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断刃天涯
如果真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儒家思想延续了两千年,其感召力远胜其他学说。你别管儒家抄了多少其他思想的内容,现实就是感召力无敌。
历史上每逢国家危难,儒家的感召力就会爆发,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
即便是清朝那么残酷的统治,依旧无法抹杀儒家高道德的感召力,在民族危亡之际,烂了一百多年的中华大地,照样能爬起来,重回巅峰。
西方国家不是没有出现过大帝国,但结果都是一旦烂了,就彻底消亡了,不复存在了。民族韧性和感召力太差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俄罗斯都比欧美强。
“先生在外辛苦,且回家休息吧。”李元问明白之后,不再留贾琏,而是给他放假回家休息。
待贾琏去后,李元才对内阁诸公道:“以贾卿之法,先在两广试行,督察院在明,龙禁尉在案,专设小民涉诉之所,督察院不可轻慢。”
从江南一地,一次性的补税数千万元,李元尝到了甜头,自然不肯放弃。
林如海等人也无法反驳,毕竟工商税的问题,不是今天存在的,是一直存在的。朝廷以此为理由,大义名分上是没问题的。
当然也要分时候,像明末那种情况,根本就做不到。
如今国家处在盛世,处在绝对强势的地位,事情办起来还真就不那么难。
所以说,盛世求变,就是这个道理。
盛世的时候,国家高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问题,一旦稍有停滞,就必须抓住机会进行调整。
这个道理其实现实中就能看到,企业做大了就会出现大企业病,不就是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太多的问题,在某个阶段必须调整么?
不求一次调整就能根治某个问题,但只要一直坚持随时调整,最大限度的保证某些问题不会发作,变成大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同样有很多问题是没有及时调整,导致暴雷的。即便如此,也比大面积的问题一起暴雷要好。
矛盾一旦集中爆发,那是要动摇企业根基的。
现在的周帝国,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调整期,所以贾琏才要抓住机会,尽量的解决一些过去忽略的问题。
别以为绕路走就没问题,不存在的,只要企业不断的扩张和发展,就一定会衍生出新问题。
后续的事情暂时与贾琏无关了。
皇帝和内阁确定之后,先出一个纲要,交给下面落实和执行。然后在执行的过程中,结合方方面面的经验,试点结束后,拟定新法,推广全国。
贾琏在江南的补税行动,有其特殊性,没有太多的借鉴价值。
要搞试点,为何不在京津,而在两广呢?
这其中的含义,值得玩味。
回到家中的贾琏,梳洗一番后用饭,与家人说话,晚上早早睡下。
次日起来,特意去了宝钗的院子内,让她去叫薛家在京的主事来。
薛家的根基在南方,京中主事乃一族叔,至贾府面见贾琏后,贾琏当面交代一番,使其记录口述,贾琏不留文字。
主事族叔出了贾府,立刻出京城南下,直奔广州去寻薛蟠。
贾琏与南洋以及两广官员之间的联系,多数由薛蟠来完成。相互之间不落纸笔文字,素来是极为谨慎。
所谓试点的建议,贾琏当着众人的面无话可说,实际上不可不防。
要说工商税收有遗漏的地方,南方官营企业从来都不是重灾区,反倒是私营企业问题严重。
原因自然是显而易见的,京城高官多,勋贵多,工商税收方面除了官营企业比较收规矩,私营企业哪有老实依法纳税的?
乌鸦落在猪身上,只看见别人的黑。
所以才要奔着贾琏起家的老巢而去,有没有公心,有,有没有私心,也有,有没有害人之心,你猜。
站在贾琏的角度,经过江南税案之后,不知道多少人想要他立刻去死啊。
现实情况是,即便贾琏人在江南时,私底下依旧有官绅对贾琏恨入骨髓,恨不得生啖其肉。
可惜奈何不得贾琏,并怕的要死,只能在私下里蛐蛐。
京城也一样,贾琏回京之后,不少人慌乱不堪,生怕贾琏在京城也来一回。
最少说再不济花钱消灾,实际上哪个不是善财难舍呢?
明明最合适搞试点的是京津,现在被内阁一杆子支广东去了。
这种现象贾琏并不气馁,真要因此气馁,那什么事情都不要做了。
只要是个人,斗争,无处不在。即便你选择隐居山野,也要与大自然斗争,与野兽斗争。
人生在世,哪有不斗争的时候呢?
