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461章

作者:断刃天涯

第623章 打个样

  对外公布的消息,无疑是不想太过刺激欧洲列强。就奥斯曼那个地理位置,顶在欧洲的腰眼上,守着黑海到地中海的要害上,加上几百年被奥斯曼帝国按着打的历史,很容易应激反应的。

  无论如何,这次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很不一般。

  李元在内阁会议上进行了一番宣讲(背稿子),内阁大臣们听出来了新君的雄心,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东亚,而是面向世界,面向大海。

  内阁方面倒是没太大的压力,毕竟是外部的情况,只是林如海对西宁王方面表达了担心,毕竟西宁王的地盘与沙俄势力有接壤,搞不好就能打起来。西宁王没有称帝,法理上是封国,一旦西宁王求助,中央帝国必须给予帮助。

  关键是现阶段翻越葱岭的难度太大了,每年只有短短几个月时间可以通行不说,运输还非常的艰难。

  想要改变现状,就只能修路,将在昔日的古道基础上进行扩建。再怎么说,那地方也太远了一点。陆地上走一趟从西安出发,要走大半年。

  林如海建议,加大援助力度,再难也要援助西宁王,毕竟那是西域的屏障。为达到快速匀速的目的,潘季驯建议铁路从洛阳修到西安,再往河西走廊一路修过去,争取修到玉门关。至于为何不直接修到西域,现在的技术解决不了。

  内阁其他人也都是这个意思,一贯不对付的李清和方颂都认可了这个建议。

  李元嘴上不说,心里看明白了,内阁这帮人商量好的,要折腾一下研发厅和铁路局等一干所谓的国企产业。

  左右账户上的钱,内阁又拿不到,不如拿出来修路,把钱花出去,总有法子沾点油水的。

  李元没有明确拒绝,只是说要看看铁路局方面有没有相关的规划,并表示修铁路不是说修就修的,前期准备就需要很长的时间。

  实际上修铁路的复杂程度,李元把贾琏叫来后当面询问才清楚。

  修铁路有一个很重要的考量,那就是经济账。修铁路要挣钱的,亏本的铁路不是没有,那都是为了国家战略安全,由国家来亏本的。

  “如此说来,修到玉门关不现实,最多修到西安?”李元不免有点失望的问。

  贾琏点点头:“现阶段只能做到这一步,铁路覆盖区域,必须能有足够的经济回报。长安以西,地广人稀,铁路无论是货运还是客运,都很难盈利。这也是为何铁路局修铁路,首先考虑津浦路和京汉路。未来江南可以修一条从松江到金陵再到杭州的铁路,若想修一条从武汉到广州的铁路,施工难度将大大的增加。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和人才储备,还远远不够。”

  李元听着很非常遗憾道:“听说黄河上都能修大桥了,长江上能修桥么?”

  贾琏摇摇头:“现在肯定是做不到的,以后吧,争取微臣有生之年能看到长江上有大桥。”

  李元这才露出一丝微笑问:“要在长江上架桥,都有哪些难度?”

  贾琏道:“这个微臣也说不清楚,毕竟相关的勘测还没有进行。关键是人才,我朝的教育制度,培养的都是做官的举人进士,这些人务虚是足够的,务实则多有不足。正因为如此,微臣才要倡导实学,推广实学教育。说起来实学发端于理学的格物致知,只不过宋明的读书人养尊处优,路子走歪了。微臣将实学分作理科与工科,理科求道理,工科求实干。”

  “财帛动人心!铁路股票价格飞涨,现在全国各地的官绅,都在呼吁要自建铁路,爱卿当作何应对?”对于能给自己挣钱的大臣李元必须爱护。

  “自建铁路,地方上没技术。如果有人以此为由募集资金,朝廷必须严厉打击。否则必生大乱!沿途地方上的利益,可以通过征地时适当的溢价以及派工的方式给予补偿。铁路是国家工程,必须牢牢的掌握在国家手里,地方上想要染指铁路,绝对不能允许。民间想要投资铁路,必须到京城来采购股票。采购证是朝廷给京城周边百姓的福利,有助于京城地方的稳定。”

  现阶段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贾琏要把话说在前面。不要因为地方上的官绅闹事,朝廷就做出退让。

  “朕是坚决支持爱卿的,难的是内阁。想来内阁承受了不小的压力。”李元算是把事情说清楚了。

  对此,贾琏深知地方上官绅一旦勾结起来,能有多贪,再多的好处也难以满足他们的胃口。

  “朝廷设内阁是干什么的?不就是为陛下分忧的么?如果内阁诸公承受不了压力,大可以请乞骸骨,有的是大臣愿意入阁。”贾琏知道这个节骨眼上,必须寸步不让。开始就让步,以后没完没了。只有开始坚决顶住了,后面才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如果地方闹起来该如何是好?”李元好奇的问一句。

