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448章

作者:断刃天涯

  最先是在广州,薛家商行推出了保险业务之后,本国海商们立刻如同鲨鱼闻到了血腥味,蜂拥而至。

  外国海商对此可谓期盼已久,他们也想购买保险,但是遭到了拒绝。理由是该保险公司现阶段只针对国内用户。

  其实薛蟠心里也没底,只是尝试一下,先弄两年看看是否挣钱。

  发现事情进行的非常顺利后,野心勃勃的薛蟠又动了一个新念头,在保险公司顺利开业,并且拿到了大量保单后,即刻北上求见贾琏。

  薛蟠顺利的见到了贾琏后,立刻提出了要求。

  “琏哥,目前给移民的政策还是太好了,我希望能成立一个银行,专做移民贷款的业务。”

  贾琏听着心头一颤,这狗东西,心真黑!

第605章 移民事

  此前官方的移民政策虽然有,但从没落实过,薛家商行在执行的过程中,都是自掏腰包,解决了移民落地问题后,所有费用免息分十年偿还。

  这样算下来,一个移民的费用约为一百银元。理论上最后都能收回成本,只不过没利息。这还没除掉那些死在海上的移民。

  薛蟠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朝廷的政策无法落实,那就换一个思路。地方政府没有积极性,那就直接与高层谈合作,总之这笔钱不能继续自掏腰包了,不然再多的钱,也很难长期支撑移民。

  薛蟠提出的建议很直接:“朝廷有政策,地方不执行,那就与朝廷谈出一个合作移民的政策来。”

  贾琏没有打击他的积极性,毕竟移民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就算能收回本钱,资金链的压力也非常大。轻轻的嗯一声,示意薛蟠继续。

  “能不能跟朝廷谈一个协议,民间自发移民,每一人可获取一定金额的补贴。商行成立一家银行,每个移民设一个账户,登船之前签一个低息贷款协议,南洋落地后,分期归还本息。”

  薛蟠一边观察贾琏的脸色,一边小心翼翼的说话。

  宝钗端着茶杯过来,不动声色的敲打薛蟠:“哥哥,薛家如今也不缺钱,你不要为了挣钱,坏了老爷的名声。”

  贾琏抬手轻轻的摆了摆:“不碍事!文龙也是为了移民大业。”

  “移民澳洲和移民南洋各岛,有何不同?”贾琏不动声色的继续问一句。

  “区别嘛固然是有的,移民澳洲者,落地后参与到采金公司中,运气好的,一年就能还掉借款,即便是运气差点,有个五年也能还清。移民南洋,落地则分需开荒,头两年没有偿还能力,要靠卖力气谋衣食。南洋瘴疠之地,运气不好人没了,这钱也就成了断头债。”

  薛蟠听出点不同的味道来了,说话音调也低了一些。

  “现阶段移民的损耗有多大?”贾琏对这个问题,还真就没特别的关心过,相关的报告上也没提这个事情。只是记得,三角贸易贩卖黑奴,存活率似乎只有六成。这样一算下来,成本确实比较高了,毕竟南洋移民不是黑奴贸易,人拉过去也不是拿去做奴隶的。

  仔细想想,南洋各岛的环境还真的很糟糕,尤其是需要开荒的地方,你还无法让一家一户去开荒,需要把人组织起来,以集体农庄的模式。开出来的生地,头两年需要养护,不然产量很感人。澳洲那边有金矿,又是另外一个情况了。

  “薛家船队运输移民,尽量做到让每一个移民都安全抵达,即便如此,海上运输一路顺风时,也有两三人病死在海上。相比之下,其他船队的移民,情况大致是要更糟糕的。对他们而言,人在海上都是货,连船主自己都是。”薛蟠意识到贾琏这些问题不太对劲,所以赶紧为自己辩护一句。

  贾琏心里有数,这年月敢出海就是这样。

  “总体算一下,移民成本多少年才能收回,后续如何盈利?”贾琏不紧不慢的继续问,账要慢慢的算。

  “如果没有任何意外,每个移民落地后,平均八年能收回成本,如果是倭国和朝鲜人,五年即可回本。”

  这回答给宝钗听的来了兴致:“为何朝鲜和倭国人收回成本只需五年?”

