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506章

作者:断刃天涯

  “不说这些了,喝酒!既然来了,且快活再说。”

  外头进来数个女子,吹啦弹唱加陪酒的都有。一时间屋子内热闹了起来,好不快活。

  次日,贾琏准时上班,实在是难得的很。

  柱子去把洪达生叫来,贾琏见他眼圈发黑,不动声色问他:“按理说林老大人退休前会安排好你的去处,不曾想拖了下来。我现在问你,可有想去的衙门?你放心,去了至少是正五品。”

  洪达生愣住了,随即又反应过来,贾琏做的可谓是仁至义尽了。赶紧低头躬身道:“多谢首辅大人,卑职去哪都行。”

  贾琏想了想道:“去户部吧!你去把吏部尚书葛雄叫来。”

  吏部尚书葛雄闻讯急急忙忙的过来,贾琏见他也不多话,直奔主题:“洪达生放去户部,你安排一下,另外从翰林院安排一个人来接替,要求精通算学,不要那些只会写酸文章的书呆子。”

  葛雄稀里糊涂的跑了一个来回,回到吏部后,内心一阵打鼓。越想越害怕,暗自告诫自己,以后还是要当心一点,贾首辅眼睛里不揉沙子。

  说起来也是苦啊,跟着林老大人本来前途光明的,没曾想老大人退休之前的推荐接任候补内阁大臣的事情黄了。

  现在内阁候补大臣的位置空着,他倒是想争取一下的,没想到贾琏上任后,第一炮就打吏部。

  要知道,五品之下人员安排的政务,首辅是很少打回来的,如同皇帝很少打回三品以下的人事任命。

  葛雄动作很快,不敢有任何的小心思,立刻去了翰林院,了解情况后挑了三个算学高手,拿上档案去见贾琏。

  贾琏看的很仔细,最后看到一份来自宣州府的翰林梅俊生,便提笔画了个圆圈,推了回去。

  葛雄心里暗暗嘀咕,贾大人不是不喜江南省官员么?怎么挑了个宣州府籍贯的翰林做办公室主事。

  “大人放心,卑职这就去传他来办交接,手续后补。”葛雄试探了一句,贾琏头也不抬的点点头。

  葛雄长出一口气,悄悄的后退,大概是不会被收拾了。

第682章 轮战之始

  该主事职务相当于,首辅办公室主任,级别不高,但是位置很要紧。

  即便洪达生没有任何问题,贾琏也不会留着他。即便林如海当面交代要照顾,贾琏也不会留着他。

  总而言之,这个位子必须是亲自提拔的人。

  本朝太祖做了一件最了不起的事情,那就是停掉了经筵日讲。

  大大的削弱了文官集团对皇权的影响力,也降低了翰林的工作量。

  这不是说翰林就没有事情做了,这个群体不但要做好笔杆子,还要做好皇室后代的教育,以及有机会调到内阁做各办公室主事。

  在这个位置上做个几年下来,可以选择外放做一任知县(上县)或者知府(中下),从做官的角度说,比起那些从知县做起的官员,起步还是高了很多。不要小看从七品到六品,这两级只要跨过去,就甩掉了差不多一半的官员。

  绝大多数官员的仕途止步于三品,只有少数幸运儿才能越过三品,成为所谓的高官。

  任何行业,能够达到巅峰,从来都是少数人。仕途之道,更为艰难。

  完成交接后的洪达生,没有选择去任何一个部,而是提出外放。

  这说明了他的野心,鉴于他曾经作为首辅办的主事,出任知府的话,只能是金陵这一类大城市的知府,官阶四品。

  下面的事情贾琏交代之后不会盯着,等着回复即可。

  新任主事梅俊生上任第一天,自然是要拜见直属上司的。这个位置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专门为贾琏服务,不要伺候其他大佬。

  梅俊生无疑是众人羡慕的对象,他这个正七品翰林跳级到了正六品,完全就是因为被贾琏看上了。

  当然也是有相应后果的,那就是今后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贾琏牢牢的绑在了一起。

  这在官场里是常态了。

  对于梅俊生而言,现在还不是高兴的时候,如果不能令贾琏满意,随时可能被替换,后果是终生止步于六品。

  贾琏没搞那么多花样,看一眼进来的梅俊生,很干脆的交代一句:“完成交接了就去干活!”