即便你躺平摆烂,每天也需要两千大卡的热量,出门也要有一身衣服穿,在家里蹲还要交电费,要有电脑手机。
说句最难听的,费城那些生化危机,也要有钱去买药,否则就是生不如死。
难得的假期居家,贾琏每日偷懒,早晨起来的很晚,吃了午饭陪孩子们说说话,下午在贾府内四处闲逛。
晚饭是各家请吃。
先是二房那边,贾政请赴宴,贾琏如约而至,见宝玉在席间,不免客气两句。
言语之间,宝玉各种禅语,大有要出家的意思。
年龄大了,贾政也吓不住宝玉了,每每语气严厉的呵斥,宝玉也不过是低头不语,如同耳边风。
没一会宝玉便告辞退下,贾政不耐烦的撵走他了。
叔侄二人时,贾政不免叹息一声:“不要管那个小畜生了。不器与如海兄为翁婿,本是一家人,为何有隙?”
贾琏还想关心一下贾宝玉何时出家呢,没曾想贾政先发问了。
从政-治前途而言,贾政已经走到头了。原本是有把宝玉扶起来的意思,看不到希望后,大概是想扶孙子了。
提起贾琏与林如海之间的问题,无非是担心贾家林家一旦闹起来,两家都不落好。万一都因此家道中落,孙子怎么办。
从内心深处,贾政是非常希望缓和贾琏与林如海之间的矛盾。
“二叔言重,我与丈人并无私人恩怨!”贾琏实话实说,贾政可不敢信:“既无私怨,为何流放林氏族长?”
贾琏顿时愕然道:“二叔何出此言?我去江南,身负钦命,林山以长辈自居,阻挠钦差办案,带了很坏的头。没有杀他祭旗,只是流放了事,小侄已经非常大度了。换成二十年前,林山难逃一刀,林氏难逃抄家流放。退一万步,他不尊重我,我为何要尊重他?”
贾政开始觉得不对劲,仔细一琢磨,还真就是这个道理。林如海是首辅怎么了?贾琏的前程不重要么?
“翁婿之间,有话还是好好说的好。”贾政也不好再劝,林如海毕竟是外人。
贾琏笑道:“老丈人身居首相高位,所图者天下太平,任期内稳当无事,顺便扶持林家后辈。当今锐意进取,行事激进,岂容老丈人龟步慢行。说句不中听的,老丈人还在用二十年前的思维做首辅,今上不喜日久矣。”
如果是承辉帝在位,林如海的做法自然是没问题的,但是李元则不能接受了。
他毕竟在南洋待过几年,知道西洋各国纵横四海,进步可谓日新月异,心里是有危机感的。
还有就是受到了贾琏的影响,真的是有时不我待的心态。
一番话给贾政说懵逼了,愕然道:“果真如此么?那某还是要劝劝如海的。”
贾政心里是信了贾琏的话,察觉到自己全错人了。
贾琏也没有多呆,酒后告辞回家,夜宿黛玉处。
天气热了,折腾的一身是汗后,并躺着喘息,缓过来后才有心思说话。
“父亲要坐稳首辅的位子,少不得各级官员的持。市井之中有流言,朝中不少官员只听琏哥的,不知有首辅和陛下。”
贾琏花费力气太多,此刻没啥精神,听了也不在意的回答:“这类谣言听的耳朵起老茧了。”
黛玉仅着肚兜,陡然坐起看着贾琏道:“琏哥肩负贾氏一门,怎可轻慢此事?”
贾琏见她着急,也不辩解,伸手拽下,堵住嘴。对话中断。
PS:被屏蔽了,修改之后担心字数不够,补上这一段废话。多多谅解。
第655章 受阻
有个事情是这样的,林如海的立场是希望贾琏能体谅他的难处,首辅有时候真不是人当的。
下面一大帮人跟着摇旗呐喊,就算不给工钱,也要管饭吧?
人多了矛盾就多,利益之争也多。林如海如何平衡内部很需要手腕。
可是站在贾琏的角度呢?
我凭什么考虑你的难处,凭什么因为你有难处,就伤害自身利益?
你有一堆手下,我没有么?
说一千道一万,贾林之间的关系上,贾琏都不欠林如海的,反而帮忙出手整治了林家。
大周现在有很多问题,有的是以前留下的,有的是承辉帝时期留下的。
林如海想的是至少下一个任期平稳的渡过,所以对下面一些人的试探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他的逻辑是这样的,“我是为了你好。”
理由是研发厅下属的诸多国企,以及铁路局等,太过招人眼红了。既然是国企,为何不能分润一下利益呢?
