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断刃天涯
贾琏抬手开始抽耳光,一边抽一边骂:“你个卖皮炎的老沟子,节操还不如戏台上的相公,哪来的脸骂贾某人。你这不要脸的样子,看来不是你爹亲生的,一定是你娘偷人……。”
论骂娘,贾琏也是一把好手,真个叫污言秽语,不认入耳。
龙椅上的李元听着都呆滞了,还是头一回看见先生这一面。
“贾琏,住手!”林如海终于发话了。
看的正津津有味的李元,赶紧坐直了前倾的身子,咳嗽了一声道:“大汉将军何在,还不将两人分开?”
话是这么说,贾琏手上依旧没停,继续抽毕定国的耳光,嘴上也没闲着:“不讲证据,只扣帽子,上纲上线,不做事的人对做事的人指手画脚,朝廷的事情都耽误在尔等蠹虫之手。今天撞上贾某,算你倒霉,打死了大不了给你赔命!”
众人听到贾琏这话,蠢蠢欲动之辈瞬间都冷静了许多,又想起了昔日贾琏在御前内阁会议上拿茶杯差点砸首辅一脸的往事。
没人敢拿自己的前途来赌博,因为贾琏金身太多了,就算把人给打死了,最多就是流放,他们却不敢拿个人的前途和性命冒险。
进来的大汉将军总算是将贾琏给拽起来了,就这贾琏还不肯罢休,脚踹空了好几次,嘴上还在骂。
“先帝为何要变法,陛下为何要秉承先帝遗志,不就是因为看到你们这些蠹虫在蛀空国家么?嘴上仁义道德,心里全是利益和生意。你们站出来压制工匠为官,是为了朝廷着想么?你们是想要工匠为你们挣钱。你们压榨农民,压榨工匠,肥一家一姓就算了,你们还不想交税。若非尔等贪得无厌,先帝至于冒险推动变法么?更遑论当今世界,大争之世,尔等坐井观天,只知一家一姓之利益,枉顾陛下厚恩,枉顾万民生计,尔等都该死!”
贾琏已经没有对着毕定国骂了,那厮被连打带骂晕过去了。
此刻的贾琏,转身对着大殿里的官员们,抬手虚点,虽然没有具体骂哪一个,但该领会的都能领会。
“贾某为何要推动开海,为何要开拓海疆,还不是你们无视土地兼并带来的危害,导致国家内部官民矛盾激化么?乡下的土豪劣绅看不到矛盾之尖锐,尔等也瞎了么?今天我站在这里,还有谁要支持毕定国的,站出来。拼着官不做了,我保证有一个算一个,全部弄死。死谏,死谏,嘴上说的好听,为何不在家里死,再不济你在大街上死啊,跑这来拿死谏逼宫,我成全你们!”
“大胆!当着陛下的面,威胁朝廷官员,你要造反么?”开口压制贾琏的是林如海,以往都比较有效。
不过今天情况例外,贾琏怒视林如海:“林相也赞成毕贼?”
翁婿二人互相怒视,真是惊掉了一地的眼珠子,龙椅上的李元眼看林如海下不来台,情况可能要糟糕,赶紧开口。
“把贾琏拖出去!”
贾琏听了立刻转身抱手:“陛下不必如此,微臣有腿,自己可以走。”
说完,贾琏转身,昂首挺胸的走出大殿。
等贾琏出去了,李元嫌弃的看着躺在地上的毕定国道:“把他也拖出去,让御医看看,别死在宫里。”
预计中的诸多大臣站出来弹劾贾琏的一幕并未出现,只是站出来一个大臣道:“陛下,贾琏无视超纲……。”
话音未落,后面有人窜出来,抬脚对着他的屁股就踹:“狗贼,有话不敢当面说,当贾家的人死绝了么?”
该大臣被踹一个恶狗抢屎,说话也被打断,众人一看居然是贾政。
说到贾政,因为荫官的缘故,仕途已经走到了顶点,无法再上升了。
平时贾政不显山不露水,今天突然玩了一把大的,也算是让众人开眼了。
“混账!”林如海气的手发抖,指着贾政说不出话来了。
李元见状摆摆手:“你辞官吧!”
贾政二话不说,摘下官帽:“微臣多谢陛下宽厚之恩!”
于是,贾政也走了。
这么一闹,还真就没人敢站出来弹劾贾家叔侄二人了,真的以为这朝廷里,就没与贾家关系好官员了么?
