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483章

作者:断刃天涯

  京城,江南税收案的最新消息传到林如海手里时,首辅大人看罢不禁微微一笑。传到黛玉手里时,二夫人忍不住吐槽:“老爷何苦?”

  那些被称作“贾党”的人,纷纷露出会心的微笑。

  其他派系的官员得知苏州详情后,纷纷怒骂贾琏无耻。

  后续林氏也不是没有动作,族长林山一脉的人,全都被装上船,直接送往南洋,去给林山尽孝,这都是后话了。

  总的来说,苏州林氏在这次风波之中,受到的损失不算太大。一开始补报了一百万元,贾琏这边驳回后,填了个二百万的数字。

  这个数字怎么说呢,只能说不高不低。尤其是放在整个苏州府被罚补的总额三千万元面前,更是不太起眼。其中比较惨的沈氏和顾氏,每一家都被罚补了八百万元。不得不说,有点伤筋动骨的意思。但是这又怪的了谁呢?

  松江府方面的罚金数额最终也达到了两千五百万元。

  所有人都以为事情告一段落的时候,没想到还有后续。

  钦差贾琏,在没有知会任何人的前提下,突然现身苏州,接管了三司和苏州府,那些原本以为能回家的狱中人,突然没了音信。

  没有人知道贾琏为何突然到苏州,更不知道钦差大人的用意何在。

  后续进展更加令人不安,驻扎浦口的神机镇,两标人马突然进驻松江府,向江南巡抚出示了钦差手令。

  一直到贾琏以钦差的身份,宣布厘清苏州府和松江府过去五年的刑狱,并且派了大量人手清查各府各县的刑狱卷宗时,整个江南省乃至全国才明白,贾琏到底要干点啥。

  昔日一些不那么美好的回忆,涌上心头。

  无数的人暗暗骂自己,我真傻,居然忘记他是贾琏!

第652章 还没结束

  【江南省排名前二的苏州府松江府百姓,正在贾琏的淫威之下哭泣,其余各府百姓瑟瑟发抖。】

  京城《民意报》的头版头条,报道了贾琏在江南省的做法,上文为编者按。

  报纸这个东西呢,没点本钱你是办不了的。京城大小报纸十余家,即便是有办报纸的本钱,也要通过礼部的审核。

  近期京城绝大多数报纸都在阴阳贾琏的江南之行,他们也不是不想抨击,实在是不敢。

  能做到阴阳几句,就已经很对得起金主了。

  《都市生活报》则显得特立独行,不断的发出独家报道,钦差整治江南商税案。

  提到苏松二府的事件时,该报如此报道,【相关人士举报,苏松各级官府刑狱存在大量冤案,一起钦差重视,随着调查深入发现,苏松二府若干缙绅,依仗财势以及家中有人在朝为官,于地方上欺男霸女,滥用私刑。官府或沆瀣一气或被架空,此类搞独立小王国行径,形同谋逆。查明真相后,钦差贾公紧急调动军力,进入苏松二府。贾公此举,意在为民请命,震慑地方。】

  别看报纸上报道的很热闹,朝廷内却非常的安静,内阁也非常的平静。

  这种异乎寻常的气氛,让京中官员们不自觉的谨言慎行,管好自己的嘴。

  地方上一些江南籍贯的官员,倒是纷纷上奏,要求朝廷约束贾琏。相关奏折却如同石沉大海,一点波澜都没有。

  内阁方面嘴巴很紧的原因并不奇怪,实在是贾琏一份《苏松刑狱调查报告》被送到内阁,摆在了内阁大臣面前。

  按照惯例,这份报告同样会有一份摆在皇帝的面前。

  这份刑狱报告时间线上是过去五年内,在官府记录在案的报告,还有多少是没有记录在案的,无法深想,不敢深想。

  二府范围内刑狱案件其中涉及到庶民与士绅之间矛盾的案件两万多起,民无一胜者。其中以田地纠纷案,财产纠纷案,商业纠纷案为主。

  按照贾琏的报告,决定对这些旧案进行重审,并附一份土地调查报告表。根据这份表格,苏松二府过去五年,自耕农减少三千余户。

  报告中还指出,官员、士绅、银行三者之间勾结起来,五年内兼并民田二十万亩。

  报告中还有一份最特殊的报告,关于工厂主与工人之间的纠纷案汇总。这类案件不多,也就是一千来桩被记录在案。

  报告的最后,贾琏强调了一下打击地方黑恶势力的重要性,并认为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越要长期的坚持类似打击行动。

