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466章

作者:断刃天涯

  李元让胡敏翻出相关的奏本,内容还不少呢。

  一边是督察院大规模弹劾京城内部的马车增加太多,一些马车在城内行驶时横冲直撞,造成了不少的伤亡,五城兵马司疲于奔命,特此要求出台交通规则,方便管理。

  一边是城内的诸多官员和勋贵们,上奏弹劾五城兵马司,说他们滥用权利,无端扣押私人车辆。而且还搞区别对待,车辆如果是官营的,最多交一点罚款就放行了,如果是民营的长期扣押,给民营的车辆厂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内阁这边将两边汇总之后,上呈御前,将事情说的清楚明白后,提出两个解决办法。

  什么办法呢,一个是方颂的建议,五城兵马司维持秩序防火防盗,工作压力很大,所以要多多体谅,出台相关的交通规则和管理办法,有助于城内的治安和行人安全。所以,要支持五城兵马司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

  另一个办法,则是李清提出的。现阶段五城兵马司任务太多,规模日渐增大,已经很有必要另起炉灶,从督察院剥离出来,成立一个直接向内阁负责的衙门。至于交通法规和管理办法,李清也是赞成的。

  看完这份报告后,李元再次意识到,官民并举的产业,注定要牵扯到竞争之中。

  内阁的报告表面上看说的是交通压力,打包内含了各路的私货。

  不单单是城内交通的问题,还有民办车辆厂要求五城兵马司一视同仁的问题,还有内阁两位阁老互相拆台的暗算。

  林如海这个首辅则干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变成两个问题,一个是五城兵马司的执法问题,一个是五城兵马司的地位问题。

  李元还从这份报告里,看到了林如海的私心问题。现在将这份报告与贾琏的奏本放在一起看完之后,又多了点李元对国企的偏心问题。

  思量想去,李元觉得先解决内阁这份报告,再对贾琏的奏本做出一个论断。

  于是李元在内阁的报告上批阅,【五城兵马司现有格局,乃贾卿一手搭建,车辆厂也系贾卿所创之研发厅下属企业,此事交由贾卿处,拿出一个各方都能满意的解决方案来,内阁讨论后再行上呈。】

  内阁这边报告上呈都半个月了,李元迟迟没有处理,内阁这边还以为留中了,没想到李元又批阅下发了。

  这批阅的内容内阁林如海看完之后,将方颂和李清都叫来,让他们两个看看。毕竟当初综合这俩的意见之后上呈的报告。

  方颂和李元看了皇帝的批阅,自然无话可说,林如海让人送给贾琏。

  贾琏这边拿到报告后,很是意外,内阁处理不了,丢给皇帝,又丢给我来处理?

  就这么一点事情,内阁也拿不出一个统一的处理意见?

  既然如此,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贾琏很快给出了几点意见,民办车辆厂盗取官办车辆厂技术一事,现在看是一笔糊涂账。建议成立一个专利局,今后所有新技术可以申请专利,保护技术创新人的利益。京城车辆数量增加太快,建议新设交通管理局,专管全国车辆和交通,并出台相关的交通法规。

  总之就是新生事物不断的增加,人类社会不断的打补丁,一样一样的管起来。为此,贾琏还特意强调了,车辆上牌的重要性,车夫发执照的重要性。贾琏的意见回复后,又转到内阁,林如海把李清和方颂一起叫来,问他们还有没有意见。

  方颂和李清一看贾琏这个方案,两人都沉默了,谁都没捞到便宜,唯独便宜了一个新设的衙门。

  至于这个交通道路和车辆管理局,到底是个什么玩意,他们心里也都没底,到底该是个啥级别,更没底。

第630章 李元的手段

  要不要成立新的部门,内阁拿不定主意。说起来这二十多年内,新的部门不断出现,始作俑者都是贾琏。

  多了个衙门对于官员而言是好事,但这些新增的衙门技术性很强,没点本事非要往里钻,那真是够丢脸的。

  诸多进士举人出身的官,还真不愿意进这些衙门。需要专业技术不说,还要真的会干活。

  眼前贾琏建议的新设衙门倒是很不错,行使管理职能,要求不高,官员只需要背熟规则即可。

  站在五城兵马司的角度看问题,部分职能被剥离出来,那不是亏了么?

