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505章

作者:断刃天涯

  在那些地方扩张,打下来容易,如何长治久安才是关键。

  王家现在占据的安南,北部尚且还算稳定,毕竟是儒家文化圈,中部是一种文化,南部又是一种文化。

  官方层面可以搞去传统文化,甚至不惜暴力毁庙,强制推行儒家文化。从效果看,没个一两百年很难奏效的。

  所以王家人搞文化殖民的一套,注定事倍功半。

  考虑到朝廷一时半会无法在暹罗周边投入太多的精力,贾琏还是决定继续默认王家的扩张,只不过手段上要变化一下。

  走到书桌前,正要准备笔墨,黛玉抢先一步,动手倒水研磨,准备纸笔。

  坐在书桌前,想到东南亚的丛林,贾琏头皮发麻。别说暹罗了,单单是缅甸北部,朝廷都没啥好法子。暂时只能继续羁縻,只不过当地部落高层的子弟必须送到昆明读书。缅甸内部,继续分割成大大小小的部落,缅甸王是名义上的王,在仰光附近占据一个大义名分。昔日那些死硬分子,已经被其他部落联合起来,在朝廷的支持下全部灭掉了。

  偌大的帝国针对边疆尚且如此,王家人脑子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安心的沿着湄公河两岸发展扩张不好么?非要深入内陆?

  贾琏提笔给王义写回信,毕竟还要看王熙凤的面子,主母脸上无光,如何管理偌大后宅。这方面,黛玉都会敬着王熙凤。

  否则后果就是家宅不宁,贾琏也跟着焦头烂额。

  可见王熙凤对这个家庭的付出也不少的,没有她的努力,贾琏也无法安心在外。

  贾琏在信中很明确的告诉王义,王家扩张应该沿着河流发展,如此才能保证后勤的顺畅。其次,不要想着一口吃成大胖子,可以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占据一些要点,然后推行羁縻,行分化之策。文化上影响高层,借助当地的高层来达到统治的目的。不要一味的追求实际的占领,收益不足的占领,无法长久。言尽于此,望君珍重。

  对于王义的求援,贾琏根本就不回应。毕竟这些年,没有贾琏的默许,薛家能给你低价的军火?

  做人要知足,想要军火,还是想法子去搜刮周边各国,让他们上贡,然后来采购军需。

  还有一个问题贾琏没提,那就是暹罗沿海的港口,现在有很多华商在跑海运。否则江南的棉布茶叶等,产能暴增之后卖给谁?

  要知道,国家是禁止茶树出境的,即便是安南也禁止种茶,偷偷种都不行,发现就出兵灭国。

  这是朝廷三令五申的结果,靠着茶叶贸易,半个周帝国都跟着受益,你在安南种茶叶,就是在掘朝廷茶叶贸易的根子,绝对不能容忍。

  只能说辛辛苦苦的打下整个东南亚,将这一片变成周帝国的势力范围,为的不就是给快速发展的工商业找市场么?

  别说安南了,就算是婆罗洲和爪哇,朝廷都不允许种一颗茶树,发现就照谋反论罪。

  这就是在严防死守!

  茶叶贸易的优势,贾琏是绝对不允许出纰漏的。

  中国从来都不是产银国,为何能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个银本位货币的大国?不就是靠着茶叶瓷器等拳头产品,将全世界的贵重金属吸收进来么?

  如何理解这个概念呢,可以理解为现代的尖端芯片!

  只不过周帝国在贾琏的折腾之下,搞出了全产业链都是这个时空的尖端科技。

  如此的大好局面之下,贾琏自然是小心翼翼的尽量延缓相关技术的外溢,从长远看,外溢是不可避免的,要知道总有人为了利益铤而走险。

  处理完王家的事情后,王熙凤找个理由先走了,黛玉留下来,脸上带着笑看着贾琏不说话。

  夫妻二人还是很有默契的,贾琏抬手摸了摸脸蛋,依旧光滑细腻。

  “春暖花开时,父亲要回苏州了。”黛玉的情绪不高,因为政见的不同,导致贾林之间的关系大不如前,黛玉确实受牵连了。

  但是看看贾琏对待王家的态度,黛玉也能理解贾琏,甚至还有点心疼了。

  “林氏为苏州商贾之首也不过区区十余年,如今怕是难以为继了。”贾琏不动声色的提醒一句。

  黛玉歪歪嘴不屑道:“林氏也捞够了!再说了,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我可不会为林氏说一句话。”

