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499章

作者:断刃天涯

  土军的意外之喜来自黑海舰队,从周帝国采购的新锐战舰,凭借射程优势与沙俄海军的交战中,取得了一次不大不小的胜利,挫败了沙俄封锁达达尼尔海峡的企图。1807年,反法同盟接替,双方停战。

  利用停战间隙,双方都明白停战是暂时的,下一次战争很快就要来到,必须尽快的做好备战工作。

第673章 增速加快

  沙俄方面意外的没有获胜,战后总结发现,巴尔干方向奥斯曼帝国迎战的两个近卫军,凭借装备了大量的线膛枪,在野战中很难用同样的兵力抵挡的住。往往需要两倍甚至三倍的兵力,才能挡住对手凶猛的火力。随后就是勇猛的哥萨克骑兵,在过往战绩中对阵土耳其骑兵可谓战无不胜,这次却丝毫没占到便宜。大量装备左轮手枪的土耳其的骑兵不但顶住了对手的冲击,还给哥萨克骑兵造成了重大伤亡。

  这个发现让沙俄军方多个高级将领深感不安,接连上书沙皇,要求采购新式的线膛步枪。

  该要求引起沙皇重视,并向英国方面转达了对于新装备的迫切需求。选择英国自然是因为科技发达,是唯一可能的供应商。

  英国方面表示无能为力,无法做到线膛步枪和左轮手枪的量产。左轮手枪的原理都懂,就是造不出火帽。线膛步枪的原理也不难,可惜暂时还没解决膛线的机械生产工艺。

  实际上英法两国都在想法子解决这个工艺问题,奈何双方都找不到解决方式,只能继续扛着滑膛枪对喷。

  欧洲的战争无疑对周帝国有利,不可忽视的是,在长期的战争中,欧洲军事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推动了新式武器的研发速度。

  几乎所有的新科技,都是因为战争而催生。

  所以,周帝国不能故步自封,也需要战争来检验武器装备,推动武器发展的进步。

  这就要找对手了,目前最好的对手在法国。

  在最近一次内阁会议上,贾琏阐述了以上观点,最后表述:“放眼世界,唯一能对华夏构成威胁的便是欧洲,为此有必要组织一支常态化的军事观察团,对欧洲军事水平进行长期的观察。建议历届军校毕业生轮流去欧洲观察战争形态的变化,达到知己知彼的目的。”

  这个建议从贾琏的口中出来,让岳齐感到极为刺耳,我才是分管兵部的内阁大臣,你这是越俎代庖。

  事实上自从贾琏入阁后,岳齐的存在感越发的不明显。原因也很简单,军事问题李元更相信贾琏的判断。加之迟迟没能搞出一个令李元满意的军改方案,岳齐的地位动摇是正常的演变。

  只能说,在南洋见识过贾琏指挥作战的李元,对于岳齐明显落后的军队建设的想法,无法满意。

  同样是新军,部署在婆罗洲和爪哇的南洋新军第一、二镇,能够积极主动的要求更换新式后装步枪,甚至说服了南洋官府出钱。

  部署在京城的新军四个镇呢,现阶段也就神机镇装备了前装的火帽枪,还是实验性质的。其他三镇因为兵部的反对,迟迟没有换装。

  兵部反对的原因也很简单,新式装备太贵了,周边没有能够产生威胁的对手,换装毫无必要。

  不能说兵部做的有问题,毕竟世界就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没有外部威胁的时候,内部是没有动力花钱烧军费的。

  这也是孟子说的,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最关键的一点还是中原帝国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打人的那个,很少被打。

  没有被打过的人是很难产生火力不足恐惧症的。

  “此事,还是由兵部主导为好,鸿胪寺协助即可。”岳齐不得不出来争夺一下主导权,免得回头被下属们私下骂难听的。

  李元笑着看看贾琏问:“贾卿意下如何?”

  贾琏笑道:“岳相所言极是,微臣以为,应提高规格现实显示朝廷的重视。”

  李元笑着点头,以示明白,转头问岳齐:“岳卿可有计划?”

  岳齐道:“微臣需要与兵部商议一番,再行上奏。”

  李元点头:“三日时间可能拿出计划?”

