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断刃天涯
轻易的针对他们,会造成一个不好的舆论环境,必将导致文官系统对这一类人发起疯狂的攻击。
说到底,李元的威望还没有彻底的建立起来,从内阁驳回他对八个文官的处置就能看出来。不是自己人,自然无法一条心。
这不是是非的问题,这是屁股的问题。
“朕也有难处,先生还请体谅。”李元为难的低声解释,主要是心里很清楚,此事贾琏并无私心。
“陛下,底层庶民乃国家的根基所在,肩负着朝廷所有的负担。陛下作为九五之尊,有的事情没看见,那就算了。有的事情既然暴露出来了,陛下就该坚决的站在庶民的一边,给天下官员释放一个明确的信号。这次的寺庙投献案,和尚能做到投献土地五万亩,盖因权贵们宁敬鬼神一类虚无缥缈的东西求一个心安,也不愿意体恤庶民分毫。京畿之地尚且如此,天下官员会怎么看,怎么想?基层士绅又会如何?朝廷权力自上而下,上面是一粒米,落到基层一定会放大十倍甚至百倍。陛下若对官员的道德有任何期待,还不如期待老天爷风调雨顺。”
贾琏很有节奏,不紧不慢的说完一番话之后,没有再继续的意思。
言尽于此吧。
贾琏并无说教之意,李元能听的出来,无非就是实话实说。
“朕登基以来,多次驳回先生所倡,先生可有记恨之处?”李元冒出这么一句话,多少有点诛心了。
“陛下有问,臣不能不答。实话实说,先帝驳回臣的建议更多。为人臣者,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凡事不过尽力而为罢了。是非功过,后人评说。琏所求者,既然到这世上走一遭,尽量给后人留下一些有用的痕迹。”贾琏的回答看似很坦诚,实则前后的心态不一。
前者不免有点虚伪,后者则是心声。
皇帝怎么理解,贾琏不在乎。真的不在乎了,贾琏现在就想着,还有那么多事情等着去做,哪有时间在这浪费口舌。
内心说一句不客气的话,贾某人对得起李家天下了。
李元被这个回答干沉默了,是啊,父皇那会先生也很激进,在郧阳分地那会,弹劾的奏折都能淹死人。当时李元都觉得,贾琏回来后一定被清算。济宁之变,贾琏出战,同样也分了不少“无主之地”,甚至还摊上了不对圣人后裔见死不救的骂名。所有这些事情,没有影响承辉帝对贾琏的信任,而贾琏也用忠诚回报了承辉帝的信任,成就了一段君臣佳话。
现在看看,不过是驳回了一次建议,就担心贾琏心怀怨怼,似乎李元对贾琏的信任,不如先帝多矣。
“朕失言了!”李元还是很果断的人,立刻表达了歉意。
贾琏听了正色道:“陛下,千万要记住,您是天子,事情可以做,话不能说。刚才的话,就当微臣没听到,以后陛下切记不可对臣子如是言。”
李元听了心头陡然一凛,立刻明白了贾琏这番话的意思,正色起身抱手躬身:“谨受教!”
贾琏连忙起身让开,不受此礼:“陛下万万不可!”
