把他们关在了笼子里,假如笼子不够结实的话,人家还是有破开笼子的机会的。”

见李自成没有治罪众人的意思,大家的脸色也不由放松了下来,对于李自成的话语也就听进了几分。李自成则接着说道:“当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一个事实,那就是满人和汉人并不是一条心,汉军旗的汉人和未入旗的汉人不是一条心,辽东汉人和关内汉人不是一条心,关内汉人中又分边军和内地官兵…

所以,我们要和清军打军事仗,但更要同他们打政治仗。从当前的形势来说,政治仗其实更重要一些,因为当前清军的主力是汉人而不是满人,如果我们不能把汉人从清军中分化出来,那么我们很大一部分力量就会消耗在汉人身上,从满清的组织情况来看,杀死再多的汉人都不会损害到满人的实力,反而为他们消除了统治中国的障碍。

因此对于清军的作战其实可以分为两类,军事对付满人,政治对付汉人。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有这样一个认知,满人和蒙古人也不是一条心。蒙古民族的历史要比女真辉煌的多,黄金家族的血脉也没有断绝,也就是说草原上还是有能够挑战满人的旗帜的。

这一次满人尽迁辽东之民进入关内,也就是说满人对于草原的控制减弱了,满人现在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关内兆亿汉人,还有草原上百余万的蒙古人。

不可否认,满人现在的军事力量确实强于我们同蒙古人,但是大家有没有看到过锯木头?两个木匠拿着锯子锯木头,不管木头有多粗,只要来回不断拉动锯子,木头终究会被锯断的。

满人现在虽然占据了北京,但是一旦草原上的蒙古人开始造反,就会陷入被我们来回锯木的窘境。以满人的人口,这个民族很快就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和匈奴人、鲜卑人、突厥人没什么区别。

那些投降满人的汉人除了被蒙蔽的普通人,剩下的就是野心家,我相信这些野心家是不可能更着满人一起走进坟墓的。我们的政治宣传,主要目标就是放在满人必然失败的这一点上…”

对于刘宗敏等将领来说,李自成这话几乎是老调重弹,当然效果还是有的,就是他们也开始渐渐相信,也许李自成说的是真话,所以他才如此坚信不疑。

不过对于本城的将领来说,李自成这话还是相当震撼人心的,他们之所以没有在清军南下时选择投降,而是站在了都元帅府这边进行抵抗,除了少数人是因为华夷之别的理念,还有一些人是因为看在陈永福的面子,或是因为家族靠近顺军控制区这边。

但是出于他们所处阶层的见识和视野,其实大家对于顺军是否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并没有什么信心。但是今天李自成说的这一席话,却仿佛打开了他们脑海中的迷雾,让他们看到了通往胜利的道路。

虽然有的人喜欢跟人做事,只要遇到能入自己眼的上司,就会选择跟随对方做事,这样的好处就是可以免去自己创业之艰难,当然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知道自己没有创业的本钱。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希望能够追随在成功者身后,成功才是最能吸引众人跟随的因素。

大明边军之所以站在满清这边的,是因为过去几十年里明军对于满人的败绩,和曾经被明军赶得满地图乱跑得义军相比,满人得武力确实要更强大一些。内地官兵及地方土豪投向满人,也和边军的这种态度分不开的。不管怎么看,几十万边军投向满人,连北京城都拿下了,满清对于大顺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跟着陈永福站在顺军这边的河南官兵及豪强,也是抱着尽人事知天命的念头,对于是否能够把满人赶出中国,其实心里并没有底。但是李自成的话语却给他们竖立了一个胜利的信心,这就令这些人对都元帅府生起了不少信心。

当然,对着部下画大饼,为部下们树立起坚定的信念,这种手段自古以来也是屡见不鲜了。从凤鸣西岐到陈胜吴广的鱼腹藏书,再到汉高祖的斩白蛇,都是用的这种手段。就算是满人也无师自通了这种手段,比如努尔哈赤的伐明如伐大木,黄台吉的天佑满洲,都是为了坚定辽东各部相信满人最终能够击败大明而画的大饼。