  接到调令后做了无数准备,此前紧张的掌心冒汗,却只等来这么一句交代,实在是大大的出乎了梅俊生的预料。

  真实情况是贾琏也没啥可选的,翰林院那边素来不对付,此前在内阁里,贾琏是唯一没有配主事的阁臣。

  既然如此,随意挑一个,先用着呗。反正做的都是一些文书处理的工作,观察一段时间再说。

  仕途被耽误多年的吴安中,在武库的交接过程中迟迟不肯签字,执意要将账目算清楚。

  此事在各部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关键兵部的上司们还不敢拿他如何,这位能去贾府,还能被贾琏亲自送出门。还是前首辅张庭恩的小舅子。

  兵部方面只能捏着鼻子配合他的算账,亏空全部补上,生怕他不肯签字接任,闹出大事。

  此事结合贾琏出任首辅,造成了不小的暗流,京城六部下属的各级部门,都在悄悄的想法子“平账”。

  折腾了差不多半个月,吴安中才算正式上任,这个时候他可以确认,武库的账目上没有太大的问题了。

  就在兵部上下以为渡过一关的时候,岳齐却不这么认为,反倒认为这是一次开始。

  这日上值后,岳齐径直来找贾琏,问过梅俊生,确定贾琏在,这才敲门。

  “贾相,这是兵部拿出的军改方案,您请过目。”岳齐双手奉上一份最新的军改方案,停下手里的笔,微微后仰看着岳齐,再看看桌面厚厚一摞子方案,抬手往外推:“兵部的事情,本相不宜插手!直接转呈御前吧!”

  岳齐恍如被电打了一般,抽搐了一下,过了一会才默默的上前,拿回方案转身告辞。

  门关上的瞬间,岳齐听到身后轻轻地“哼”,浑身力气少了一半,架子也塌了,脚步变得越发的沉重。

  作为昔日唯一的武将出任兵部尚书,进而入阁,岳齐曾经风光无限一时无两。也曾经想着干一番事业出来,让所有人看好咯。

  现实情况是他成为阁臣后快速的失去了锐气,即便有承辉帝的看好,也迟迟没有对旧有军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反而成为了军方利益代言人。

  李元登基之后能忍着他,完全是因为林如海这个首辅能忍着他。

  岳齐自己都搞不懂,什么时候他的办事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得能拖就拖。两任内阁期间,拿出来的军改方案一直毫无新意。

  因为阁臣这个位置太舒服了么?岳齐心里没有答案。

  刚才去见贾琏,在岳齐看来是一种站队和表态,当初他就是这么对林如海的,效果还不错。

  同样的一招对付贾琏,得到的结果是没有结果,贾琏不愿意与之有任何瓜葛,这就不是低头认怂就能过去的事情。

  有个事情岳齐还真的不知道,当初贾琏遇刺时,刺客用的步枪和左轮是哪来的。岳齐根本不清楚,范平的人却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判断武器出自军方,流出的方式是报废。这本来是军方的一项福利,每年在军械方面有百分之十的报废率。换下来的武器,从来不是真报废,而是被出售了。

  还有一件事情,岳齐大概也不知道,就算知道也无所谓。那就是京营三大镇,在他入阁之后,每年武器的报废率达到了三成,远高于正常标准。

  那么京营三大镇的实际情况如何呢?岳齐心里还是有点数的,这些年京营三镇的情况确实不那么美妙。

  此前组织一个混成协前往安西轮战时,这个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最后还是以京营官兵不善在西域作战为理由,从陕甘两地紧急增调了三千新兵,又从草原各部增调了一千骑兵,才算是齐装满员。那么京营三镇出了什么问题呢?

