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470章

作者:断刃天涯

  这年月的人乡土观念重,即便你官居一品,也要落叶归根进祖坟。

  对,你林如海牛逼,首辅了。但你死了,能不能进祖坟,你说了不算。

  有些事情林如海固然不会支持,但他也可以不管啊,当着没看见也是可以的。

  国内最有钱的都有哪些人?走西口的晋商,扬州的盐贩子徽商,苏松的缙绅。

  这三波人里头,盐商被打击的多了,还算是老实。晋商和苏松商人,那可真的不安分。

  那话怎么说的,看见别人赚钱比自己亏钱都难受啊。

  关键是国企这一片的利益想要拿到,天生就有利益同盟体。远的不说,京城里的皇亲国戚们,不就是最好的团结对象么?

  所以呢,但凡在朝廷里撕开一个口子,这些人都有信心突破贾琏设置的国企避障。

  这些人是从来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何最初的央行和研发厅都有他们的身影,发展到后来央行那边,皇帝宁愿用太监都不用他们。

  “吃着呢?”胡敏出现在门口,惊的两位阁臣起身行礼:“胡公公!”

  “圣人的批复在上面,咱家就是来跑个腿。”胡敏笑眯眯的放下批复的奏折后告退,两人没着急看,一直相送到门口。

  回头拿起奏本看了上面的批复后,林如海如同一口浓痰堵在嗓子眼,下不去出不来,难受的脸都绿了。

  方颂见状好奇的拿过来看一眼之后,忍不住也笑了,只不过笑容看起来比较复杂。

  这位陛下,真是滑不留手。再一想,方颂脸上的笑容也没了,变的阴沉了一些。

  “先回吧,明日再议。”林如海倒是光棍,事已至此,发愁也没用。

  并肩出门的时候,方颂哪壶不开提哪壶:“尊夫人昨日连夜回娘家了?”

  林如海站住回头凝视,方颂微笑不语,林如海掉头就走。

  方颂上了马车后,冷笑着自言自语:“自作自受!”

  有个事情呢,方颂还是知道底细的。研发厅旗下的棉纺厂,在山东推广引进的新棉种后,产量和质量都远超本土品种。新棉种生产的棉花,在纺织的过程中,效率要远远高于本土棉花,还有就是扎花机的使用,大大的降低了人工成本。

  这就导致了官营棉纺厂生产的棉布在北方市场对苏松两地产的棉布价格上形成了碾压,几年下来北方市场被吞噬殆尽,周边的日朝两国市场的棉布,都是官营厂的天下。现在的问题就是单纯的因为原材料的不足,苏松棉布的市场还能保留一些,再不像以前那样碾压全国了。

  这其中火车的出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大的降低了运输成本和节省了时间。

  昔日作为拳头产品的苏松棉布,现在面对官营产品,打不过,真的打不过。

  承受了巨大损失的江南缙绅忍不住了,必须要有所动作了,赶上山西那边的一拍即合,两边合流了。

  山西又是个啥情况呢?也很简单,就是生意不好做了。尤其是京张铁路通车后,更是难以为继。

  传统的辽东市场,一条津黑铁路开通,直接给晋商干黑龙江底去了。

  以前晋商靠啥产品挣钱呢?两大类,铁器和粮食。

  铁器,皇家钢铁厂的产品和遵化铁厂的产品,靠着铁路一路运到关外,嘎嘎乱杀。粮食,南洋的粮食直接在天津上岸,铁路运输成本优势太大了。关键一点,南洋那边的粮食是真便宜,很多甚至都没本钱的,就一点海运的费用。众所周知,海运的成本最低了。

  最最关键的一点,铁路局把持了铁路的修建和运营,就给外面留了股市这一条缝。

  股票是真挣钱,前提是你能买的到。任何一条铁路的股票,上市流通的都是少数。

  以京张铁路为例子,一块钱的股票,涨到二十块了,就问你掌握了六成股票的铁路局,晋商们眼红不眼红?