  贾琏冷笑道:“官员牧守一方,拿着朝廷的俸禄,不能压制地方,一旦有事拿了地方官员问罪。如果还继续闹,那就让他们闹大了发兵镇压。”

  这是李元没想到的回答,贾琏在这个事情上,意外的狠辣。

  “百姓是无辜的,也是无知的。如果真的事情闹大了,地方的不法士绅,正好趁机清理一批。普通百姓放过就是。”

  李元一想也是啊,普通的百姓根本闹不起来,如果出事了,一定是地方士绅煽动的结果。地方士绅敢煽动百姓闹事,肯定有地方官府的默认。

  “朕知道了,回头让内阁拟个条陈上邸报,昭告天下,以免届时有人说朕不教而诛。”对于这些只会趴在朝廷身上吸血的官绅,李元没一点好感,总不能因为他们闹事,反手处罚给自己挣钱的贾琏吧?至于说造反,朝廷养兵何用?

  “陛下放心,地方上的士绅,煽动百姓闹事,躲在百姓身后的胆子很大,造反的胆子可没多少。”

  有个问题是必须搞清楚的,那便是内阁代表了什么人的利益。

  看上去,作为辅助皇帝执政的内阁,应该与皇帝的利益一致。

  实际上呢,每个阁臣身后都有一批官员在支持,每个官员身后,都有一个家族,每个家族又有一批联系在一起的利益方。

  皇帝和底层庶民之间,存在着一个庞大的食利阶层。如同阴天的云层,遮住了大部分阳光。

  食利阶层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最终吞噬掉绝大多数本该属于国家的利益,导致底层庶民无法生存,揭竿而起。

  大周是没法子解决这个问题的,至少温和改良是做不到的。

  朝廷赈济灾民的钱,官员都敢贪掉绝大多数,这个国家基本就走到末期了。

  从皇帝的角度看,有的事情是绝对不能姑息的,后果太严重了。

  什么叫动摇国本?朝廷通过税收上来的钱,再向下分润给底层庶民,这个过程到底有多少钱落到实处,关系到国家的根基。

  李元认可了贾琏的说法后,心安了许多。随即又拿出一份奏本,递给贾琏道:“看看这个。”

  贾琏拿起看一眼,发现是岳齐上奏的全国军队改制的计划。

  完成了京营的改制后,岳齐一直没有啥动作,现在突然拿出这么一个计划,可见他是有目的的,而且所图不小。

  贾琏接过仔细看了看,大概明白了岳齐的意思。

  按照京营的模式,对全国各省的驻军进行改制。这个计划看着不小,实际上也不小。

  计划的主要内容,各省摒弃过去的军队模式,采用京营标准,编练一镇新军,取代过去的旧军。保留各省总兵一人,兼新军统制。

  关键是编练新军的钱从哪里来,按照岳齐的意思,国库出一大半,地方出一小半。

  岳齐还指出了,各省或军镇的旧有体系,军队缺编严重,存在普遍的严重的吃空饷现象。

  一旦地方有事,军队往往无法起到护卫一方的作用,所以全国范围的军队改制,势在必行。

  岳齐表示以前朝廷财政不好的时候,无法启动改制,如今财政健康,是时候进行改制了。

  岳齐在计划里还说,要对全国各军镇驻军进行详细的调查,决定是否保留或裁撤。

  贾琏看出来了,李元对这个计划很感兴趣,他是有通过军队改制,将天下的兵权彻底拿在手里的念头。同时也看到了岳齐希望通过改制,增加他个人在内阁的话语权的目的。巩固地位以及搞钱,应该是放在次要位置的。

  “陛下,岳相的计划微臣不敢置喙,但是有几点微臣必须要说。”贾琏照例实话实说。

  李元道:“先生请讲。”

  “陛下是见过南洋新军的,按照南洋新军的标准,以底层每个士兵每月十个银元的军饷来计算,一万五千人的一个镇,每月军饷开支就是十五万,全年一百八十万元,算上军官呢,每个镇每年军饷二百万元。就这还没算士兵的伙食、装备。全国算下来呢?”

  贾琏的办法很简单,就是算账。只要把账算清楚了,李元也就清醒了,然后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南洋新军三个镇,其中两个镇的日常开销是南洋事务衙门在养着。第三镇则是广东省养着的。广东有钱,所以养的起,其他省份呢?总不能全指望朝廷拨款吧?南洋三个镇是建立在南洋没有彻底安定的基础上,随时要派兵镇压地方的基础上,实际上第三镇就是巡抚标兵,并且采取的两个标的编制。即便如此,广东的财政压力也很大,每年需要截留市舶司的税款。”

  算到这里,贾琏停下来了。

  李元也在算一笔账,京营四镇,也是新军标准,加起来六万人马,每年的开支就不是一笔小数字。从拱卫京师的角度看,很有必要。但其他地方呢?真的有必要编练一个镇的新军么?

