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469章

作者:断刃天涯

  为了推进沿海各地的连接,两广之间的第一条铁路,已经开始动工了。该铁路将从广州出发,绕行梧州、桂林、再往长沙。

  未来还要将这条铁路修到武昌的,只不过暂时先修到长沙,以此来吸引当地的资金。

  贾琏已经在计划广州也搞一个证券交易所,吸引资金投入到铁路建设中,目前还在谋划中,江南方面,也有类似的计划,不过暂时不着急,毕竟江南本地的实力雄厚,地方上的实力不易低头,想要修路麻烦太多。要等铁路修到浦口了,让江南的有钱人眼珠子红了,才好让他们低头服软。

  虽然是大周朝,贾琏可不想出现一场大周版本的保路运动。

  这个想法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实存在的危机,现阶段江南地方上的缙绅和官府就有一些私下的串联,铁路要,主导权也要。

  这是贾琏绝对不能接受的,既要又要这种事情,只能贾某人干,别人想这么干,做梦!

第634章 公平

  周帝国范围内,影响力巨大的缙绅集团有两个,一个是江南缙绅,一个是山西缙绅。

  修铁路不先紧着江南和山西,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随着铁路展现出来的巨大且长远的利益后,两地缙绅开始发力,不断的借着朝中的代言人在官场制造舆论。

  类似山西的铁路山西人来修,江南的铁路江南人修之类话题,在京城里一直有炒作。

  奈何铁路局那边根本不买账,谁来都不好使,一句话给你顶回来,“统一规划”。

  毕定国在大朝会上的举动,龙禁尉查了,内阁大佬们也安排人去查了,明确的证据并没有,模糊的指向倒是明确了。京城的舆论场上,一直有一股力量在针对铁路局,甚至是针对整个官营企业体系。

  贾琏在视察铁路学校的时候,李元正在看一份最近的密报,报告的最后还附有一张表格,上面列出了一些数据。

  报告里头加表格,作为一种模式,明显更有说服力。这就是数字的魅力了,当然了,数字也是可以改的,比如非农数据,就很灵活。还有呢,数据也是可以不公布的,孰优孰劣,难以定论。

  李元知道贾琏搞出了很多产业,每年的产值很吓人,但他还是头一次看如此详细的报表。

  毛纺厂,棉纺厂,轧钢厂,车辆厂,玻璃厂……,排除军工企业在外,剩下这些企业加起来,一年的产值达到了六千万元。

  看上去产值很高,但是利润却不高,每年加起来也就是六七百万元之间。每个企业每年最大的一笔支出为员工的薪水,如果是有技术职称的员工,薪水之外还有住房医疗教育等补贴。

  如果把军工企业也算进来的话,研发厅旗下的企业,每年的产值破亿,在册职工二十万,如果加上铁路局,在册职工人数还要加两万。

  这已经是一个庞大的“国企”集团了,就这还没把两广的官营企业算进来,否则还要多小十万人。

  “你的意思,有人在串联,针对性的密谋,意在将这些官营企业私有化?”李元看完报告之后,一脸的不可思议。

  胡敏很是严肃的上前道:“回圣人的话,奴才不敢妄言,就目前掌握的种种迹象表明,确实有多股力量在酝酿此事。贾公大殿上打了毕定国之后,这些活动突然停止了。之所以没有掌握足够的证据,完全是因为密卫此前并不重视这方面的情况。圣人下旨严查,龙禁尉也能查到一些蛛丝马迹,并没有明确指向的证据。”

  李元听着久久不语,好一阵才道:“胡敏啊,你读过史书么?”

  “圣人,您还不了解奴才么,上哪去读史书,要不奴才从今日起开始找点史书来读?”

  李元笑着摆摆手,示意胡敏可以下去了。

  贾琏结束了一天的视察工作后,返回的路上被人拦下了,看一眼来人笑了笑道:“有事?”

