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断刃天涯
“朕让胡敏盯着,先追赃,再定罪。可惜了,因此耽误了整合两家产业,延误了上市的时间。先生,你说说看,为何研发厅的那些官员,管理产业时很少出问题?皇家的产业,却一定会出问题,还都是大问题。”
贾琏没想到皇帝思维跳跃,寻思片刻道:“有恃无恐吧!还有就是,把产业当做自家的产业,拿自家的东西有啥可担心的。”
李元好奇道:“不对啊,自家的产业,不该更加爱惜么?”
贾琏笑道:“一个家族那么多人,产业是公中的,个人拿一点是一点,怎么可能会爱惜呢?亲兄弟为了分家产都能打起来呢。”
李元这些彻底明白了,问题还是在于利益太大了!历史上兄弟相残的案子,那可是真多的很呢。
“先生此前说或杀或流,如今又劝朕不要杀人,朕现在明白,为何先生前后矛盾了。”
贾琏想了想道:“陛下先追赃的做法是对的,处理完这些蠹虫后,两家企业整合完毕,可以拿出一部分股份来让在意的亲族认购。这些人做事不行,那便设一些闲差,给他们养起来。只要不涉及财货,多半是不会出事的。至于那些具体做事的人,追赃之后开除吧。”
无论如何,都要尽量的先弥补损失,然后再说其他。至于如何处置,毕竟是皇亲国戚,贾琏实在不合适乱说。
“朕,还是要杀鸡儆猴的,做错了事情,不能就这么算了。”李元一脸的痛恨,咬牙切齿的,可见他有多心疼钱。
“陛下,龙禁尉那边还是尽快弄好,微臣这边好尽快的整合完毕,对外公示整合后的产业价值,如此才好对外公布正式的估值结果。”
贾琏果断的转移话题,不在这个事情上多纠缠了,本来就只是出个主意,没打算扛责任。
最终目的,还是做一个上市流程的标杆,既然从市面上募集资金,就该把账目公诸于众。这点是必须要明确的,否则上市就是在诈骗。
“证监会的作用一定要发挥出来,定期的查账,避免上市公司做假账。需知,假账做的久了,总是要出大问题的。”
说到做账,贾琏不免想到了下周回来,那可真是个做账高手。
金融行业风险太大了,稍微管的松一点,就会出大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09的橡胶风潮,那时候上市哪有什么审查!
随便一家公司都能上市,然后炒作诈骗。
所以,管控必须严格。好吧,这是理想状态的说法。现实嘛,往往都是雷爆炸了,才被发现。
贾琏只能死死的盯紧了,尽量的晚上制度上的漏洞。
李元一番述说后,心情好了一些,喝的微醺回宫了。
贾琏可没太多的时间盯着这个,这边继续两国合作的相关事宜。物资调配,战舰打造等等。
说到战舰,易卜拉欣为了省钱,干脆买二手的现货,一水的用了五年以上的战舰,价格要便宜了很多,三十万元一条。
因为交易额巨大,奥斯曼帝国一次性也拿不出来那么多钱,贾琏还要帮忙贷款。
根据统计的结果,此次军购案的总额,达到了三千万元,其中一半要贷款,还是低息贷款。
即便是年息三厘的贷款,各家银行也抢着要放贷。毕竟这笔买卖,绝对有的赚,不会亏本。
达成协议后,陆军装备开始装船,教导团和回访团的人员,也都开始登船出航。奥斯曼帝国买了二十艘二手战舰,南洋海军还要派人送货。
易卜拉欣暂时还走不了,还要等一下设备和技术人员,协议里头有转移技术的部分,周帝国要帮助奥斯曼帝国建设一家钢铁厂,一家兵工厂。
技术方面当然不是最先进的,只有燧发线膛枪的技术,即便如此,那也是领先欧洲的技术。
为了扶持奥斯曼给欧洲列强添堵,贾琏这笔买卖少挣了很多。
等到两国合作事情处理的差不多了,李元那边最终的处置结果也出来了。
大概是被贪的钱太多了,李元也狠下心了,一口气流放了所有涉事人员。之所以是这个结果,主要是追赃成绩不佳。
李元亲自告诉的贾琏,一共才追回了一百万元多一点,比起被黑走的钱,差距太大了。
即便如此,李元也没杀一个人,可见他受到的压力之大。
此事导致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就是李元对于皇亲国戚的信任度几乎消失了。
后续两家企业的管理人员,李元一水的用技术官员和工程学院的毕业生。
贾琏这边忙着上市的事情,李元又搞了一个大动作、
在内阁会议上面,李元提出了一个要求,纵观世界列强,无有不重视实学者,今我朝科举,重虚不重实。如此不合时宜,必须改变。自乾正元年起,科举必须做出改革,加大实学内容的考试内容。内阁先商议一番,拿出一个条陈。
此举一出,天下震动!
