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断刃天涯
本来的计划是通过正式与周帝国建交来抬咖位,现在这个情况还不如不建交呢?
可惜他不敢说出来,否则这一船人肯定回不去了。丢海里喂鲨鱼都是轻的。
至于美国地位未定的结论是怎么来的,为何要用这么一个说辞,鸿胪寺卿没解释,他也不知道,只是按照贾琏的安排来行事。
约定好正式签约的时间后,鸿胪寺卿的工作还没完呢,他还要辛苦一趟,走访英法俄土四国公使,同时还要行文传给广州的各国领事。主打一个都要通知到位,不要出现错误的理解。法国因为革-命的缘故,公使暂缺。
英国公使闻讯后,开心的哈哈大笑,一改所谓绅士风度的幽默,很直接的表示,美国地位未定的界定理性客观,不愧是文明古国的外交风采。
俄国公使则表示,美国就是一群罪犯组成的国家,他们都该被绞死。周帝国还是太大度了,有限度的承认了这个国家。
土耳其公使则表示,作为友好国家,完全认可周帝国的观点和决定,并举双手支持。
当然他是不会因为现在的土耳其作为向欧洲和美洲鸦片走私的主要商贩,为美国说哪怕一个字的好话。
这个时代呢,鸦片贩子祸害的不仅仅是某个国家,而是一视同仁,满世界的都要祸害的。
再说了,欧美国家有长期的服药史,从没有禁绝过,这都属于顽疾了。
至于世界上哪个国家在哪个时期彻底的禁绝过,你猜?
美国使团的事情,贾琏丢一边不管了,反正他们也没资格拜见皇帝李元,甚至连见内阁大臣的资格都没有。
贾琏倒是要在签约的时候出席一下的,不是一定要出席,只不过是想满足一下个人的恶趣味。
现在对于贾琏而言,最重要的还是一年一次的往新华殖民地运送移民和物资,加强殖民地力量的事情。
至于国内的内政,还是那句话,发展,不顾一切的往前发展。
原因也很简单,学过马哲的都知道,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现有的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生产力的需要,成为了阻碍时会内生出反抗力量。
所以,在制度上一定着急不得,但是在生产力的发展上,一定慢不得。
远在洛阳的李亨,这一年多的生活比较无聊,吃喝不愁,女人不愁,但是只能在王府内活动,上街都会被守卫劝退。
洛阳知府和驻军,像饿狼一般,死死的盯着他的一举一动,还有看不到的龙禁尉在暗处盯着他。
对此境遇,李亨的心态前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开始他很不服气,觉得自己不过是犯了一点点的错,就被取消了皇位继承权,这是父皇的不公。这个阶段,更多的还是惶恐,怕死的不明不白。来到洛阳后,李亨总算是多了几分安全感,进入了反思的阶段,一直在思考自己为何会输。从结果来看,李恒明白了自己错在哪,那不过是将昔日李元犯的错误,跟着犯了一次。这其中最大的错误,就是自作聪明的试探了一下贾琏。
李亨深信,如果没有对贾琏的那次试探,即便他在父皇那里因为搞钱的事情失分了,贾琏也会帮他圆回去的,甚至会在父皇死后出手,将他推上帝位。毕竟贾家人是有这个传统的,当初皇爷爷就是在四王八公的支持下上的位,并且在太子谋反时坚定的支持了皇爷爷。
为了摆脱现状,李亨决定做一次试探,所以上了一份奏折,希望能像东北西三个王一样,有一片自己说了算的领地。哪怕远在天边,也比现在困在王府里要强的多的多。
一开始李亨并没有抱希望,本以为奏本上去,一定是石沉大海。没曾想半个月的时间,圣旨下来了,准了!并且给他封了个新华王!