李元也没给其他大臣说话的机会,而是抢先开口:“如果还有大臣要以死谏之名,行逼宫之实,朕不想听!”
林如海上前道:“陛下,贾琏不可不罚!否则今后大殿之上,相互斗殴成风,朝廷脸面何在?”
台下的大臣们听到这句话,无不倒吸一口凉气,这老银币,上嘴皮碰下嘴皮,直接变成了相互斗殴了。
李元想的则是,大臣们动不动搞所谓的死谏,此风断不可长。
“贾卿的事情,再议,散朝!”李元根本不给林如海继续说话的机会,起身就走。
回去的路上,脸色一点一点的变得难看了起来,突然站住回头:“胡敏,先生要不拦着,会有多少人接着毕贼所谓的死谏,站出来与朕唱反调?”胡敏脸都绿了:“圣人,奴才如何得知?”
“不知道就去查!还跟着朕作甚?”打死李元都不信,今天计划站出来的人只有毕定国一个,一定还有其他人准备接应,只不过被贾琏简单粗暴的打断了。李元登基以来,发布的第一条有影响力的政令,居然有人结党密谋倒逼皇帝要撤回此令,甚至不惜打着死谏的旗号。
大朝会之后,林如海一言不发的回到内阁,回头看着身后的四个内阁大臣:“谁?”
下面四个人都连连摇头否定,争先恐后的表示与己无关。
“别说林某危言耸听,今天的事情也就是没闹起来,真要让那毕贼撞柱子上了,事情彻底就闹大了。到时候,别说是陛下难以下台,内阁也要落个无能的下场。后续的事情大家心里也明白,会有无数的人跳出来弹劾内阁,届时大家都没脸继续留下。各位都是明白人,回去好好查一查,看看是哪个野心勃勃之辈,惦记着给内阁一锅端。”
林如海一番话,李清立刻跟上道:“没错,毕定国死不死不要紧,要紧的是那些暗中藏着的人有借题发挥的机会。想必各位都很清楚,先帝变法以来,上上下下多少人心怀不满,一旦让他们借机抱团,即便是陛下也未必能压的住。”
内阁大臣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快速的达成了一致。
即便是马上要退休的潘季驯,也不愿意背着个坏名声下野。
今天的事情,看着是突然的,实则是有预谋的,有人出来死谏,只要见了血,一切都将失控。
方颂嘿嘿嘿的冷笑道:“说起来,我等都得好好谢谢不器,若非他出手阻拦,今天没法收场。”
第633章 既要又要
在大殿上打人,居然还屁事没有,此事造成的后遗症不可谓不严重。
关键是民间的舆论场也是如此,非但没有人为毕定国说话,反而各路报纸都在骂他“忘恩负义”。
私下里不少人哀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却也只敢私下里抱怨,没人敢站出来说。
不是说文官们都没了风骨,实在是真正有风骨的人,多半是不愿意与这类人为伍的。
这主要归结于,贾琏这个人在市井之间的名声很好。
根源在于,贾琏主导了诸多的产业和工程,并且强制性的要求,所有工人都要拿到一个保底的工钱。
任何人只要因为苛待工人被告了,下一次就别想拿到任何单子。
要知道,贾琏主导的产业和工程,开出的单子都是大单子,并且不是一次性的,后续还有很多。
最典型的就是铁路工程,所需的铁轨道钉枕木砂石等等,给的都是真金白银,从不拖欠。
接工程的老板们,最喜欢这样的甲方了。那种动辄拖你尾款一年起步的甲方,最后能结账的还是好的。现实中不少因为工程被拖欠款项而破产的老板。搞的很多老板都不敢接官府工程了。
毕定国被送回家后,羞愤难当,称病不出。
贾琏则是正常的出门上班,每日忙着搞教育,尤其是最近京城铁路学校正式开学了,这也是第一家铁路学校。
铁路学校招生开启,面向整个京城,通过入学考试后,可以直接入学。不能通过入学考试也不要紧,可以读一个预备班。
正式入学的学生费用全免,包吃包住。预备班免除学费,其他自理。
随着贾琏的崛起,一直重视基础教育的理念下,京城乃至京郊办了很多面对社会底层的学校,这一类学校的特点就是免学费,只要不是智障都能来上学。这一举动可以说深得民心,关键贾琏办学不是以个人名义办的,而是以研发厅的名义办的,类似的学校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小学”。
全国性的免费义务教育并不现实,但这不妨碍贾琏在京城以及周边办小学。
铁路学校在报纸上刊登了招生启事,很快就吸引了大量的十三至十八岁的学生来报名。
这日贾琏起了个大早,乘着外表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四轮马车,出了西门。
京城的建筑风格从内城到外城再到郊外,有着明显不同的风格变化。
内城除了道路尽量拓宽和硬化之外,其他的没啥变化。就是看上去更加的整洁了一些。
外城分地方,城西也没啥变化,城南处处可见重新规划的工地,一批已经建好的两层带院子的小楼,成为了最新的景观。
出了城外一切都一样了,三层排楼随处可见,更远一点还有五层的排楼。这类的排楼,有点现代社会的多层建筑筒子楼的意思。
对于在城外厂矿里干活的工人而言,有个一家三五口人遮风挡雨的住所,还有啥可挑的?