  这就是李元的风格了,事情答应了,就要给出一个时间来,别总是拖着。

  具体到其他政务也一样,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做不到问责。

  李元利用考成法给整个周帝国的官员上了弦,根源还是在于他在南洋主政期间,发现基层官府的工作量其实真不大。下面的官员,每天还能下班后喝点酒,飘个昌。那时候他是戴罪之臣,所以只能冷眼旁观,现在他是皇帝了,自然要挑臣子的毛病。

  岳齐没得选,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李元问了一圈,没有别的事情要汇报之后,干脆的宣布散会。

  兵部这次动作很快,因为此前有过派遣观察团的文件存档,放出来进行一些调整后,把一次性的观察团变成常驻观察团即可。

  次日岳齐便拿着兵部加班赶出来的计划进宫,这次李元深感满意,觉得岳齐还是一个合格的内阁大臣。

  按照兵部的计划,每年派遣五十人前往欧洲,加入军事观察团,每一期人员都要呆满两年时间才可回国。

  李元口头要求兵部确保每个从欧洲回来的军官都能官升一级,表现优异者可升两级。

  考察团不能只有低级军官,还要有参将一级的军官。

  计划批准后,兵部开始实施,抽调人员,集中起来学习一年的语言,合格者才有机会加入观察团。

  李元头一次出宫见军方的人员,就是看望了正在学习的观察团,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朝野上下面对此报纸上的新闻,对于皇帝可能存在的穷兵黩武的可能深感担忧。

  只能说这种担忧的另一面是新兴的工业资本,随着市场的饱和,各家企业迫切的需要新的大订单来满足进一步发展的需求。

  由此催生了两个方向的推动,一个是加大对新华殖民地的产能输出,一个是军队换装的采购订单。

  前者是民间自发的推动,尤其是获悉新金山的存在后,江南民间资本不乏冒险者,主动的带上设备前往新华殖民地建厂,这批敢于冒险的资本背后,自然是有推动的力量,也有一些在大家族失去发展空间后被迫的选择。

  民间自发移民的举动,给关外的东平府带来了大量的木材订单,推动了江南造船业的飞速发展。

  乾正五年,除了李元个人为了表达兄弟情谊,不是很情愿的强制移民一万余之外,还有民间自发移民的三万多人,移民的大头还是薛家的船队,从乾正四年的二百多艘船抵达,发展到三百多艘,带去了近十万人口。奴隶贩子们看到了商机,从世界各地搜刮肤色为白的女性,贩卖到新华殖民地,换取黄金和白银后,走西班牙人的航线到马尼拉和爪哇,购入茶叶等欧洲紧俏的物资回欧洲,形成了一条环球贸易航线。

  因为新的环球贸易航线中的东方货物利润巨大,更多的海上冒险者加入其中。加速了新华殖民地移民的增速。

  乾正五年,新华殖民地人口突破三十万(含一部分土著),乾正六年,人口突破百万。

  新华殖民地以开远府、新华府(新金山)、平远(洛杉矶)三个城市为核心,出现了一批新的工业区,大大的降低了从国内运输物资的需求,反过来加速了移民的增速。乾正七年底,新华殖民地统计三府人口,算上大量的新生混血儿,人口突破二百万。

  通过物资交换的方式,北美土著不得不继续往西或者往南迁徙(主要是打不过)。

  乾正七年(1809年),美国方面的西进运动,遭遇了大规模的土著的反击,中部地区爆发了数百起西进移民遭遇土著屠杀的惨案。

  后知后觉的美国政府才发现,不知从何而起,土著在中部大量的存在,形成了南北走向数百公里的屏障,阻断了西进的势头。

  最要命的不是没有人冒险往西去,而是冒险西进的欧洲移民真的打不过土著。

  1803年,从拿破仑手里购买了路易斯安那之后,美国政府趁着欧洲的乱战,生出觊觎西班牙人的佛罗里达,对于民间自发的西进,官方推动兴趣不大。要说西进的高峰期,还是杰克逊1830年的《印第安人移民法》。