当部下们对胜利有了信心之后,再驱使他们去做事,自然就会少了许多抵触情绪。比如现在守城诸将就少了许多对战争的担忧,对李自成也多了几分信任。虽然他们现在是站在都元帅府这边的,但之前最为痛恨农民军的可也是这些人。

过去在他们眼中,农民军除了破坏社会秩序之外不能带来任何好处,原本风俗淳朴的乡间被农民军路过后,衣冠之族几乎就被扫荡一空,过去的奴仆下人反而坐在了县衙大堂上当起了官员来了,简直就是不成体统。

因为农民军的这些举动,使得他们认为李自成并没有什么大志向,不过是又一个黄巢贼而已,哪里懂得什么治国呢?但是现在听着李自成有理有据得分析,大家心里也不能不承认,李自成未必是那种目光短浅得贼人,还是有可能赢得天下的。

李自成也不去理会这些城中将领对自己的看法变化,讨论完此次攻打清军恒山大营受挫的事务后,他很快就提及了对接下来的对清军作战问题。因为之前没有能消灭掉清军一部,使得清军在睢州两大营合流,于是一些计划也就需要进行重新调整了。

面对这个问题,左勷首先起身说道:“臣以为,当前我军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如何攻打清军剩下的大营,而是应当考虑如何应对阿济格主力随时北上的问题。

阿济格军在陈州的兵力在4万以上,其中至少有2万马兵。两地相距还不到2百里,以骑兵的速度最多也就一天半到两天的路程。在恒山大营上我们花费了足足3天时间,加上今天就是4天。

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阿济格军的骑兵随时都能抵达睢州,若是我们只是把注意力放在清军大营上,那么很有可能会被清军骑兵突击,那么就是最坏的情况了。”

刘宗敏听了左勷的发言后,思考了一下也开口说道:“既然如此,那么不如给李过发消息,令其出兵陈州,以牵制阿济格军,从而给我们争取更多的时间。”

李通等将领纷纷出声支持了刘宗敏的建议,在他们看来没有比这个更有好处的提议了,阿济格军在陈州被李过军牵制住的话,那么他们在睢州这里的仗就好打了。

李自成听了这些将领的发言后,把头转向了陈永福问道:“文水伯,你是怎么想的?”

陈永福沉吟了一会后说道:“臣以为,督促毫侯出兵是应该的。不过,我们也当考虑阿济格主力已经北上的因素。

假如这一情况真的发生的话,那么睢州城下就是我军同阿济格军主力的决战之地,只要我们能在这里打败阿济格,那么之后西路就不会有什么大的战事了。

因此,我军应当抱着毕其功于一役的决心来打这仗。臣以为,陛下应当将周边能调动的兵力都调动到睢州来,把所有的本钱都压上,一次打垮阿济格…”

第387章 大战序章九

陈永福在战争的视野上还是要比其他人都强一点的,李自成也有所犹豫是否要照着这个建议调整总参谋部拟定的作战方案。

不过当晚的会议上他还是没有做最后的定论,但是有一点他倒是做出了总结,“其实当前的局势也不是完全的变坏了,睢州清军的坚持也给我们确定了这样一个结果,就是阿济格的主力必然会来这里,而不是前往别处,所以睢州城下的决战风险虽然大大的提升了,但是其他地方却已经不太可能获得清军的支援了,这正是我们进一步收复河南失地的好时机。”

李自成心里依然考虑着,先派出人马劝说河南各地土豪重新归顺都元帅府,切断阿济格军同本地之间的联系,令其失去本地的耳目和物资支援。

对于李自成的这个主张,堂内的诸人都表示了支持,因为在顺军围歼了考城的清军,又围住了睢州清军之后,战争的风向又出现了改变。随着这些消息扩散出去,那些河南各地的豪强显然又会再次选择站在胜利者这边,也就是说只需要极少的兵力,就能说服这些豪强们再次投向都元帅府,或是居于中立。

