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83章

作者:断刃天涯

  李清则是青云党的当家人,学术上属于心学一脉,正在和梁道远争夺心学首领的位子。

  至于张廷恩,额头上贴着明晃晃的帝党标签!

  这种局面之下,李清以礼部尚书的身份出阵会试主考,可谓是大大的加分了,本来在与梁道远的争夺中出于劣势,会试之后,必然能稍稍扳回一点局面。

  朝廷文官里还有一小撮人,人数不多,这波人一般都会被文官集团无视,这波人自然是以林如海为首的勋贵党。不过这波人太少了,四品以上的文官,眼下就林如海一个。

  现实就是随着方白衣的倒台,文官集团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领袖人物。

  李清有野心争一争文官领袖的地位,现阶段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是要做到首辅的位置,再谈其次。在李清看来,孔照的性格有缺陷,缺乏担当,并不适合做首辅。梁道远倒是个劲敌,但此人在方白衣被罢的过程中,选择了沉默。因此,文官多有诟病之。

  李清在文官中的形象,因为他的努力经营,渐渐的朝着面对皇权,选择合作为主,斗争为辅的阁臣形象发展。做文官的都知道,皇权从法理上是无限的,多数情况下,文臣都是有限的斗争。所以,随着李清入阁,很多文官也选择了跟随,并帮忙洗地。

  每次会试,都像是一次战斗,兜里揣着足够银元的贾琏,再次使用钞能力,占得先机。

  分配考棚这个事情嘛,即便是主考官李清,也都是睁一眼闭一眼的。

  多少小吏靠着这一波肥一年,你要拦着大家挣钱,真要小心被人下泻药的。

  这种事情不是没有先例,太上皇十年的主考,就因为要整顿考场纪律,叫人下了泻药,拉了整整三天不说,连累其他考官吃了三天的猪食。这事情还无从查起,就这么一回之后,再也没有主考官叫嚣着整顿考场纪律了。

  三场会试结束后,批卷的考官们加班加点的忙碌时,承辉帝身边的大太监裘世安出现了。代表皇帝表达了慰问之后,裘世安并没有走,而是留下来,我就看看,不说话。

  这一家伙给李清原本有点昏昏沉沉的脑袋干清醒了!

  正常情况下,李清只要看看前十名的卷子就行,现在他不敢怠慢,拿到趁机先看算经,跳了唯一的一份算经满分的卷子先看。看完之后,李清松了一口气,这熟悉的配方!

  字迹,馆阁体能写出大小一模一样的人还真不多,贾琏算一个。文章内容,四平八稳,拿放大镜走找不出出格的地方,就质量而言,可以算上乘的。

  看完前十的卷子之后,李清陷入了犹豫,到底给个第几名呢?

第123章 争什么

  李清挑出三份卷子,重新读了一遍文章,审阅了卷面,这三人为一甲,别人挑不出任何毛病。三人不论谁为会元,别人也找不到错处。

  这三份卷子也很有讲究,从内容看作者的学术立场,这一份的内容一看就是心学出身,【知行合一致良知】明晃晃的观点亮出来了。作为会试主考,心学一脉,选他一个会元不过分吧?再看另一份,【存天理灭人欲】的B气满满,学术立场偏程朱,文章精彩,但立场不同,委屈他做第二吧。第三位受亚圣孟子的影响更大一些,看内容有强烈的事功倾向。

  好吧,这三位排前三!

  李清咬咬牙还是无法下决心,犹豫片刻又拿起贾琏的卷子看了一遍,哎,这也是个妖孽啊。想要做文官领袖的李清,最后一狠心,当年林如海中了探花,虽然是太上皇钦点的,但是作为殿试主考的首辅,事后被文官猛烈的弹劾,根本原因就是你不选林如海进前十就好了,给了林如海一个前三的机会,就是首辅的错。

  当然文官们弹劾首辅的罪名与殿试无关,总归是首辅大人的屁股不干净。

  这也是为何林如海之后,再无勋贵子弟会试前三了,往下就更离谱,当时王之望也因为这个原因,才让贾琏第四。王之望就是运气不好,赶上有人要作妖,直接被连累了。

  殿试有皇帝钦点,会试乡试由文官掌握,形成了一個默契,勋贵子弟不进前三。

  李清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这事情不能摊开说,大家都这么执行。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贾琏自己的问题,文章风格太过鲜明了,算经成绩总是满分。稍微了解一点贾琏,拿到卷子就知道是他。你就不能遮掩一下么?算经错几道,扣几分啊。