  他们才不管你掌握股票的目的,他们就看见你的股票值钱了,缺钱可以拿到银行做抵押,以后完全可以不用面向社会募集股本了。

  铁路局是官方机构,也就是说,掌握了央行和铁路局的皇帝,单单靠一个铁路局,就已经基本摆脱了未来十年财政上的压力带来的危机。

  皇帝有钱了,缙绅们还拿什么来制衡皇权?皇帝有钱了,还能不能坐视皇权不下乡的情况继续发展下去。皇帝有钱了,会不会像太祖那样,没事就杀几个士绅开开心?他们怕了,是真的害怕了。手握枪杆子的皇帝,愿意跟缙绅讲道理,完全就是因为出兵成本高,不是因为皇帝善。

  林如海也没坐轿子,也该乘马车了,此刻在马车上的林如海,头疼的难以忍受,下意识的抬手抓头发。

  身边的常随赶紧过来,伸手帮忙按捏。

  “老爷,啥事不能与姑爷好好说呢?”

  林如海缓了好一阵才无力的摇头道:“你不懂,那小子是要掘了缙绅的根,谈何容易啊!这天下从来都是缙绅的天下,官员,哪个不是缙绅?”

  林如海看问题还是很透彻的,所以才多次劝贾琏,劝说无果后才默认了那些人的作为,心里想着只要他在,能保贾家无恙。

  现在的情况看起来,还真不知道谁保护谁呢。

  眼前这一关,没准就过不去了。

  天下确实是士绅的天下,但是怎么说呢,林如海也看到了,士绅和士绅真不一样。

  有的士绅,最大的利益已经脱离了传统的地租。

  围绕着国企的一干受益者,他们也是缙绅,是贾琏天然的盟友。要不然,他们种的棉花卖给谁?

  贾琏这边回到家里,莺儿等在门口呢。

  “舅老爷来了,说是有要事,夫人让俾子在这候着通报一声。”

  下马车就听到这话,贾琏自然给宝钗留足了面子,笑道:“走吧,我去看看。”

  莺儿落后一步,跟着贾琏走了一段,至无人处才低声道:“爷有日子没去夫人处了。艺二爷都开蒙了。”

  宝钗的儿子,起名贾艺,儿子之中排行第二。私下里,下人都叫他艺二爷。说起来贾琏至今也就三个儿子,贾荃,贾艺,贾芝。

  目前还远远谈不上多子多福,主要是东府那边两个,不能算在贾琏的名下。尤其是秦可卿的儿子,差着辈分呢。

  二十多的宝钗正是好年华,有心再生一个,奈何屡屡不见效果。

  黛玉进门之后,贾琏还真是偏心一些,按说该贾琏休息的日子,都选择去了黛玉处。

  贾琏回头看看莺儿,见她面颊泛红,笑道:“也就一个人,你啊,脚上的泡都是自己走出来的。”

  莺儿低声道:“总比配了小厮要强的多。”

  贾琏不再说话,女人的心思很难琢磨

  薛蟠对贾琏的畏惧或者说是敬服,深入骨髓。

  此刻贾琏明明没到,他却站在门口等了半个时辰了。

  远远的看见就迎上前说话,脸上倒是喜气洋洋的。

  “琏哥,小弟有礼了。”

  “你这是有好事了?”贾琏站住笑着搭话,薛蟠转身做势道:“进屋说!”

  宝钗站在院内万福:“给爷请安!”

  贾琏无语的摇头道:“行了,在家里呢,俗礼就省了。怎么没见艺儿?”

  “族学下课,不得给大夫人问安啊?还有老太太处,也是要晨昏定省的。”

  宝钗这么一说,贾琏恍惚道:“我这些日子都忙昏头了!”

  贾琏有一点好,谁生的孩子谁带,没有强行把孩子交给王熙凤养着。

  更衣之后用了热帕子,精神稍稍一振,落座后贾琏问薛蟠:“最近如何?”

