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489章

作者:断刃天涯

  以前是俩,还有一个二选一的说法,李元登基后,并未补上内阁候补大臣的名额,也就是说,贾琏是唯一的人选。

  那还争夺个屁啊。

  现在唯一的争议,就是贾琏与林如海的翁婿关系。

  为了内阁大臣的位子,有机会的大臣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都在做百分之百的努力。

  这个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在这个层面的官员,想再上进一步,那真是太难了。

  谁都不想错过这个机会,于是都在对着贾琏唯一的破绽开火。

  至于所谓贾琏有不臣之心的话,没有人拿出来再讲了,因为注定要起反作用的。

  贾琏回京之后,非常的安静,正常上下班。

  十月初一的大朝会来临之前几天,风向又发生了变化,这次集火的是林如海与贾琏的关系,翁婿同为阁臣,没有先例。

  只能说,非常的灵活。

  李元对于相关的奏折,再次选择了一律留中不发。

  认为自己有机会入阁的大臣,以及那些不希望贾琏入阁的大臣,在最后三天变得更加的疯狂。

  三日之内,送达通政司的奏折,多达四百份,都是在强调林、贾同在内阁的坏处。

  从这些奏折看,似乎林、贾同在内阁,大周不是要亡国了,就是要被篡了。

  如果是仅仅是朝臣如此,倒也罢了。关键是勋贵以及外戚们,也都是抓住最后的时刻,纷纷请求入宫面圣。

  没人知道李元怎么想的,奏本留中,求见一律驳回。

  所有人都捉摸不透李元的真实想法,实际上李元也处在一个比较微妙的状态。

  一方面他要高举先帝留下的旗帜和遗产,一方面也确实有点忌惮林、贾同在内阁的后果。

  这也导致了李元迟迟举棋不定。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贾琏在军队中的威望太高了,尤其是皇家军校是贾琏推动的,新生的军官们大多数都崇拜贾琏。

  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内阁所有人装死,这是最正确的应对。贾琏一言不发,专心干活,也是最正确的选择。

  这种时候,谁跳的越高,往往越最先出局。

  甚至还要被秋后算账,但是怎么说呢,人没有前后眼,近在咫尺,看上去触手可得,肯定是要争一下的。

  十月初一大朝会,贾琏来的不算早,提前一炷香时间到场,卯时点卯后,站在角落里躲秋风。

  这个时候人们才注意到一个问题,贾琏在仕途的过程中,从来都是不争不抢那个。

  他所有的一切,都是靠着扎实的功绩走上来的。

  如果贾琏没有在仕途的过程中,一直有“针对士绅”的不良记录,现在就不会存在那么多杂音。

  即便如此,躲在角落里的贾琏,还是很快被诸多年轻官员们发现了。

  越是年轻的官员,越是敬佩贾琏。即便贾琏在士绅中的风评不佳,甚至可以说是恶劣。

  此刻,一位年轻官员在短暂的犹豫后,果断的出来,走到贾琏的面前,拱手行礼:“付强,见过贾公!”

  贾琏面带微笑,抱手回礼:“贾某有礼!”

  有一个人开头后,年轻的官员们不断的走上前拜见贾琏,甚至都要排队。

  相比之下,年轻官员们似乎对各位阁臣,都没有那么迫切的上前拜见的意思。

  在京的官员中,年轻的官员不多,四十岁以下的占了四分之一。这其中又有八成,选择了在这个时候,走到贾琏面前见礼。

  不是说阁臣们不受欢迎,实在是一些年轻官员的级别低,够不着他们。

  如此,显得贾琏非常的受欢迎。

  用一个现代的词,这些年轻的官员,就是所谓的自来水。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出自研发厅等新设的部门。

  大朝会开始,官员陆续进宫,大殿之内排序,贾琏还是站在第二排。

  李元至,林如海领众臣行大礼,三呼万岁之后,平身。

  不待群臣说话,胡敏上前一步,大声道:“有诏!”

  群臣皆躬身听旨,胡敏手举圣旨:“阁臣权高责重,不容有缺,国家有制,当循制而行。先帝设内阁候补之制,顺延即可。钦此!”

  林如海领衔:“臣等遵旨!”

