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498章

作者:断刃天涯

  莫须有的底层逻辑,就在于你有没有造反的能力,而不是你有没有付出行动。

  江南士绅有钱有粮有人,从这个逻辑上讲,他们真的有造反的能力。

  但是从现实情况看,他们是最不可能造反的一群人。非但不可能造反,反而是最害怕造反的一群人。

  所以大家都笑了!不是笑贾琏说的话,而是笑江南士绅想的美。

  披着民意的外衣,本质还是为了利益。表面上道貌岸然,心里全是生意。

  “好了,铁路关乎朝廷安危,掌控权绝对不能落在民间之手。但是民意还是要兼顾,不能闹的太难看。贾卿啊,朕知道你一心为国,但做事要讲策略,不可动辄调兵。不好看,也不好听。”李元说话时,脸上带着一点嘲讽的笑容,自然不是针对贾琏去的。但你要说没有威胁的意思,那也太小看这位皇帝了。真当皇帝是大善人呢?

  那天李元说,【朕不忍心看江南父老难受,没事就拉帮结派的上万民书,还是把这些签名的士绅都送去新华殖民地吧。】发生这种事情呢,也不是不可能的。毕竟这是皇帝,首先考虑的永远都是皇权。对于那些一而再再而三挑衅皇权的行为,只要皇帝有能力,一定会镇压的。

  君不见,贾琏在江南大动干戈的时候,朝臣纷纷上奏弹劾,李元不是全都留中了么?

  皇帝不是傻子,知道贾琏做的事情有利于朝廷,有利于皇权。

  现在也一样,搞清楚铁路经营权归属的本质后,说话就没那么客气了。

  林如海内心不免长叹,这就很无奈了。左右已经尽力了,林如海也能交代的过去了。

  至于李元话里的调兵说,林如海也感受到了真切的威胁。毕竟是有先例的,皇权在必要的时候,吃人不吐骨头的!

  “微臣受教,微臣领旨。根据陛下的指示,微臣决定今后所有江南铁路建设都拿出三成股份交给江南地方购入,换取江南地方对于铁路建设的支持。丑话说在前面,拿了好处就要办事,别到时候修建铁路期间,有地方势力鼓动百姓阻拦,那就别怪铁路局采取强制措施。”

  贾琏说完了直接坐下,表面上看起来,贾琏让出了三成的股份,实际上这一招非常的毒辣。

  三成股份多不多,真的不少了。问题是江南资金雄厚,三成的股份根本不够分,内部肯定要斗起来的。再者贾琏拿到了大义名分,站在了道德制高点。到时候真的有地方百姓闹事,阻拦铁路建设,贾琏真的会出兵镇压。

  听到此刻的林如海和李清心里也松了一口气,无论如何事情没有走上极端,对于江南地方也算有个交代了。

  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吧。真的闹出事情,那也是以后的事情。

  具体到铁路修建的过程中会不会出事情,那是肯定会出事情的,都不用浪费精力去想。

  只不过呢,铁路局作为朝廷的衙门,讲道理的余地也是不多的。

  说句不好听的,朝廷愿意跟百姓讲道理就很难得了,要知足。否则一定会让你知道知道,什么叫王法如炉!

  李元听到此处,开口笑道:“贾卿所言大善,朕的意思,此案可作为一个案例,今后修建铁路,途径何处,都要拿出三成股份出来照顾地方。”

  此言一出,林如海立刻站出来:“陛下爱民之心拳拳,日月可鉴。臣等替天下万民拜谢陛下。”

  林如海作为首辅这么干了,其他人再不情愿,也要跟出来三呼万岁。

  此案作为一个成例,今后就算一条明确的案例了。

  贾琏嘴上不说,心里却很是不屑。别看江南修路,地方上很积极,换个地方修铁路呢?地方上还能积极么?

  举个例子,从西安到兰州的铁路,股票多半是不好卖的。从热河到库伦的铁路,股票也不好卖。以后还要修兰州到玉门关的铁路呢?更难卖!