  美国政府方面通过各种渠道的信息,确定了周帝国也在大肆的移民北美西海岸,出于官方对周帝国的畏惧,反而坚定了先打西班牙的决心。

  1810年,美国出兵夺取弗洛里达。

  同一年,新华殖民地人口接近四百万,并且向南北两个方向快速发展的同时,向西推进了五十公里,受限于沙漠的阻隔而放缓脚步。

  同一年,海地独立,南美独立运动进入快速发展期。

  动乱导致大量的南美地区的人口逃离,他们一部分选择逃往美国,一部分则选择逃往墨西哥,随后又逃往新华殖民地。

  因为到处都在动乱,新华殖民地的治安急剧下滑,多处新建的殖民点遭到频繁的袭击,甚至有数个殖民点被攻破。

  李元闻讯之后,立刻召集新华殖民地各府的长官开会,商议此事。

  商议的结果是三个府各自成立一支高机动性的地方军队,装备则由各府自行向国内采购。

  新华殖民地地广人稀的特点,导致了三个大城市有很高的独立性,其中开远府为薛家的老巢,新金山则由贾氏代理人薛、彭二人代管,李元建有被架空的危险,则将嫡系转至平远府发展。名义上的新华王李亨,王府在新金山,势力范围却只能龟缩在新拓展的开远府(洛杉矶)。

  人类大致都是差不多的,别看国内是高度集权的体制,到了新华殖民地,又形成了名义上的一统,实际上的高度自治。

  三个府的人口自然是新华府为首,二百多万,其他二府则为一百万出头。

  总体上的移民政策,倒是比较接近的,都是对待土著采取友好的贸易方式相处,能买下土地就买,买不下再想别的招,不到玩不动不对土著动武。这种方式在初期确实效果显著,进入乾正八年后,变得有点难了。部分土著也变了,不再轻易的出让土地。

  好在这个阶段,新华殖民地也进入了一发向外发展的减速期,双方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相比之下,土著真正的敌人,还是来自东边的美国人,他们更不讲理,更喜欢用枪说话。

  被夹在两块殖民地之间的土著,还处在一个多部落状态,相互之间也有战争爆发。

  总之突出了一个乱字。

  最支持殖民的内阁大臣贾琏,不用殖民地主动采购,每年都将最新式的武器运往新华殖民地。

  开远府的薛蝌,自领新华王下属的开远知府,乾正八年秋天,一支五十艘武装商船抵达港口,运来的不仅仅是移民,还有一万支新式单发后装步枪,一万支金属弹壳的左轮,以及五十门新式火炮。

  有了这批武器,开远府成立了自己的职业军队,人数五千人的骑兵旅,主要作战任务还是扫荡边缘地带,保护殖民点,打击袭击殖民点的土著。

  相比之下,新华府的职业军队成立的更早,新华府更早的获得了国内的新式装备,职业军队从最初的三千骑兵,发展到含炮兵在内的八千骑兵。

  发展最慢的是平远府,一直没有职业军队,都是以民兵的形式存在。

  所以,李亨才着急,毕竟那是他在殖民地的基本盘。

  在李亨的要求下,新华府拿出了一部分新式武器,帮助开远府成立了一支三千人的职业军队。这支军队的主要对手并非土著,而是从墨西哥方向来的亡命之徒。新成立的开远骑兵旅,很快就遭遇了多支墨西哥匪帮。发生了大大小小的战斗上百次。

  在新式步枪面前,还拿着滑膛枪的墨西哥匪帮,遭到了毁灭式的打击。

  华夏把烽火传信的天赋带到了北美,在各个殖民点建了烽火台,一旦遭遇袭击,立刻白天放狼烟,夜晚点烽火。

  部署在边缘地带的骑兵旅立刻出击,成功的包围了多支墨西哥匪帮,并予以歼灭。

  墨西哥方向的战斗更为激烈一些,相比之下,东部和北部地区与土著的战斗,则相对的要轻松一些。

  开远府的骑兵在灭掉了一个敢于袭击殖民点,人数多达三千人的部落之后,土著部落意识到了这些金色皮肤的人并非只会讲道理,开启了向东的迁徙,主动的拉开与这些人的距离。当然了,贸易还是要保持的,土著已经离不开这些买卖人的美酒。

第674章 金色人种

  开远府,秋收即将来临,地里麦子正在迎来丰收的时候。

  开远府护卫军士兵朱老三正在沟渠边刷战马,不远处的一排木制独门小院里,从琉球带来的媳妇背着孩子正在准备行囊。

  和大多数护卫军士兵一样,朱老三从军事训练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职业军人。

  这份职业的缺点是经常不着家,每年只有三个月的假期。优点是免除一切税收和徭役,婆娘也不用下地干活,可以进官营的劳动服务公司干活。

  当兵的薪水不高,每个月只有十块银元,但夫妻二人有二百亩永业田,官府负责组织人手帮忙耕种,每年拿三成的地租。

  作为最早一批抵达开远府的殖民,朱老三对这个地方的感情还凑合,内心深处更多的是想念故乡,一个叫凤阳府的地方。

  当初他跟着村里人一起出门唱戏要饭,发现有人招募移民,作为家中的老大,朱老三决定把自己卖了五十银元,让弟弟带回家去。

  朱老三幼年时期,最大的愿望就是家里人能吃饱饭。可惜,凤阳这地方太邪性,十年倒有九年荒。最近十年其实好了很多,但他们家是佃农,给地主种地是改变不了命运的,还不如出海移民搏一下。

