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497章

作者:断刃天涯

  薛蝌还没回答呢,薛方已经接过话:“先在本地过冬,房子都提前建好了,明年开春之后,再行北上。”

  李亨没说话,薛蝌又来一句:“贾公的意思,今后每年将移民不少于五万人。还要求我们对待土著,采取拉拢的态度,帮助他们结束游牧状态,教会他们农耕定居。国内的人口想要运过来,太麻烦了。我来的时候,报纸上正在宣传,新华殖民地发现了金山,走路都能捡到狗头金。”

第670章 欧陆风云

  能够与本地土著结好不是靠单纯的利益,主要还是因为国人天性多向善的一面,还有就是贾琏强制的要求。

  在与土著交往和贸易的过程中,不要占便宜。该给多少给多少,土地都是拿酒、铁器、布匹、武器换来的。

  这些物资在本土价值不高,但是对于土著而言,都是好东西。

  限制新华殖民地发展的不仅仅是人口,还有各种物资。多年经营下来,殖民地这边有了生产酒水和棉布的能力,最近又发现了煤矿和铁矿,下一步计划是高炉炼钢,解决日用铁器的缺口。

  钱对于土著而言是最没用的东西,殖民地大量雇佣土著干活,给的都是物资。这也是加快发展的一个渠道。

  大方针就是一点一点的同化土著,都是人,都希望过上稳定富足的生活,殖民地只要能给土著带来这样的生活,就能慢慢的同化。

  相比之下,西方殖民者干的那些事情就没法看了,具体案例割-头皮了解一下。

  冬天终于过去了!

  春暖花开,适合大规模的迁徙。蓄养了一个冬天的精力,一万青年在薛蝌的带领下,忙完了春耕后,迫不及待的开启北上,前往新的家园。

  过去的一个冬天,殖民地也没闲着,只要天气好就修路,一条新金山通往开远殖民点的道路,已经修通了一半。来年农闲时,一定能修通。

  北美殖民地的生活很艰苦,但是对于从国内来的人而言,这根本算不得什么。

  在本土的时候,一年到头忙活下来,也吃不上几顿饱饭。确定加入殖民之后,几乎顿顿都能吃饱,荤腥不断,至少鱼是有的吃的。

  所有人都非常珍惜眼前能吃饱穿暖的生活,道路的前方有一个叫希望的东西在等着大家。

  薛蝌其实不愿意来北美,但是没办法,这就不是他个人意志能决定的。好在薛蟠也没亏待他,日常身边伺候的女人就有四个,还配了一个团队。

  这个团队很年轻,最大的二十出头,都是薛家养大的孤儿,对薛家唯命是从。

  按照薛蟠临行前的交代,这次他来是为薛家准备一条最后的退路。也许一直用不上,但万一哪天就用上了呢?

  你说是发配吧,这也不能是发配,但是你说是重用吧,这地方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薛蝌的心情很复杂,想到家里的媳妇和孩子,还有妹妹妹夫一家还在本土,薛蝌也只能硬着头皮来了,期待将来能回去,或者把家人接来。

  李亨亲自送走了薛蝌以及第一批出发的移民五千余人,不是运力不够,而是一个冬天下来,半数女子怀孕了,跟着去开荒不合适,所以留在金山城。等到孩子生下来了,再迁移过去。

  呆了一段时间后,李亨意识到新华王的影响力也就那样。下面的人谈不上阳奉阴违,但总归是隔着一层的。

  毕竟不是自己的人啊!

  这是没法子的事情,如果自己牛逼,就不会来到新华殖民地。一切都只能慢慢来吧。

  有心情胡思乱想,还不如亲自去盯着高炉的建设,争取尽快的把钢铁练出来。

  值得庆幸的是,殖民地内不乏优秀的工匠,春耕结束之后,集中力量修高炉并不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尤其是李亨来之前,薛方等此前的领导群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洗煤、炼焦、修路、开矿,这些工作都事先开始做了很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炉一座一座的立了起来。大量的矿石和焦炭,用牲口拉着走轨道运输到钢铁厂。

  前后历时八个月,期间还忙了一次夏收夏种,高炉终于点着了,冒出了滚滚浓烟。

  李亨亲临新金山钢铁厂,看着第一炉钢水出炉后,内心的成就感大增。

  炼钢厂的人员以本土移民为主,但是矿山、挖煤、洗煤、炼焦,则大量的雇佣了本地土著。

  以前薛方没说具体数字,这段时间李亨也摸清楚了,至少两万人。矿山附近的聚集地都成了城镇,刨除青壮之外,还有妇孺孩童。

  这样一算,人口就很可观了。刚来那会通报的人口只有五万,那是指男性劳动力,没算女人和孩子。

  算上雇佣的土著,男性劳动力能有七万。以每年增加五万本土劳动力来算,百万人口还要最少十年。

  想到这些,李亨也只能微微叹息一声。

  进入第三个冬天之前,又有好消息传来,十月之前,连续不断的船只抵达,运来的都是青年男女,码头忙活了一个多月,一直到过年之前才消停。国内的船只前后来了二百多艘,其中有五十艘武装商船,是按照太后的要求送来的一千青年士兵,以及大量的生活物资。

