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481章

作者:断刃天涯

  唯有发展才能解决一些过去的问题,在发展中一些老问题自然解决了,但是新的问题又会出现。

  也许人类注定要发展到赛博治国的阶段,毕竟只有电脑程序,才不会有私心。

  谁知道呢,这不是我该考虑的问题。

  现在贾琏要考虑的就是发展的问题,竭尽全力的快速发展。

  欧洲人在近代的科技爆发,根源在于大航海时代的开启,通过殖民带回欧洲巨大的经济利益,反过来推动航海技术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了争夺海上霸权,推动着技术革命的诞生。为了更多的利润,资本家需要更高效的机器,为了更多的利润,需要更大的市场。

  借着欧洲内部战争的机会,加快殖民步伐,催生民间资本投入技术升级,启动新一轮的技术进步,这才是最要紧的。

  所有的尖端技术最初都是因为战争而诞生的,没有外部威胁,就不谈技术进步。当然了,清朝是个例外,明明知道外部变化,内部却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一直到差距被拉大,欧洲人的舰炮顶在了脑门上,首先想到的还是镇压内部的反抗,而不是集全国之力,抵抗到底。

  看看他们是如何诋毁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就知道了,前者动摇了满清的统治基础,迫使满清在军事权利上对汉官的让步,后者震慑了外部侵略者,让他们绝了快速灭亡并瓜分中国的野心。

  对于江南的民间资本,贾琏的想法不是直接扼杀,而是尽量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用利益促使民间资本向外发展。鼓励民间自发的移民开拓市场的行为,最终达成殖民由官民一起发力的局面。

  当然这些想法,如何让全社会接受是一个问题。

  从近期的情报汇总看,江南资本的发展达处在一个停滞期。原因不是市场不足,而是原材料不足。

  周帝国的民间资本主要集中在纺织业,原因是这个最简单。军工之类比较难的产业,掌握了官营企业的手里。

  江南资本向外发展的触角,从最初的将货物运到广州销售,发展到了主动出海,直接将货物运到南洋各地,拒绝中间商赚差价。

  可见为了追求利润,资-本家是什么事情都能干出来的。在贾琏看来,这是好事。

  现在的问题是南洋各地不合适种棉花,澳洲是唯一合适种棉花的地方的,但是当地殖民的主要发展方向在粮食种植和开采金矿上。

  贾琏不得不将视线放在了印度,通过东印度公司来获得印度的棉花,现阶段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可惜了,每次想到印度人该死的“平和”心态,贾琏就觉得有一堆巨大的蛆在面前一个巨大的粪坑里蠕动。

  所以,印度人绝对不能要,但是他们的棉花很不错,至于会不会饿死人,那是英国人做的孽,与我何干?

  这个世界上没有秘密可言,贾琏在金陵城住下的第三天,就有人登门递上拜帖了。

  以女主人自居的宝钗,拿着一叠拜帖和礼单进来,看见贾琏正舒服的靠在椅子上,报纸遮住了他的脸。

  “苏州林家,吴兴沈家,太仓的王家,……。”

  贾琏放下报纸,宝钗笑着停下,指了指书桌上的拜帖和礼单。

  “拜帖留下,礼物退回去。”贾琏干脆的给出了答案,宝钗笑了笑,转身退下。

  看着越发丰腴的背影,贾琏却没有了年轻时的冲动,不禁感慨,岁月啊。

  奔四的贾琏倒也没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只是冲动的没那么强烈了,男女之事不会轻易上头。

  宝钗不免暗暗叹息,老爷多久没有迫不及待的从后面贴上来了。是嫌弃自己老了么?倒也没有见他对年轻丫鬟动手脚啊。

  还是要在饮食上下功夫,该补的不能停啊。

  事情没有宝钗想的那么夸张,主要还是正事烦心的很。

  贾琏的钦命是整顿商业税,如果亲自撸袖子上,不了解实际情况,那要折腾很久,没个一年都整理不清楚。

  现在直接将压力给到地方官府,官员们能做到哪一步,还真不好说。

  还是需要一只鸡啊!

