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493章

作者:断刃天涯

  李亨非常满意太后给他安排的助手,这才登岸多久,情况基本掌握了。

  陪着李亨下楼时,庞克还在继续:“此地全民皆兵,无论男女都要参加军事训练,所以户户武备,人人有枪。”

  靠海湾的一边没有阻拦,岸上三道土墙,见证着殖民地居住区的三次扩大。更远处的原野上是开出来的耕地,此刻一片白雪遮盖。

  “此城为何叫金山城?”想起晕过去之前听到的话,李亨赶紧问一句。

  庞克明显了解过,不慌不忙的回答:“澳洲发现的金矿叫旧金山,此地也发现了大金矿,所以叫新金山城。”

  李亨闻讯狠狠的一愣:“金矿?”

  庞克道:“对,几个月前发现的金矿,就在海湾对面。薛方和彭虎告知,担心受到攻击,一直在遮蔽信息。现在强援抵达,倒是不用害怕了。”

  李亨缓了一会,消化了这个消息后,看着依旧忙碌的码头,以及海湾对面隐隐可见的正在拔地而起的房屋。

  “薛方的意思,不着急开采,先巩固防御。西洋人都是海盗,必须严防死守。开春之后与本地土著合作,雇佣他们开采金矿。黄金对于土著而言,还不如铁器和酒来的重要。土著都是一个一个大小部落,人数在三五千至数百人不等。几年下来,扶持一家部落达到了万人,并且教会他们耕种,这才定居下来。这一片地盘,与其说是他们打下来的,不如说是土著打下来后卖给他们的。早先这里可是有十几个部落,更多还有不少部落。”

  看这意思,庞克在这一天半的时间里,几乎很少休息,做了很多调研的工作。

  李亨听的不禁微微皱眉问:“土著的战力如何?会不会对我们构成威胁。”

  人到了这个地方后,李亨彻底断了回去的念头,转而想经营好这一片地盘,做个草头王也是不错的。

  无论如何,安全是第一位的。

  “土著只有数千滑膛枪没有火炮,火药还不能自产。起初不是没有土著觊觎殖民地,都被打服了。现在最大的威胁,还是南边的西班牙人。他们经营二百年了,根基深厚。墨西哥的西班牙人,既是贸易的伙伴,也是潜在的大敌。”

  庞克领着李亨来到了本地最高的建筑,一处山坡上的炮台。

  炮台守卫拦下他们,表示没有薛方和彭虎的命令,不得进入炮台区。

  李亨也不生气,只是站在远处看了看炮台,看的不是很清楚,只能看个大概。炮台是石头砌成的,一共有两处,扼守海湾入口。每个炮台约有三十门大炮,足以威慑一切来犯之敌。

  二人掉头返回,迎头遇上了薛方和彭虎来寻。

  因为能够自由活动,李亨对二人倒也没有太多的敌意,倒是想收为己用。

  薛方和彭虎收到了由吴戈带来的薛蟠的信,信里说的很清楚,对于李亨要防备也要合作,不能搞的太难看了。

  原因也很简单,李亨这个新华王在新华殖民地,这里的殖民才“名正言顺”,国内的支援也能师出有名。

  这就是所谓大国的气度了,必须要有的。凡事都要有个理由的,师出无名不是件光彩的事情。

  一段时间内美帝也讲师出有名,哪怕是一管洗衣粉。

  信里还再三强调,一定要交好土著,能同化就同化,不能同化的大力扶持,帮助土著壮大,并且向东发展。

  薛方和彭虎上前见礼说话,李亨对两人很客气,不远不近的保持距离。

  薛方表示领李亨去炮台看看,李亨表示不看了,人还没缓过来,还要回去休息几天。

  这一路往回走的时候,薛方作为代表,详细的介绍了殖民地的情况。

  新华殖民地,头两年没少打土著,不是想打,而是防御。一边打一边贸易交朋友,渐渐的扩张。

  现在的土著对于新华殖民地而言,不足为患。近处的大敌是墨西哥的西班牙殖民地,远处的大敌是东海岸的美国。

  通过贸易手段,殖民地实际上扶持了八个大小不等的土著,并且让他们结盟,不要相互攻伐,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东边的美国。

  目前看效果还不错,主要是殖民地卖给了土著部落两万多条燧发枪和大量的火药。

  这些部落相互之间划分了势力范围后,采取了不断东扩的策略。八个部落,人数最多的一万三千余口,少的只有三千多。

  现在经过勘测,更北方有铁矿,殖民地想要自我发展,就必须自己能生产钢铁,制造和运用蒸汽机。

  薛方的意思,希望李亨尽快写一份奏报,派人送回国内,尽快的往北美迁移一批工匠过来。

  彭虎也说明了原因,不这么做不行,根据情报,东部的美国北部,已经广泛的使用蒸汽机了。东部美国整体上一直在往西发展,争夺土地。

  李亨听明白了,尽管美国方面还没有大规模西进,但趋势是很明显的。目前殖民地就这点人口,将来一旦有事,国内再强大,那也是鞭长莫及,最好的办法就是大量的移民,发展本地的产业,增加自身的实力。

  总而言之,形势不乐观!