  如果没必要,那么岳齐想干啥?如果岳齐不是阁臣,李元都怀疑他想造反了。

  “呃,朕……。”李元结巴了,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按照现在的国内省份数量,不算新省、漠南、关外、高原,这也是十三个省。

  以京营的标准,设各省一个镇的新军,加上京营等其他特别的军镇,至少二十个镇的新军。单算军饷,每年支出四千万元。

  朝廷每年的财政收入,经过承辉帝新政之后,达到了一亿五千万元的水平。如果按照岳齐的计划来,每年给军方的拨款,怎么也要七八千万元。这就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了。这是要逼疯户部的意思啊。

  “陛下不必为难,让兵部和户部去打官司就是了。”贾琏笑眯眯的给李元出了个主意。

  李元听了眼前一亮道:“确实如此,只是朕想征求先生的意见,各省军队该如何改制才好?”

  贾琏当然不会信口开河,随口就来,非常稳妥的回答:“以臣之见,先调查全国军队的详细情况,汇总之后根据各省的情况来做一个全面的规划。没有调查,微臣可不敢胡说八道。”

  李元懂了,这就是在说岳齐胡说八道呢。

  这个事情先放一边,李元关心起内帑的收入来了,笑着问:“先生,皇家煤铁集团的上市,运作的如何了?”

  贾琏道:“此事呢,应该由陛下派可信之人负责,令铁路事务局派几个有经验的官员帮忙,慢慢来,按部就班的运作,怎么也要花上个半年左右。市面上的消息,一点一点的发出去,吊一吊四面上的胃口。否则开口两个亿的估值,市面上未必能接受。”

  李元听懂了,笑眯眯的低声道:“别人做这个,朕实在不放心。不如请先生辛苦一二,负责统筹,安排人员,运作上市?”

  贾琏叹息道:“上市公司,股市,证监会,这些东西都是微臣带头鼓捣出来的。微臣如果介入,如同一场考试,微臣是考生,还是考官,还是阅卷官。这个,说出去不好听啊。”

  李元也有点不好意思,但想到一笔巨额的收入,还是昧着良心道:“先生,凡事总有人做第一次,您是内行,出来给世人打个样如何?”

第624章 大动作

  看清楚皇帝铁了心的要白嫖,贾琏也不推辞,甚至觉得这是个好事。

  贾琏不会大包大揽,而是让皇帝选三五个人跟在身边学习流程,这三五个人下面跟着一群跑腿办事的人。

  几十个人不是都留下,而是在工作学习过程中优胜劣汰。

  李元自然是满心欢喜,这是帮他培养挣钱的人才呢。

  运作上市第一步,自然是要弄清楚家底,所以要审计,要查账。

  这世道就没几个人经得起查的,贾琏居中坐镇,调集人手,组成两队人马,分别查钢铁厂和煤矿的账目。

  这一查就是一个月,查出来的问题通过皇帝派来的内侍,及时传递到宫里。

  钢铁厂查出来的问题不少,涉及到五十万元的款项,涉事人员多达百人。煤矿这边更严重,查出一百万的资金问题,涉事人员过百。

  李元在过去的一个月里,真是五味杂陈。负责管理钢铁厂和煤矿的官员,都是父皇安排的所谓自己人。出事的也都是这些人,反倒是一些技术官僚,没太大的问题。到底该如何处置,李元一时也没有想好。

  “胡敏,先生最近在忙什么?”李元又想起贾琏来了,贾琏事情多,不可能一门心思扑在运作皇家煤铁集团上市的工程上。

  “回圣人,贾公最近在忙着选拔人员,组成教导团和回访团。说起来贾公虽然不是阁臣,事却比阁老们多的多。”

  李元听了叹息道:“先生是个更重做事的大臣。你说那些族人和外戚,到底该怎么处置?”

  “圣人,奴婢可不敢乱说。”胡敏给吓够呛,这事乱说搞不好丢了性命,还连累家人。

  “算了,朕也不为难你,你替朕走一趟,问问先生该如何处置。”

  胡敏领命出门,直奔贾琏的办公室,最近日常贾琏都在鸿胪寺坐班,胡敏到时贾琏正在给教导团的人上课。

  “尔等代表我天朝上国军队的脸面,人在奥斯曼时心思可别野咯。收几个友情赠送的女仆不要紧,别染一身的花柳病回来。”

  胡敏站在门口,听到里面贾琏说话时,下面一片哄笑声,不免心中一阵羡慕。

  贾琏看见胡敏,立刻宣布下课,出来见他。

  “公公有事为何不直接让人传话,何必亲自辛苦一趟。”贾琏说话客气,胡敏却不敢托大道:“圣人让咱家来问先生一句。”