  耐心一点吧,耐心的等待一只鸡的出现。

  从躺椅上起来,早春二月的寒意裹着水汽,钻进颈窝里,皮肤不禁泛起细细的疙瘩。

  门口的帘子还在微微晃动,刚才宝钗进来那一下,给屋里温度都降低了一度。

  砖木结构的房屋漏风的厉害,贾琏不禁叹息一声,坐在书桌前。

  翻开第一份拜帖,开头称呼【贾琏贤侄】。

  瞬间就让贾琏没有了看拜帖内容的心情,直接往后看落款,苏州林山。

  “来人!”贾琏扭头喊一嗓子,进来的是莺儿:“二爷!”

  “去问问,拜帖上的林山是苏州林家的什么人?”贾琏也没回头,打开抽屉,翻出一份关于苏州林家的调查报告。

  没一会宝钗进来了,挨着贾琏说话:“林山无功名,乃二夫人的堂叔,五年前被推上了苏州林家族长的位子。人是昨日夜里到的金陵,拜帖是一早送到的。林家在金陵有宅子,就在秦淮河边上。对了,昨夜林山包了秦淮河上最红的四个花魁的画舫,宴请了本地诸多大族的族长。”

  “这么说来,此人眼下还在板桥一带住着,没准还在某个花魁的阁楼里没醒呢。”贾琏淡淡的回一句。

  宝钗察觉到语气不太对,笑道:“也许吧。不清楚。”

  贾琏回头看一眼宝钗,见她眼神躲闪,抬手在膨胀不少的厚肉上打一巴掌,宝钗也没躲,只是一拧腰,走贾琏身后抬手捏肩膀。

  闭上眼睛的贾琏似乎在自言自语:“林家是林家,不要搞混了。这几年林家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桑林和良田,实业发展却没有多少进展,地位倒是提高了很多,林山被推到苏州生丝行会的会长位子上,也不知道他是真蠢还是假蠢。”

  宝钗不说话,手上微微加了点力气,贾琏继续自言自语:“林家名下的桑林有一万亩,良田万顷。林如海这个首辅,不白当的。说起来,比起当年的徐玠,还是要收敛一些的。MD,真是头疼啊!”

  宝钗不动声色的来一句:“我看了商行提供的情报,林家的土地在江南还算不得大户。相比之下,沈家、王家,土地都在五万顷以上,沈家和王家的织机,加起来有一万多台呢。”

  “关键是新式的蒸汽机带动的织布机数量,还是少了点。整个江南地区,连带仿制的蒸汽机,也就是一两千台,发展的还是慢了。”

  宝钗都不知道该怎么接这个话了,怎么听不懂啊。到底是要拿林家开刀呢,还是不动林家?还是一起收拾?

  贾琏睁开眼睛,坐直了身子:“研墨!”

  宝钗熟练的给研墨之后,站在一边看贾琏写回帖。

  所有拜帖都是一个口径,钦命在身,不见外客。

  宝钗收好回帖,拿出去让人送去,一点小心思也暂时收了起来,悄悄的回转。

  贾琏能理解宝钗的心思,毕竟有儿子了嘛。

  “薛家现在的根基在广州,等老二大一点,送到广州去吧。”贾琏不动声色的提一句,宝钗低声道:“老爷说了算。”

  “不要小看南洋,无论何时,南洋都是贾家的退路。等老三大了,我会问问黛玉,能不能送去澳洲。就怕她不答应啊!”

  贾琏说完,宝钗眨眨眼道:“爷的儿子还是少了。”

  “东府那边有大奶奶的儿子,这次回去后,先送到广州呆两年,然后送到爪哇去。这几年金陵贾家的人,在爪哇发展的还不错,再不派人过去,以后未必听招呼了。”贾琏对南洋的局面表达了担忧。

  宝钗却冷笑道:“他们敢?薛家的船队可不是吃素的,只是让东府的人去爪哇坐镇,爷能放心的下?”

  贾琏摇摇头:“总比外姓的人好!就怕尤大奶奶不答应,暂时也只是个想法。毕竟南洋那个地方,比京城远远不如,不舍是人之常情。”

  宝钗好奇道:“为何不让宝玉去爪哇?”

  贾琏没接这个话,前段时间宝玉还是出了点小问题的,心思在戏班上不是大问题,心思在戏子身上,那就是大问题了。

  还TMD跟北静王搞一起去了,贾政也就是训斥了一番,不像原著里那样往死里打,可惜了。

  板桥一处宅院内,林山果然如贾琏所说,起来时都快午时了。

  秦淮河花魁的吸引力不是一般的大,在苏州时还要避着家里的母老虎,来金陵自然是要放飞自我的。

  林山的常随着急的在院子内晃悠,等了一会见他打着哈欠下来,立刻上前道:“贾琏的回帖说不见外客。”

  林山顿时愣住了,怒道:“他是林家的女婿,大哥是首辅,还是他老丈人,他敢不给林家面子?”