  事关内阁大臣之位,皇帝有决断权,本就不用与大臣们商量,再有先帝遗制,李元以中旨的形式宣读,一点毛病都没有。

  如此,群臣无论再如何不甘心,也没人敢跳出来说话。

  阁臣补位的问题解决了,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既然承认了承辉帝留下制度的合法性,自然要补上两个候补大臣的位子。这是一定要说清楚的,否则就做不到名正言顺。

  林如海这方面的觉悟很到位,既然李元不改先帝的制度,那就要站住来补上一块砖,彻底的稳固住。

  “陛下,候补内阁大臣有缺,还请陛下及时示下,何人可补。”这一句话,就是在代表群臣,确认李元关于内阁大臣增补制度的话语权以及合法性。也就是说,从今天开始,从法理上李元彻底的坐稳了皇位,谁敢质疑皇位,就是天下人的公敌。

  真就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当然你要谋反成功了,那又是另外一套说辞了。

  毕竟,成王败寇,古来如此。

  “增补阁臣一事,内阁商议一个二十人大名单出来,并列理由,容朕观后再定。”李元很满意林如海的行为,心里不免暗暗得意了一番。

  得意的原因也很简单,他算是体会到了在人事问题上大权在握的真实感受。

  这就是高举先帝遗制的好处,没人敢多嘴。除非贾琏个人拒绝,三请三辞之后,还是不肯接受,那才要另算。或直接下旨,或接受推辞。

  林如海道:“微臣领旨!”

  林退下后,贾琏出列:“微臣叩谢皇恩!”

  这就表示无条件接受皇帝的安排,顺延入阁,排名第五。

  这也是李元得意的一个点,贾琏入阁之后,因为林如海的关系,注定只能排名第五。

  这样一来,多了五年的时间,李元可以看看贾琏到底做到什么程度,也算是一个五年的考察期,如果一切都满意,五年后换届,彻底掌握话语权的李元,可以让贾琏接首辅的位子,也可以让李清接。真可谓是进退自如,尽在掌握。

  群臣最关注的问题已经有了结果,此次大朝会剩下的时间未到寡淡,也没什么大事情要商讨了。

  本来大朝会就是走形式的时候居多,真正的大事情,绝大多数都是御前内阁会议说了算。

  散朝之后,贾琏回到工部,清理办公室的时候,下属们纷纷来贺。

  贾琏一一谢过后,带上私人物件,正式去内阁,也就是文华殿一代办公。

  入阁第一件事情,自然是关于内阁增补以及工部尚书人选的名单。

  贾琏第一次参加内阁的小会,却一点都不客气,林如海说明议题后,贾琏立刻开口:“卑职主张,此次内阁增补,应派巡视组往各地,以免带病列入候选,伤了陛下的圣明。”

第660章 再遇刺

  刚进内阁,第一次会议就放炮,还是关于人事问题的,林如海报以死亡凝视,贾琏浑然不觉,毫不在意。

  林如海这个内阁首辅呢,别的权利不是很在意,唯独人事权一直抓的死死的。

  贾琏一番话,让他担心这狗东西是不是在惦记自己的基本盘。

  好在贾琏没有后续,暂时也挑不出毛病,只能等后续看看他有没有搞蚕食的意思。

  “大员推举,自有制度,岂容你一个新入内阁者置喙?以后还是管好自己的事情,少对别人说三道四。”

  无论如何,林如海都是要给贾琏来一记杀威棒的。

  贾琏并未争辩,本来就没有搞事的心思,无非是提前打一个补丁。

  将来人选真的出问题了,自己也有话可说,可以摘干净自己。

  真不是贾琏看不上大周这些官员,贾某人都不敢说干净,都有一些暗箱操作,何况是其他人。

  “不器既然入了内阁,此前主管的研发厅、铁路局、证交所,是不是该让其他人主管呢?”李清一开口,贾琏就明白他的意思,或者说明白了李清和林如海的意思。内阁对于官营企业的觊觎之心,那真是从来没有消失过。

  贾琏并不激动,真要没点手段,李清也别提什么一路往上爬到内阁,这种事情是早有预料的。

  为了预防这一类的事情,贾琏早就做了充足的准备,各部门都确立了明晰的制度,谁去主管这些部门都不好使。除非能把所有负责人都调走。

  当然此刻不能立刻就答应了,贾琏也不说话,似笑非笑的看着李清。看的李清浑身发毛,似乎被一条吐信的毒蛇盯上了。

  “你这么看着我作甚?”李清有点慌张,贾琏这才挪开视线。

  方颂开口道:“这些部门本就有主官,此前不器说是主管,实际上也就是提纲挈领,并未实际干涉部门运作。李相身为户部主管阁臣,心思还是该放在那些少缴税,甚至找各种借口不交税的官营企业上,而不是盯着这些一直照章纳税的官营企业。”