对于这种花费不多却能收获巨大的政策,自然不会有什么人反对。当晚的会议开到这里也就结束了,会后李自成召集了随军参谋给袁宗第、李过、徐州各发了一封急信。

对于袁宗第的命令是要求其带领驻守归德的一半主力前往宁陵,作为睢州的后援。在确定了阿济格主力不可能再分心他顾后,归德也就安全了,因此将归德兵力西移并不会出现什么风险。

给李过的命令正是今晚会议的结论,在确定了阿济格军不可能有时间和李过进行纠缠的情况下,李过带领第二师解开陈州之围,并不是一个困难的任务。不过李自成在信件内多添了几句话,就是要求李过趁着这个机会,逼迫刘洪起等地方豪强一同跟随顺军出征,沿着贾鲁河北上收复各处失地,并清理掉那些此前支持清军的土豪劣绅。

假如这两封信件的内容能够落实下去,那么阿济格军就成为了被顺军包围在梁宋之间的孤军,河南方向的战争主动权将会完全转向顺军一方。

至于给徐州的命令,一个是要求徐州留守部门继续保证各处物资的供应,另一个是要求尽快把新建立的陆军部队派往归德,以填补之前各部作战的损失及填补归德军移驻后留下的空缺。

写完了三封信后,已经是凌晨时分了,有些疲惫的李自成这才简单洗漱后休息去了。不过第二天一大早,李自成就被李来亨给叫醒了,太康县的守军、太康地方上支持都元帅府的豪强及顺军的哨探都提交了发现阿济格主力的情报。

李自成洗了一把脸,又让人泡了一壶浓茶上来,这才和刘宗敏一起看了三份来自不同方面传来的情报。看到李自成放下手中的情报,把情报送来的刘宗敏这才说道:“我们昨晚还在说阿济格军会来,没想到他们这么快就到了。这些满人确实不是明军啊,这样的话想要继续进攻城外的清军大营就有些麻烦了。

按照这些情报的说法,阿济格军这次北上的都是骑兵,其数量至少在数万。虽然有些夸大,不过我看不会超过两万骑,但也不会仅仅只有万余骑兵。但是这个数量已经完全超过了我们军中的骑兵,现在军中骑兵全部加在一起也就三千多而已。

我军步兵虽然有近三万人,其中新军三旅近二万为主力,但是想要和这样一支庞大的骑兵在野外对战,并没有胜算啊。”

李自成沉吟了数秒后向刘宗敏问道:“那么你觉得该怎么打?”

刘宗敏迟疑了一会道:“只有先守城,然后召集袁宗第、李过他们过来,集中力量才能击败或围歼这样一支骑兵大部队。”

李自成默默思考了一阵,向其反问道:“若是阿济格无意在睢州和我军对战,只是想要把睢州清军接应出去呢?我们能看着他们这样走掉?失去了这一次的机会后,以阿济格军的机动力,我们还能再抓住他们吗?”

刘宗敏心里也明白,李自成问的问题很正确,一旦让城外的清军步兵脱离他们的视野,接下来阿济格军的进攻方向又会开始变得难以确定了。而一支难以确定攻击方向的骑兵部队,以步兵为主的顺军是很难再抓住他们的尾巴的。

于是两军在河南的交战又会回到之前清军刚刚突破黄河防线,在河南腹地四处袭击的对峙局面。一旦变成这样的局面,河南就真的没法挽救了,因为东面的清军主力不会一直在边上看戏,他们迟早会醒悟过来,顺军的主力并不在他们的当面。

一旦清军东面主力开始猛攻顺军的防线,那么顺军就会再次陷入被清军两面夹击的恶劣局势。也就是说,顺军有可能被清军以兵力上的优势压垮。没有了山东河南两地的屏障,他们还能在淮河、长江之间维持多久,这可确实是个问题。