  李清最终还是排定了前十名,然后召集两位副主考,把前十名的卷子递给他们审核一遍。

  这两位也都是翰林院的老江湖了,因为没有基层亲民官的经历,这辈子是不可能入阁了。属于官场上比较佛系的那种,会试结束后,这俩位大概是要外放一任布政司使,退休前能混到巡抚,就是运气很好的那种。

  两人先后看了卷子,再看排名时,对李清露出了敬佩的眼神。王之望倒霉的事情,这才过去多久呢?李阁老这么勇的么?李清知道内情,当然不会去解释王之望倒霉的原因,牵扯到有人作妖,还有两代皇帝的拉扯,还前者到人屠柳老头。

  没有柳老头力保,青云书院招牌都得换一个,王之望不过是被殃及池鱼了。

  当然也有承辉帝要敲打文官的意思在内。

  两位老翰林立刻表达了赞同,随后召集一干阅卷考官,前十名的卷子传阅一遍后,众人的眼神对着李清时,都露出了属于文人的那份认同感。

  怎么讲呢?明知不可而为之!如同第三份卷子里那句引用孟子的话【士不可不弘毅!】

  明知道王之望的事情,还在会试的时候,强行给贾琏第四名。

  服气了,真的服气了!

  见众人无异议,李清表情淡然:“既无异议,拆封吧。”

  “一甲第一,太仓沈明心。一甲第二,赣州冯源,一甲第三,福州林慎,二甲第一,顺天府贾琏,二甲第二……。”

  看到贾琏真的就是

  一直没有太多存在感,人坐在阴影中的裘世安,悄悄起身,招呼没打就走了,李清和两位副主考看见了,也假装当着没看见,不敢叫住他。裘世安这个内廷大BOOS,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张扬,行为低调的很。

  尤其是与太上皇身边的戴权比较时,裘世安的存在感简直就是路人甲的感觉。

  迈出贡院侧门的时候,裘世安的嘴角微微抽搐,陛下已经收拾过乡试主考了,这次不会收拾会试主考吧?不会吧?不会吧?

  其实裘世安很清楚,九成九是不会的,但架不住还有零点零一啊。

  回到宫内,恰逢承辉帝早晨起来,正在吃早饭。

  裘世安先给承辉帝行礼,再给周皇后行礼,悄悄的打量一番周皇后的脸色后,心里默默的有了结论,昨夜陛下夜宿于此,表现优秀。回头要去问问,陛下是不是用了虎狼药。唉,这个总管不好当啊,陛下身边的太监,哪个不是千方百计的讨好陛下。

  等承辉帝放下筷子,裘世安才上前汇报会试排名一事。

  承辉帝面带微笑的听完后,脸上还是微微一错愕,旋即笑出声来:“有趣,还真有趣。”

  说完转身问周皇后一句:“香奴,你说说看,殿试时,朕取贾琏一个二甲第一,如何?”

  听到皇帝唤自家的乳名,周皇后心头一阵暖意,多少年了没这么叫了。也许是老三最近表现得还不错,陛下没再怪我偏心了。

  “臣妾也觉得,此事颇为有趣。”

  承辉帝听了哈哈大笑:“院试二甲第一,乡试二甲第一,会试二甲第一,殿试二甲第一,这是四联四了。也算是本朝科举一段趣闻了。”

  裘世安在一边低声的补充道:“圣人,贾琏县试第四,府试也是第四。”

  承辉帝听到这句后,顿时表情微微凝滞,很突然的进入了沉默状态。

  过了一炷香前后,承辉帝才起身,对周皇后道:“朕该走了,天生的劳碌命啊。”

  周皇后正色而拜:“陛下有上承太祖之辉,下开大周百年太平之心,自不敢有懈怠之心。后世子孙,必当以陛下为荣。”

  承辉帝听了脸上的凝重散去,嘴角微微翘起:“知我者,香奴也!”

  回到乾清宫里的承辉帝,脸上再无任何不悦之处,倒是挂上了一点讥诮之色,一个人在殿内踱步,来回走了十几圈才自言自语:“君臣默契么?”