  方颂这一番话说的极为不客气,甚至就差直接说他尸位素餐,应该让位了。

  可这话说的又一点毛病都没有,官营的企业多不多。经营类的衙门,户部下属的可不少呢。

  大周的茶叶买卖需要茶引,食盐买卖需要盐引,就说所谓的官营。说句不好听的,但凡把这两个行业整顿一下,朝廷税收都能多不少。

  问题是谁敢啊,远的不说,此前的私印盐引案子,至今没有抓到主犯,人也不知道跑哪里去了。西北方面的茶叶贸易,更是一摊烂账。

  李清作为内阁大臣,分管户部,对央行也有一定的话语权,你见他说过一句话么?无非就是到时候分钱,给多少户部拿多少。

  远的不说,崇文门的税卡,就有很多人可以不交税,户部也没放一个屁。

  说穿了,一直都是这样,欺上瞒下,欺软怕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报喜不报忧。

  被怼之后的李清面不改色,这点攻击算啥,倒是暗暗记住了此前贾琏的眼神,心里暗暗提防。

  别的地方不好说,广州和南洋,贾琏说话是真管用。甚至就是京城,也有一堆人唯贾琏马首是瞻。

  李家有没有人在做买卖,这还要问么?肯定有啊。做买卖嘛,还不是啥挣钱做啥么?

  比如说茶叶外贸的买卖,李家有人在做,林家也在做。在陆地上还好一点,船出了还就一点都够不上了。

  所以说,方颂一通怼,李清还有点感谢他,没有他这矛盾搞不好就激化了。

  “好了,大家今后各安其职,精诚团结,辅助陛下,再创盛世。”林如海有点无奈,赶紧总结一下。

  一直没说话的岳齐情绪不高,一直在琢磨,到底怎么搞计划,才能让李元满意。

  原本想的好好的,通过军改,彻底厘清全国的军队,趁机向各地安插势力,听话的任用,不听话的调走或者搞死。到时候才能算是大权在握,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他个人以及兵部的影响力出不了紫禁城。

  说起来军改,承辉帝时期已经在很努力的改变了,却仅仅改了京营,边镇以及各省的军改,因为承辉帝的身体不好,一直没有推动。

  有时候岳齐都在私下吐槽,皇帝搞那么多后宫干啥,死的这么早,耽误了很多事情。

  第一天上班除了一点小风波,其他的还算顺利。

  至于分工,潘继旭早就不管算,他那一摊子早就给贾琏收编了。

  午后,林如海将贾琏叫去,两人落座后,人手一杯茶,手上都夹着烟。

  林如海不说话,贾琏也不说话,屋子里很安静,午后斜阳撒进来,照在茶几上,烟气升腾,暗香浮动。

  “老夫年迈,最多再做五年就该乞骸骨了。”林如海总算是开口打破了沉默,这类开场白贾琏很熟悉。

  贾琏继续沉默,林如海拿出一份报告,递过去道:“江南父老联名上书,泣血哀求朝廷给江南一个自筹资金修建铁路的机会。无论如何,他们的心是好的,是为了江南百姓的生计。”

  接过报告的贾琏看都不看,往茶几上轻轻一丢:“林相可以上奏陛下,有圣意,自然可以开一个特例。”

  拒绝的非常明显,林如海也不失望,如果贾琏能答应就是怪事了,没见他在江南呆了半年,被治罪官员至今没有完全补上,多少士绅尸骨未寒。

  “说起来,贾家的祖籍是金陵,你就不为贾家人想想?”林如海如此说的时候,脸上带着一点好奇。

  他真的不明白,贾琏为何如此固执,明明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情。

  “身为朝廷命官,凡事首先想到是否符合天下人的利益。天下事都成了门户私计,这天下距离灭亡也不远了。”贾琏说到这里就停下了,没有继续,缓缓起身抱手:“告辞!”

  林如海没有开口,目送贾琏离开。江南的事情,林家人并不感激贾琏。江南的士绅们,更是恨之入骨。

  如果仅仅是杀人敛财就算了,贾琏还清退了几十万亩良田。这个才是士绅们刻骨仇恨之所在。

  也就是他们奈何不得贾琏,否则恨不得将贾琏挫骨扬灰。

  现在两江士绅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阻止贾琏成为内阁首辅,转而全力支持李清五年后接班林如海。

  正是因为知道了这个事情,林如海才有今天的动作。

  努力失败之后,林如海也只能作罢。他从来就没能左右过贾琏,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虽然是翁婿关系,两人一直是合作伙伴。

  虽然不能认可贾琏的做法,此刻的林如海也下了决心,完成了连任,今后可以肆无忌惮的选边站了。

  支持李清接任,怎么可能?支持方颂都不会支持李清,就你还想顺延登上首辅的位子?

  有我在一天,就不要做这个梦。

  下班的路上,马车走在大街上,前方有一段路商业气息很浓,开了好些酒肆茶楼,往常生意很不错,在权贵扎堆的城西很难得。

  路上人多,车速不快,贾琏也不着急,他有足够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