  “南洋各地情况还不错,移民也较此前顺畅了许多,有个事情想要请示一番,要不要给印度那边加一把火。”

  听了薛蟠的话,贾琏顿时稍稍停滞:“印度?怎么了?”

  薛蟠道:“那些土王对英国人不甚服气者可不少呢,尤其是包头的那些土王,更是不服英国人。有人放出话来,只要我周国天子认可册封,土王们愿意奉陛下为主。赶上最近英国那个公司的人与几个土王发生了大规模摩擦,死了不少人呢。英国人还吃了不小的亏,如今被困在孟买,靠着舰队的帮扶才勉强支撑。”

  东印度公司一度在印度难以为继的事情,贾琏倒是知道一点的,只不过没想到来的这么快。

  仔细一琢磨也是,薛家商行是没卖火炮,但是往印度至少倒腾了几万滑膛枪了。这东印度公司的优势可不就被弥补的差不多了么?

  “英国人怎么说?”贾琏心里在快速的算账,不能让英国人倒下了。

  “英国人的意思,请我们帮忙,当然了,不白帮忙。”薛蟠笑着说出这番话时,贾琏不禁再次恍惚。

第636章 借题发挥

  这个阶段的英国很强大,但还没有达到历史上的巅峰。现在的欧洲是一堆君主制国家,正忙着绞杀法兰西共和国。

  贾琏不会去打断欧洲围剿法国的进程,只是在边上的奥斯曼搞小动作。

  从时间上看,与奥斯曼的合作已经全面推开了,重点还是军事合作中的训练军队。

  英国在印度搞不好的原因也很简单,不是英国政府亲自下场,而是东印度公司在殖民。

  印度虽然散装,还特么的弱,但架不住面积大人口多。精力集中在英国的印度,暂时顾不上东印度公司。

  “英国人都提了哪些事情?”贾琏没着急,出兵印度别的不好说,抢一笔财富大赚一笔回来没问题。

  “英国人表示可以花大价钱雇佣一支军队作战,人数不要多,三千到五千都行。”薛蟠说着停下了,贾琏奇怪的看看他:“没了?”

  薛蟠道:“军事方面就这个要求,生意上的事情英国人防着我们呢。估计他们也能猜到,土王手里的枪支是哪来的。”

  贾琏笑道:“这还用猜么?雇佣军队的事情就不要想了,倒是可以做点棉花生意,印度那个地方适合种棉花。”

  英国人的纺织业棉花产地一开始是以美国南方为主,南方的庄园主因为关税的问题,还跟北方打了美国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内战。

  当初贾琏没介入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估计活不到那个时候了。不过也不是没法子给美国人添堵就是了。

  “行,我回去跟下面的人交代清楚!英国人信誉不好,答应打击鸦片贩子,迟迟没结果。据说那个沙逊,还在印度过的好的很。”

  薛蟠对英国人也没啥好印象,忍不住吐槽了起来。

  从生意人的角度看问题,两国的商人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

  所谓的契约精神,其实要看利益的,只要利益足够大,吊死自己的绳子都能卖,何况撕毁一份契约呢?

  拿契约精神来吹嘘的人,多半是认知出了问题。

  相比之下,这个时期的国内商人才是非常看重信誉的。不是因为他们善,而是因为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如果名声坏了生意就没法做了。

  在国内做买卖的,必须要诚信才能做大,装也要装一个诚信的口碑出来。

  无商不奸这个词,老祖宗还真不是瞎说的。农耕社会重农抑商的原因很简单,做生意挣钱,都去做生意了,谁种地呢?不种地没粮食,要饿死人的,朝廷还怎么维护自己的统治呢。

  当然了,出了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琏哥,为何不愿意租用军队?”薛蟠还是很好奇的问一句,毕竟有利可图,英国人开的价格不低,他还是有点动心的。