  换个人来提这个建议,大概家里仆人出门买菜,都是要被打闷棍的。

  可惜这个人是贾琏,五城兵马司上下不会有任何抗拒,今后这个新衙门,多半是兄弟单位。

  “上会吧!”方颂不愿意承担五城兵马司部分职能被剥离的责任,又不便反对贾琏的建议,于是转进。

  李清心里挺不舒服的,这新的衙门如果是贾琏建议成立的,一大半的官员都将出身工程学院,这不是胡乱说的,是有根据的。新增的衙门,有一个算一个,主力官员都出自所谓的实学派。这一派人基本都与工程学院和国企有关。官场里私下称之为,贾党!

  摸黑归摸黑,却没啥实际效果,说的难听一点,连续两位皇帝对贾琏信任有加的前途,是贾琏真的能做事,他带出来的人也都是做事的官。

  重点还是要区别一下,贾党和事功派的区别。事功派也主张做事,只不过做一分,交九分。

  贾党则是默默的做事,大把的挣钱,很少在朝廷里咋咋呼呼。

  “那就上会吧。”李清心里颇为憋屈,明明是我先说剥离出一个新部门,现在主导权不在我手里。

  林如海自然无话可说,交代部署下去后,同时也让人把贾琏的回复呈送御前,就等次日的御前内阁会议做决定。

  在体制内的人总嫌弃文山会海,实际上这个国家一直都是如此,通过开会形成决议,文件下发。

  文书治国这个定义,还是比较准确的。

  大家厌恶会议,主要还是厌恶一些人将会议变成了彰显个人权威,搞服从性测试的手段,

  这类人开会往往说正确的废话,一句话能表达清楚的意思,非要用十句话来讲。

  结果就是会议又长又臭,惹人生厌。

  实际上大家看文件的时候不难发现,正式的文件往往言简意赅!

  贾琏也接到了参加会议的通知,并且作为议案的发起人,向皇帝与内阁大臣们阐述议案的内容。

  这个事情很简单,贾琏在纸条上列了一些要点后,当着众人侃侃而谈。

  “最近十年,市面上四轮马车数量剧增,频繁出现交通事故,造成纠纷。这是五城兵马司针对性治理的初衷,这里牵扯到一个问题,一些民办企业生产的车辆,质量很差,稍稍撞一个便散架了,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所以,这个新成立的部门,首先是针对交通安全的管理,其次是针对车辆安全的管理。交通安全发面,出台针对性的相关法规,强制执行。车辆安全方面,设立各项硬性标准,达标者方可生产车辆。这里需要提醒一句,相关的情况并非京城一家所独有,全国范围内的诸多大城市,都存在同样或者类似的问题。所以,新部门是面对全国的。”

  贾琏废话不多,短短一番话,把问题说的很清楚了。

  李清提问:“那个牌照和费用怎么说?还有罚款,停车费之类的,都是巧立名目。”

  这还真不是针对贾琏,属于确有其事。

  “牌照的问题很简单,一些车辆肇事逃逸后,办案人员根据车牌,可以尽快的找到肇事者,减少了工作量。至于罚款,不按照规则做事,难道不该罚么?这是民事,总不能让人坐牢吧?罚款让犯错者长点记性,衙门还能创收有啥不好的?至于停车费,把车扣下来,不需要雇人看守么?租地方办停车场,不需要花钱的么?既要衙门办事,又要衙门贴钱,这事谁爱做谁做,反正我不做。”

  贾琏心平气和的解释,倒是没啥火气的。本来就不是啥大事。

  李清就是随口一问,并没有吹毛求疵,存心找事,所以也就闭嘴了。

  这种事情非要较真,大家脸上都不好看。说句难听一点,京城里哪个衙门好进啊?外地官员来京城办事,哪个门房不要门包?

  你非要给人停了,当心晚上有人去你家门口泼粪。

  现在情况还算是好的,早年间底层京官发薪水的时候,还有所谓的折色,那才叫坑人的,不搞点外快怎么养活一家老小。

  于是,我问过了,他解释了,我没问题了。

  “交通安全和车辆安全管理局的名字太长了,要不要换一个?”林如海说了一句废话。

  李元听了笑着摆手:“长点不碍事,得让人看明白了,这衙门是干啥的。既然是全国性的衙门,级别怎么定?”

  类似的新衙门不新鲜,承辉帝期间增加了好几个。

  潘季驯道:“既然有例可循,新衙门为侍郎级便是。下设交通和车辆两个司。”

  李元听了满意的点点头:“那便如此,行文下发吧。筹备期一个月如何?”