  裘世安恨不得自己变成一个聋子!缩在案边扮演雕塑,一点声音都不敢发出。

  承辉帝的纠结没有持续太久,但有的事情还是要提醒一下某些人,所谓的默契,只是皇帝不想打破,而不是没能力打破。

  张榜进行中,李清忐忑中,等待这最后的判决。

  一直到张榜结束,一干考官都离开了贡院,李清也没等到判决结果。

  一正二副三位主考,一起前往乾清宫复命。

  承辉帝看上去心情不错,勉励了几句之后,把两位副主考打发了,让李清一人留下。

  君臣二人独对的时候,承辉帝的语气就没那么客气了。

  “朕观一甲前三的卷子,以文采观之,并无伯仲之分,最后的排名,爱卿以个人喜好而定。朕以为,并无不妥之处,只是爱卿要当心了,都察院的有心人,怕是会不安分啊。”

  承辉帝的态度很明确,你搞的小手段,朕觉得无伤大雅,就不跟你计较了,但不是朕不知道,而是一清二楚。最后,如果被都察院的人拿排名说话,弹劾你的时候,也别指望朕出面帮忙平事,你自己想法子搞定。

  从承辉帝的角度看,会试前三名的排名很有意思,内阁里至少有三位阁老不满意。谁当阁老,手下没点虾兵蟹将,这些人鸡蛋里挑骨头的本事,承辉帝还是很有信心的。

  尤其是会元的卷子,里头心学一脉的气质,隔着十几步都能感受到。

  程朱一脉与陆王一脉之间的学术之争,从明朝打到大周朝,一百多年了,也没停手的意思。都是圣人一脉,为何要打架了呢?这个事情说起来话就长了。

  汉初的时候,皇帝用的是道家的黄老之说治国。那时候儒家各种被歧视,窦太后深知干过一件事,把一个儒生丢猪圈里跟野猪搏杀。那时候是儒家,自己的内部也分好多个派系互相干,互相看不顺眼。

  一直到董仲舒出现并与汉武帝达成了一致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往后想对消停了那么一段时间,东汉的时候,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又干了起来。

  这个可以理解为传统门阀与后起之秀之间的干仗。

  在往后就是一个对外的阶段了,佛教入侵后并快速壮大,甚至对儒家形成了压制的局面。

  从中晚唐到北宋这段时间,差不多都是佛教占了上风。

  这个怎么解释呢,人都是需要精神世界的。儒家对比佛教,门槛高了不少。

  教派这个东西怎么讲呢,在下沉市场优势明显。

  不过佛教的日子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历代皇帝中不乏灭-佛的举动。

  具体原因嘛,就是寺庙有田产,还不交税。稍微想有点作为的皇帝,一看这个就表示不能忍了。我得干它!还有就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不论是寺庙还是道观,总有一些不正经的假修行者。接着信仰之力敛财,各种奢靡银乱。

  你都给自己养成肥猪了,还没有自保之力,皇帝看见了会怎么想呢?

  反复被收拾后,在这片只有皇权掌握了与上天沟通权利资格的土地上,宗-教也成为辅助皇帝统治的工具,不愿意当工具的,那就请去死好了。

  回到北宋年间,当时的儒家为了对抗外来宗教的侵袭,一代学者们进行了反思,并反过来研究佛家经典,将一部分有用的东西纳入到自家的体系内。

  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二程,朱熹、陆象山,以及后来的王阳明,是二人学术的继承并发扬光大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理学和心学之争,是兄弟之间的学术思想之争。

  只不过二程这哥俩,生前怎么都想不到,他们的学生后辈,能打出狗脑子。

  那么这两派争的都是什么呢?

  自然是话语权,对于儒家经典的解释权!要不是朱元璋横插一杠子,非要以理学为显学,逼着参加科举的人只能学朱熹,没准明朝的两派学者能打的更凶残。

  言归正传!