  原因也很简单,地广人稀的,这类大工程又不能不修,民间资金难以募集,怎么办?只能是朝廷出钱咯。

  现阶段考虑到经济因素,修的路段都是首选人口密集地区。关外的铁路股票好卖,那是因为关外物产丰富。就移民而言,北方的百姓也首选关外。不就是因为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么?老百姓也不傻的,山东沿海失地百姓大量渡海出关,那都是有传帮带的。

  东平王的地界上,有一条明确的法规,移民开垦的土地,五十年内不得买卖。为啥呢?很简单,需要百姓种地,需要百姓缴税。什么人种地,什么人缴税,大家心里都很清楚,自耕农才是主力。非法买卖土地,不管明的暗的,一经发现官府有权利收归官有。

  说起来,这一条法令最早是在南洋推出的,还是贾琏建议李元推出的。

  现阶段的周帝国,还是以农耕为主,农耕最大的需求,就是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

  反观工业化的要求,则是把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贾琏一方面搞工业化,一方面又在移民的时候把百姓限制在土地上,看似是相悖的,实则有其必要性。

  底层的逻辑,就是搞工业,还是以官营为主。因为早期的工业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需要尽量的掌握在官方。

  民间的工业,多半是关系到民生的工业,对民间开放则问题不大。

  还有一点,因为工业化需要发达的交通运输,现阶段集中在沿海各省,内陆省份还是以农耕为主,官方需要的是内陆省份的移民。

第672章 以内帑兴民生工程

  乾正四年春,陇海路正式启动,作为北方又一条干线,修建的过程中,首次采取了沿途各省设厂提供水泥等建材的方案。

  此举大大的降低了工程成本,也为沿途各省留下了一些基础的工厂。

  同样是在这一年,李元在年初听取了胡敏的汇报后,得知内帑存钱达一亿元,便动了修建宫殿的念头。

  于是在御前内阁会议上,李元主动提起要重新贡献,并修北戴河行宫。

  以往皇帝要大搞基建,一定会遭到大臣的反对,这次内阁会议上却意外的反常,没有人反对,也没有人支持,大家都选择了闭口不言。

  见气氛凝重,李元也有点吓到了,这太不正常了,好歹拉扯一番嘛。

  “诸卿就没有想说的么?”李元主动开口打破沉默。

  “陛下,重修宫殿以及北戴河行宫,所需费用从何而来?”李清不得不硬着头皮问一句,免得回头出去了被群臣围殴。

  儒家文化里确实有这个习惯,为人臣者要敢于谏言,尤其是君主做错的时候。

  所谓的错里头,就有奢靡享受,大兴土木这一条。毕竟这是历史给后人留下的教训之一,但凡皇帝开始这么干,倒霉的都是百姓。

  不体恤民力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喜欢搞大工程的朝代,往往都没啥好结果。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隋炀帝了,修大运河被骂了一千多年。尽管后来证明了,大运河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就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言,隋炀帝在修的过程中好大喜功,摧残民生的帽子是摘不掉的。

  “所需费用,户部出一半,内帑出一半如何?”李元犹豫了一下,没有卖关子,说出了心里的想法。

  李清顿时松了一口气,转头问户部尚书熊方道:“熊大人,户部可有难度?”

  熊方嘴上没说,心里却把李清祖宗十八代都问候一遍了,有这么甩锅的么?有这么提问的么?

  “回李相,朝廷岁入虽年年增加,但是花费也在年年增加,具体难度要看修宫殿及行宫所花的费用而定。”熊方也不是好惹的,别说你是分管户部的,也别想拿皇帝来压我这个户部尚书并趁机甩锅。所以,他给了个含糊的说法,保证进退有余。

  李元听了熊方的话,不免暗暗不喜。这熊方怎么回事,朕力挺内阁候补大臣出任要职,制衡内阁,你就这么回报朕的么?

  心里这么想,看熊芳的眼神不那么好看了,熊方心里也暗暗的叫苦,还是被李清给坑了。

  归根结底,熊方不是李清提拔起来的人,自然是无法做到一条心,平日里李清一些含糊在规则边缘的安排,他是绝不执行的。

  李清分管户部、礼部,下属不能如臂使指,自然是要时常敲打一下的。

  今天这一招,也算是借刀杀人了。

  贾琏看的清楚,给方颂一个眼神,方颂立刻起身行礼道:“陛下,不如先等预算做出来再说,今年户部如果不趁手,可以等明年。”

  李元见方颂起身,还以为他要反对的,没想到是要求先出预算。想想也对,没把预算做出来,户部确实无法有的放矢。

  于是便转向贾琏道:“贾卿,工部做预算要多久?”