  朱老三是绝对不会承认,实在受不了五十银元安家费的勾引才卖了自己的。

  是的,朱老三一开始觉得就是卖身,等他跟着人贩子一起的时候才发现,好像不是那么一回事。

  首先是能吃饱,窝窝头管够的那种。被送到登州的时候,伙食水平又提高了,每顿能吃上鱼肉,被送到琉球的时候,被集中起来训练了半年。这半年里,朱老三穿上了所谓的制服,冬天有了一件像样的棉衣、棉鞋和一双手套。

  训练很辛苦,但是朱老三咬牙坚持下来了,在一队百人中综合成绩第一名。

  登船渡海之前,队官塞给他一个日本娘们,告诉他,这是发给你的媳妇,好好看着,别叫人拐跑了。

  日本媳妇哪都好,就是说话鸡同鸭讲,多亏有个媳妇,不然这漫长的海上航行能把人逼疯咯。差不多八个月的时间,期间停靠了一处很冷的地方,最后来到了新家。日本媳妇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中文。

  希望是很玄妙的东西,从最初卖身的拼死一搏,到现在有一个宅院,一个媳妇,一个儿子,朱老三斗志满满,决心要为儿子打出一个未来。

  战马的眉心有一簇灰色的毛,所以也叫“灰猫”,这匹马高大健硕,完全不像老家能见到的那种蒙古马。

  灰猫边上还有一匹驮马,一人双马是护卫军士兵的标配。

  牵着刷好的马,回到马厩里,倒上专门喂马的精料,打上四个鸡蛋搅拌一番撒一把精盐后,才算结束了伺候马的工作。

  日本婆娘叫惠子,缺点是个头比较矮,身高有一米八的朱老三,牵着媳妇出门像牵着女儿,就很羞耻。

  行囊已经收拾好了,勤快的媳妇惠子在厨房里烙饼,这是她在服务公司里学会的技能。

  摸到背包里有一卷硬硬的东西,朱老三微微的叹息一声,没有点破。

  乾式步枪从墙上摘下来拆开,用枪油和抹布仔细的擦拭每一个零件,队官说战场上枪是士兵的命。

  擦好步枪后,朱老三摘下腰间的左轮进行擦拭,这枪哪哪都好,就是子弹少,每个人只配三十发,日常训练打完了要搜集弹壳交回去。

  脸上总是带着笑容的惠子,出来招呼朱老三吃饭,正压牙牙学语的儿子对着朱老三哇哇大叫。惹的朱老三一阵憨厚的笑。

  饭菜很简单,一大盆炖野牛肉铁锅乱炖,一盘清炒小白菜,一碗豆瓣酱,一篓子馒头。

  这次回来只待了十天,算是短假期,家里能做的事情,朱老三都抢时间做完了。

  天色黯淡,朱老三抱着儿子出门转悠,惠子在家里收拾完毕,抓紧洗干净。每次假期开始和临近结束的夜晚,惠子都担心自己壮硕的男人被揉碎了。那种死去活来的感觉,这次不知道要等多久,男人才放假。

  天还没亮,朱老三便摸黑起来,给马上了鞍,检查马蹄,挂上各种装备,牵马出厩时,抬头还能看见启明星。

  惠子无声的站在门口,目送男人出门才轻声道:“保重!一定要回来!”

  朱老三没有回头,轻轻夹一下马腹,灰猫收到指令,轻快的跑了起来,边上的驮马也跟着小跑。

  越来越多的马蹄声从四面八方汇聚,形成一条长龙,沿着道路往远处去。

  离开开远府之后,朱老三所在的骑兵队,往东边走了五天才进入一处不大的小镇。

  镇子内大约五百户人家,周边用木头修了围墙,还挖了两米多宽,一米多深的壕沟。

  这里已经是开远府的边缘,小镇是一个与土著贸易的窗口。隔三差五的有土著来进行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