  承辉帝的敲打不轻不重,无非就是让李清明白,伱们搞学术之争的事情,朕不插手。但是你要想糊弄朕,那是万万不用想的。

  李清当然听懂了承辉帝的意思,每个皇帝的执政风格都不一样,李清了解承辉帝的风格,自然要做出明确的表态:“臣谢陛下宽仁,臣知陛下有志复汉唐之风,然则当今儒学一脉执牛耳者,多为因循守旧,暮气沉沉之辈。于陛下之志,多有不谐者。故臣窃以为,破旧立新,正当其时。”李清也是有雄心壮志的,只不过他认清了现实,想改变就必须进行变革。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李清的意境是要高于张廷恩的。

  “哦,以爱卿之见,如何破旧立新?”承辉帝来了兴致,吩咐裘世安搬个墩子来。

  李清谢过落座,昂首对视皇帝时,心头涌起一股强烈的斗志。

  “臣以为,明太祖重农耕而轻工商,埋下了明末财政破产的祸根。本朝太祖有所改善,该因立国之初,事事求稳而略作微调。后因开海之利,大大缓解财政之困,旧有势力过于庞大,很多事情耽搁了下来。陛下有太祖之风,臣愿为过河之卒,不求一时,但求一世。。”

  话不用多说,李清干脆利索的表明的态度。

  通俗一点可以这么理解,我早看朝中这帮虫豸不爽了,当初我上奏清欠,被人群起而攻之,这个仇我得报。传统力量太过庞大,那就想法子拉上新的力量进场。我可以花一辈子的时间,慢慢的跟这帮人耗到死为止。

  所谓的新,自然是现在看起来还很弱小的工商。

  李清这个观点,与承辉帝要解决朝廷财政困难的阶段性目标是高度重合的。

  每个朝代其实都差不多,一开始治理成本都不高,越往后,治理成本就越高,同时财政收入的增幅远远落后。这个矛盾无法解决,总是会一直存在的,都是一个阶段又进入一个阶段。可以理解为周期,但不是经济周期。

  农耕集权时代是没有所谓的经济周期的,也不存在通货膨胀。明清两朝,全世界的白银都在涌入中-国,也没见整体物价有太大的波动。原因就是白银没有变成资本,也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这就是制度性对工商业压制的带来的必然结果。

  生搬硬套前苏的五阶段理论,强行套了一个资本主义萌芽的现象。

第124章 被无视的滋味

  过了会试,名为貢士,实际上已经是进士了。殿试属于皇帝个人表演,只要不犯忌讳,自己不作死,最差也是从进士。

  有没有殿试时候作死的案例?不知道!(有大佬提供案例么?)

  当报子飞奔而至时,贾母已经控制不住老泪纵横!兴奋的差点手舞足蹈。

  前后三个报子来传讯,第一个赏银五两,随后是三两,二两。

  老匹夫贾赦当然不让,领着几个家将,用马车装了一车的铜钱,沿着荣宁街一路撒钱,那边的喝彩声大,就多撒两把。宁国府的贾珍也跟着蹭热度,亲自出马,也跟着撒钱。

  这次的热闹程度比起中举那会更热三分,贾母一声令下,荣宁街摆七天的流水席。

  贾母环顾一周,不见贾琏,奇道:“怎不见乖孙儿?”

  再仔细一看,不单单是贾琏不在,贾政和贾珠也不在,只有贾宝玉拉着她的衣袖,眼神清澈的溢出愚蠢。

  老太太心里生出一丝不悦,这是什么时候,想让外人看笑话么?

  邢夫人并没有与有荣焉的感觉,甚至心头多了一丝悲凉,此前贾琏和他身边的人在东跨院横冲直撞,不把邢夫人放眼里。今后怕是更跋扈了,想起来就想哭。

  “一大早的,琏哥儿的把兄弟李冬便来寻,一道出去了。”邢夫人必须做出回应,不然就是给老太太难看,到时候老太太发作,她是要倒霉的,很惨的那种。

  贾母这才作罢,这么大的喜事,算了,不生气了。

  看见王夫人低头不语时,贾母又有点来气,忍着不悦问:“怎么不见政儿和大孙?”

  “老爷昨夜与一干宾客酒宴至凌晨,宿醉未醒。珠儿昨日与同窗出门,派人来传信,今日在外看榜。”王夫人一阵犯恶心只能忍着不适,小心翼翼的回答。

  贾母也在忍耐,因为她知道,这对父子就是故意的。

  本次会试,贾琏被皇帝高度看好,贾府的人心里跟明镜一样。

  真就是那种一旦贾琏被考官落卷,裘世安就能去翻出贾琏的卷子,逼着考官通过。

  青云书院事件后,现阶段掌握重兵集团的勋贵就王子腾一個,四大家族的态度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