  贾琏这边掌握了非常清楚的信息,京营三大镇只达到了七成额员,其次就是骑兵数量远远不足。在选派官兵的时候,大量的官兵不愿意去安西轮战,各种跑送礼跑关系。只能说京营三镇成立之初还能算精锐,但腐败速度也很快,现在的战斗力如何,真不好说。

  唯一还能保持相当战斗力的只有神机营,这还是因为皇帝盯得紧。日常训练和人员补充之类的工作比较到位。

  还有就是当初底子打的牢固,神机营的征募工作每年都有,从全国各地募兵,保持新鲜血液的加入。

  贾琏私下里严重的怀疑,一旦打起来,神机镇一个镇能打京营三大镇。

  当然了,现在还不是出动军队的时候,贾琏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他们自己暴雷。

  没有机会继承宁国府爵位的贾莳,选择了出去闯一闯,此刻骑在马背上,回头看着长龙一般的队伍,沿着沙漠边缘前行。

  过了玉门关之后,整整走了三个月,终于看见了迪化城。

  低头嗅了一口,贾莳觉得嗅觉被摧残了,身上的味道太惨烈了。

  上一次洗澡,已经是上一次了,完全想不起来,身上这身军装,裤子都磨破了,亲自动手打了一块补丁。

  这是他在军校中学习到的技能之一。

  作为宁国府的大少爷,贾莳本可以多带几个随从,今非昔比,军中有严格纪律,贾莳也只能带一个亲随,名字叫尤三。

  协统带着一队人进了迪化,大队人马在城外的河边扎营,作为队官的贾莳没有特权,按照规定还要最后一批下河洗澡。

  营管带的传令兵来送信,要求全营官兵做好日常戒备,做好夜间防寒的准备,避免士兵生病。

  出玉门关的时候,贾莳这个队有士兵一百四十人,现在只有一百三十五人,有五个人永远的消失在沙漠中。

  混成协的损失有多大,贾莳没有具体的数字,他选择加入混成协来轮战,完全是因为想要出人头地,给母亲尤氏博一个诰命。

  当然了,军中知道贾莳真实身份的人不多,这与他在军中低调有很大的关系。作为皇家军校的优等生,贾莳能作为一名队官,基本靠的是自己。

  查岗之后,与副队官交代轮流值班,贾莳总算是能睡一觉了。

  帐篷里的睡袋也很久没洗了,味道也很冲,但也毫无感觉了,早就麻木的贾莳闭眼没一会就着了。

  半夜的时候,贾莳被叫醒,接过尤三递来的湿毛巾,随意的糊脸上,寒风吹来打了一个哆嗦。

  昼夜温差巨大的新省有一句顺口溜,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巡视查岗之后,回到火堆前烤火值班,贾莳没有叫醒副队官,而是等天亮了,副队过来接替才回去继续补睡。

  中午的时候贾莳醒来,被传令兵叫去营部,管带第一件事情是摸出怀表,让大家对表。

  如果不调一下时间,对一下表,这地方天黑的时候,怀表上的时间已经是晚上九、十点了。

  “补给马上送到,今天可以不用吃罐头了!”管带开了一句玩笑,所有人都笑了。

  贾莳摸出烟来散一圈道:“哈德门,最后一包了,抽完只能抽烟袋了。”

  管带抽完一支烟,起身整理了军装笑道:“走,去协本部开会。”

