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492章

作者:断刃天涯

  讲的就是古人重诺!

  到了朝廷里也一样,我可以不说,也可以顾左右而言他,不停的打太极,但是一定承诺了,就必须做到。

  背信弃义在古代是很严重的指控。

  所以说,现代人各种批评儒家如何,在构建一个道德社会的层面,今人远远不及古人。

  至当下,更是毫无廉耻可言,诬告者几乎零成本,收益却极大。可恶的是,诬告者背后还有撑腰的,无论如何都在死死的扛着要保住她。

  礼义廉耻,如今的社会还剩下多少呢?

  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想想都觉得恐怖。

  无论发生多少事情,乾正三年还是来了。

  皇帝李元在初一大朝会上,首次强调了昔日乾坤不稳,父皇承太祖之辉而扶之,朕登基以来,欲正乾坤,有赖诸君,切勿懈怠。

  从李元大年初一的开篇看,皇帝对当下朝廷的很多问题并不满意。

  强烈的暗示了朝廷的懒政怠政,这对于内阁以及各部而言,都是一次信号明确的敲打。

  可见李元觉得当下的国家,发展的还是慢了,需要加快速度。

  这个慢了,指的都是哪些呢?自然是指承辉帝期间,提出的各种新政。

  年前发生的事情,让所有官员都产生了一个印象,那就是不要轻易去惦记不该惦记的东西,否则皇帝不会手软的,国舅又如何,老忠顺王又如何,不都拿下了么?忠顺王也是个长寿的,七十多了,居然流放极北之地,可见悲催。

  好在现在有火车可直达东平府,否则真的要受老罪了。只能说李元也算是手下留情了,流放地是可以坐火车去的。

  大年初四,忠顺王一家老小,以及两位王室族人,多位此前在央行任职的宗室,前后运了整整三天,每天两趟列车,才算全部运走。

  这个季节运过去,那是真的遭罪了,这季节的东平府,那可是滴水成冰的,要冻死人的。

  可见,李元的手软是有限度的。

  这个事情让绝大多数臣子都形成了一个认知,当今比先帝要狠多了。虽然还是不轻易杀官员和权贵,但能叫你生不如死。

  东平王那边其实也不白接纳这些流放的人,他管朝廷要了不少物资做补偿。远东物产丰富,严重的缺少加工制成的工业品。

  这不,人还在装车的时候,大年初五,李元好好的年不过,把内阁大臣们都叫来了。

  人到齐后,李元拿了一份奏折请众人传阅,待众人都看过了,这才问:“东平王奏本的意思,大家都明白了,因为与沙俄多有摩擦,军火消耗不小,需要补充。东平府无法自产军火,尤其是线膛枪炮。朕想听听诸公的意思,要不要满足他的要求。”

  贾琏在内阁里属于低调的那一派,不喜欢发言,所以安静的坐着,看看大家怎么说。

  林如海对岳齐道:“岳相知兵,你先说说。”

  岳齐不能不接,无奈的开口:“东平府并无大规模生产军需的能力,军火补给确实困难。这两年来,综合各种战报显示,漠北以及东平二王属地,也确实与沙俄频繁发生小规模冲突,其中有多少真假,细节无从得知。昔日先帝之时,对外重点在海路,窃以为,少量军火不足为患。”

  方颂听了忍不住道:“这个不好说,东平王这些年从朝鲜和日本没少抓壮丁,加之本地的土著彪悍是最好的兵源。真要起事,三五个月内拉起五万兵马,一点都不难。一年之内,只要不惜民力,至少能拉出十万人马。对东平王,可以宽和一些,但不能放弃警惕。”

  岳齐被怼了,倒也没生气,主要是觉得方颂不懂军事,打不出多少伤害。甚至很耐心的解释:“方大人有所不知,有山海关在,东平王想入关,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关外还有辽阳沈阳两座重镇,现在的东平王府,生活物资上严重依赖关内产出,完全没有造反的理由。依我之见,这批军火不但要给,还要用援助的名义。毕竟昔日西宁王处,先帝便大力援助。”

  林如海和李清听了纷纷点头,方颂也不说话时,李元便道:“如此说来,援助倒也说的通。”

  眼看众人要同意了,贾琏立刻开口:“且慢!”