  剩下的一百五十多艘船只,运来青年男女七万多人,男性全部都是本土移民,女性则比较复杂,除了黑色的,别的肤色都有。

  一打听才知道,薛家打着移民送老婆和土地的幌子,从全国各地招募来的青年男子,而且每个人都给了安家费。招募之后不直接运来,而是先运到琉球和长崎租界,进行一段时间的军事训练,然后才每个人塞一个女人,一起送到新华殖民地。

  这些人送到之后,先在新金山休养一段,开春之后,一半要北上开远殖民点,一半要南下平远(洛杉矶)殖民点,

  国内的贾琏现在的注意力集中在欧洲,随着第三次反法联盟的正式成立,拿破仑面对五十万大军,压力极大。

  尤其是沙俄作为反法联盟的主力,拿破仑最为重视。

  为缓解法军面临的压力,拿破仑加大了拉拢奥斯曼土耳其的力度,增派了数百军官前往土耳其军做顾问,同时运去了大量的滑膛枪。

  针对这个变化,早有预案的周帝国军事顾问团,立刻主动退出了土军,驻土公使也表明了国内不干预的态度。

  法国军官团刚来的时候,心态不免傲慢。出生横扫欧洲的法军,看谁都是菜鸡。

  但是很快法军顾问就被震惊了!

  首先是去陆军的顾问去的是易卜拉欣指挥的近卫第二军,面对傲慢的法国人,易卜拉欣接触了之后心里很不爽,对于艾尔多万这个蠢货,更是想打一顿。同样是军事顾问,周帝国的顾问尽管强势,但凡事都会先商量,尽量做到照顾易卜拉欣的情绪。不像法国顾问,一说话就是别问照着做。并且扬言,当年在北美,一群农民都能被训练成合格的军队,打败了英国佬。

  周帝国的顾问离开了,训练的军队和战术留下来了。法国人要求展示一下,看看土军精锐是个啥成色。

  易卜拉欣尽管很不爽,还是按照帕夏的意思,组织军队进行了一次演戏。

  演戏开始之后,法国顾问发现了不对劲。这支近卫第三军的战术,似乎没见过。

  同样是线列阵,但土军阵前的猎兵数量更多,法国顾问想吐槽又有点不敢,因为线列阵行动时,阵型严整,那股步调一致的状态,肯定是精锐。

  关键是炮兵与步兵之间协同作战,在法国顾问看来,深得步炮协同的精髓了。还有一点,近卫三军装备的火炮,机动性强,射速高,行动整齐,一看就是一支训练有素的炮兵,并不比法军炮兵差多少。最关键的,火炮的射程要优于法军装备的十二磅和六磅青铜炮。

  法军顾问准将沃纳,谨慎的询问易卜拉欣道:“公爵阁下,为何贵军的阵前猎兵数量更多一些。”

  易卜拉欣不想回答,但还是答了一句:“因为我部系近卫军,一万步兵装备的全部都是线膛枪。这个阵型是周帝国军事顾问根据线膛枪的特点,在传统阵型上进行了调整。充分发挥我军线膛枪射击精度高的优点,在两军对射之前,大量的杀伤敌军,达到扰乱敌军阵型,打击士气的目的。”

  沃纳一时无语,他不敢胡乱反驳。因为人家说的有道理,米涅弹已经不是啥秘密了,射速有保证的前提前,线膛枪威力大增。

  没有米涅弹以前,线膛枪装弹简直就是灾难,战场上最多能打出一枪,猎兵就得跑路。土军的猎兵则不然,三人一组,相隔五十米,前出二百米,射速和精度有保证,真的能做到这点。

  “看来我们低估了贵军的实力,我对此前的态度表示歉意。”沃纳主动认怂了,易卜拉欣心里暗爽,却依旧郁闷。对于帕夏交好法国的决策,劝阻无效后,心里只能默默的表达无奈。

  骑兵少将缪拉来到土军近卫骑兵军时,遭遇了同样的尴尬。

  一开始他也看不上土军,同样要求了演戏,随着演戏的进行,缪拉眼珠子有点转不动了。

  土军骑兵禁卫军的装备,简直让他流口水。胸甲是标配,这玩意不难配齐,土军却不装备这个。而是每个士兵都有一支左轮,一支步枪。在欧洲有钱人趋之若鹜的左轮手枪,在土耳其近卫骑兵军里,居然是标配。而且每个士兵的短步枪都有膛线,发射米涅弹,最后是一柄做工精良的马刀。