见刘宗敏保持了沉默,李自成起身走到台阶前看了看外面初升的太阳,虽然冬季还没有完全结束,但是现在的太阳照在身上却已经有了几分暖意了。

看了一会太阳之后,李自成就回过头来对着刘宗敏说道:“就在这里,一定要拖住阿济格军。我昨晚已经给袁宗第写信了,让他带着归德一半人马移动到宁陵,加上他的部队我们至少就有3万可战之军,一万辅助人马,对面的可战人马也就2万出头,这一仗还是能够打的。如果真的有天命的话,那么我们必将在此战胜阿济格。”

见李自成已经下定了决心,刘宗敏便起身说道:“陛下有这样的决心,那么臣一定会追随陛下死战。”

在两人进行讨论时,一名李自成的亲卫从庭院外走了进来,他给李自成带来了一个消息,清军大队骑兵在城外出现了。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李自成便和刘宗敏一起去了城墙上查看,在两人带着卫队走上睢州南门城楼时,陈永福等将领已经站在了城头。睢州城其实有三个南门,李自成他们所处的是正中的那个,这里的城门楼要比其他两处高一些,视野也更好。

当李自成站在城门楼上向下方观望时,正看到大队的骑兵从东南远处往西南方的清军大营而去,带着红缨帽的清军骑兵,在早上的阳光照射下倒是有些闪亮了。某人不得不承认,在这样的场景下,统一制式的服装确实增加了军队的气势。

一眼望不到头的骑兵洪流,就算是见过不少大场面的穿越者也是情不自禁的屏息了数秒。不过他很快就回过了神来,转头向着周边的将领望了过去。应该来说,顺军这边的将领虽然表情凝重,但至少没有显露出什么惧意。而那些本地官兵及豪强出身的将领,一个个都紧张的脸色煞白,显然是被清军骑兵的游行给惊吓到了。

看着这一幕,李自成心里不由摇了摇头,昨天他还觉得陈永福的建议不错,但是看着这些人的表现他才意识到一个问题,他不能指望这些没有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的前大明官兵和地方豪强去同满人拼命。

这些人在清军中是不稳定的因素,但是在顺军之中又何尝不是如此?所以指望依靠召集这些人同阿济格军主力决战,估计只会拖累到自己。

李自成收回了对诸将打量的视线,然后向边上的顺军将领问了一个问题:“这些清军如此耀武扬威,不知我军有那支部队敢出城向他们邀战的吗?”

面对城外连绵不绝的铁骑,哪怕是刘宗敏也不敢出声接下李自成的话头,毕竟没有人愿意白白去送死。李自成瞧了一眼城楼中诸将为难的神情,便改口点名道:“左光先,你的第一师敢不敢跟着朕出城看看风景?”

左光先虽然之前没敢接李自成的话,但是对于李自成的点名还是不敢不回的,他赶紧拱手向李自成说道:“臣愿意带兵出城向奴邀战,不过还请陛下坐镇于此,臣才能安心指挥将士同奴作战。”

听到李自成打算亲自出城,刘宗敏、陈永福等将领也纷纷劝阻,认为此时并不值得冒这样的风险。李自成却不耐烦的喝止了诸将说道:“朕就要伸量一下阿济格的胆量,若是朕不出城,阿济格敢来攻我吗?建奴连续受挫,朕也想看看他们到底还剩下多少士气。

再说了,你们都说朕受命于天,那么朕怎么会死在今天,阿济格还没有这个能耐,此事无须再议。左光先,你的第一师,有没有这个能力保卫朕?如果没有的话,就让李通陪我出城吧。”

见李自成说的如此坚定,左光先自然不敢再反对,也更不会在这个时候让李通顶替自己,他只能向着李自成回道:“臣这就去召集部队…”

第388章 大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