  众人的节奏被打断,不免愕然,顿时聚焦过来,李元道:“贾卿有话只管说。”

  贾琏道:“昔日西宁王主动让出河西乃至新省之地,并非他心甘情愿,而是碍于朝廷强大的军事压力,又不肯放弃自治所致。先帝宽和,为避免当兵相见,故而允之西去,并给予大量的援助。然而并不能改变本质上西宁王当时处在听调不听宣的状态。正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昔日先帝援助西宁王,那是看在他主动让出地盘的前提之上,当时对东平王以及漠北王,都给予了相当的援助。现在情况变化,不能照老黄历。”

  岳齐被驳斥后,很是不悦,奈何当面之人是贾琏,想说他一个外行不要乱讲吧,这话太打脸。只好闷闷的坐下。

  李清见状道:“先帝以宽仁之道待各王,甚至漠北李逆愿意低头也都放过了,这才有北地多处熄灭干戈,国家安泰。”

  贾琏冷冷的看了李清一眼道:“没有朝廷将士浴血奋战,于张家口、大同两仗打败草原各部,李相觉得他们能甘心拜服称臣?拿现在的太平作为证据,这不是倒果为因么?游牧民族能歌善舞,那是因为他们被打过,被打怕了。不是因为他们天性如此。”

  一番话,一个贾字不提,所有人都知道,这是贾琏军事成绩的辉煌表现之一。手里有真实过硬的成绩,说话就是硬气。

  李清被怼的无话可说,只好坐下不语。

  林如海无奈道:“以你之意呢?”

  贾琏淡淡道:“援助可以,但是要拿东西来换,东平王至今还欠着铁路修建的款子没还上,还想白嫖朝廷,美不死他。”

  林如海笑道:“听说东平王一直拿豆油和豆粕还账,还没还上么?”

  贾琏冷冷的看着李清,淡淡道:“豆油和豆粕装一船才值几个钱?一条钢轨便价格二百银元!又要股份,又要欠账,还要援助,尽想好事。”

  说话为何看着李清呢,原因很简单,东平王世子此前来京,没少贿赂这厮帮忙在朝廷里说话。实际上内阁诸公,都拿过东平王的好处。

  李元听明白了,所谓的先帝对诸位边地王爷的援助,有当时的特殊情况。

  贾琏站出来说明白情况,就是不想让东平王白白占朝廷的便宜。实际上贾琏还有更深层次的目的,只是在这里说没必要。

  援助军火采用以货易货的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促进两边的生产。

  当初铁路修到东平府,东平王一分钱现金都没掏,只是出了大量的枕木,以及劳工和口粮。即便如此,还欠了一大笔的债务。贾琏也没催他还钱,就是让他用物资一点一点的偿还,利息都没算他的,已经非常够意思了。

  关键的一点,贾琏还是想逼着东平王主动向外扩张,挤压沙俄在远东的地盘。这个原因对漠北王李逆也是一样的,要物资可以,要军火也行,拿物资来换。与沙俄冲突也无所谓,朝廷肯定支持。现代社会的远东,那真真的是物产丰饶。西伯拉亚还有大油田呢。

  眼下沙俄的目标在西边,不抓住这个机会趁机扩张,毫无行动力,你们凭啥来要援助。

  总之一句话,西北东三位王爷,去抢啊,去扩张领地啊。

  其实最艰难的还是西宁王,中亚那个地方,因为帕米尔高原的缘故,交通太难了。想获取物资,那真是一年也运不了多少。

  现在就算有铁路,这边也修不过去,最多修到玉门关。

  贾琏知道李元的心思,不就是有两个国舅在流放的名单之内么,面子上别太难看了,让东平王稍稍照顾一下。

  别让两个国舅和忠顺王真的冻死在远东,那就不太好看了。

  会开到这里,李元也明白了,白给人家也未必谢谢自己,只会觉得自己是傻子。毕竟名义上东平王是大周朝廷的臣子。

  “这样,一半算是朝廷赐予他的,一半拿物资来换。赐予的一半,朕出内帑。”李元还是要面子的,决定赐予一半。

  这个看清单就知道了,东平王这次要的有点多,单单是前装线膛燧发枪开口就是一万支,还有火炮五十门,棉布、茶叶、丝绸,都不是少数。

  李清立刻抓住机会道:“全出内帑不妥,户部承担一半。”