  贾琏笑道:“可不好这么说,你怎么都算是苏州林氏的大姑奶奶呢。”

  黛玉听了露出坚毅的眼神,抬手轻轻的打了一下贾琏道:“今科会试,林氏来了两个弟子,名落孙山,要进国子监读书。父亲托我关照一二,被我拒绝了。回头送他的时候,夫君可不许松口。林氏现在挺好的,不能再膨胀了。”

  贾琏点点头:“林氏子弟确实不争气,大好的机会放在面前,但凡有一人走出去,我都不至于如此看不上林氏。”

  黛玉顿时冷笑道:“家里有人首辅依靠,在苏州做坐地虎,坐着收钱多舒服,何必冒险出海闯荡呢?若非琏哥强行流放了林氏一支去了爪哇,林氏族人怕是一个都愿意出去闯荡一番。同样是可以坐在家里挣钱,薛家人就敢往外闯,如今薛家大好局面,我在宝钗面前都抬不起头了。”

  贾琏听着一时错愕,仔细一琢磨也是,换任何一个家庭里,黛玉都是绝对上风,唯独在贾家,正好反过来。

  “就让林氏安安稳稳的在苏州呆着吧,有我在一天,林氏自然能安稳一天。如果林氏不能出人才,衰败也是迟早的。”贾琏说这些,自然是想借黛玉的口转达林如海,表达一下自己的态度。

  “明天我会去看看。”黛玉没再纠缠,低声说话后便走了。

  贾琏坐在书桌前,久久不语,一直到耳边传来脚步声,扭头看一眼,发现袭人小心翼翼的进来。

  官做的越来越大,身边这些人也不敢像以前那样随意了,尤其是袭人和鸳鸯,越发的恭顺。唯一没变化的,还是香菱。

  “有事?”贾琏笑着问,袭人上前恭敬的站着,贾琏不禁好气又好笑,招手示意近前说话。

  “家里小弟要成亲了,问我能不能回去撑场面。”

  袭人的弟弟读书不成,还是走上了从商的路,在贾蓉手下做事。贾家的买卖,主要还是集中在文化产业,京中印刷业和报业的巨头,卷烟行业虽然也是北地的巨头,反倒不那么显眼。关外的钢铁产业,更是因为专做朝鲜、日本、远东市场,在国内没啥存在感。

  “你问问小弟,成亲后是否愿意去关外,去那边做个管事。”贾琏这么问,袭人不免惊讶的眨眼道:“鞍山那边不是蓉大爷的人在管事么?”

  贾琏被气笑了:“傻不傻,那是我封地。按理说将来告老了,我也要去那边呆着。”

第681章 世事变迁人心变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个时代某个家族因一人而兴,因一人而亡,实在太常见了。

  贾琏实际上已经很收敛了,在本土没有太大的动作,主要的发力方向在海外。否则别说是李元了,承辉帝都未必能忍的了他。

  皇权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能容忍一个可以威胁到皇权的人。

  次日提前下班,吴安中来访,贾琏出迎,吴安中略显拘束的行礼,贾琏一把抓住他的手臂,引入内堂落座。

  “自姐夫病退后,某处境大不如前。迁延多年才得回京为官,如今为兵部武库清吏司郎中。”

  张庭恩病退后,贾琏与张家的联系一直没断,与吴安中的关系通过书信保持。

  但是总不能贾琏主动贴上去帮忙吧?昔日吴安中在户部任职时,已经提到从五品的员外郎。十年过去了,张庭恩中风都好的大半了,吴安中才升了一级。以他的底子,升官的速度确实是慢了点。要说这里面没有林如海的勾当,贾琏是绝对不信的。

  嗯,能理解,毕竟前首辅的人,可不得好好关照一下么?

  如今两人的差距巨大,吴安中还能登堂入室,不仅仅是因为张庭恩的关系,还有贾琏认可他这个故友。

  “说起来有趣,此番回京在吏部文选司候选,本以为还要等一阵子,不器兄前脚出任首辅,后脚文选司便通过了选官。”

  吴安中这么一说,贾琏便明白了,这是文选司的郎中在赌一把吴安中能在贾琏面前说上话。

  “武库可是个肥缺。”贾琏笑着调侃一句,吴安中苦笑摇头道:“确实出乎预料,今日正式上任,库房那边的账目还在办交接。”

  贾琏听懂了,冷笑道:“怎么,还要让你帮忙擦屁股?”