  贾琏起身道:“回陛下,此事需要实地勘测,微臣可不好给一个明确的日子。只能估算一下,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样子。”

  还是没有反对的意思,李元心里顿时舒服了很多,连忙道;“那便尽快安排人员实地勘测,尽快拿出一个数字来。”

  贾琏领旨,面无表情的落座。此举落在李元的眼里,总觉得哪里不对。

  会后李元越想越觉得有问题,便让胡敏去请贾琏。

  别看贾琏在内阁排名最后一个,实际上文武百官乃至皇帝都确定了,贾琏一定会成为首辅,只是早晚的问题。

  内阁里头,贾琏属于非常忙于实务,极少无需的阁臣。并不怎么去挑战其他阁臣的权利,对林如海和李清也还算尊重。

  非要说内阁里与贾琏最不对付的,其实还是岳齐。身为内阁大臣,分管兵部,军改的事情至今没能启动,岳齐认为是贾琏在暗中破坏。

  贾琏奉旨觐见,见礼之后李元赐座。

  “先生,朕修宫殿行宫,为何内阁群臣不阻拦朕大兴土木?朕观史书,每每君王欲动土木,臣子皆以劳民伤财为由反对。”

  李元倒是不带遮掩的直接提问,贾琏听了心里暗暗发笑,看来李元心里还是有数的。

  贾琏笑道:“陛下只要不征发徭役,微臣便没有反对的理由。那么请问陛下,需要征发徭役么?”

  李元立刻明白了,这些年研发厅也好,铁路局也罢,做了那么多大工程,都是采取雇佣的形式。这样做的好处是很明显的,不会伤及民力。

  征发徭役也不是说让百姓自带干粮,但是存在一个执行的过程中基层官员上下其手的弊端。

  相比之下,采取雇佣包工的策略,民间商人出面接工程后,自行组织工程队干活,官府只需检查工程质量,约束商贾善待工人即可。

  当然最重要的一条,不要拖欠工程款,否则还不如发徭役呢。承辉帝时期,法律上没有禁止徭役,事实上朝廷大工程已经不再征发徭役了。

  这就衍生出另外一个问题,基层官员在治理地方时,兴修水利一类的工程,采取何种形式。

  这些年也一直在争论不休,但总体上县一级的水利工程作为官员的考核标准之一后,各县一直存在冬季农闲时期征发徭役的举动。不是官府不想雇佣,实在是没那么多钱。由此又衍生出一个问题,那便是每年的税收,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问题。

  承辉帝时期,中央拿走了各省税收的大头,约占七成。税收进了户部账户还好点,每年都要大量的支出,但是进了内帑,支出的不多。

  尤其是李元登基后,更是基本没有大动内帑了。

  贾琏一句反问,李元瞬间脑海里想起了一大堆事情,并且串联了起来。从朝廷每年的支出看,南方确实多缴税了,分配时补贴了北方。

  原来皇帝处理国家政务,真就是牵一发动全身。这就是全国一盘棋啊。

  “朕观内帑存款颇多,故而想有所作为。听了先生的话才知道,为君者一言一行,影响深远。是要给天下臣子做表率的。昔日先生教朕,钱放着不动就是死物,朕想请教先生,如何花内帑的钱才算有所作为?”

  李元颇有感触,说了一番心里话。

  “回陛下,翻新宫殿以及行宫,在臣看来只要方法得当,避免劳民伤财,把钱花出去就算有所作为了。如果陛下能在花内帑的时候,不单单是花钱,还能带动其他产业,则是大有作为。”贾琏笑眯眯的,循序渐进的引导。

  李元来了兴致,坐直了身子问:“先生细说。”

  “先帝之时重修京城各处道路,改善了道路以及排水系统。如今陛下欲以内帑而有所作为,可秉承此道。”贾琏不动声色的继续解释,李元没有说话,显得很专注的听着。

  贾琏顺势继续:“先帝时期修内城,陛下可以从外城着手。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核心思想为改善百姓的住房条件。以北城为例子,百姓所住多为私自搭建的棚户,陛下完全可以出手改造。只是在推进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城北百姓的利益的同时,还能收回成本。否则好好的改造工程,就会变成基层官员中饱私囊,残民害民的工程。”

  李元听了不禁好奇:“拆迁改造棚户区还能收回成本么?”

