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断刃天涯
正在书房里收拾资料,准备写一本回忆录的林如海,回想着过往的一切,思绪万千之际,丫鬟挑帘子进来。
“老爷,姑奶奶回来了!”
林如海听了一阵恍惚,随着政-治上的观点分歧出现,林、贾翁婿之间的关系也渐渐的淡了。
这就导致黛玉也很少回家,即便都在京城,也就是每年的新年、端午、中秋三节,各自回来呆上一日。
贾琏这个女婿更是疏远,除了新年来一趟,端午和中秋并不登门。
翁婿之间的矛盾点也很明确,贾琏主张限制士绅,打击兼并,朝廷的权利向下渗透。
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京城里还是在地方上,只要涉及到地主士绅,下手格外的狠毒。
但凡士绅落到他手里,发现了命案,难逃一死。
这就是林如海无法理解的地方,这天下说是皇帝的,本质上还是士绅们的。
因为真正掌握基层力量的还是士绅,全国那么多县,哪个县令敢说自己能名符其实的?
被地主士绅架空才是常态!
但是贾琏不管,他只要下去,一定会带着军队,似乎在盼着地主们造反。
说起来也只能怪地主们倒霉,只要是需要贾琏出手的事情,往往都小不了,没有军队跟着,很难办成。
其他的大臣为何做事风格不一样呢?原因林如海心里清楚,因为这些大臣们都是地主家庭出身。
即便是贾家,那也是大地主,在郊外有一个数千亩的农庄,在关外直接有一片封地,这还没算上以前贾家在管关外的大农庄呢。
林如海想不明白,贾琏为何非要针对地主,明明大家是一伙的。
就在林如海想破头也没想明白的时候,书房帘子打开,黛玉进来,眼睛已经很灵活的看着亲爹。
“女儿给父亲磕头了!”黛玉说着要跪下,林如海忙不迭的起身扶着,一时间老泪纵横:“别,免了!”
父女二人的感情真挚且深厚,这点是骗不了自己的。
黛玉扶着林如海坐下,站在一旁陪着说话,似乎又回到了昔日,趴在父亲背上撒娇的时光。
“不器怎么没一起来,是看不上老夫这个退休的老吏么?”林如海不禁酸溜溜的发话。
黛玉低声道:“哪能啊,夫君对父亲还是很敬重的,这不是贾府的老太君快不行了么?躺着都三天了!迷迷糊糊的,偶尔清醒一下。”
林如海听了瞬间表情一肃:“哎,怎么不早说,我和你母亲回去看看老人家。”
黛玉道:“想说来着,夫君拦着,说来了也帮不上忙,指望老太君能好转再通知一声。”
正说着呢,贾敏进来,声音颤抖道:“母亲这次看来是熬不过去了?”
黛玉回头,艰难的点点头。
贾敏身子一晃,多亏丫鬟扶着才站住,哭腔道:“那还等着干啥?赶紧备车!”
第677章 李元的犹豫
贾母享受了一辈子的荣华富贵,顺顺当当的走了。
临走前撑着见到了贾敏和黛玉,可见她是真爱女儿和外孙女。
贾赦还在给贾母守灵时,便拉着贾琏到一旁说话:“你祖母走了,大房也该归位了。”
贾琏看着他叹息一声道:“此事需二房主动说,免得外人听了说父亲失了兄友弟恭之道。”
可能是因为长期闲散的缘故,又或许是年龄大的缘故,贾赦真的不行。
贾琏之所以没有生气,无非就是看着贾赦这么多年一直憋着这口气也就算了,给他留足了脸面。
贾赦对贾琏倒是言听计从,说的难听点有点怕贾琏。
“就按照你说的办,真是的,我的要求一点都不过分。”贾赦絮絮叨叨的去了,继续守灵。
贾琏作为长孙,自然是要请假在家守灵的,头七肯定是要受够的。
出于对母亲的感情,贾政提出要守足七七四十九的孝期,对此当着林如海的面,贾赦也没反对,贾琏就更无所谓了。
虽然皇帝没有明确谁接任首辅,但是林如海退休了,李清很自然的暂代首辅之事,等到皇帝正式下职确认。
李元没有第一时间下旨明确李清接任首辅,对此李清自然是暗暗叫苦不迭,暗道事情不妙。
这充分说明了皇帝对李清不满意,所以在犹豫中。
贾母的丧事办的及其盛大,宫里的太后和皇帝李元,都派人来传旨,给足了哀荣。
贾琏老老实实的守孝过了头七,不待他回去上班,李元派人宣他连夜进宫。
君臣对面,贾琏见礼后,李元迫不及待道:“朕观李如水御下以宽,颇得官员之心,以其为首辅,朝政平稳过渡自然是不难的。”
说完之后,李元目光炯炯的看着对面,贾琏微微一笑道:“陛下在为难什么?”