  吴安中面露苦涩道:“不器兄说的太难听了,这年月走哪做官,不都是继任者要为前任遮掩一二呢?”

  贾琏听懂了他的意思,笑道:“大可不必,你只管去查账,出了事情我顶着。兵部的烂事太多,当初逼着我另起炉灶,这笔账一直没算过。”

  所谓的另起炉灶,就是当初在广州编练新军之时,兵部那边屡屡为难,贾琏直接找承辉帝,以新式军队编练的名义,成立了南洋新军。后来更是直接将关系挂在南洋总理衙门的名下,只是在兵部那边挂个名,实际不受兵部控制。

  这也是贾琏和岳齐最初矛盾的根源,岳齐是希望所有军队都控制在兵部。

  这么多年了,岳齐在内阁地位一直没动,兵部上下经营多年,属于铁打的基本盘。

  贾琏早就想收拾岳齐,顺便整顿一下军方。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现在身为首辅,赶上吴安中送来的突破口,自然要抓住。

  吴安中听了大喜过望,别说什么旧日情分,没有现实利益的纠缠,他心里真不稳。

  “不器兄放心,这次绝不让武库那边轻易过关。”

  贾琏听了很高兴,设宴款待吴安中,又留宿一夜,次日亲自送出门。

  吴安中如何折腾武库,贾琏并不着急看见结果,这笔烂账肯定有的折腾,需要慢慢的酝酿。

  现在更迫切的事情,还是来一个人口普查。此事也不能着急,需要先拿别简单的普查铺垫一下。

  贾琏最终决定,从工业普查入手。因为这个领域贾琏的势力庞大,充分掌握了话语权。

  作为内阁首辅,从来都不是一个勤快人的贾琏,日常的迟到了。

  内阁其他成员对此毫无微词,首辅大人为国为民,殚精竭虑,迟到一点怎么了?

  主要现在的内阁情况比较特殊,首先是贾琏的人多,岳齐一个人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的状态。

  关键是贾琏放权比较彻底,一副没有大事别来烦我的姿态。日常政务除了吏部,其他部门贾琏不带多看一眼的。

  这样的首辅谁不喜欢?都是阁臣,谁都不喜欢别人对自己的业务指手画脚。

  贾琏的懒政也传到了李元的耳朵里,别人怎么说闲话,李元是不信的。

  胡敏亲自去内阁请贾琏面君,见面后李元很干脆的问:“先生最近在谋划什么?所以才传出先生懒政的谣传。”

  贾琏笑道:“还是陛下知臣,此前提过要搞一次全面的摸底普查,微臣计划先进行工商业普查,培养一批专业的干活队伍出来,然后进行人口普查以及土地普查。事情还在准备阶段,没想到陛下已经猜到了。”

  李元其实没猜到,但贾琏这么说,他就领了:“先生是能带领国家革新的大才,寻常的庸才自然无法理解。”

  心里对土地兼并一事念念不忘的李元,对于贾琏的构想很是满意。如果不能杜绝土地兼并,那就设法降低土地兼并带来的影响。

  “统计的数据可以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烽火台,一旦发现数据降低了,就能说明出问题了。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停滞,否则就会陷入内部的存量竞争。从历史上看,土地兼并严重,底层百姓承受不起任何风险,如同一大柴火堆,一点火星子就能烧起来。这也是微臣主张对外扩张和发展工业的初衷。两者都能吸纳大量的劳动力,有固定收入不至于饿死,有一口吃的百姓就不会造反。朝廷应该在各级衙门设统计单位,监督当地的经济情况,天灾人祸,尤其是粮食价格的变动,但凡有人想要囤积居奇,朝廷就要雷霆出手打击奸商。”

  贾琏说了一通之后,李元大为赞许,连连点头。

  “以前的统计局还是过于弱小,可以借此机会进行扩大,管理上直属内阁,增强独立性,要成为陛下监督官员的另一个助力。”

  听到贾琏这番话,李元突然问一句:“龙禁尉如何?”