李元还很贴心的让传旨的太监送来一张地图,画出了新华殖民地的位置。
看清楚地图上新华殖民地的位置后,李亨才明白李元的意思,滚的远远的,去蛮荒之地称王称霸吧。
至于为何不是南洋,李亨心里觉得,应该是李元不舍得,毕竟南洋之地经营了十多年,条件还是太好了一点。
无论如何,李亨的命运确定了,今后是出海时死在海上,还是从此海阔凭鱼跃,那还两说。明年五月离开洛阳,六月从天津登船是注定的。
还能自选一千人带上,这还真是意外之喜。说明什么,说明李元没打算要他去死。
李亨并不着急,而是先上一份奏折谢恩,随即提出要求看所有新华殖民地的资料。
有火车的存在,来往很方便,三日后李亨就看到了所有资料。
现在的新华殖民地,一共有移民人口一万五千余,濒海而设,三面皆土著,关系尚可,有正常的贸易往来。
实际上对土著的贸易利润聊胜于无,主要贸易对象还是沿海岸南下后与墨西哥人之间的贸易。船将人和物资运到新华殖民地,一半留下,另一半则南下与西班牙人(独立派)交易。回程时带上大量的白银和铜锭,利润相当的可观了。
贾琏出席了与美国签署外交协议的现场,汉密尔顿总算是见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人物。
看着情绪不高的汉密尔顿,贾琏倒是心情很好。有一种尽管做列强不光彩,但是感觉很爽的愉悦。
当然了,同样是殖民地,南洋的移民政策和新华的殖民政策是不一样的。
南洋的移民政策以较为高压,毕竟距离近,移民快,人口多了土地争端就出现了。移民和土著之间的物理交流不少的。新华殖民地则不一样,实在是太远了,现在的运力一年能运五千人过去,薛家商行都用出吃奶的力气了。
下一步薛蟠计划,暂停澳洲之外的其他地区的移民,薛家商行的船队,腾出来的运力用在新华殖民地,将那里作为两家人最后的退路。
至于李亨嘛,也就是一千多人的力量,还能翻天了?垂拱而治就很适合他。
贾琏思绪乱飞,完全无视了签约仪式已经结束,鸿胪寺卿把双方文本呈送面前审阅。
一直到鸿胪寺卿咳嗽一声,贾琏才反应过来,赶紧接过随意的看看便道:“转呈御前用玺!”
说完贾琏起身就走,完全无视了美国代表团,也给汉密尔顿等人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是傲慢么?并不符合事实,准确的用词是无视。
汉密尔顿并没有记恨贾琏,而是深深的恨上了英国,认为一定是英国人对贾琏这个大人物施加的影响,毕竟贾琏对于美国的事情无从得知。
结束之后,汉密尔顿将一众人员召集起来,统一口径,因为英国人的干涉,导致此次外交行动几乎失败,经过所有成员的不懈努力,总算是获得了一点点的成果。尽管有地位未定之说,但是在合约署名上还是用了“米国”一词。
(PS:最初对美国的称号有花旗国,米国,美国一词出现的较晚。最终确定是在民国时期的事情。)
美国使团的事情贾琏没有再管,下班回家后,接到一封薛蟠的来信。
信内主要说了一件事,葡萄牙人奥利维拉主动联系薛家商行,向薛家商行推销他们的特色产品,昆仑奴。
奥利维拉还表示,只要价格合适,就能提供长期稳定的货源。
这封信给贾琏气笑了,这玩意要来干啥?当即回信,拒接此项生意。
从信里的意思看,奥利维拉来自果阿殖民地,就是那个被尼赫鲁武力收复的殖民地。
贾琏在回信中告诉薛蟠,有工夫和葡萄牙人讨论人口贸易,还不如想着怎么多给印度的英国人制造点麻烦。还有,多在缅甸下点功夫,毕竟根据合约,现在缅甸的北方,已经纳入了大周的领土。可以加强双方的民间贸易,通过贸易强化对缅甸的控制,至少要把租界建设好。
回信之后,东府的贾蓉来访,这哥们看着脸色发黄,眼袋明显,肾亏严重。
贾琏也没劝他的意思,反正现在贾府的生意都是贾蓉在负责,这几年在京津地区的增长不多,但是在辽东的增长很快,尤其是铁路修通之后。
当初承辉帝置换的两块地,如今在关外成了一片宝地。良田就不说了,发现了大型的煤矿和铁矿,这就是天降财运了。
煤矿主要提供给关外的需求,以及炼钢之用,生产出来的钢铁,在关外供不应求。毕竟再怎么样,价格也远低于关内的价格。
贾家的鞍钢还将钢铁销往朝、日两国,占据市场份额一半以上。
有了这个买卖,京城的生意股份占比一直在缩小,借此将一部分人的利益绑在一起。只能说贾蓉做的很不错,还不显眼,
贾蓉相邀至东府入席后,酒过三巡,说出了本次相邀的目的。
贾府族学改良后,培养出了一批人才,虽然多数都去了关外经营鞍山的领地,但依旧有一部分人不愿意去关外,觉得太苦了。
当然这是借口了,以贾蓉现在对贾氏族人的掌控力,那是能说不去就不去的么?