  “英国人可没安什么好心,既然是雇佣军,拿了人家的钱就要听指挥。到时候上了战场,专干脏活累活,发财的时候撇一边,送死的时候当炮灰。我们的人可没那么贱,即便是移民,那也是千辛万苦花费不少才过去的。新军的价格就更高了,你可以告诉他们,如果撑不下去了,可以出兵帮忙,但不接受他们的指挥。价钱也要让我们的满意,否则就别谈了。”

  贾琏画出底线,免得薛蟠利令智昏。

  薛蟠想到印度那边的情况,很是眼红道:“链哥,印度那边的人,穷的很穷,有钱的人是真有钱。那些印度土王的家里金碧辉煌,我手下的几个管事,好几次都动了抢劫的念头。”

  “蠢,抢劫是一锤子买卖,不长久的。薛家商行养那么多人,自然是要细水长流,否则没了做生意的对象,下面的人都失业了。人遣散了容易,想要再聚拢就难了。现在商行在仰光有基地,做生意要方便多了,为何总想着做土匪挣快钱。薛家商行再有钱又如何?安身立命的根本从来都不是你有多少钱,而是有多少人听你的,豁出命跟你干。你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薛蟠听了顿时沉默不语,低头思索其中的道理。

  想想还真是这样,薛家商行现在有多少人,薛蟠心里都没数。只是知道广州城内,大概有上万人靠薛家商行吃饭。苏松宁这条线上,薛家商行恢复了旧日的规模,也有数千人为薛家干活。这么一想呢,真正要紧的还是澳洲。那个地方谁当知府都是薛家商行说了算。

  说起来靠着南洋新军和南洋舰队,薛家商行在婆罗洲和爪哇同样是无往不利,别看商行没介入官府,经济上的影响却非常的大。

  大概算下来,单单是南洋一地,听贾琏招呼的人马就不下千万了。有了这个概念之后,薛蟠才真的清楚了,贾琏的实力有多么的惊人。

  薛蟠又提起另外一件事情:“我们的人在北美建立了一小块殖民地,位子在这里。”薛蟠说着拿出地图,指了一下地点。

  贾琏看一眼,居然是旧金山附近,这不是天命在我么?

  “目前想要继续增加本团的移民难度不小,实在是太远了,一年只能跑一趟。每次去十条船,运过去三千人就是极致了。上次回来的管事提出要求,通过贸易与本地土著建立了不错的友谊,帮助他们打退了周边部落的进攻。后续又提供了一批武器,让他们去吞并别的部落。这帮土著打仗还是可以的,麻烦的是不善种地,我们的人还要负责教他们种地。”

  贾琏听薛蟠这么说,心里也很是无奈。一万多公里呢,走一趟可不得一年么,运气不好要两三年一个来回。

  “嗯,以后可以增加携带货物,殖民地不着急扩张。与土著保持好关系,帮助他们学会种地并且壮大起来。”

  贾琏也只能这么干了,否则回头美国人的西进运动,土著根本不是对手啊。现在嘛,只要给土著提供足够的武器,帮助土著建立一个最基本的政权,一切都真不好说,美国人的西进运动没准还要破产都不好说。

  薛蟠意思,还是要加快移民,不过不是本国人,而是日本人和朝鲜人。

  说起来,日本人和朝鲜人那是真的听话啊,干活还卖力。

  贾琏对此也没太好的办法,只能是提醒薛蟠,一定要尽量的团结土著,帮助土著,与之结盟,并肩作战。

  陪着薛蟠喝了一顿酒后,贾琏在宝钗处留宿。喝了酒晕乎乎的,躺下就睡着了。

  半夜醒来时,惊动了身边的宝钗,招呼莺儿伺候着方便回来,宝钗眼神带着点饥饿。

  “累,不想动!”

  宝钗化身骑士,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贾琏最终也没能逃避一场辛苦。

  次日休沐,贾琏便留下巩固成果,免得宝钗哀怨的眼神一直追着他。

  休沐结束,继续上班。

  来到班上的贾琏听取下面的汇报,第二所铁路学校建在天津,那边的负责人希望贾公莅临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