大片的类似筒子楼的建筑,商量好的扎堆在一处,人多了自然就有集市形成。
为此官府还特意弄了一大块地方,盖了个棚子集市,每逢赶集人多的堆不下。
贾琏的马车出城后,沿着水泥道路前行,看着远处林立的高耸的烟囱,放现代社会一定会有人抨击污染问题。
但是在这个时代是工业化的象征,是国家富强,百姓生活有保证的底气。
马路是四车道,道路两边各自留下了至少十米范围的空间,暂时只是种了一排树,哪天需要扩建时留下一些余地。
城外最明显的变化还是视线范围内的山头,这些年随着贾某人孜孜不倦的努力,光秃秃的山头上已经能看到树林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山头被绿化。真不要以为,古代的山头都是有树的,到处都是猎物可以打。实际情况古代的山头上,往往都是光秃秃的,越靠近大城市,植被越少。要不怎么煤炭被大规模的运用,就是因为没柴火用了,树被砍完了。
关于种树的事情,一开始不乏一些“贾某沽名钓誉”的传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类的传言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京郊山头皆姓贾”。
你看,一个人要是想要抨击另外一个人,总是能找到合适的角度。
所以呢,明白了么?不要在乎别人的指指点点。
这个社会上,不乏那些自己混的太惨了,通过一时的口舌之快,找点存在感的人。或者是一些天生的坏种,见不得别人好,变着法子给那些比他过的好的人造谣。互联网时代,又衍生出了通过造谣博取流量牟利的行为,这一类人的特点就是天生的坏种。
远处停车后,便装的贾琏步行前往铁路学校。
远远的可以看见三层高的教学楼,走近一些可以看见三米高的围墙,以及在大门外排队的人群。
走向一个匆匆小跑而至,站在队伍最后的年轻人,看着他青涩的脸上涨红的痘痘,贾琏笑着问他:“小伙子,为何来此报名?”
尽管贾琏带着温和的笑容,年轻人还是感受到了压力,紧张的抿抿嘴道:“我爹说这里读书包吃住,毕业了还能找个挣钱吃饭的地方。”
看了一眼这个吃穷老子的半大小子,贾琏明白了,笑着点点头:“加油!”
铁路学校也好,工程学院也罢,最吸引底层百姓的还是包吃住这一条。所以,此刻排队的学生,多半都是这个年龄段的,正在长身体的。
贾琏的出现,惊动了校方维持秩序的员工,破坏了贾琏原本多走走看看的计划。
对此贾琏并不介意,如果他出现了,没有被人认出,那才是真的要警惕的事情。
校方的领导赶来迎接,贾琏从善如流,入内视察。
“上午已经有三百人报名参加入学考试,根据计划的经费,第一期计划招生在二百人。再多经费不足,学校也容不下。”
贾琏听着汇报,一路也没表态,先去宿舍看了看,情况还不错,没有搞大通铺,一水的高低床,一个宿舍十个床位。高低床都是木制的,现在的京城因为关外的木料源源不断的输入,木料的价格不高。
这里还是要表扬一下东平王,该势力向北迁移后,大量的开荒种地伐木,冲击了京城的木料价格之外,还将豆油和豆粕的价格打下来了。
据说因为开荒,死伤了数千人,主要是朝鲜和日本的劳工。为此东平王颇为心疼人力资源的损失,大大的提高了劳工待遇。
听到消息之后,贾琏生出了一种奇怪的感想。
至于早期的关外开拓出来的土地,则被大量的勋贵和皇亲国戚们霸占了,普通百姓即便是移民关外,想要得到土地就得往更远处去。关外的地主们,对待移民的态度,明显要远远的强于关内。任何一个人多地少的地方,人口都是宝贵的资源。
这些年因为移民遭到冲击的地主,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越往南方,沿海的地主越“善”。尤其是两广的地主,更“善”。因为这些地方的佃户,真的随时可以走人,大不了出海博一博。还有就是工厂对于地主的冲击,同样非常的猛烈。