  “先把京城的机构健全了,再往全国各省派人设立新机构,该机构内阁直属,行文时强调一下,各省的官员必须好好配合。如有阳奉阴违者,按渎职论处。”李元很喜欢这种在会议上最后拍板的感觉,说话声音都宏亮了几分。

  这类侍郎级别的新机构很有意思,绕过了六部,或皇帝直属,或内阁直属。至于哪位内阁大臣分管,那就是内阁自己的事情了。

  这边刚处理好一件事,李元又开口了:“贾卿关于办学的奏折,正好人都在,议一议。朕这里起个头,涉及朝廷军略,铁路学校一定是官办的。只是这个工程学院,到底要不要全部官办,还是官办民办并举,相关的事宜要拿出个章程了。”

  内阁大臣们表情都有点凝滞,又是贾琏的事情,尽管他还没入阁,但是涉及他的事情,前后两任皇帝都非常上心,羡慕嫉妒恨!

  “工程学院如果全部收入官办,那便要一视同仁,届时京城工程学院的优秀毕业生能授官,外地的优秀毕业生又该如何?”分管吏部的林如海,对这个问题非常敏感。立刻做出了反应。铁路学校的毕业生在铁路圈子内折腾,只要不外溢,内阁管不着。工程学院的优等生,那是直接授官的。只要是正经的官,就能离开国企,到地方上做官,性质完全不一样。

  贾琏听出了林如海的意思,立刻起身道:“陛下,诸公,琏以为,可以在京城工程学院内设一个高等班,成绩优异者赐举人身份,最多设一个数量限制。有了举人身份,可以参加会试。至于高等班的生源,可以从全国各地的工程学院里考试,不论官办民办,择优录取。”

  李清立刻跳起来道:“不妥,大大的不妥。工程学院的教材,并不深研四书五经,如何能赐举人身份?”

  贾琏也不争吵,笑着坐下不说话。

  李元有点沉不住气,敲了敲桌子:“实学要入科举,工程学院的优等生组成的高级班毕业生,为何不能赐举人身份?李相要替朕做主么?”

  李清暗道:坏了,激动了,失态了。脸上却是很快恢复常态道:“启禀陛下,微臣实在是担心各省举子不满啊。试想一下,南方一些省份,哪个举子不是从成千上万人之中杀出来的,这哪里是区区三年工程学院学习毕业生能比的?这不公平啊!”

  李元听了很不耐烦的摆手:“朝廷需要的是能做事的官员,这也是朕主张实学入科举的初衷。最近五年,朝廷税收增长最快的为工业,去年的数据显示,工业税已经占据总税收比的三成五,而且工业税不像农业税那样难收。既然如此,朝廷资源方面向工业倾斜,有何不妥?”

  林如海见状赶紧起身缓颊:“陛下,李相也是好意,为了大局安定。”

  李元道:“父皇成立统计审计等部门,就是为了通过数字的方面,更为直观的看到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不足的方面。各位都是阁臣,处理政务时怎么能不关注数据呢?这里朕要问问各位,过去两年的农业税统计数字对比如何?谁能答的上来?”

  现场陷入了一片死寂中,别说五个阁臣了,贾琏也不知道啊。

  只能说李元出击的角度很刁钻,具体数字谁会去记啊。这位新君就去记了,并且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理解。

  “看来诸卿是不知道了,平时也不够关注。朕告诉诸位,过去两年农业税下跌了百分之五。全部税收总额之比为百分之五十一。比较五年之前,农业税收一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那么请问诸公,又作何感想呢?有没有发现这个问题,有没有想过如何解决问题成因?”

  现在再次一片死寂,贾琏有点听傻掉了,这位新君有点东西啊。

  李元暗暗得意的看了一圈,自己准备的秘密武器奏效了。

  内阁大臣们心里真是苦涩的很,原因很简单,农业税下降这个趋势,不是没看见,也不是不知道成因,只是没法解决,只好当着看不见。

  只能说在皇权不下乡的现状之下,基层的缙绅有太多的办法逃避税收了。

  基层的县令呢,因为是流官,所以他们的宗旨往往都是维持任内维持现状,不增不减。

  但这也是一种奢望,因为农业税的减少是注定的。抛开天灾人祸,主要成因就是土地兼并。这事情,解决不了。

  现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新生的工业在与农业争夺从业人口。海上贸易带来的海外粮食,对于内地的农业冲击也不小。

  所以呢,任何时候农民都是最苦的那一批人,除非你是日本农协的头目。

  “农业税收的损失,以朕之见,只能靠工业税弥补。既然工业的重要性日渐增加,为何不能从人才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内阁乃天下文官的旗帜,尔等的抱残守缺,不思进取,实则为天下风气开了个坏头。”有机会敲打内阁,李元自然是要牢牢抓住的。

  又是一番话之后,内阁诸公都坐不住了,纷纷起身:“陛下圣明,臣等受教,臣等惭愧!”