  “老爷说了,姑爷不去,我也别回去了。”林府的管家倒是淡定从容的样子,他知道贾琏不会为难他。

  “泰山大人真不识趣,道不同不相为谋,何必生拉硬拽呢?好好好,我这就去。”贾琏嘴上嫌弃的说着,下令转道林府。

  这人刚进林府呢,贾敏就出现了,语气哀怨道:“玉儿嫁过去之后,这林府就不受姑爷待见了,难得登门,稀客啊!”

  贾琏倒也不尴尬,笑眯眯的给贾敏见礼道:“老太太总念叨您,表弟也不小了,不用总盯着,姑姑也该常两边走动才是。”

  贾敏身边的林浩然年龄不大,看着却挺老陈的,规规矩矩的上前见礼:“表哥,浩然有礼!”

  贾琏笑着摆摆手:“行了,自家人哪来这么些俗礼。你听我的,别听你爹那一套,小小年纪的装什么大人。书要读,玩也别耽误了。”

  贾敏听了顿时气的抬手来打贾琏,口中道:“你当谁都跟你一样,读书能过目不忘啊?你这弟弟虽然也聪慧,却不及你和玉儿。昔日玉儿读书,那真是一点就透,还能举一反三。你这弟弟就一点好,能沉下心来死读书。”

  贾琏道:“姑姑不如给浩然弟弟换个环境,不能总读书,要多出去走走看看,开阔视野。”

  贾敏道:“京城哪里还有比青云书院更好的地方?你不也是青云书院读书的么?”

  贾琏歪歪嘴道:“这话您去跟李如水说去,问问他,我是怎么从书院出来的。”

  正聊着呢,林如海归来了,看见贾琏时表情有点僵硬,点点头道:“书房说话!”

  少了黛玉在场,翁婿二人一起聊天时,真就少了润滑剂,很容易因为理念不合干起来。

  今天也不例外,林如海的开场白就很不客气。

  “毕定国的事情,你应该有所耳闻吧?不是我说你,已经是工部尚书了,马上就要入阁的人,为何还把把持着那么一些官营企业,经营的如铜墙铁壁,风雨不透的,这得多招人恨?”

  贾琏听了这话,笑容立刻就没了,冷冷的看着对面道:“这是替谁传话呢?想插手官营企业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如今来头真是越发的大了,内阁首辅都亲自出马当说客。”

  林如海被噎着了,盯着贾琏看了好一会,这才缓缓道:“桑弘扬为汉家天下殚精竭虑,辛苦操劳了一生,最终也没落个好下场。”

  贾琏毫不客气的怼回去:“怎么,林相这是要主持召开一场大周朝的盐铁会议不成?好啊,我倒要看看,谁敢当这个出头鸟!”

  “你……!”林如海没想到,贾琏如此的不给面子,直接就顶回来了。

  贾琏继续道:“别以为我不知道,这背后到底都是哪些人在搞事情。天下士绅都坏,江南山西两地的缙绅为最。也不看看京城到底是谁的地盘,若非早有察觉,我能及时的打断那厮在大朝会上的破坏潜规则的弹劾?不怕告诉您实话,就算他们不找我,我也要找他们算算这笔账。您最好作壁上观,别掺和进来,免得玉儿难做人。”

  林如海瞬间就坐直了身子,不轻不重的一番话,令他生出毛骨悚然之感。

  “你要怎地?”下意识的林如海发问。

  贾琏笑了笑:“怎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姑丈不如回去查查吏部的名册,看看这些年吏部文选司到底都照顾了哪些人。”

  林如海顿时一惊,他特意分管吏部,偏偏这次跳出来的毕定国是吏部文选司的郎中。说句不好听的,如果吏部出了问题,他注定要受牵连。

  查来查去,居然是灯下黑么?

  林如海顿时陷入了沉思之中,呆呆的坐着,久久不语。

  贾琏也不催他,等林如海总算是眼睛里有了神采,这才淡淡道:“吏部的问题,如果是姑丈发现并处置的,问题还不算大。如果是别人捅出来的,明年姑丈任期可就到了,还能不能按照惯例再做一任,那就真不好说了。”

  林如海努力的压制内心的翻腾,冷厉的看了贾琏一眼道:“你莫乱来,我自有主张!”