资本家同样也不是东西,但是因为给资本家干活更有希望,人口向城市流动成为一种必然。
现在的市面上有一个标杆,那就是贾琏主导的产业用人的待遇。因为有了比较,其他的民营企业用人时,自然要收敛一些。
在这个商人和工厂主社会地位不高的年代,名声坏了真的招不到工人。
当然了,前提是有竞争的存在。一些内地的工厂,缺少竞争的地方,资本家的本性那是毫不遮掩的。
即便如此,对于很多农村而言,在工厂里做工至少有条活路,总比在乡下随时会饿死要强一些。
现代人看来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在这个时代并不稀罕。
贾琏高中时学过《包身工》,后来读过《春风沉醉的夜晚》,讲的都是女工在都市里艰难求生的故事,前者可以用苟延残喘来形容,后者好歹有点人样子,但却不希望厂里生意好。在厂里干活的人,不感激给她工作的老板,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呢?
想必很多给私人老板打工的打工人,都是这个心态吧。
当年我打工的时候,也是如此。
毫无疑问,因为贾琏的良心未泯,来这里读书和工作的人,心里是希望企业蒸蒸日上的。
因为有对比,所以工人也好,学生也罢,都是希望贾公爷公侯万代的,真心的!
学校附近就是一个小车站,人在站台上,看着不断远去的铁轨伸向燕山山脉的边缘,贾琏特意问一句:“这条路效益如何?”
“效益不错,预计十年可回本,不过晋商的意见很大,不断在鼓噪着,要修一条铁路,将太原、大同、张家口、绥远连起来。”铁路局的侍郎站在贾琏的身边,说话时带着不屑的语气。怎么说呢,因为贾大人的缘故,晋商不是很受贾党的待见。
贾琏没说话,背着手往外走,铁路侍郎追上来道:“库伦那边最近连续上书,希望把铁路修过去,进一步修到北海。”
贾琏没有表态,李逆那边的压力主要来自沙俄,为了争夺皮毛,两边没少小规模干仗。
走出车站的贾琏停下脚步道:“让鸿胪寺去扯皮吧,想修铁路又不想出钱,美不死他。漠南这边,推广引进的长毛绵羊才是当下的要务。山羊虽然好养活,但是对草原的破坏性更强。铁路沿线的绿化也要重视起来,适合种牧草的地方都要种上。北海周边土地肥沃,土豆产量极高。先帝宽恕李逆,这不是他讨价还价的借口。还有一点,冻土上修铁路的技术,铁路局这边要抓起来,铁路迟早是要修过去的。”
贾琏不是信口开河,这年月可没有计划生育,只要有一口吃的,人口增长速度是很快的。随着马铃薯、玉米、红薯等耐寒作物的引进,大周帝国百年来人口的增长速度惊人。尽管没有统计过,但是贾琏隐约能意识到,周帝国这一百年下来,增速肯定超过了满清。有赖于关外的开发以及南洋的移民,估计现在至少有三四亿人口了。
根据最新的报告,本土往南洋移民的数量,全部加起来也不过一千万,还远远不够。
说起来国人对于乡土的情节,对于移民而言确实是一个不小的阻力。除非遭遇了自然灾害,否则很难让百姓主动移民。
赶上承辉帝执政期间,对民生的政策执行还算勉强到位,这就导致移民的难度提高了。
不过不要紧,人口的增速摆在那的,贾琏一点都不担心。
现在贾琏最担心的不是人口多了,而是担心人口少了。
为了移民的政绩,内地的官府都在鼓励民间的人口买卖了。
贾琏不是不知道这个情况,但他能做的也就是让薛家商行,价格给的高一点,让人口贩子心疼一点钱袋子。毕竟只要顺利的把人送到广州等地,每个人都是钱啊。现在薛家海上移民的重点不是婆罗洲和爪哇,而是澳洲。已经陆续移民三百多万了,这里头多数是本土移民,花钱买的占一半。
上一篇:神话红楼:从箭术开始修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