  贾琏道:“公公请讲!”胡敏将李元的意思转达之后,贾琏这才笑道:“类似的事件无法杜绝,没有一劳永逸之道。陛下碍于亲情,不忍下狠手处置,但又不能不处置。嗯,可以先收回贪赃所得,根据认罪态度来决定,是杀是留。”

  胡敏来找贾琏期间,李元这边被太后派人请去了。

  说起来龙禁尉抓了一群人之后,不少女眷陆续进宫,在皇后跟前哭诉。

  总之李元的后宫不宁,这几日干脆就住在乾清宫了。没曾想这些又找到了周太后跟前哭诉,周太后不胜其扰,只好请李元来问话。

  “皇帝,你那煤矿和钢铁厂,每年都不少挣钱,他们做点手脚也算不得太大的事情,不如就这样算了吧。都是亲戚,伤了感情不好。”

  如果说皇后的话,李元听烦了可以躲开,周皇后的话,李元听了真躲不开,必须给个回应。

  “太后,那些人是亲戚不假,父皇与朕可没亏待他们。他们的俸禄都是按照定格来算的,比如那个煤矿的总办,一年的俸禄是六万元,内阁首辅也一年的俸禄也才六万银元。他一家人吃的用的在煤矿的账目上报销就算了,朕也能忍了。偏生他还自作聪明,联合他人做账贪了百万元。这些人都说是亲戚,是自己人,他们辜负父皇与朕,怎么还有脸面来向您哭诉?”

  李元一番话说完,周太后有点不高兴了:“皇帝,再怎么说都是亲戚,他们拿了好处能念你的好,外面那些做官的,贪了银子能记你的好么?有能耐冲外人去使劲,对自己人再狠又能如何?”

  老太后不讲理,李元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只好捏着鼻子道:“朕会从轻发落的。”

  说着愤愤不平的告辞出来,回到乾清宫之后,李元看见回来的胡敏,立刻问他结果。

  胡敏原话转述后,李元长叹道:“先生猜到朕为难,所以才出此策。罢了罢了,你亲自去龙禁尉,按照先生说的办。态度好的,主动伏法认罪者,从轻处理,态度恶劣者,从严从重的处理。”

  没等胡敏离开呢,龙禁尉又送来了新的一批查账结果,查出来偷卖物资的情况严重,涉案金额数百万。

  李元一看,好家伙,这帮人的胆子真大,偷卖铁锭、煤矿持续了五年时间。他们在账目上做手脚,开始只是抹掉一点产量的零头,后来胆子越来越大,今年直接抹掉了三成的产量。所以说,此前查出来的账目还是小头,大头在后面呢。

  “若非先生提议整合两家企业上市需要查账,这帮蠹虫要贪污朕多少钱啊?”李元的心都在滴血啊,两家企业,五年时间,前后被这帮人搞走了五百万,年均一百万了。

  最终的查账结果出来,触目惊心啊。

  这么些人算起来都是皇亲国戚,李元想到太后的话,叹息道:“先追赃!”

  贾琏下班时被人拦住了,一看是个便衣的内侍,便跟着一起出门,去了街上的一个酒楼,上二楼的雅间,看见李元在里面坐着发呆。

  对着窗户发呆的李元,看着街上人流,身后内侍来说话才被惊醒。

  “先生来了,坐,陪朕喝点,说说话。”李元招呼一声,贾琏也不客气,坐在对面。

  “说起来朕在宫里,打个喷嚏没一会就有人来问候。耳根从来没得清静之时,烦不胜烦。可坐在这酒楼上,看着大街上的喧闹人流,却丝毫没有被吵到的感觉,先生以为这是为何?”

  贾琏听懂了,但不敢乱说,仔细斟酌一番才道:“所谓关心则乱,亲近的人说话感觉啰嗦,那是因为陛下关心她们,是亲人。这街上的人多热闹动静大,陛下却毫无被滋扰之感,原因是不认识他们,是外人。”

  李元说起两家企业查账的最终结果出来了,贾琏表示还没看到查账的结果。李元干脆的示意内侍把结果拿来给贾琏看看。

  先让人把查账结果汇报给李元,自然是贾琏避嫌的举动。这本就是皇家的产业,如果不是为了鼓捣上市,贾琏吃撑了去查账。

  结果这一查账出大事了,贾琏就是刻意为之,在提醒李元,别管什么人,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很少不起贪心的。这些人都是承辉帝用的,给的待遇也很高,但是屁用没有,该贪还是贪,胆子越来越大。

  “陛下,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今后对于新的煤铁集团,每季度定期审计,年底大审计。账目上一定要厘清,不要再出类似的事情。事情总是要有人做的,不能出了点事情就杀人。”贾琏看出来了,李元的压力很大,所以干脆劝他别杀人。要知道这是皇帝,如果劝他杀了这些皇亲国戚,皇帝会不会胡思乱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