  贾琏起身道:“姑父如不能令我满意,那就准备辞去相位吧。贾某之所以没有立刻反击,就是给姑父留点时间查清楚。”

  “恩科在即,不要横生枝节。”林如海还是没有拿定主意,希望能再拖延一阵。

  贾琏无语的看着林如海,转身抱手:“告退!”

  很明显这又是一次不欢而散,明明是翁婿关系,不知何时起,两人之间很难谈到一起了。

  林如海也很不理解,明明贾琏不需要做什么,只要微微抬手,很多事情迎刃而解。对于贾琏个人而言,并没有多少损失,反而还能因此获得极大的政治资源。可他就是偏要拧着干。

  贾敏急匆匆的追出来时,贾琏已经走远了,气急败坏的贾敏问林如海:“自家人怎么闹成这样?我这晚饭都做好了,人却被气走了。”

  林如海叹息一声:“兹事体大,我也很为难!”

  贾敏冷笑道:“得不到好处就要毁人,这是哪家的道理?你要安安稳稳的过渡到下一任,凭啥让女婿加侄子受委屈,你这首辅当的也真憋屈。”

  林如海吃了贾敏一顿挖苦,气的晚饭都没心思吃了,等他在书房里真的觉得饿了,出门才知道,贾敏带着儿子,招呼都没打一个就回娘家了。

  贾琏这边是真没想到,人到家筷子刚拿上,贾敏招呼都没打就直接回了娘家。

  赶紧的放下筷子,带着王熙凤和黛玉出迎。

  这事情是个人都看出来不对劲,只不过没人打破气氛。

  贾敏那边表示临时起意回家看看年迈的母亲,随后便打发了众人。

  黛玉悄悄的对贾琏道:“你和凤姐姐回去,我留下。”

  贾琏也没说话,带着王熙凤回来。路上王熙凤还好奇的问:“爷,姑奶奶这是怎么了?”

  贾琏淡淡道:“别人家的事情少打听。”

  听到别人家这个说法,王熙凤顿时窃喜,跟着贾琏一起回去。

  没一会贾政登门,贾琏出迎,叔侄二人在书房里坐下后,贾政低声道:“如海的心思,无非是平稳过渡到下一任。三天后就是恩科,你若不肯罢休,他怕事情闹大了,难以收场。”

  大殿上贾政那一脚,贾琏嘴上啥也不说,心里也并不感激他。事态没有扩大,主要的得利者是皇帝和内阁。

  贾琏平静的看着贾政道:“二叔,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贾政听了叹息一声:“好吧!就这样吧。”