  内阁这些大佬们,看到报告时可谓心情复杂,都知道贾琏的眼睛里不揉沙子,内阁也不是没有向皇帝李元建议,商税案告一段落,调贾琏回京。

  李元对这类建议,一律回答如下:再等等。

  问题是,皇帝可以等下去,别人等不得啊。贾琏的手里是有先斩后奏权利的。

  如果说达成补税目的是贾琏此行的第一阶段,那么现在进入由地方刑狱大面积不公引发的第二阶段。

  贾琏上奏,一口气弹劾了七十五名各级官员,其中六十人要求直接罢免,余者因案情重大,还在继续调查中。这七十五名官员,包括了江南省三司以及苏松二府在内。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贾琏就是冲着苏州府和松江府去的,原因也很简单,这两个地方的官员在第一阶段的商税案中,对钦差的命令不听从,不执行。等来了贾琏的疯狂报复,这是Z治迫害啊。

  内阁很清楚,就冲苏州松江两地官员的做法,李元巴不得贾琏再狠一点。

  这份奏折意味着江南省七十五个官员的前途尽毁,甚至还有牢狱之灾等着他们。

  内阁面对这份奏折,以及厚厚的数百页的附件,干脆的选择了装死,直接转给皇帝。

  李元让秘书处抓紧处理,看看附件上的内容,相应的官员要判什么罪。

  为此,李元还很体贴的派出二十位识文断字的内侍,给秘书处打下手。

  三日之后,秘书处复核完毕,判定其中十三人应罢免,余者应判流放。

  李元果断的批阅,准!

  江南官场最大规模的一次罢免案爆发,拿到判决的内阁大臣们,头皮发麻。对于绕过大理寺的行为,假装看不见,直接就核准同意了。

  此举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内阁现在就盼着贾琏早点结束,赶紧回来,不要再折腾了。

  眼看着内阁五年任期要到了,林如海等人也明白了一个事实,如果这次反应太过强硬,大概是没有下一个任期了。

  累了,躺平吧,摆烂吧。

  按照往年的经验,内阁一旦对皇帝予取予求,下面的官员一定会搞事情,而且是往大里搞,舆论上也是一边倒。

  但是这一次不同,随着江南官员大面积的被罢免,内阁摆烂,京城的风向没有朝着一边吹,而是呈现出多方向。

  动静最大的自然是吏部方面,空出来的七十五个官位,从布政使到县丞县尉,每一个都是香饽饽的。要知道,那是江南最富庶的苏州和松江。

  无数在任的官员,待选的官员,迸发出了极大的热情,削尖了脑袋钻营吏部,尤其是文选司的官员,真是被广泛的热情包围了。

  换成是往年嘛,文选司官员自然是乐开花了,但是今年不一样了,新登基的皇帝李元,似乎没有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宽仁。

  吏部在去年本就经历过激烈的动荡,新上任的官员自然非常珍惜这个位子,考虑到贾琏人还在江南,文选司这边在选拔官员时,可以说是小心翼翼,再三调查复核,不是一味简单的看看各地上呈的评级报告。

  除了小心之外,此次吏部还表现出了高效,放在过去,这么多官位选拔,怎么也得一个月才能搞定,不然怎么待价而沽,利益最大化呢?