皇帝要树立威信,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乱说话。尤其是面对臣子时,威望不足的皇帝,更不可轻易认错。行动上可以改,话不能说。
这是很有针对性的话,因为李元的威望不足,面对官员的时候,绝对不能怂。
贾琏此刻的所作所为,正好应验了此前说的话,可谓是言行一致了。
“先生既然来了,正好开一次御前内阁会议,朕这就安排,先生且下去休息片刻。”李元的心态调整的很快。
贾琏告辞出去,李元对身边的胡敏叹息道:“父皇曾言,贾琏侍君以诚,今知矣!朕之心胸,不如父皇多矣。”
胡敏听了立刻笑道:“圣人所欠者,不过是威望罢了。有贾公等忠臣协助,假以时日,必不输先帝。”
这个马屁李元只是微微一笑,对于自身心态的变化,他还是有数的。
在南洋的时候,李元是真的拿贾琏当老师,凡事都真心实意的请教,登基之后,四周都是吹捧之声,听久了不免忘乎所以。
忠言逆耳,谁都喜欢好听的。只不过,有人说话好听是为了利益,有人说话不好听,那是在演。
不是哪个臣子,都能做到表里如一的。
对待臣子,还是要看他做什么,不要看他说什么。论迹不论心吧。
贾琏出来,发现内阁四老聚在一起,不免有点想笑。面子上还是很严肃的见礼。
“京中丑闻频发,陛下面子上不好看,诸位还是收着一点。”林如海提前预防一下,免得等下开会大家收不住嘴。
会议室内诸公落座,没一会胡敏进来:“圣人驾到。”
林如海起身离座,众人随后:“恭迎陛下。”
“诸卿平身,落座吧。”李元心态调整的很好了,事情发生了,处理就是了。
众人落座后,李元咳嗽一声,秉承一贯的干脆利落的风格:“朕离京避暑,刚到热河行宫,京中连发丑闻。此事并非偶然,实乃长期以来,京城权贵失于自律,官员疏于政务所致。朕向天下派出巡视组,唯独漏了京城,诸卿可有教朕之处?”
一番话算是把内阁诸位给挤兑的不轻,三件丑闻,一个是外戚跋扈,朕严厉处置了,一个是官员失德,皇帝严厉处置,被内阁驳回。第三个丑闻,涉及面比较广,京城大户的后宅,牵扯出来的不仅仅是花边新闻,还有土地投献逃税案,土地兼并案。土地兼并,仅仅是外戚、宗室所为么?京城是能看见的,京城之外呢?又是谁在做同样的事情呢?
皇帝有没有责任放一边,内阁的责任呢?
众阁臣沉默不言,贾琏是该说的提前都说了,毫无心理压力的装哑巴。其他人则是不知道该怎么说。
皇帝这摆明了是来问责的。内阁不能只知道护着文官,却不承担责任吧?
“当务之急,还是要整肃风纪,明正刑狱,而后昭告天下。”内阁明显是有预案的,李清站出来说话了。
实际上前面两个丑闻的案子,真不算什么。最麻烦的是第三个案子,好在太子李琬处理的不错,封锁消息,灭口和尚,避免了大规模流散。
第三个案子是不能拿到明面上来说的,否则无论是皇帝还是内阁,都是要丢脸的。
“整肃风纪,明正刑狱,可不要说一套做一套,对人对事两个标准。”贾琏不阴不阳的开口说一句,表达了对执行的不信任。
“贾琏,不要把个人情绪带到公事里。”林如海可不敢让贾琏展开了说,真要让他继续,注定要扩大化。
三大丑闻非要往前追溯,贾琏遇刺案呢?这才是最大的丑闻吧。当朝一品当街遇刺,查案的结果呢?刑部和大理寺介入后,至今没有查明。
可以说贾琏给内阁的其他大臣留足了面子,主要还是因为与方颂的私交好,才没有闹起来。
什么是相忍为国,贾琏的做法才是标准答案。
说到这个事情,皇帝做的还是不错的,在内阁候补人员的名单上,态度非常的明确,根据籍贯来排除人选,算是给贾琏一个交代了。
相比之下,内阁至今没有给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复。
贾琏没再说话,这是给林如海面子,毕竟老丈人。
不过两人的摩擦,还是让李元吃到了瓜。
胡敏悄悄进来,附耳说话,李元听了笑道:“让熊卿进来吧,也听听,熟悉一下御前会议的气氛。”
胡敏出去后,李元笑道:“熊方从两江到京城,得知朕与内阁在热河便赶了过来。朕的意思,以后内阁会议,候补大臣应列席旁听。”
言下之意,没有主动发言权,但是皇帝可以提问。
两位候补大臣列席,对于阁臣们肯定是有压力的,父皇此举,妙哉!