  缪拉看着口水都流下来了,这装备也太好了一点。战术上,仗着步枪的射程和精度优势,远则土军采取放风筝的战术,近则用左轮快速射击。

  缪拉根本想不到哪支骑兵能在人数同等的情况下战胜这支近卫骑兵。

  呆了几天,法军顾问团才算是轻松了一些,土军的线膛枪数量有限,最多三万支,左轮最多两万支。

  即便如此,这个数字也让人震惊了。最无语的还是炮兵,丝毫不逊于法军。

  震惊之余的法军顾问团,随即就是欣喜若狂,土军的战斗力远超之前的判断,这是好事啊。

  一方面,法军顾问团赶紧派人向拿破仑报告,通报了土军的真实战斗力。一方面希望继续加大对土军的援助,通过外交,敦促土军尽快发起对沙俄的作战。最后就是希望拿破仑派出使者,经陆路抵达霍尔木兹海峡附近,租用周帝国商船前往周帝国,寻求承认与合作。

  正在准备出征的拿破仑,接到了顾问团的报告之后非常重视,同意了所有建议。尤其是最后一条,东方虽然远,军事上很难有合作的机会,但是商业上是可以有合作余地的。海路走不通,可以走陆路。

  1805年,拿破仑指挥22万法军在莱茵河一线迎战反法同盟联军,抓住联军布局上的漏洞,主动出击击溃了奥多瑙河军团,随即又转移计划包围俄军,该计划遭到库图佐夫的识破,未能得逞。

  随后进行的奥斯特里茨战役,史称三皇会战中,法军击败奥军,未能达到重创俄军的目的,成功的迫使奥地利退出联盟。

  由此,第三次反法同盟破裂,神罗倾覆。

  此战拿破仑大获全胜的同时,也认识到了俄军的难缠。更进一步加大了对土援助,希望土耳其尽快发动战争,牵扯俄军精力。

  在英国的努力斡旋之下,1806年9月,英、俄、普、瑞四国再次结盟,第四次反法同盟成立。

  土耳其认为沙俄正在与法国和伊朗进行战争,正是好个好机会。于是率先动手,武装更换了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大公。

  俄军做出了强烈的反应,组成了一支四万人的军团,在英国海军的配合下,主动向土耳其发起了进攻。

  判断俄军不敢轻举妄动的土军,在俄军的先发制人战术之下,猝不及防丢掉了两个此前拿到的傀儡公国。

  但是却守住了英国海军的进攻,守住了达达尼尔海峡。只能说达达尼尔海峡这一段,真就是英国人的苦主。

  一战时丘吉尔信心满满的来,指挥登陆作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一无所获,成为了一时笑柄,也成为了土耳其为数不多的战果。

  只能说,英国人在某些时候,总是迷之自信,认为自己一定能行,只要到了地方就行。

  这一点,被亲三儿子完美的继承了,并且发扬光大。在高原冲突时,迷之自信的尼赫鲁被打断了脊梁骨。

  也打断了大国之路!

第671章 掌握主动权

  拿破仑正在开启横扫欧洲的道路时,东方的周帝国开启了新一轮的铁路建设狂潮。

  证券交易所的兴旺,带来了丰厚的资金,铁路建设并不缺资金,缺的是技术人才以及足够的钢铁产量。

  乾正四年十二月初一御前例会,内阁人员无一缺席,含两位候补大臣熊方、韦睿。

  其中熊方兼任户部尚书,韦睿则兼任吏部尚书。

  就权责而言,两位候补大臣并不逊于首辅之外的内阁大臣。

  这无疑是李元故意安排的结果。

  本次会议第一个议题为两江、两广民间士绅联名倡议修建支线铁路,引起两地官府重视,并将倡议书转呈内阁、御前。

  “两地民间舆论呼声甚嚣尘上,主要观点是铁路局身为朝廷衙门,重北轻南,实乃不公之举。”一边说话,林如海一边示意秘书处的人展开一副绢帛,上面写满了签名,并按了手印。都是当地士绅以及有一定影响的文人。可见在走正规途径不起作用后,转而搞舆论施压。

  “近期京城舆论大规模的议论此事,认为朝廷在铁路建设一道,对于南方各省过于苛刻了。”

  嗯,从最初的强硬态度不行,转而走卖惨路线了。

  贾琏的面前就有一份倡议书,上面写的内容也都是老生常谈了。都是因为运输不便,各地物产不能流通,百姓利益受损,商贾叫苦连天之类。

  这种程度的话,根本无法干扰贾琏分毫。问题的核心还是铁路的主导权,以及拿到主导权之后的工程建设前必须明确的权责问题。

  铁路在北方修的快,不仅仅是工程难易度的问题,还有官府到地方层面对于征地的配合。在北方修铁路,绝大多数士绅都是支持的,在征地问题上,不是没有想趁机一波肥的钉子户,只是比较少而已。铁路局采用一些特殊的办法,解决起来比较快。