  这次直接用了十天的时间,就把七十五个官员的位子补上了,并且快速的上呈内阁。

  摆烂的内阁麻木的通过三品以下的人选后,三品以上的官员上呈御前待选核准。

  舆论方向则分两个方向,一个是反对贾琏,认为他的做法是在残害百姓,鱼肉士绅,罪大恶极。另一部分则是支持贾琏,认为他整顿江南官场,厘清刑狱,还了江南百姓一片青天。两边的奏本,内阁一律打包呈送御前,表示处理不了。李元也很干脆,御厨缺引火物,直接送过去吧。

  两边都在大量的上奏,各执一词,相互攻讦。官面上的争执还是比较斯文的,民间则不那么客气了。

  各家报纸上不同观点的两方,摆开车马,亮明观点开喷。

  一开始还是摆事实讲道理的,措辞也都是比较斯文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火气渐渐的上来了,在报纸对喷的时候,手一抖就用了一些含骂词。

  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各种方言闪亮登场,你说娘希匹,他谁嫩霖娘,这个说彼其娘之,那个说要和你母亲困觉。

  当然了,读书人还是尽量保持优雅的,这类粗俗的字眼怎么能体现水平呢。

  问题是急眼了,谁还顾得上啊?尤其是江南相关的官员,那真是江南传来的没有一条好消息。

  最新的消息,贾琏开始杀人了。

  一开始杀的是地方上的恶霸一类的人物,手里查明有血债的,查明之后从重从严的处罚。

  苏州府三日之内,杀了一百八十八个人,松江府则杀了三百三十人,其中最严重的就是上-海县,因为其有最忙碌的港口,为了争夺港口的主导权,地方黑恶势力制造了大量的血案。

  一口气杀了五百多人的消息传到京城之后,正在激烈打嘴炮的双方,攻击贾琏的一方突然就偃旗息鼓了,似乎一夜之间全部消失了。仿佛这些人从来都没有存在过,过去半个月内,那些勤劳的“笔名”们不见了。这一下搞的另外一方很不适应,腰被狠狠的闪了一下。

  说到这另外一方,毫无疑问就是所谓的“贾党”了。贾党的属性也很尤其,那就是特征不明显。

  这些人在体制内没有大规模的结党,而是显得非常的松散,他们在舆论上的团结,属于理念一致。

  真正体现了:君子和而不同。

  如果说杀地方黑恶势力只是一个开始,那么接下来贾琏开始杀士绅和小吏了。

  还是苏州府开始,三十六个士绅作为主谋,勾结官吏,谋财害命,五年来致死四百余人。五十五个小吏,或为士绅帮凶,或为官员走狗,或为个人私利,直接或间接致死八百余人,可谓罪大恶极,当杀不饶。