李元正色道:“直隶以及京师周边自耕农不足三成,京师尚且如此,何况天下乎。今京师冬无饿殍,有去年风调雨顺的缘故,更多的还是官营企业以及各项工程用工,吸纳多数百姓做工,百姓有干活的地方,不至于流离失所,冻毙于道。朕以为,此非长久之道,打击土地兼并刻不容缓。李如水为首辅,恐不能如朕所愿。”
贾琏知道李元的意思,但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沉默了很久才道:“陛下,臣需要时间好好想想。”
李元明白此事的难度,所谓的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其实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朝廷确实能把钱收上来,但基层的地主和官员,不会乖乖的出让利益,只会更加疯狂的搜刮民间。
这个国家的构成就已经决定了,打击土地兼并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根本做不到。因为所有的官员,都是出身地主,贾琏太罕见了。
即便那些依附贾琏的官员,他们帮着打击地主士绅,目的也是为了打击政敌,取而代之罢了。
贾琏当初的做法,快速的发展工业,能做到的也仅仅是不落后于世界列强,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个国家的一切。
像印度那样没有一次轰轰隆隆的社会革-命,农耕大国是很难解决根本问题的,最多比印度独立后强一点。
还有就是皇权的缘故,现任皇帝要打击兼并,推进改革,下一任皇帝呢,还能确保他沿着这个路线继续走下去么?
李元不免有些失望,他是多希望贾琏拍着胸膛表示,【此事交给臣来办】,如此,李元能立刻决定,贾琏为首辅。
“先生回去吧,这些天居家守孝,朕把先生叫来,未免不近人情了。先生勿怪!”
贾琏正色道:“陛下如此说,臣不敢当。为人臣者,为君分忧乃是本分。”
回到家里贾琏躲在书房里苦思冥想没有办法,除非把所有地主打倒,土地收归国有才能做到避免土地兼并。
但这样做可能天下的官员都不会答应,没有足够的官员执行政策,就是一句空话。
李元决心要打击兼并的想法是好的,他也看到了问题的要害。关键是皇帝就是最大的地主,打击兼并要不要顺手造个反?
总而言之,贾琏的观点是慢慢来,急不得。通过扶持资本来对付地主,时候到了,自然会量变引起质变。
贾琏相信,地主老财手里那点钱,肯定忍不住要投入到更挣钱的工业之中。
思考了很久,贾琏半夜才睡,次日去灵堂给贾母上了香,贾琏便进宫求见。
李元立刻召见,贾琏便将想好的内容告知,并强调:“昔日先帝欲行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之策,中道停滞,臣初不解。后再思之,不外天下官员,皆出士绅……。”
贾琏说完之后,李元微微颔首,叹息道:“父皇所率之深,朕不如也。”
贾琏这才提出两点,政策上扶持工商业的同时,加大移民力度,充分利用天灾的机会,朝廷出手,强制移民。还有法律上一定要明确,朝廷开发的工程,征地之时地主必须服从,否则严惩不贷。这一条就是利用集权的优势了,不能搞的像印度那样,最大的民主国家,修条路能修十几年还没啥动静。在全世界面前出了大丑。
任何一个国家想要进入工业化,集权都是必须的,否则各种见效慢的重工业,指望资本家和地主那就是笑话。
所以,必须坚定不移的坚持官营企业为主的国家工业主导模式,事关国家战略的产业,绝对不能落入私人手里。
这一条,也要明确的写入法律之中。
民间的资本想要从中获利,只能通过参与股市达到目的。
李元是看不透贾琏的阴险本质的,更看不到如此一个诡异的政策,未来的周帝国会发展成啥样子。
李元能做的就是借鉴此前的成功经验,遇见天灾,把灾民弄走,缓解人地矛盾。
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只是如此一来,李如水为首辅,恐于先生不利。”李元倒是很厚道的提醒一句。
贾琏笑道:“有陛下在,臣何虑之有呢。再者,臣还是愿意做一些实事。再者,无论如何朝局稳定,才是第一要务。”
不是贾琏不想做首辅,而是根本不要着急做首辅。
做了首辅,权力固然大了,但也意味着要被困在京城。
想要发展,必须要有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稳定就很重要了。
李元送走贾琏后,心里有了主张。既然不着急打击土地兼并,那么李清做首辅倒是最稳当的。
如今别说天下的士绅,即便是朝廷内外的诸多官员,都很担心贾琏做了首辅,会开启针对天下士绅的政策。
李清奉旨而来,见礼之后,惴惴不安的站在对面。
李元直接问他:“卿以为,吏治如何?”