候补大臣列席会议,那是有先例的,林如海等人也无话可说。
“本以为韦智贤该先到一步,不料是熊立人先到一步。”方颂开口打趣,缓和一下此前略显凝重的气氛。
李元听了笑道:“沿海交通便利,熊卿先至不足为奇。”
主动加入闲聊,皇帝也在缓和气氛,此前确实有点严肃了。
“铁路是不器修的,为了海运,当初不器还拿茶杯砸孔相,历历在目啊。”林如海一番话说的,不禁唏嘘了起来。
贾琏下意识的看一眼茶杯,并未伸手,林如海不免抽了抽脸。
熊方进来,先参拜皇帝,再见过诸公,胡敏安排了座位后退下,会议继续。
贾琏干脆抢先说话:“熊大人来的正好,李相建议整肃风纪,明正刑狱,朝廷要表明重视的态度,可以让方相为首,熊大人为副。回京后组成班组,调集干员,抓京城风纪风纪的同时,整顿刑狱,如此应该能有点效果。”
这话说的众人脸上有点不好看了,熊方更是一脸懵逼,我怎么回事,刚到就接个差事,好歹给我休息休息吧?
不对,这是贾琏在给我机会,候补内阁大臣,正好立一下威信。
“刑部和大理寺办事不利,主官请辞吧。朕就不留他们了。”李元果断的做出决定,针对什么事情,大家心里有数。
“顺天知府不能是个怕事的人,调离吧。”林如海也开口了,总要找人背锅的。
官员在顺天知府的位子上没干好,后果是很严重的,不管什么背景,被处理以后,前途就算终结了,没有机会上进了。
“调离不妥,降职吧。吏部另选贤良接任,朕的意思不变。”李元可不打算放过顺天知府,不能担事,当初为何接下这个职务?
最后的意思不变,让林如海等人面色巨变。此前内阁候补的人选,李元就明确了一次态度,这次还来一次。
今后两江和山西的官员,还怎么活?
第668章 欧陆近况
你能说这是皇帝一次小小的任性么?
很明显,不能这么看。
站在皇帝的角度看,这叫结党!
都说有贾党,问题是李元道,所谓的贾党是理念认同。认可贾琏的学术,认可贾琏的工作和贡献。
现在这个山西和两江官员编制起来的朋党,则是清晰可见的。
二品以上官员你们占一半了!
换你是皇帝,你怎么想?也就是文官了,手里没兵权,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武将的身上,皇帝睡觉都得睁一只眼。
林如海倒是想解释,这是一个巧合。问题是皇帝不可能信你,开什么玩笑呢。
虽然没有明确的证据,但是龙禁尉密卫高度怀疑,三伙人合谋,文的不行来武的,要搞死贾琏,瓜分官企利益。
有人出主意,有人出钱,有人出人,有人打辅助。后面一定有主谋,只是没抓到证据,涉及到敏感人物,无法继续查下去。
离开热河的贾琏火车来到京城,没有下车回家而是继续直奔天津。
城内一处新建好的三层楼,四四方方的没啥美感,但是够高够大,站在楼顶上可以俯瞰全城。
这地方距离码头不远,也就是百十米的样子,置身顶楼上的贾琏,看着楼下停靠的马车,正在一箱一箱的往下抬箱子。
一旁的薛蟠挺胸站着,风吹乱头发却丝毫不影响他的意气风发。
“算上新华殖民地运回的货,加上澳洲运回来的货,一共十枚金币。广州和天津各占一半,四海银行的牌子,就算是立起来了。”
贾琏对此言不动声色道:“少了,这点金币,澳洲的出产就能做到。另外在金陵和武汉优先开设分行,你的人手不足,可以找金陵的工程学院。钱这个东西,本身没什么用。利用手里的资金,实际控制南洋、澳洲、新华等地,确保航线尽在掌握之中,才是真正有用的东西。”
“小弟明白,钱放在家里,早晚是别人的,换成可以往下传的,才是自己的。”
贾琏听了感觉到薛蟠心态的变化,斜视薛蟠道:“我们的根基还是本土,海外一切准备,不过是退路。若论重要性,新华殖民地为最。所以我才把李亨运作过去,他若能成为一方雄主,那便支持他,若他不贤,能废则废,不能废也不可内讧,避让就是。北美地方够大,另起炉灶即可。”
“我已经命族弟薛科前往新华,此番船队共计八十艘,在琉球完成一万对年轻夫妇结对后,前往新华殖民地。今后每年保证一百艘船一个来回,确保能运过去一万以上的本土青壮。”
薛蟠说的计划,贾琏是知道的,这个计划特点是以移民送老婆为噱头,把人运到琉球后,进行军事训练,合格之后发一个日本女人或者印度女人做老婆,一起运往新华殖民地。
现在船队的规模还是太小了,薛家的船队还要维持南洋航线的基础控制力度,好在到处都在加快造船和培养船员,明年船队数量至少翻一倍。
“今年就这样了,明年至少要运五万人过去。后年要达到十万。我们的时间很紧,美国人随时会开启大规模西进。一定要抢在美国人前面站稳地盘,在各个山隘口抢占有利地形,建设坚固的关卡。尽量与土著保持好关系,平等对待他们,将他们作为盟友。”
贾琏的交代不是杞人忧天,实在是本土的人过去了,一看土著真的会觉得他们就是蛮夷。
说句不好听的,本土的百姓看周边的地区,同样是居高临下,皆蛮夷尔。
真就是文明自信!看谁都是生番!