第625章 潜移默化
当初承辉帝的变法也是从科举开始的,现在李元也算是跟随先帝的步伐。
此事对外放出的信号,要看官员们怎么理解了。
无论如何,新君要继续变法的意思非常明确。这点但凡是个官员都能看的出来。
这说明什么?说明了制度基本继承明朝的周帝国皇帝们,对于旧有学术占据主导地位的不满。
这个说起来就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周朝代明之后,虽然依旧是八股举士,太祖还是加入了不少变化。提高了数学的比例。
后来出现过起复,承辉帝登基后,再次加大了数学的比例。
承辉帝执政期间,传统的儒学经历了不少风波,造成冲击最大的不是贾琏的实学,而是《尚书》证伪事件。
只能说中国人太聪明了,只要不像满清那样搞高压政策,儒学内部就一定会出现一些叛逆的异端,自己砸儒学的饭碗。
读书人自己都不信的东西,拿儒学当做一块入仕的敲门砖。可见儒学发展出现了停滞,必须要有新玩意了。
贾琏所谓的实学,打着儒家格物致知的旗号,干着的却是挖坟的勾当。
嗯,怎么说呢?儒家无论哪派,最高追求都是道。道这个东西就看你怎么解释了,可以是玄学范畴,也可以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还可以是唯心主义。总之要突出一个逼格高!
实学的出现,可谓开一时之风气,反正都是格物嘛,格出来的道理还挺实用,还能自圆其说,那就很有吸引力了。
尤其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之后,整个帝国的学术风气呈现出鲜明的对立。
一个是旧有的理学心学的守旧派,一个是自发形成的推广实学的维新派。
京城舆论场无疑要吃一波热度,新晋大报《寰宇报》,刊登了贾琏的署名文章,亲自下场为实学张目。
文章主要论述在“虚实”,同样的格物致知,王阳明格出了心学,此虚也。贾某不才,同样以格物入手,求实求新。
世界是物质的,实实在在的提高生产力,种出更多的粮食,织出更多的布,造出更强大的武器,让天下百姓能吃饱饭的学问,此实学也。
贾琏下场之后,保守派当然要反击,这是一场关于话语权的争夺战。
在这一场战斗中,实学因为能拿出真切的可见的事实,占据了一定的上风。并且实学不是要否定传统的儒学,而是将过去的先贤们忽略的方面补上。保守派的反击,无法阻挡来自皇帝的意志,内阁尽管有一定的反抗,但最终还是妥协了。
很快内阁下发了一份公文,通过邸报传递天下。
大概意思就是,实学乃是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世上任何事情都分阴阳,学问也是如此。务虚为阴,务实为阳,阴阳相和,乃有大成。
官方背书之后,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都要憋着鼻子先接受下来。
更何况实学经过这么多年的传播,在学术方面有了足够的影响力,有着大量的拥趸。无论保守派如何污蔑,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在官方背书的背景下,儒学一脉也只能承认实学乃是儒学一脉。
实际上《尚书》被证伪一事传播了多年后,给儒学造成的打击巨大,读书人之中质疑者不在少数,信仰被动摇那种。研究了一辈子的先贤著作,居然是伪作,保守派其实是希望能有新东西补充进来的,可惜补充进来的是实学,这让保守派很不爽,但是却一点办法都没有。
说实话,李元从科举入手的举动,出乎了贾琏的意外。事先没有通知,李元就直接莽上去了,贾琏知道后跟上已经有点慢了。
但问题不大,慢一点也不坏。
改变一个社会从哪个地方开始,贾琏其实一直有思考。
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从认知开始。
也就是说,要扭转整个社会的认知,这个事情是很难的。但再难也要做。
贾琏推出实学,就是这个初衷。
通过实学的推广和运用,取得了足够的社会效果后,原计划是等入阁了再走官方渠道,没曾想李元先他一步。
那么李元这么做的诱因又是什么呢?也很简单,就是不想躺在父皇的打下的基础上混日子。
李元也是有野心的,要继往开来,有所超越,青史留名。
青史留名这个事情,有流芳百世,也有遗臭万年。
李元无疑是奔着流芳百世去的,既然如此,那就必须有创新,有突破。
这么些年的皇子生涯,李元看清楚了问题的本质,正如贾琏说的那样,一切都要建立在生产力的发展上。
发展就会有变化,而传统的缙绅们是最讨厌变化的,他们恨不得这个世界一直如此,永远不会变化。
现实无疑不会让缙绅阶级满意,变化是一直存在的。比如家里多了个孩子,是不是变化。做父母的要不要为孩子谋划,这是不是变化。
同时李元也看清楚了,承辉帝的变法中,存在着对缙绅阶级的压制。这一点在史书上能找到很多类似的案例。
李元也清楚的看到了,缙绅阶级不好动,他们存在的时间很长,自上而下盘根错节,不好轻易去动,只能一点一点的削弱。
“父皇的做法是向外开拓,在发展的过程中缓解内部矛盾的同时,滋生出一批新贵。缙绅是无法根除的,既然如此,那便给他们制造对手,让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内部分化。”李元站在窗前,脑海里浮现出这么一段想法。
无论如何,不能一成不变,正如先生所说,盛世求变,乱世求稳。
内阁总算是拿出了一份具体的条陈,上呈到御前。
李元先仔细的看罢之后,发现内阁给出的解决方案如同隔靴搔痒。
怎么说呢,内阁主张科举推广实学不能着急,应该缓一缓。现阶段应该只在院试一级执行,三年后再进入乡试,十年后进入会试。
总之就是不能立刻在科举中全面加入实学,这样对过去那些专注于四书五经的读书人不公平。
还有就是一些省份,推广实学比较早,比如两广。会试中如果加入了实学的内容,并且占比过大,对天下士子不公平。
嗯,儒家的传统文化中是有很多关于社会公平理念的,只是有理念而已,执行的一塌糊涂。
看着内阁提交的条陈,李元不自觉的皱眉,觉得进度太慢了!