真正原因还是尤氏和秦氏的儿子,两个孩子年龄都渐渐的大了,他们的未来前提需要安排了。
尤氏的态度很明确,请贾琏安排,秦氏也是这个口径,贾蓉还有个屁可说的。
两个孩子站在贾琏面前,一个称琏二叔,一个称琏爷爷,贾琏看着一阵恍惚。
贾琏挨个问他们的喜好,尤氏子答喜好武学,希望能从军。贾琏表示,军校有附属小学,可以送他去读书。秦氏子则答,喜欢实学,也不知道是不是秦可卿教的。对此,贾琏深感欣慰,喜欢理工科是好事,可以送去工程学院附属小学读书。
处理完孩子的事情,贾蓉不知何时退下,秦氏一脸渴求的出场。
关于贾琏将贾氏子弟送往工程学院以及军校附属小学就读一事,京中传的很快。
但也就是传一下,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
相比之下,岳齐在数次军改方案被打回后,再次上奏一个方案,要求完成先帝未竟事业。
这次李元很不客气的批复,该方案是为了军改呢,还是打着军改的名义要钱?
岳齐惶恐不已,连上数奏折自辩。
李元则准其面君,当面说明所谓的军改方案。
按照岳齐的计划,各省旧体系暂且不动,而是另设混成协(旅)级别的新军,建成后取代旧军,同时缩小各省巡抚标兵的规模至五百人。
李元对这个计划大失所望,指出要军改,先改兵部。具体如何改,回去参详清楚再上奏。
第659章 入阁
铁路建设作为当前重中之重的工作,这一年新开的项目为陇海线。
对此,内阁方面提出了很多意见,认为贾琏的铁路计划太过偏心,不利于南北平衡,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这个不能算扣帽子,为了获得南方官员的支持,内阁很自然的选择。
时间进入九月,不少官员纷纷上奏折,抨击内阁的执政,尤其是铁路规划的问题。
进而,不少官员借着这些对内阁的功绩,正式提出内阁更替的话题。
针对这个话题的奏折,李元一律留中。
贾琏知道这个现象,却当着没发生一样,也没时间去搞党争,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
事情要一点一点的做,别看贾琏负责抓总,很多事情需要他拍板才能决定。
陇海线的规划,同样被很多人攻击,尤其是大批的南方官员,攻击内阁的同时,顺带把贾琏也纳入了攻击范围。
尤其的是,攻击内阁的时候,虽然人也不少,但是没闹出太大的动静,支持和反对的双方也没闹出太大的动静。
但是随着攻击内阁不见成果,有点失控了,从集火内阁到转移目标,集火贾琏。
从第一份攻击贾琏超脱于内阁之外,独树一帜,非人臣所为的奏折出现,从围绕内阁即将到期开启的权利斗争,演变成了大乱斗。
所谓的贾党,就是一群接受实学,主张实干的官员。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践行实学,实实在在的发展地方经济,无论是个人的政绩还是官声,都得到了不少回报。这一类官员发现有人开始攻击贾琏之后,立刻产生了应激反应,你们这些攻击贾琏的人,是要断人前程么?