这是没法子的事情,中原王朝一直是东亚最强大的国家,国民心态如此很正常。
今天是四海保险银行正式开业的日子。这家银行主打的是海外业务,除了存储汇兑,还有出海保险业务。
申请资质的时候,央行那边手续办的很顺利。用薛蟠的话说,现在走哪刷脸都能当钱用。
四海银行总部在广州,分部有雅加达和马尼拉,以及天津。没有在京城设分行,因为没必要,也是避免竞争引发矛盾。
薛蟠下一步的计划,去仰光和孟买开分行,欧洲太远了,也太乱了,暂时不在考虑范围内。
天津分行开张之后,贾琏计划往徐州,视察陇海路之进展。
没等他离开呢,一份急报送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来使,一起回来的还有前任驻英公使。
贾琏决定等一等,那边已经从广州出发了。
从通报上看,此番来的不是故人易卜拉欣,而是另外派了个叫艾尔多万的人来,来使的目的未知。驻英国使顾杰并没有与之同船,而是与最初军事考察团的三十一人一道回来。第一批军事考察团,去的时候一百人,最终回来的只有八十八人。十人因病故去二人选择留在了欧洲娶妻生子。
所以呢,区区一百人里头,什么人都有,谁能想到还有两人留在欧洲不归呢。
贾琏等了十日才等到船队,此番结伴归来的船队一共五艘船,全部都是薛家的武装商船。
因为新华殖民地的缘故,薛家前往半岛的船队规模缩小了一半,并且不再前往君士坦丁堡。
土耳其使团居然没有选择乘坐本国的船,倒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具体原因不详,但是贾琏大概猜到了原因。
所以,并未去码头迎接,也未见新来的使者,而是直接让人把卸任公使顾杰和军事考察团的人员,接到了自己的住所。
顾杰见到贾琏时,颇为激动,上前见礼道:“见过贾阁老!”一干考察团成员纷纷见礼,异口同声:“见过教官!”
贾琏温和的与这些人见礼后,招呼他们落座详谈。很快就验证了自己的猜测。
土耳其这个国家一直在摇摆,一度与奥地利合作,又与英国合作,目的都是为了对抗沙俄。
随着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崛起,横扫反法联盟后,土耳其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开始与法国眉来眼去。
法国的目的很简单,希望土耳其拖住沙俄,为此军事上很愿意出力。土耳其帕夏一面需要周帝国的军事援助,一方面又要引入法国来制衡周帝国对军队的影响力。这么一来,英国人不干了,你勾结周帝国,我不挑你的理,毕竟那是友好国家。你勾结法国,那就是敌人了。我不出兵打你就不错了,所以,海上的交通安全,英国皇家海军就保证了。
土耳其的反复横跳,得罪的不仅仅是英国,还有奥地利和普鲁士这些君主制的国家。
上一篇:神话红楼:从箭术开始修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