  当然这些话,贾琏心知肚明即可。更清楚如果现在就启动南方的铁路建设,两广的情况肯定要比两江好。

  两江的问题则主要集中在江南,到时候肯定会因为征地、建材、施工等问题各种掣肘的。地头蛇太多太强,使绊子的方式太多了。

  现在连最基本的主导权都没有明确,谈何在江南开启铁路建设呢?至于两广那边,想要启动随时可以。一直没启动,只是不想授人以柄。

  再说了,修铁路不难,难的是机车。江南某些矿区,现在就已经用上了铁轨运输,只是用的畜力,并非机车带动。

  展开后的万民书密密麻麻的签名和手印,视觉冲击效果极佳,李元也坐不稳了,微微前倾身躯,瞳孔微微收缩。真切的感受到了一些无形压力。

  会议室内变得安静,视线聚焦万民书,唯有贾琏一脸的淡漠,东张西望。

  “不器,可有话说?”李清突然点名,贾琏漠然的眼神看过来。

  “铁路关乎国家安全战略,李相一个外行就不要胡乱说话了,免得丢脸。”贾琏在内阁里,很少如此尖锐的发言,今天算是头一次。

  “你……,欺人太甚!”李清被怼的无话可说,却也没提什么目无尊长之类更丢人的话,而是避重就轻。

  贾琏一招制敌,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然后才缓缓站起,朝李元行礼后,淡淡道:“既然首辅与李相都在关注铁路局,那么在这里贾某简单的说几句。江南士绅要求集资修建铁路,此事早而有之,并且上书多次。为何铁路局屡屡回绝?当着陛下的面,请问诸公可知?”

  涉及到专业话题,众人都变得谨慎了起来,因为这很可能是贾琏设下的陷阱,只要你往里跳,就等着被一顿暴揍。

  “现在议论的是两江父老的万民书,你就说能不能修铁路。”林如海还是非常老辣的,把话题又拉了回来。今天的事情没有他首肯,李清也不敢出来发难。所以,他不能把话语权交出去,不能跟着贾琏的节奏走。不能让贾琏提问,大家来回答。

  “看来诸公是答不上来了,不要紧,贾某自然会向陛下解释清楚。”贾琏同样没有跟着林如海的指挥棒走,再次强行把话题拽回来。

  这种程度的角力和对峙,关键时刻要看外力了。外力自然是皇帝,李元也自然想知道答案。

  “贾卿细说。”李元果然按照贾琏的预料开口了。

  “回陛下,江南铁路修建首先是技术难度太大,这是因为地理条件决定的。江南水网纵横,地质条件决定了修桥要面临各种复杂情况。其次是民情难,江南士绅以及富商多,集体意见为自行筹集资金,自行建造,自行经营,铁路局只需提供技术即可。陛下,微臣在此很想问一句,他们哪来的脸,如此大言不惭的提要求?朝廷欠他们的么?微臣实在搞不懂,陛下可否教臣?”

  谁跟你谈地方的民意?这不是往坑里跳么?我跟你谈利益,谈问题的本质。

  李元瞬间就明白了,这哪里是民意,这是在用民意裹挟朝廷。这一招,从史书上不难看到诸多案例。江南的地方士绅,玩这个最熟练了。比如说明朝就是如此,为了少缴税甚至不缴税,明朝江南士绅们没少拿民意说事。江南各地,都出现过百姓聚众抗税的记载。

  百姓作为个体的力量薄弱,不足为患。一旦有人出面组织起来,朝廷面对的就是汹涌民意,甚至是暴力对抗。

  这一点,造反起家的周帝国的历代君主,深谙其中的道理。

  “贾卿继续!”李元的表情变化名下,眼神里带上了一点怒色,针对谁的还是很容易判断的。毕竟说话的人是贾琏,江南民间臭名昭著的酷吏嘛,这个名声怎么来的,在场的都懂,稍微了解情况,愿意动点脑子的人都懂。

  “铁路技术不是天上跳下来的,研发厅花费了大量的资金,才解决了火车机车的生产问题,随后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解决了路桥修建的技术。也正是因为看到了铁路的前景,才有了铁路局的诞生。前期所有巨大的投入,与两江士绅有一文钱关系么?他们是怎么开的了口要这要那的?更不要说,通过津浦路,完成了第一次长距离快速调兵的演戏。江南士绅要求独自经营,微臣莫须有一下,他们有造反之心了。”

  说到最后,贾琏都忍不住笑了,不是看不起他们,给他们百倍的野心,也不会有造反的想法。

  方颂、熊方、韦睿听到最后,也都跟着不厚道的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