  “龙禁尉是陛下的眼睛,自然是很重要的。只不过龙禁尉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今后要强制加强文化学习。”

  对于贾琏的回答,李元还是很满意的,首辅大人看问题的角度确实比较正确,不像某些文臣,动不动就说龙禁尉如何如何。

  “先生回去之后,着人拟一份章程上来,朕看了再说。”李元也没有立刻答应的意思,而是缓一缓。

  贾琏自然没有再说这个,告辞出来。

  回到内阁,贾琏亲自起草方案。成为首辅之后,还是第一次亲自动手干活啊,为这个国家真是尽心尽力。

  有一点贾琏很不满意,最好用的副官范平,如今去了神机营,出任四品协统。贾琏还多少有点不习惯了。

  花了三天的时间,借鉴了一下现代审计制度,贾琏拿出了一个方案,没让身边的办事人员誊抄,而是带回家。

  晚上去了黛玉处,拿出草案给黛玉道:“妹妹辛苦一下,誊抄一份。”

  黛玉接过仔细看完后,内心大受震撼,聪慧如她立刻意识到,贾琏此举一定另有深意。

  “琏哥这是要为清田准备么?”黛玉本就喜欢贾琏这种放眼天下的气概,认知中男人就是要做大事的。所以,看了草案当时就湿了。

  “不着急,不能天下皆纳税,清田的意义不大。”贾琏随口答一句,黛玉立刻就扑上来,没防备的贾琏被坐在凳子上。

  惊讶的贾琏问:“怎么了这是?”黛玉眼波流转道:“能给琏哥誊抄文稿,实在是太幸福了。”

  贾琏这才反应过来,黛玉这是参与感比较深,反馈在身体上了。

  都这样了还抄个屁啊,贾琏双手一抱,双腿使劲站起来道:“料妹妹也无心誊抄了,好好歇息,明日再抄不迟。”

  次日贾琏上班又迟到了,好在也没啥等着他要处理的大事,内阁里日常转一圈之后,准备回到办公室看报纸和各地送来的要闻简报。

  首辅办公室主事进来,送来了一叠吏部的报告。内容是年初吏部选官名单以及简历。

  贾琏微微点头,表示放下即可。主事出去后,贾琏继续看报纸和简报,午饭将至时才停下。看了一眼面前吏部送来的材料后,随意抽出最底下三份简历,看都不带看一眼的,叫了办公室主事进来:“这三份打回去重新安排,其他的用印通过。”

  主事面无表情,心里骂的可脏了,这都快吃午饭了,首辅交代任务要加班啊。

  好在贾琏又补一句:“先去吃午饭,下午你再过来办!”

  印可是代表首辅权利的,自然不可能脱离贾琏的视线之外。日常下班后,贾琏都是要收好上锁的,带回家里去的。

  午饭是常随张柱子送进来的,多次让他下部队,柱子都拒绝了,表示就呆在身边挺好。

  贾琏也只好随他去吧,简单的用了午饭,端起茶杯不紧不慢的喝茶。

  中午睡一觉,醒来后发现办公室主事已经在等着。

  贾琏匆忙的梳洗后,让柱子取来首辅印,主事当着面一一用印后,告辞出去。

  吏部尚书这边接到贾琏打回来的三份简历后,顿时面色如土。当初就是故意放在最下面,免得被首辅注意到,没想到都被找出来了。

  三个关系户啊,没少收钱,这下如何交代?

  交代身边亲随出去办事,吏部尚书心怀忐忑一个下午,提前半个时辰下班,回家更衣后立刻出门去了一处私房菜。

  这地方与其说是一家私房菜馆,不如说是一个综合性的经营平台。

  女老板是尚书当人养的外室,这提供的花样很多,吃喝玩乐都有,并且不对外开放,只接待熟人。

  尚书大人今天要宴请的客人先到了一步,正是首辅办公室主事洪达生。

  后院一处僻静的小院子内,门关上后,两人对坐。尚书大人对面前的酒菜不带多看一眼的,立刻问:“怎么回事?”

  洪达生摇摇头:“不知道!整个上午,首辅都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午饭前才叫我进去。”

  尚书大人听了低吟不语,好久才低声道:“明日本官再送一批没问题的卷宗,看看首辅大人如何处置再说。”

  这次轮到洪达生沉默了很久才摇头:“等几日再送。哎,谁能想到新首辅的确定陛下拖这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