  皇家独立混成协是这支部队的临时番号,他们的旅程还早,协统进城后回来开会,宣布暂时休整半个月,补充给养后继续出发。

  坏消息是还要走三个月,好消息是牲口能得到极大的补充,以及新省境内的各部族,因为当初被王子腾杀怕了,比较驯服。

  据说现在往安西的路上,还能见到昔日的京观遗址。

  半个月的休整期间,混成协里多了数百新兵,这些年轻人都是流放罪犯的后人,他们加入混成协的目的很简单,建功立业,跟着队伍一起回京城,拿命博一个光宗耀祖,衣锦还乡。

  犯人的后代在新省读书想出人头地是没机会的,唯一的机会就是上战场。

  新省巡抚一般任期六年,加上一个来回,七八年就进去了。好处也有,回京之后能分一个好地方,或者直接留部里。

  承辉帝年间对于新省的重视程度还是很高的,西宁王带走了数万人马后,朝廷还是很快从西北各地陆续调集了二百万人填到新省。加上流放的人口,二十多年下来,新省华人比例能保持在四成,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当然了,这里还有西宁王的功劳,每年都要从新省各部族里,征走上万青壮当兵。

  这也导致新省这个地方,多族混杂,新省官方在治理的时候态度简单粗暴,原有的所谓部族,只要进了新省就要自觉去衙门登记,接受衙门派人进驻,头领的子女一律送到迪化上学。不配合的部族,要不自觉的离开,要不被血腥镇压。

  甚至还有一个没有落在文字上的规则,那便是任何一个部族,只要人口超过了一万,就必须拆分。南疆的去北疆,北疆的去南疆。

  当然也可以选择去安西,这个是最受欢迎的。

  迪化城内逛一圈下来,贾莳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小孩子里混血真多。

  从军校毕业后就结婚的贾莳,别看只有十九岁,儿子都有一个了。没这个儿子,他想加入独立混成协,尤氏绝对不会答应。

  在市场里买了一袋烟丝,一根烟杆后,吃了一顿地方特色饭,贾莳回到军营。

  休整完毕的独立混成协,继续踏上了旅途,道路越来越难走,坚持走了三个月后,终于看到了安西故地的西宁王城。

  没等这支军队喘口气,立刻接到了西宁王发来的通报,安西北部有军情,请该部即刻北上。

  协统大人在会上破口大骂,下令各部休息三日,补充给养和牲口。

  三日之后,混成协穿过西宁王城,缓缓北上,同时派出传令兵,将报告送到迪化,再转回京城。

  补充给养期间,因为西宁王城给的给养数量不足,只好花钱采购了一番。好在出发时准备的充分带够了钱,才不至于断了给养。

  过了西宁王城北上五十公里之后,西宁王府的人等在前方,送上了充足的给养。

  协统再次破口大骂,西宁王这个老龟孙是有多防备混成协?

第683章 不同的局面

  皇家独立混成协踏上安西故地之后,感受到最深的恶意不是来自西宁王,也不是来自即将面对的敌人,而是这该死的道路,以及错乱的地名。

  西宁王占据的这片土地,在地图上标注的一个名字,到地方问一句,没人听说过。

  千方百计找西宁军要了一张地图才发现,上面的名字果然不同。

  国内的地图上标注的都是史书里记录的名字,比如说碎叶城,现在已经荒芜了,就剩下遗址,可谓桑海沧田。

  混成协即将抵达的地方叫比什凯克,这里汉移民人口数量只占了两成,绝大多数都是驻军。

  两份地图对照之后,贾莳才看明白,现在所处的位置,距离沙俄控制区还有一个月的行程。

  西宁王通报的情况,由于地理环境复杂,双方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导致双方在不确定地区时有军事摩擦,规模虽然不大,但一直没停过。

  话是这么说,但是混成协内部开会之后判断,西宁王一直拿沙俄的威胁向朝廷要好处,实际上边境地区的兵力非常有限,甚至交界处的军队都不能算西宁军,而是一些拿了西宁王军事援助的本地部族。

  这一点看道路情况就知道了,离开西宁王城之后不过十公里左右,道路情况非常的糟糕。

  混成协的任务是到边境地带向沙俄方面进行军事压迫,从现实的情况看,边境地区的所谓沙俄军队,大概也就是沙俄支持的当地部族。

  以上是结合进入安西之后的所有情报进行的分析结果,混成协方面形成报告,派人送回新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