  说完贾政也走了,没有再纠缠下去。

  次日跟往常也没啥区别,眼看这一天要平静的过去了,通政司这边正准备下班呢,来了几个督察院的御史。

  御史们放下奏本就走了,通政司使这边心头一惊,正要看奏本呢,又来了三五个御史,同样是丢下奏本就走。

  完蛋,今天这班是难下了。

  内阁这边也准备下班了,一切看着都是如此的风平浪静。

  随着通政司这边送来十几份奏折后,内阁想不加班都不行了。

  新送来十几份奏折,攻击的目标都是吏部。重点就是文选司郎中毕定国,其次就是吏部两位侍郎和尚书。

  弹劾的罪名也很明确,就是结党,吏部的山西官员和江南官员结党,把持了官员选派的权利。

  首要罪名就是御前秘书处的人员选送,预备名单里十个人,四个山西人,四个江南人,然后才是其他。

  次要罪名是最近三年,在官员选派时,吏部重点照顾了江南和山西官员,两地官员分配的地方,都是一些较为富庶的所在。

  还有一个罪名是奔着林如海来的,吏部官员,过半数为江南和山西籍贯,请林相解释一下。

  最后总结如下,试问这吏部到底是朝廷的吏部,还是山西和江南两省的吏部。

  这些弹劾的奏折,并没有虚空制造罪名,就是单纯的摆事实,然后提问题。

  这种事情怎么说呢,平时没人说呢,也就不算一个事情。一旦被人拿出来,用放大镜观察了,那就不是小事了。

  要知道,明朝是有南北榜的,周帝国也继承了下来。

  在这个讲究公平的国家,经济资源注定不公平,教育资源天生就注定了不公平,所以才要在科举的时候讲公平。

  为了公平,各省的举人都是有定额的,尽量照顾经济不发达地区。

  即便如此,朝廷内部一些偏远省份的进士还是少数。

  少数倒是能勉强接受,在官员选派分配的问题上,如此明目张胆的偏心,那就不要怪人家抓住搞事情了。

  这些奏折,内阁诸公看完了大汗淋漓,根本就不敢截留,全部呈送御前。

  李元这边接到奏折也很重视,花时间很认真的全部看完后,问胡敏:“内阁那边还没下值么?”

  胡敏答道:“李、岳、潘三位阁臣下值了,林、方二相作为相关方,还在等圣人回复。”

  李元想了想:“给两位阁老赐宴,告诉他们,凡事大不过吃饭。”

第635章 印度变化

  李元的脑子够用,所以并没有受太多的影响,也并不着急处理此事。

  饭后,李元才提笔在弹章上批阅,【衙门是办事的地方,用人看能力而非籍贯,某地官员较多,不足为奇。结党一说,未免牵强。今由此引发了弹劾,朕意,内阁酌情处置。】

  这个批复传回内阁后,林如海和方颂看了头都大了,什么叫【酌情处置】?

  非常的有弹性,任何角度都能理解,内阁可以处理,也可以不处理。

  但是归根结底,这事情内阁得自己扛着。但凡你们处置的有点差池,未来这都是个把柄。

  通过龙禁尉的渠道,李元对于事情的底细知道个大概,有没有结党呢?这不是明摆的么?朝廷里头但凡是个阁臣都有党羽,否则谁帮你跑腿办事呢?皇帝可以睁一眼闭一眼,但你们别耽误了国家大事。

  大殿上的斗殴事件过去好几天了,内阁还在和稀泥,就拿一个“互殴”的说法,就想把事情糊弄过去。

  眼瞅着年后这一任内阁五年期满,李元一点都不着急。贾琏关于国企概念的说法,对于李元的治国理念有着深刻的影响。

  甚至在李元的心目中达成了一个清晰的认知,任何人想要阻拦贾琏进入内阁甚至扳倒他,目的都是为了国企创造的巨大利益。

  国企作为国家经济压舱石的存在,意味着即便国家面临任何困难,皇帝的手里都有底牌可以打。

  有了这个前提之后,在李元的心目中产生了一个刻板印象,贾琏作为创造并推行国企发展的标杆性人物,只要他不谋逆,那就绝对不能倒下。

  内阁这边林如海和方颂对面坐着,沉默不语已经很久了。桌上的饭菜也没怎么动,说的难听一点,看对面的老脸胃口全无。

  “那几个御史怎么回事?”林如海终于发问了。

  方颂倒是一点都不怂,很直接的回答:“问你女婿去!”

  “你分管督察院,本相不问你问谁?”林如海有点气急败坏了,这狗东西,真是一点面子都没给自己留啊。

  方颂做出惊讶的表情道:“不对啊,督察院归方某管么?方某怎么不知道?”

  林如海顿时没了后续,只是死死的盯着方颂不说话。督察院啥情况,林如海很清楚。那是林如海起家的地盘,现任的总宪刘敏是林如海昔日的手下,佥都御史还是大舅哥贾政。所以说,督察院的话语权,方颂还真的把握不稳。下面愿意配合还好点,不愿意配合有的是幺蛾子。

  这也是为何贾琏要往督察院塞年轻的官员,方颂不但不拦着,还在私下使劲帮忙。

  方颂早就看明白了,林如海是苏州人,乃是江南缙绅在朝堂里的代表。即便他没有主观意愿,江南缙绅也有的是法子令其就范。

  不信?苏州林氏这些年跟坐火箭似得起飞,家族生意兴旺,子弟科举顺利,这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