  爽到浑身微微发抖的李元,克制激动的情绪,缓缓起身双手虚按:“诸公都坐下吧!”

  阁臣们都坐下,李元继续讲话:“以前读书人总说,能工巧匠不过是奇技淫巧。父皇变法以后,稍稍扶持工商,朝廷财政从严重依赖农业税中摆脱出来。因此,所谓奇技淫巧,不过是无能之辈为了维持读书人的体面,对圣人学说的断章取义。朕自登基以来,无时不刻在思考,如何秉承先帝父皇遗志,开拓进取,再造辉煌。此事,还望诸公助朕!”

  说着话,李元朝众人抱手,众人纷纷站起,躬身回礼。

  最后关于实学教育的问题,御前内阁会议达成了一致。

  首先是铁路学校,作为一个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人才自然是由铁路局下属的铁路部门消耗,这个没有争议。其次就是工程学院,必须向全国推广,要有官办,也有民办,无论是官办还是民办,毕业后都可以参加全国统一的高级进阶班。如果能从这个班顺利毕业,将有皇帝赐举人出身。

  重点还是这个高级班,考进来难,想毕业更难。为此,高级班成立后,将取消工程学院授官的名额。

  内阁方面也进行了妥协,认可了实学在未来科举中的考试成绩占比。文科方面占比五成,算学和实学加起来占比五成。

  高级班还不是尽头,还有一个进士班,这个班由皇帝直管,高级班毕业后的优等生,前往欧洲留学数年,拿到欧洲知名大学的学历后再回国深造一年,学贯中西后,皇帝赐进士出身。

第631章 谏言

  多了一个新衙门,等于多了一个侍郎的坑位。

  也不知道多少眼睛盯着这个坑位,但内阁就是一点消息都没有。

  实际上内阁开了三次闭门会议了,最后定下了五个人选,呈送御前,没曾想皇帝直接留中,毫无反馈。

  没人知道皇帝怎么想的,牢牢抓着吏部的林如海,对于皇帝的想法有点眉目,却不敢判定。

  于是林如海让人给贾琏带话,晚上去林家吃饭。

  贾琏直接口头回了一句:“给林相带个话,陛下登基至今,人事方面并未提拔一人居高位。”

  传话的常随回到内阁,原文转达后,林如海呆滞了一番,抬手想自抽一个耳光又没落下,最后苦笑摇头。

  难怪贾琏一点都不关心多出来的侍郎位子,人啊,果然容易被利益迷了眼。

  贾琏这边没动静,不是因为侍郎这个位子不香,而是因为侍郎的位子太显眼了,与其争那个,不如争下几个郎中和员外郎级别的官。

  过了两天,李元回复的文件上增加了一个名字,彭慎思。一个从南洋调回来的官员,在南洋时出任李元的副手。与此同时,一起回来的四个官员,进入了李元的秘书处,协助李元对接内阁,处理朝政。

  这个秘书处的负责人是胡敏,随着秘书处的成立,此前内阁诸多可以自行做主的事情,现在需要经过秘书处转一手,如果秘书处认为内阁处理的不妥当,会附上意见,转呈御前。

  内阁几乎在第一时间,通过了彭慎思的任命,这位当年被流放时曾为一省按察使。

  正常理解这种出过问题被流放的官员,按道理是没有机会翻身的,但人家就翻身了。

  你这个人有没有问题不要紧,只要不是谋逆的罪名,机会来了照样能翻身。

  贾琏闻讯后立刻进宫求见,李元诧异于贾琏难得的主动求见,立刻宣见。

  “陛下是在鼓励大臣贪腐么?”贾琏正常见礼之后,一句话给李元干红温了,脖子粗的青筋猛跳。

  愤怒的李元猛的站起怒视贾琏,遭遇他平静且毫不畏惧的眼神。

  胡敏吓的浑身微微发抖,却不敢发出一丁点声音。

  “放肆!”李元缓缓的吐出两个字,贾琏不紧不慢的摘下官帽,捧在手里道:“陛下如不能纳谏,请罢贾琏!”

  听着贾琏平和坚定的话,李元竟一时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甚至有点失措的感觉。

  “你说,朕为何不能用亲信之人?”李元努力的压着怒火,咬牙切齿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