  常随没有说话,低头看地面。

  林山吃了闭门羹的同时,一份由钦差贾琏、两江总督、江南巡抚、布政使联署的公文,《敬告江南商贾书》,盖上了四个大印,分发给苏州城所有的大商户,告示也贴的到处都是。该文上写的明明白白,此番钦差南下整顿商业税,不针对小商户。犯江南官吏以此为由,骚扰小商小贩者,一律严惩。至于大商户,则告诫他们,最好主动去衙门里说清楚偷税漏税的问题,否则后果自负。

  熟悉情况的地方官吏,这次比较较真,将告示一一发送到所有大工商户手里的同时,大街上到处都在张贴。

  仅仅一个苏州城,就印发了两千份,下面的县还没算。

  贾琏给地方官府一个机会,地方官府也给大工商户一个机会,如果不识趣,那就要看地方官府的手段了,如果地方官府不识趣,那就要看总督和巡抚的手段了,如果总督和巡抚都不能发挥作用,那就去死吧。

  苏州各个行会都动了起来,如同惊蛰之后的虫子们,慌张的四处乱窜。

  不仅仅是苏州,整个江南省都是如此,地方官府格外的卖力,没人敢掉以轻心。

  也不是没有蠢人,比如说太仓县令,你说他蠢吧,三甲进士出身,智商肯定是达标的。说他不蠢吧,回到太仓后,他亲自去拜访王家。

  相比之下,苏州知府就聪明多了,坐镇府衙,派给人各个大户送信,给他们三天时间思考,三天后府衙开会,到时候主动报一个数。这个数字能不能让钦差满意另说,钦差满意了,知府就满意了,布政司衙门也满意了,巡抚和总督也满意了。

  亲差大人若是不满意呢,那问题就严重了。

  丑话一律说在前面,到时候别怪官府翻脸。

  这种做法是最聪明的,实际上地方势力再强大,面对国家暴力机关的时候,都是一盘菜。

  坐镇金陵的贾琏门都不带出的,表示暂时完全的相信两江总督和江南巡抚治下的官员们。唯一能进门拜见贾琏的人,只有两江总督熊方。

  嗯,就这么严格,江南巡抚都没资格见贾琏。

  拜帖和礼单都被打回,携带了厚礼的王家和沈家的代表,只能来找林山商议,后续该如何继续。

  林山能有什么办法,只能告诉两家代表,已经派人给京城送信,最快三日,最慢五日,首辅的信或者派来的人就能到金陵。

  到时候,不怕贾琏不乖乖的就范。

  说实话,林如海接到林家送来的信时,对着送信的林家子弟问:“老夫亲笔信林家没接到?”

  信使答:“接到了,就是接到了信,又见钦差抵达金陵,才派侄孙亲自来京城一趟。家里的意思,叔爷爷派一个亲信去金陵就是。”

  林如海……。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很多蠢人,并且林家还摊上了不少。

第650章 长点记性

  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希望贾琏看在自己的面子上,留林山一条命,至于苏州林家,确实需要好好整顿一番了。

  林如海看着信使也不费劲解释了,手书一封让他乘火车赶回去,面呈贾琏即可。

  收了信的侄孙还挺开心,笑道:“有叔爷这封信就稳了!谅贾琏不敢造次!”

  林如海看傻子似得看侄孙,丢脸就丢脸了,为了林家今后少出几个傻子。

  花魁宅院内,林山与沈、王两家的代表在吃酒说话,告示大家都看了,意思都明白,奈何善财难舍啊。

  含蓄的表达了意思后,被两人吹捧的不知道姓啥的林山,拍着胸膛表示:“不着急,且等等,去京城送信的人快回来了。”