第665章 接二连三的丑闻

  都不用李亨的奏本回来,这一年除了护送李亨之外,还有三批次的船队开往新华殖民地。

  其中一支船队还是英国人的船队,运过去三船白肤色的女子。

  只能说在没有正式废奴之前,英国人的积极性很高。

  现在的英国人重心还在欧洲,忙着组织新的反法同盟,围剿拿破仑。

  这个阶段的法国,大概是法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说英国,有一个冷知识,英国首相的全称是第一财政大臣。

  因为不满国王的税收政策,英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换个角度看,英国的革=命应该叫税收革-命。

  有趣的是,美国人的独立战-争,起源也是互相缴税,真可谓一脉相承。

  更讽刺的是,因为不想交税而独立的美国,有一条公理,死亡和税收不可避免。

  李元的运气不错,承辉帝留下一个财政充裕的国家。新君登基后,总是会有点雄心,想要证明自己的。

  结果往往是在不同的相关利益方的反复拉扯中,雄心壮志被一点一点的消磨。

  如何平衡各方的利益,将国家调理好,不出大问题,这是每个皇帝都要面对的问题。

  站在内阁的角度看问题,性格相对急躁的李元,伺候起来难度太大了,不像先帝时期,大家可以和稀泥,可以摸鱼,按时下班。

  李元抓住江南税案和刺贾案大作文章,这次倒是没有再大面积撤职官员,而是指出因为官员不能尽职,导致的结果。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工作效率!

  进而又把考成法拉出来要求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完善,堵上漏洞。

  从内阁的角度看这就是在吹毛求疵,实际上因为火车和飞剪船的出现,消息传递的效率大大提高了,物资运输的效率也提高了很多。尤其是火车带来的效率,比起先帝时期高了数倍以上。

  太平年间的官员真的很爽,因为要紧的事情其实不多。多数情况下,只要抓好税收,按时入库,平时嘴巴严一点别乱说话,官员很爽的。

  李元给官员们上弦,尤其是针对贪腐现象,一年内一口气往全国派出去十个巡视组。

  这个巡视不是某个朝代特有的玩意,往前追述能到汉朝的督邮,唐朝的贞观时期也是广派御史。

  巡视组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查贪腐,一个是明刑狱。

  前者是因为税收总是出问题,必须官员们知道,拿了朝廷的俸禄,必须为朝廷收税。后者嘛,则是因为底层百姓不爱打官司,但凡卷入官司里,一定是忍受不了,基层的刑狱案件中,官府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偏向地主豪绅。

  巡视组下去,即便不一定能拿到官员的毛病,也能起到一个震慑的作用。

  只能说李元的想法是很好的,实际效果往往也就那样。

  入阁的贾琏却很少留在内阁,而是经常的出差。这个选择的缘故嘛,内阁这个地方就是个泥潭,不论想做什么事情,都会遭到外力束缚。

  这个是由规则决定的,规则最大的作用就是约束权力。

  贾琏还是很愿意遵守规则的,因为一旦有人可以凌驾于规则之上,距离天下大乱也就不远了。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贾琏留在京城,很多事情都不好运作。人在外地出差,京城出事总不能算我头上吧?

  乾正三年,李元派出巡视组,李亨在海上漂着,贾琏则坐镇洛阳,推动陇海路的加速建设。

  入夏之后,李元前往热河避暑,留下十五岁的太子李琬以及一干东宫官员协助监国。

  李元刚到热河,京城就出事情了,不是什么好事,而是丑闻,还不是一桩丑闻,而是连着来了三次丑闻。

  第一次不算太热闹,不过是几个官员下班后在青楼玩耍,为了一个花魁打了起来。开打的双方,一边为官员,一边是外戚。

  五城兵马司出动之后,将人都带回去,按照正常的程序处置,也就是罚款和拘留。

  官员和外戚等着被弹劾就是了,关键是出了人命。太后家族的一个三代,吵架输了动手,打不过就掏出一把左轮,三枪喷死了一个礼部员外郎。

  这一下事情闹大了,五城兵马司根本按不住这个案子,人抓到后只能先羁押,带队的御史骂骂咧咧的紧急上奏。

  这类人命官司,正常的流程要把人员移交给刑部,问题是刑部死活不肯接,各种推脱搪塞,就是不把案犯接过去。

  五城兵马司的东城御史不干了,上奏弹劾刑部,这案子就该刑部接手,为何迟迟不接手呢?

  刑部也有话说,案子已经是兵马司接手了,案情也很清晰,直接送大理寺审判就是。往日里兵马司不都这么干么?没少越权吧?

  大理寺方面也不干了,这流程不对吧,正该是刑部接过去,搞清楚案件后,交给大理寺审判。什么时候轮到兵马司直接移交过来?不收!