  为了彰显正义,贾琏出现在这一波的行刑现场,手持圣意,坐镇刑场。

  这一次没那么血腥了,不是斩首,而是枪决,给这些人留一个全尸。

  期间,陆续有接任的官员抵达江南,得知贾琏开始杀人后,默契的都选择了在金陵呆着,不去给贾琏添乱。

  苏州杀完之后,贾琏又去了松江,再次宣布五十名绅、吏的死刑,立即执行。

  杀人之后,官府开始清退以及赔偿苦主的财物以及田地,绝大多数受害庶民,都收到了来自官府的补偿。

  一时之间,苏松庶民高呼【贾青天】,民间多有供长生牌位者。

  整个江南商税案,随着退赔行动的开始,渐渐的进入了尾声。躲在金陵的上任官员们,总算是有了胆子,陆续上任。

  所有人都觉得,事情应该结束了,气氛也渐渐的放松了。

  随着新增的官员陆续的上任,接手地方政务。但是贾琏告诉大家,事情还没完。

  人虽然杀了,但是他们的直系亲属却是为恶者的帮凶以及受益者,刚上任的官员们,立刻接到了钦差新指令,组织本都官吏,配合神机镇官兵,进行下一波的惩罚行动。

  这一次的惩罚行动,针对的是罪犯的直系亲属以及相关的利益方。

  贾琏这次不杀人了,改流放了。

  苏州府和松江府,两地加起来一共一万三千余人被判流放,说起来这次贾琏还蛮仁慈的。

  所谓的流放,给被流放者两个选择。

  一个是自行准备船只,自行组织,自行选择目的地,可以去爪哇,可以去婆罗洲,也可以去澳洲,还可以去新华州(北美)。

  这一类人,时间上给的比较宽松,三个月的准备期,到期必须上路。

  另一个就是官府负责给你送走,去哪由不得你了,准备期也比较短,只有十天。

  当然了,你也可以不接受这个判决,选择丢下一切跑路。

  所有接到判决的人都明白了,这哪里是流放啊,这是逼着他们移民。

  当然也可以不接受移民,那就真成流放了。

  不是没有人选择跑路,但是贾琏无所谓,能抛家舍业跑路的人,总归是少数,绝大多数还是默默的开始准备,三个月的时间还是比较充分的,不就是移民么,总比被没收一切之后,被强制流放要强。

  三个月到期之后,最终绝大多数人都移民了,他们甚至还接到了贴心的提醒,南洋各地缺乏物资,带钱上路意义不大,有钱还不如多雇佣一些船只,从江南采购武器、铁器、瓷器、茶叶等物资,派人先运往目的地,以备落地后需求。

  不少人被恶心坏了,但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拖家带口的,面对军队的刺刀,不怂都不行。

  贾琏很厚道了,不但提醒大家,还没有要求大家道谢。

  当然了,这些人不知道的是,他们到了南洋才发现,这鬼地方是贾某人的势力范围。是个大一点的聚集地,都有南洋新军的退役官兵。

  这些官兵在南洋,掌握了最基层到中层的权利,同时还掌握了大量的民间武装。

  这一波移民结束后,收尾的是最后一批官员被流放,贾某人虽然杀了不少士绅小吏恶霸,却没有杀一个官员。

  私下里,贾琏给在皇帝的报告里表示,官员乃为陛下牧民者,生死只能由陛下决断,非人臣可专擅也。

  安静了,所有人都觉得事情结束了,江南天空上的乌云总该飘走了。

  贾琏却告诉整个天下,不,还没结束!

第653章 强烈的试探

  折腾了五个月的贾琏,并没有就此罢休,反而再次上了一份奏折。

  这次他拉上了两江总督熊方一起署名,至于江南巡抚,正在求神拜佛,保佑贾琏不要那么小心眼,不要太计较。

  这份奏折的内容很明确,从江南商税案看税收体制。奏折中指出,现有的税收制度,建立在立国之初那种商业凋敝的前提上,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完全不适应现在的形势。本次商税案的起因,就是因为旧有制度漏洞百出,很容易被钻空子。所以,必须要进行改革。此前南洋专业的税收机构试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完全可以移植到本土。考虑到全面推行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混乱,建议在京津、两江、广东三地进行试点。

  仅仅搞试点还不够,同时还要成立一个专业的税收机构,在试点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推出专业税法,以利今后全国实行。

  这份联名奏折传到通政司,这段时间有点精神衰弱的通政司使,立刻跳了起来,跑步送到了内阁,丢掉这块烧红的铁。

  当初南洋各地能设立专业的税收部门,那是因为一张白纸好作画,现在国内搞一个税务局出来,那不是要命了么?

  这个新的部门,不单单是从户部手里夺走一部分权力那么简单,这里还牵扯到一个省自上而下的权力,基层士绅们的权力。

  权力是什么?

  在大周朝权力就是利益基石!

  这么说吧,成立一个新的专业的税收部门,伤害了绝大多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这事情放在以前,那是真的只能想想,不可能拿出来在朝堂上讨论的。谁要是敢提这个,真就是全体官僚们的公敌。

  内阁传阅的同时,该奏折的内容已经传了出去,真是一点秘密都没有。

  嗯,主要还是贾琏没打算保密,或者说这是他又一次强烈的试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