实际上贾琏不是没有分润利益,那么多工程搞下来,怎么可能不分猪肉?
只不过有的人没吃到,有的人觉得没吃够。
经过这段时间,林如海也看清楚了一个现实,这帮人就是一群色厉内荏的乌合之众。
但凡贾琏很不客气的凶狠反击,所有人都选择了偃旗息鼓。
从最初吏部文选司郎中的试探,到江南税案的结束,这些人就算联合起来,拿贾琏也没有任何办法,反倒是被收拾的很惨。
更关键的是,这帮人自己也不受其他人待见,相互之间的盟约非常脆弱,根本无法与看上去非常松散的贾党的战斗力相提并论。
那么贾党的战斗力来自何处呢?当然也有利益的缘故,因为理念团结在一起的人也不在少数。
至于是什么理念,当然是实业强国,惠及万民。
实业最大的优势,就是给底层找个干活挣钱的地方,不耽误自己挣钱,还落个好名声。
当然了,这主要是集中在官营企业里头,私营的什么破事都有。都资-本-家了,还指望他善良?
早晨起来贾琏本不想动,黛玉过来说孩子们都在外面候着请安呢,这才匆匆起来,梳洗更衣。
贾琏在几个闺女面前,丝毫没有严父的样子,只是在三个儿子面前,尽量的严肃一些。也就那样了,实在端不住。
午饭的时候,王熙凤在一旁絮叨,巧姐该说人家了,都快成老姑娘了。
贾琏不禁恍惚了一番,这年龄放在现代,三十出头大把单身的,在古代则是除了穷的娶不起媳妇的,孩子都一堆了。
“等我去军校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毕竟是勋贵之家。”贾琏不是随口敷衍,真不希望找个读书人。
王熙凤自然是希望闺女嫁一个好家庭,但是贾琏这么说,她也不敢反驳,差距太大了,大到她已经担心贾荃的继承权。
“荃儿在族学里成绩还行,以后怎么说,总不能干等着继承爵位,做个废物。”王熙凤若有所指,贾琏也确实重视了起来,毕竟家里有个先例。
“下半年荣宁街边上的小学开学,贾荃可以进去上学。再过两年,送进皇家军校去上学。”
贾琏不希望贾荃走自己的老路,当初选择先走科举的道路,那也是逼不得已的事情。
等贾荃从皇家军校毕业了,可以直接塞进神机营,慢慢的打熬就是。
王熙凤颇为费解:“为何不走文人的路子,武夫总归是叫人轻慢。”
贾琏解释道:“重文轻武本就是邪路,凡事都要讲个平衡之道。先帝那会就在平衡文武,以后我入阁了,他还怕没机会?不止他一个,老二老三也要去军校读书,毕业之后从军。以后对外用兵,建立功勋的机会多了。”
王熙凤不免有点担心:“还要打仗啊?”
贾琏道:“多新鲜啊,你不打人家,人家要来打你。这世道一直都这样,谁的拳头大谁有道理。你注意点,别让孩子学成个腐儒。”
海外布局,贾琏一直在做。以后他入阁了,会投入更多。南洋在贾琏看来都不把稳,最好是把新华(北美)搞起来,制衡一下美国。
贾琏不是嘴上说说的,转头就写奏本直接上呈御前。
李元对于贾琏的奏本很是上心,第一时间就认真的看了。奏本里贾琏提到了大洋东岸的新华(北美)飞地,主张未来五十年加大投入。
还在假期的贾琏,因为这份奏本被传进了宫里。
一路到了乾清宫之后,看见李元站在墙边,一直在盯着看地图。
贾琏上前见礼后,李元转身笑道:“先生的奏本朕看完了,这新华州飞地太过遥远,朝廷要移民的话,投入太大了。”
确实远了一点,走一趟最快也要半年。现在往那边移民的事情,都是薛家商行在做,目前已经发现了金矿,暂时并未声张。
李元的态度很明确,投入太大,不值得。
“朝廷如果没有兴趣,仅仅靠民间大概很难做大。”贾琏也很无奈,实在是太远了,皇帝没兴趣,难度自然增大。
“这些年向海外陆续移民已经过千万了,沿海各省的一些官员已经在叫苦,希望朝廷叫停移民。此事,内阁也很为难,还是朕压住了。”
上一篇:神话红楼:从箭术开始修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