  三个衙门之间踢球的技术娴熟,短传配合极为精湛,就是一点问题都不解决,不去踢国足可惜了。

  太子李琬哪见过这个啊,接到奏本后,明明批阅了有司尽快处置的,怎么踢上球了。

  于是请教老师左春坊官米来,这位也是个老滑头,建议先等等,不着急处理。先奏请热河那边,等皇帝回复再说。

  事情就这么拖下来了,好在有火车,原本来回至少十天,现在来回也就是五天。

  问题是没等热河那边的皇帝回复,又出事情了。

  这次摊上事情的是顺天府,因为有人举报,某某尼姑庵里头,非法经营肉体交易。这年月开窑子要纳捐的,美其名曰,花捐。

  花捐可是顺天府的一项重要收入,有人举报自然是要去抓的,放现代叫扫黄。

  这一扫不要紧,一口气抓了八个在这里开银啪的官员,这都是常客了。官员亮出身份后,顺天府带队的主事人麻了,怎么摊上这个倒霉事。

  最要命的是惊动了五城兵马司,西城御史赶到后一看这玩意,顺天府主事想遮掩都来不及了。

  要知道哦,顺天府和五城兵马司有夙怨啊。双方不说互相看不顺眼,那也能算仇深似海了。

  你想啊,都有搞治安的权利,平时执法的时候,那没少为了各自的关系户大打出手。五城兵马司出名的靠山硬,素来不给顺天府面子。

  这次也一样,五城兵马司表示,我们就看看,你们办案子就是了,保证不干扰你们办案子。

  顺天府的主事差点哭了,你们倒是接过去啊,这次怎么不抢执法权了?

  没辙,人带回去吧,顺天知府也麻了,问清楚真相后,气的破口大骂,说五城兵马司不当人子。

  太子李琬这边接到顺天府的奏报,这次不找老师米来了,直接选择了上奏热河,这种事情真不会处理。

  李元这边在热河避暑,带上了所有内阁大臣,以及六部尚书,若干侍郎。

  到了热河之后也不得清闲,林如海拉上李清找来,递上一份名单,请李元决定两位内阁候补。

  这份名单在李元的暗示下,排除了两江人和山西人,剩下够资格的尚书和总督的人数,加起来不过九个人。

  李元看了很是意外,两江人和山西人在正二品和从一品中占了那么多份额的么?

  总督有正二品和从一品之分,从一品的有湖广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尚书也有正二品从一品之分,从一品的有吏部、户部。

  当时李元心里咯噔一下,默默的计算。大周总督有九个,尚书六个,左都御史,大理寺卿、鸿胪寺卿,加起来就是十八个正二品以上。

  现在只有九个人非两江和山西出身,也就是说,两个省就占了一半正二品以上的官员?

  默默的记在心里,看了看林如海和李清这两位都是籍贯两江的官员后,皇帝心里默默的想了想,内阁五个人。岳齐是山西人,方颂是江西人,贾琏算是京城人,但是祖籍是金陵人。

  再看看候补名单,李元沉默了好一会才决定:“两江总督熊方,湖广总督韦睿。”

  熊方籍贯江西,韦睿籍贯陕西,一南一北。然后又直接点名,广东巡抚陈甲继任湖广总督,浙江巡抚韩光继任两江总督。

  两位巡抚的籍贯分别为云南与河南,也是一南一北。

  开小会直接把吏部绕过去,李元这么做倒也没问题,毕竟三品以上官员,皇帝都是有权直接任命的。通过吏部是尊重,不通过也没毛病。

  这就是周帝国制度给予皇帝的特权,只是要看皇帝用不用。有的皇帝比较温和,比如承辉帝,总是愿意尊重一下吏部。

  李元嘴上不说,心里对于父皇在人事问题上的态度是不认可的,认为承辉帝太过软弱了,导致内阁和吏部在人事问题上侵权了。人事问题上的让步,直接导致内阁和户部联合起来,在财政上也侵权了,后果是承辉帝多次开内帑弥补财政不足。

  在李元的心目中,内帑是皇帝用来奖励臣子,接济宗室以及外戚所用,补贴财政算什么回事?

  以前朕说不上话,现在要纠正回来了。那就从人事任命权利开始吧。

  这就是李元的真实想法,他也这么做了。

  李元决定后,林如海和李清没有争辩,只是感受到了压力。内阁候补,皇帝选定之后,没有经过内阁和吏部,直接就决定了两个总督的继任者。这在承辉帝年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没等两位内阁大佬为人事任命的权利丢失哀叹几句,京城传来了噩耗,周太后的侄子,开枪打死了礼部一位员外郎。

  太子无法决断,只好请旨。

  两晚上都没睡好的内阁大臣们,立刻集体去见皇帝,转呈了太子的奏本。

  李元看了奏本也愣住了,外戚已经狂野到此等程度了么?再一仔细看奏本才发现,还有高手。

  三个衙门踢皮球,都不肯断案。负责监国的太子,也不肯断案,推给了朕。

  平日里口口声声为朕分忧,你们就是这么办事的么?

  李元看完奏本后,气不打一处来,想立刻决定吧,看看等着的内阁大臣们,觉得不能就这么便宜他们了。

  “诸卿商议一番,看看如何处置,拿出一个条陈来。”李元把案子推给了内阁,林如海等人也只能捏着鼻子接下来,回去商议。

  这边内阁也是头大,这事情关系到太后啊,这怎么断啊。先拖着吧,不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