  贾琏这次没说话了,只是默默记账,回头东平王去天津买战船的时候,给他价格加一成。

  流放几个人过去,你都趁机开口要好处,惯的你。

  东平王世子这边闻讯之后,大喜过望。本意是要讨价还价的,谁知道皇帝答应的很干脆,直接以赐予的方式给一半,另外一半用物资交换。

  赶紧亲自去办手续,忙活了几天后,高兴之余觉得哪里不对劲。

  等他派去天津的人回来,才反应过来是哪不对了。天津船厂那边提价了,并且一次提价十万银元。

  东平王世子这才彻底的明白,狗日的贾琏入阁了,有他在肯定没好事。

  正月刚过,李亨就开始动身了,先要去京城谢恩并辞行,然后转车往天津,开启一趟万里之行。

  李元自然无法阻拦,还要热情接待,毕竟周太后一直在期盼着小儿子的到来。

  李亨进宫后,先拜见了李元,过程极其寡淡,毕竟兄弟俩的感情还剩下多少,无从得知。

  李亨拜见周皇后时,过程非常的感人,抱着亲娘的腿,那是嚎啕大哭啊。

  周太后特许李亨在京留十日,每日都要进宫陪太后,算是最后一段母子相处的时光了。

  这个要求没法拒绝,甚至李元还要按照周太后的请求,再赐李亨战船十艘,武装商船五十艘。

第664章 新华殖民地,形势不乐观

  就狠辣程度而言,李元在承辉帝之上甚多。昔日那个所谓温良仁厚的贤王,吃过亏之后的转弯有点大。

  对比承辉帝的做法就能看的明白,当初无论外戚宗室怎么折腾,只要不谋反,承辉帝都不会下狠手。

  李元登基两年,刚坐稳位子,直接流放了老牌宗室忠顺王,一干宗室,两位新贵外戚。

  这种事情在承辉帝时期,根本不会发生。按照李元最初的想法,大概是要杀几个人的。

  亲弟弟李亨,不过是试探一下,直接给人丢新华殖民地去了。

  李元的一系列举动,大大的震慑了外戚宗室,各路权贵。

  贾琏看在眼里,对李元也暗暗生出警惕来。

  因为周太后的要求,李亨的行程被推迟了一个月,整个二月都住在京城,搞的京城气氛变得有点紧张。

  三月初,天气暖和了一些之后,所需船只调集完毕,李亨才不得不离开京城。

  登上火车后,前往天津,休息一日,登船前往长崎租界。数十艘战舰,上百条商船汇聚长崎,倒是把幕府狠狠的吓了一跳。

  再从长崎出发,开启了北太航线的漫漫之旅。

  只能说李亨的运气不错,这一路上顺风顺水的,真是一点意外都没有出,同行的船队也觉得运气超级好。

  漫长的航行时间,差点给李亨逼疯的时候,终于看见了海岸线,还有望远镜中山巅的雪。

  这一趟来的船队过于庞大,多亏了有一个巨大的海湾,湾内是天然良港,稍加修缮就是码头。

  海岸线是早晨看见的,船队进入海湾是次日早晨。李亨的旗舰得以最先靠岸,双脚踏上码头时,身子一阵摇晃,差点没站稳。

  迎接在此的是去年先到一步的薛家船队的新华总管事薛方,乃是薛家的家生子,真正的自己人。

  与薛方站在一起的是殖民地自卫队长彭虎,掌握殖民地的所有民兵武装。

  对于李亨的到来,这哥俩也都是高度警惕,薛蟠早就有交代,新华殖民地乃是贾家与薛家最后的退路。看似距离遥远,重要性不比澳洲差,未来的投入比澳洲只多不少。这哥俩暂时没有自立的心思,一个是惯性的缘故,一个是父母妻儿都在广州呢,他们还惦记着退休了回老家的。

  新华王的名头还是很唬人的,薛方和彭虎态度甚为恭敬,并不是敬畏李亨,而是随行的舰队。

  对于未来,李亨没有太多的想法,真就是走一步算一步。新华殖民地孤悬海外,想要发展起来,成为一方霸主的想法,暂时是没有的。

  李亨登岸后,住进了岸边的小城市,这个城市有一个很吓人的名字,金山!