李清心头狠狠一颤,好久才稳住心神,平稳呼吸后低声道:“人皆有私,官亦然也。故而吏治所求者有三,一曰倡廉,一曰勤政,三曰监督。”
李元听了微微点头道:“爱卿仔细说来。”
“倡廉者,顾名思义,廉生公,公生威。故而朝廷倡导之。勤政者,朝廷有法度,官员优胜劣汰。监督者,御史弹劾以微末之事为耻,以打击贪腐为荣。多管齐下,方能有所成效。”
这番话有点萧规曹随的意思了,当初林如海上台之初就是这么干的,不能打击兼并,那便整顿吏治,提高效率,打击一小部分贪腐,以儆效尤。
李元听他毫无新意之说,冷冷的看着李清,心里很不情愿让他出任首辅。因为李元知道,李清要是做了首辅,所谓的整顿吏治,多半是打击政敌。毕竟天下官员无不贪者,打击政敌可谓一箭双雕,对上对下都能说的过去。
实在是成见太深了,李元看着李清,原本觉得他继任首辅还不错的想法,居然消失了。
“卿且去吧。”李元摆摆手,示意李清下去。
李元其实是个还算果断的人,但是首辅的位子太过重要,所以才如此的犹豫。
贾琏没有争夺之心,这让李元不免心里有点失望。在他心目中,贾琏才是最合适的人选。
李元这一犹豫呢,事情就这么拖下来了。
这一拖就要过年了,李元也没心思去想这个,先安心的过个年吧。
同样是要过年的新华府,李亨的心情却不错。过去的一年内,因为下面的人比较配合,李亨的想法得到了基本执行。
三个府的殖民地又大了一圈,人口接近六百万,更喜人的是通过连打带拉的手段,本地的土著不断的选择依附他这个新华王。
得到华人支持的土著,多数成功的定居一地,在北美洲的中部地区,汇聚了大大小小的部落上百个,人口近百万,横跨现代社会的多个州。
学会种地的土著定居下来后,自然就不会再选择迁徙。以前是没有办法,现在有点离不开华人了。
吃的自己种地能满足,穿的可以自己种棉花,拿去换华人的布匹。农具也由华人提供,最受土著欢迎的酒水,华人也愿意教他们酿酒。
之所以李亨能这么做,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贾琏既定的政策,一个是殖民地这边真的派人横跨大陆,去到了白人的殖民地,充分了解了双方的人口差距,实力差距。不能把安全的希望寄托在白人的不团结之上,吸纳土著是增加自身实力最快的办法。
至于土著会不会反噬,谁都没有把握。不过通过此前的观察,李亨为首的新华府官员们,判断双方有深仇大恨,不是那么好和解的。
白人夺走了最适合居住的地区,对于土著而言,生存空间被挤压的很小了。再不反抗就要灭亡了。
土著也不傻的,也是知道好歹的。
当然了,不是没有土著看明白了,两边都是殖民者,客观上都挤压了土著的生存空间。
现在李亨最大的难题还是平远府的人口来源驳杂,大量的墨西哥因为动乱,选择了北上投靠。
贪图人口的李亨,不管不顾的先吸纳下来,也导致了平远府的治安问题。
新年之后,李亨与众人商议后,明确立国,名曰:新华。
从法理上,李亨这个新华王名正言顺,新金山和开远府都没有反对的理由。
建国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向本土的皇帝上奏,再次确定了新华国乃周帝国的藩国,并派使者回京,上贡了一吨黄金为贡品。
当然这不是白白上贡的,李亨提了很多要求,其中强调了需要大批合格的工匠。
其次李亨首次宣布了,士农工商四民平等,以及优待军人的国策。
从这些政策看,李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想尽办法争取所有人的支持。
新华国也设六部,定都平远府,并整编各府护卫军,统一番号为新华第一、二、三军。
不能不说李亨还是很高明的,没有搞强制收权那一套,而是采取了先确定大义名分的策略。
究其目的,还是要一点一点的蚕食新金山和开远府的权利,尽管现在属于事实割据的局面。
掌握了大义名分之后的李亨,至少在移民分配的问题上,占得了一定程度权利。
不再像以前那样,薛家兄弟可以不用通报,直接分配移民。而且在必要的时候,李元还能调动两个府的军队。
就算是停掉不听宣,你的兵也要来,而不是刚来那会,根本调不动。
当然了,李亨也看出来了,下面的人还是愿意配合的,只要李亨不过分。
京城,拖了一个正月的李元,终于下决心确定首辅的人选。
上一篇:神话红楼:从箭术开始修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