“林相拿回去,与诸公再商议一番,改一改。”李元直接给打了回票,要求改进,但不提如何改。
这是做皇帝的一贯手法,我就不明说意见,让你们去猜。
内阁方面也知道这第一稿是很难通过的,即便如何尽善尽美,皇帝也要挑毛病的。
类似那种甲方让改方案,改了好些回,最后还是第一稿最好的事情,并非一家之事,而是非常的普遍。
这个事情要看怎么理解了,总之作为提要求的一方,找点存在感太正常了。
林如海接过打回的条陈,起身抱手告辞:“如此,微臣告退!”
他也没仔细的问皇帝,到底要怎么改。
只能说内阁大臣不好当啊,如何让皇帝满意这种事情,素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实际上林如海知道皇帝的意思,但他也很无奈。作为首辅,他首先是要让皇帝满意,然后还要让同僚和下属满意。
但怎么说呢,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所有人都满意的事情。
回到内阁,林如海拿出条陈,召集众人开会商议。
“陛下对条陈明显很不满意,大家看看,该如何改。”林如海开门见山,其他阁臣也都一副果不其然的样子。
心里都清楚着呢,还是提交了这么一份东西上去,无他,讨价还价尔。
内阁代表文官集团的利益,文官集团与皇帝之间是合作和斗争的关系,文官集团又代表着天下士绅的利益,两者又是皇帝行事权利的触手以及与皇帝争夺利益的对手。
这就注定了内阁与皇帝的博弈无处不在,在任何事情上,只要不触碰谋反,内阁都要与皇帝进行反复的拉扯,锱铢必较。
遇见强势的皇帝,比如开国君主,内阁处在打辅助的地位,越往后传,皇帝的权威就越弱,内阁的地位就越高。
发起变法的承辉帝,无疑处在对抗中的强势一方。新君李元不是承辉帝,面对父皇留下的内阁,他能做的也只是去争夺强势地位。
没有哪个皇帝愿意被强势的内阁压制,这里因人而异。像万历那种直接摆烂的属于比较奇葩的皇帝。
“陛下可曾限期?”确定要退休的潘季驯,也有点摆烂的意思了。他是无所谓的,你们要对抗就对抗,反正我摆烂,但我可以提出一个角度。
众人听到这个话,全都露出了思索的角度。新君登基要开恩科,却迟迟没有确定恩科的时间,说明要在明年开。
那么,拖时间就是个不错的选择。至少拖过今年。
“诸公回去好好想想,明日再说。”林如海也没有立刻要求一个答案,今天先这样了。
众人散去,回去想对策,总之要拿出一个双方都妥协的结果。
李元这边盯着内阁的举动,同时也盯着贾琏那边的进度。
对于面前礼部尚书呈上的恩科奏本,李元根本不想多看一眼,直接让人先收起来,留中不发。
按理说是要开恩科的,但不能说大臣上奏了,皇帝就干脆的答应,必须要拿捏一番。
同样是皇帝安排的事情,贾琏这边一直在稳步的推进。
新的煤铁集团的筹建,贾琏从各个“国企”内抽调了几十个人,又从工程学院即将毕业的学生中抽调一批人提前毕业,汇合皇帝李元那边派来的几十个人,重新组建了一个班子。
事情一点一点的做,班子搭建好之后,确定规章制度,然后将所有的负责人都要学习。
钢铁厂那边比较特殊,因为炉子不能停,所以各级负责人分期学习,煤矿那边也一样,要求不能停产。
新的煤铁集团,设集团总部,下设煤矿和钢铁两个分公司,两个分公司下面,设炼焦、轧钢、运输等子公司。
总之各级部门,条块分明,责任清晰,绝对不允许出现找不到责任人的现象,也不允许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
上一篇:神话红楼:从箭术开始修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