一向不爱上奏折发表意见的贾党,发现有被殃及的风头时,下意识的做出了应激反应。
贾党掺和进来后,整个朝堂彻底的乱了,奏折乱飞,相互攻讦成风。
官员不关心政务,只关心如何斗倒对手,政务效率急剧下滑,甚至朝政政务停滞的方向在发展。
一直以为自己稳坐钓鱼台的李元,这才有点慌了。
九月十五大朝会的时候,李元当着群臣的面,宣布现有内阁延之先帝,登基以来,内阁诸公勤于王事,未有携带,诸公正值壮年,无需调整。
内阁的事情解决了,还有人不甘心不罢休,趁着贾琏在外巡视陇海线进度的机会,弹劾贾琏有不臣之心,应罢官待查。
大朝会上这类人还不少,占据了整个大朝会官员数一半以上。
这些人在地上跪一片的时候,这次没有人站出来为贾琏说话了,甚至内阁诸公都没有出来说话的意思。
李元一开始有点茫然,接着有点慌张,最后冷静下来,尤其是看见跪在面前的人里面,不少是勋贵出身时,李元愤怒了。
“你,起来,张屏,朕问你,会修铁路么?”李元先点名的是一个外戚。
被点名的乃是当今皇后族人,在科举时比较争气,考了个进士出身,如今在翰林院为翰林。
因为身份的缘故,张屏被点名后倒也不是很害怕,只是没想到都躲在后排了,还被眼尖的皇帝看见了。
“微臣确实不懂修铁路,不等于微臣看见贾琏有错不能弹劾。”张屏还挺嘴硬。
李元冷笑道:“朕问你,贾琏不臣,你有证据么?”
张屏有点心虚的低头,但是想到背后那么多人的期盼,还是硬着头皮答:“京城之内,研发厅,铁路局,五城兵马司等辈,贾琏有令,无有不从者。贾琏虽无谋反之实,却有不臣之嫌。”
李元都给这番言论气笑了,靠着椅子看着下面的张屏道:“朕还当你能说出什么高明的言论,不料却还是莫须有那一套。你这不是在弹劾贾琏,是你在诬陷朕,你是在说朕还不如赵构呢。”
一番话说完,张屏跪下了,甚至有点要瘫软的意思。
“微臣有罪!”下面的群臣跪地异口同声。
李元意兴阑珊的摆摆手:“行了,散朝吧。朕没精力与尔等计较。”
远在西安的贾琏,闻讯之后一脸的错愕,不是说诬告反坐么?这也没武大的事情啊!
贾琏旋即反应过来,此帝王心术也。
从这个侧面也能看出来,朝野上下有多少人在反对贾琏,连内阁五个大佬都一言不发啊。
真当贾某人是软柿子对吧?觉得我脾气好是吧?还是说我不会搞党争这一套呢?
沉思之后的贾琏,乘车回京,人还在火车上,就接到一个消息,潘季驯请乞骸骨被皇帝准了。
李元不准,潘季驯随即称腿疾,闭门不出。
潘季驯腿脚不好这毛病,那是治水落下的风湿病,年轻一点还没啥,过了六十之后,天气变化,秋冬之际,关节疼的厉害,无法走路。
李元派了御医去看,也确定了真有这个病,还没法根治,只能缓和。
接着潘季驯再上奏本请辞,李元继续驳回,过了一日,再上乞骸骨奏,这次李元同意了。
也就是说,大朝会那天回去后,潘季驯乞骸骨,五日之后,三请三辞,被准了。
内阁因此空出了一个位置,围绕这个位置,有资格的官员,正在展开激烈的竞争。
但是怎么说呢,这些人的竞争完全是白费工夫,因为承辉帝留下的规则,设内阁候补大臣。
上一篇:神话红楼:从箭术开始修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