  嗯,说起来是城市,像样的建筑只有一座,就在城市的中心,砖木混搭结构的两层楼,占地面积能有两亩地。

  李亨实在是太疲倦了,只听到两人说了一句,“欢迎王爷来到新金山城。”直接就晕过去了。

  一觉醒来,浑身乏力,肚子饿的难受,召唤贴身内侍送来一大碗面疙瘩汤,大口吃完后才算是活过来了。

  一问内侍才知道,这一觉睡了十八个时辰。李亨让内侍去请薛方和彭虎过来说话。

  薛方和彭虎这边,在登陆当然便接触到三千卫队的将领吴戈,此前在神机营内做守备。这三千人可不是啥精锐,乃是从全国各部抽出来的无牵无挂的小兵,这一路过来,病死了五十五个。吴戈负责操练这些士兵,送到新华殖民地之后,还要跟船回去的。

  说是给李亨的卫队,实则是给新华殖民地送来的合格新兵,这些新兵在本土训练期间,吃饱吃好,身体养的还算不错。

  带队的一干中低级军官,也是根据个人意愿,留下可以,回去也可以。

  舰队方面就更别提了,那属于贾琏的势力范围。真正麻烦的还是三十条武装商船,为首的是一个内侍庞克,承辉帝时期就跟着出海跑船,去过朝鲜日本,也去过南洋各地,甚至还去过印度。一开始是承辉帝搞船队,让宗室跟着占股份。

  可不要小看这些武装商船,最差也有三十六门大炮,小口径的速射炮也有十几门不等。

  庞克是周太后派来的,他的目的就是要确保李亨安全抵达,除非出现不可抗力。

  亲随内侍告知李亨,薛方和彭虎在外忙碌,晚间才回来,倒是随行的太监总管庞克在城内。

  李亨立刻宣见,不多时庞克来到,见礼之后,李亨问他:“太后有何交代?”

  庞克表现出最大的恭敬,正色道:“太后命奴婢保证王爷旅程中不受戕害,并未有其他交代。”

  李亨听明白了,看着庞克问:“孤能信任你么?”

  庞克道:“奴婢只能保证下属的三十条商船以及船员听王爷的招呼,其他人不敢保证。”

  李亨没有蠢到问为什么,傻子都知道为什么。

  这块殖民地是民间自发打下来的,朝廷几乎没有出任何力气,也正因为如此,殖民地的规模不大并且够远,李元才放心李亨来。

  “此地如何?”李亨再问,庞克道:“昨日打问过,此前约二万八千壮丁,来源驳杂。主要是本土移民,占了六成,剩下的分别为日朝移民和土著,还有极少数的西洋人。女子不多却更杂,一千多女子有日朝女子,有西洋白肤女子,还有本地土著女子。此番舰队抵达后,加上随行的民间商船,小城人口突破五万。”

  “薛方和彭虎在作甚?”李亨转而问起地头蛇,庞克道:“正在忙着安置移民,此前修建的房屋不足,正在抓紧建造木制房屋。”

  李亨点点头道:“出去看看。”听了庞克的介绍,李亨的心沉到了谷底。

  大概率这个新华王是个虚的。目前只有随行的一千人能算是底细,庞克手下三十条船,也就是三四千人。

  实力对比差距太大,想要做实新华王,还要想法子收服薛方和彭虎。

  出门才发现自己在高处,一眼就能看见海湾和码头。

  此刻的码头上,还有船只在停靠,人员还在登岸,物资还在不断的往下运。

  李亨不免好奇道:“怎么还在下船?”

  庞克道:“来的船只太多了,舰队直接在海上下锚,人员登岸都是乘小船。武装商船只有三成完成了卸载,还要弄三天才能全部完工。”

  码头上有木制的吊车,配合滑轮,正在吊装货物上岸,这个速度已经不慢了,只不过这次来的船太多了,每天只能卸十二艘船。其他的船可不就是只能等着么。按照惯例,先下移民,再卸货物,所以李亨看见的是在卸货。

  “现在是冬季,粮食够吃么?”李亨还是有点东西的,立刻想到了关键。

  “奴婢去看过粮仓,一直在屯粮,足够所有人吃七八个月的。本地野牛成群,肉食很容易打到,可以大大缓解食物消耗,关键是开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