  贾琏笑道:“只要运作的好,自然是可以的。”

  如何搞拆迁,搞工程,多年基层官员生涯给贾琏带来了丰富的经验。但是这一类工程,往往也是最麻烦的。

  如果是外朝出面来搞,难度会更大。现在贾琏借着李元的手来搞,无疑难度会大大的下降。

  “首先要发动舆论,这是陛下出内帑搞的惠民工程。让所有百姓都明白这一点后,后续才好拆迁。工程不要求大求快,一点一点的来。百姓的住房,多为一层的平房,拆迁之后重修的房子,可以修高层,按拆迁面积让百姓回迁,可以多出来一些建筑面积,用于商业建筑和住房的建造。临街商铺可以对外出租,多出来的住房可以出售。如此,回本是问题不大的。想要顺利的达成改造,初期的工程一定要做好,让百姓看到好处。如果有刁民不配合,朝廷也不能手软,要坚决处置。”

  最后一句,无疑是时代特色了。贾琏秉承着能讲理就讲理,面对不讲理的非要多吃多占的刁民,坚决打击。

  怎么说呢,这个时代的官府性质就不一样,为了工程的顺利进行,惠及大多数人,必要的时候可以出动官府的铁拳。

  某种程度上来讲,现在的中国人,还真是要感谢意林之类的刊物。他们靠幻想描绘的理想国,尽管是所有都能实现,但政府已经尽力做到了。

  再说一句不好听的,文明这个东西,真的就是建立在经济发达的基础上。

  没有发达的经济,很多东西就是空中楼阁。

  李元被贾琏的说法打动了,拉着贾琏一番长谈,方方面面都问到了,贾琏也尽量给出了看法。

  秘书处的人手都写酸了,才算是结束了这次关于如何花钱的会谈。

  原则上李元要把内帑的一部分钱花出去,如何花的有意义,这是李元的要求。

  此事李元最大的私心,就是想通过花钱,在京城百姓的心里谋一个万民称颂的好民生,这不比花钱修宫殿要强的多么?

  当然了,宫殿和行宫还是要修的,贾琏认为关系到国家的脸面。

  此事在下次内阁会议上被李元拿出来说时,内阁大臣们都惊呆了,唯独贾琏面不改色。

  皇帝花钱改造棚户区,改善民生的举动,在内阁大臣们看来,简直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情。

  所有人都认定,一定是贾琏撺掇的,但这真的是好事啊。无论如何,皇帝和朝廷都能落一个好名声。

  乾正四年三月,还有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那便是皇帝李元发起的植树活动。

  燕山山脉的各个山头上光秃秃的历史不是现在的事情,而是早而有之了。所以,某些小说里京城百姓进山打猎的说法就是个笑话。

  各位看官可以去找一些清朝的图片看看,长城周边的山头,全是光秃秃的。

  京郊周边的各县都有植树任务,每年朝廷都要派人来查,确保整个燕山山脉的各个山头上,都要重新长满绿树。

  植树的事情贾琏一直在做,并且做了十几年了。钱自然是没少花的,树林也是贾家的。

  李元发起植树运动后,重新绿化的山头,自然是归官方的。

  这肯定是一项好政策,内阁以及朝臣也没有反对的理由,为此还给全国各县拨了一笔专用的款子,有没有用到实处都是后话了。

  周帝国忙于内政,欧洲则打的热火朝天。

  贾琏关注的重点不是欧洲,毕竟拿破仑肯定赢,他在意的是俄土战争。

  不同于以往土耳其总是战败的结果,这一次俄土双方打的有来有回。海上无疑是英国和沙俄的天下,航线被封锁的土耳其,在英俄军队登陆作战时,发起了坚决的反击,挫败了英国人控制埃及沿海的企图。

  当两军拉开阵势,打堂堂正正的野战时,俄军遭到了土军猛烈炮火的洗礼,进入对射状态时,俄军同样处在下风。

  在巴尔干地区,俄军遭到失败后,被迫转入防御,凭借地形优势,形成僵持。

  高加索地区则反了过来,土军遭到失败,进入了防御状态。

  双方陷入长期的僵持作战,军费花销如同流水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