  林山这么说,两家代表也无可奈何,只能耐心的等待。

  这两家也是有人在朝廷做官的,他们陆续也都去信了,也要等回信的,干脆就先等一等。

  沈家和王家的代表还算有脑子,赶紧派人回家送信,通报了金陵这边的消息,即便是林山出马也没见着贾琏的面,这本就不是好消息。

  所以要有两手准备,一面留在金陵继续等消息,另一面两家所属的企业和商户,都要向官府做出点态度,不能让官府太难堪。

  沈家和王家的人接到消息后,立刻做出了反应,当地官府那边派人去进行所谓的配合,贿赂官员,并且报一个补税的数字。

  贾琏一点都不着急,人可以跑,企业在地面上能跑么?说的难听一点,停工一天都要少赚不少钱。再说那么大的企业想搬家一时半会也做不到。

  巧合的是,吴兴和太仓的知县真就不是什么聪明人,最多有点小聪明吧,不知道此事的严重性。加之平时被两家喂养的太饱了,实在不好意思拉下脸来硬的。两家派人来商议后,奉上一份厚礼,两位知县都表示,报一个合适的数字上来,给金陵方面交差即可。

  贾琏在金陵呆的第十天,初步的消息陆续上报汇总了,江南地区重点的苏松二府,苏州府汇报补税五百万元,松江府似乎商量好似得,也是这么数字。这里头还包含了罚款的部分,反正就这么多了。相比之下,金陵府这边报的数字是一千万元,都是本地大商户联手凑的数字。太平府那边报了个八百万元,宣州府报了个六百万元。

  说实话,拿到各府初步报上来的数字,江南巡抚真是眼前一黑,对于苏州知府和松江知府的作死行为,真是无话可说了。

  拿着各府初步报上来的数字,熊方看着沉默不语的巡抚,忍不住破口大骂:“甘霖娘……。”

  一口气骂了半个小时后,熊方才算停下来,挥舞着手里的报告继续喷:“知道么?全国都在看着江南省,你就拿这么一个东西给本总督,然后让我去钦差大人跟前怎么解释?宣州府都有六百万元的补税和罚款,苏州府和松江府加起来都没有金陵一个府多,你觉得钦差大人是傻子么?”

  江南巡抚被骂了也不还嘴,等熊方口干舌燥,端茶喝水的时候才解释:“卑职以为,钦差大人需要有人作死。”

  熊芳嗯了一声,放下茶杯:“苏州府刨你家祖坟了?还是松江府把你家孩子丢井里了?”

  江南巡抚听了微微一笑,上前一步道:“苏州府可以先放一放,松江府倒是可以先做点文章。大人去见钦差时转告一句,卑职已经调集三千抚标去松江府,先拿下松江知府,再拿下几个胆敢糊弄朝廷旨意的县令和士绅。到时候人拿下来,要不要杀,全在钦差大人一句话。”

  熊方迟疑不定时,江南巡抚上前一步,指着报告上太仓县的报告,王家带头每年补罚一万元,其他的家族自然不敢超过王家,最多报九千五。

  “也好,苏州乃当朝首辅的祖籍,面子上确实要照顾一些。就这么办,你马上亲自去松江府,我去见钦差大人。”

  熊方说完后,江南巡抚暗暗骂娘,本想借着机会去见钦差,看看能不能抱上大腿,没想到熊方不给他机会。官大一级压死人啊,娘希匹。

  “制台大人,福建巡抚是王家人。”江南巡抚“善意”的提醒一句,熊方听了不耐烦的摆手:“顾不上了,谅他不敢乱来!”

  等江南巡抚走了,熊方没着急出门,而是立刻手书一封,让亲信立刻快马送往杭州,面呈闽浙总督肖逸凡,两人是同年关系不错。万一福建巡抚乱来,闽浙总督也好出手压制一下。同时也提醒对方,朝廷的决心很大,下一个可能就是闽浙了。

  至于说为何闽浙总督不在福州而是在杭州,那很好解释,杭州呆着多舒服啊。唯一不舒服的就是浙江巡抚了。

  有句话熊方是没说错的,那就是天下的督抚都在看着江南,如果在江南没有搞出一点动静来,大家都不愿意无事生非的,天下太平不好么?

  说起来,现在最着急的就是江北巡抚了,人在徐州待不住了,已经到了扬州,方便随时过江,相关的公文江北也有一份的,已经下发了。

  江南搞定了,江北自然传檄而定,两江这块硬骨头啃下来了,天下各督抚自然传檄而定。

  别说这么就一个江南省五年商税没变化,天下各省都一样,也就是直隶不一样,那是因为有大量国企照章纳税,才没有显出问题来。

  就这还是商业税,农业税就更拉胯了,就一个摊丁入亩,少了士绅一体纳粮,这是瘸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