  薛蟠耐心的解释:“这也要分地方,倭国和朝鲜移民,主要送往沙漠地区,他们是有身契的,日常只要给些吃喝穿就行,按照工钱算一下,五年即可回本。倭国和朝鲜女人,一般运往南洋,此二处女子,肤色上要白一些,非土著女人可比,最差的也能卖二百银元,利润非常可观。再者则是印度女子,她们身上味道大,价钱上自然要差一些,均价也有一百五十元上下。”

  买卖人口这种事情,宝钗说起来真是毫无心理压力,原因嘛,自然是非我族类。

  贾琏等兄妹二人说完了,这才不紧不慢的开口:“移民的目的是为了把地方占住,能收回本钱即可。慢一点就慢一点,朝廷那边我会去谈,结果如何暂且不知。想要挣大钱,不要指望移民。开银行倒是能挣钱,一则可以做新发股票的代销,二则可以投资股票,三则可以保证资金流向的隐秘。文龙要做的就是经营好保险公司,尽快把银行的许可证办下来。军火买卖秘密的做,其他海贸方面的生意,倒是可以让出来。”

  薛蟠拿小本本认真的记录下来,然后一一交代下去落实。这可都是挣钱的窍门,每次都走在别人的前面。

  现在薛蟠也明白贾琏的套路了,先他人不敢之先,吃了头汤后,其他商人跟进,利润渐薄后,主动退出,另开赛道。

  “半岛那个地方,实在是无利可图,商行方面多有叫苦。”薛蟠又提起阿拉伯半岛那边,毕竟只有沙子,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给经过的船只补给一下,还有就是本地产的一点珍珠和椰枣能值几个钱,但比起付出,差距太大了。

  “少废话,那块地方必须占住。没那块地方随时威胁印度洋的侧后,你当英国人是良善之辈么?此事关乎国家的全球战略,短期内看不到收益。长期的隐形利益,根本无法用钱来衡量。说句不好听的,没这块地方,与奥斯曼的军火买卖都不好做。”

  薛蟠被呵斥一番后,立刻怂了,低声道:“如此,今后多送些朝鲜和倭国人过去。”

  贾琏点点头:“可以,另外就地买一些女人,给他们安排一个家,心也就安了。”

  薛蟠赶紧点头道:“本地女人早安排上了,都是易卜拉欣送来的,价钱很低,一个女人只需五十银元。所求者,不过都进一些线膛枪。每次有移民船过去,回来都能带上几百个本地女人去南洋卖掉。”

  贾琏颔首认可道:“答应他,每年至少五千支线膛枪的供货,多了没有。”

  扶持奥斯曼帝国,不是看他们顺眼,目的也很明确,就是给欧洲人添堵。一个军事上更强的奥斯曼帝国,注定会野心勃勃,到时候能搞出什么事情来,还真就不好说。反正奥斯曼帝国也不把领地内的基督教徒当人看,白奴买卖出货的大头都在奥斯曼这里了。

  大家都知道三角贸易的黑奴,其实这个阶段,白奴贸易也不少的。

  英国人是工业革命起来后,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这才海盗上岸,船上西装假装文明人。

  相比之下,做儿子的美国,此刻的美国南方种植园,那真是奴隶市场的最大客户。

  什么文明的,自由啊,那都是根据需要来的,昂撒人可不是什么好东西。当然了,还有比昂撒人更恶劣的。

  贾琏才不管那么多这个那个的,这个时候不出去抢地盘,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中原王朝迈出向外殖民的脚步后,注定会遏制欧洲人的殖民脚步。别的地方太远了,反正亚洲范围内,欧洲人想来殖民,先要问问舰炮答应不答应。欧洲人都是做生意的心态在殖民,亏本买卖肯定是不做的,所以呢,客观上他们肯定要回避与中国的冲突。

  哪天欧洲各国发展到一个停滞期了,开战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扼守住马六甲海峡后,战火最多烧到印度。

  反之,亚洲霸主的殖民步伐可以横渡太平洋来实现,占领北美西海岸,不求多占,加州拿下就可以了。再等个几十年,搞不好要因为美国的西进运动打起来,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嗯,联合墨西哥是必要的,现在好像已经开始了南美独立运动了吧?

  刚想到这个呢,薛蟠又来了一句:“有个事情,西班牙人提出了大量购买线膛枪和野战炮的要求,此事需哥哥才能做主。”

  贾琏顿时就愣住了,西班牙人为何要大量购买武器,那不是明摆的么?一方面是法国给西班牙带来的压力,国内也不太平,无暇顾及殖民地了,另一方面则是独立运动的浪潮,所以殖民地的人才要购买武器。

  而且购买武器的,未必就是西班牙政府军,更可能是当地的独立军。

  “卖!当然要卖!滑膛枪要多少卖多少,正好拉升一下广东那边的军火产业。”贾琏回答的很干脆。

  薛蟠大喜过望之余,面露担忧之色道:“有个事情,小弟迟迟不敢向哥哥说,生怕给哥哥难做。”

  贾琏听着好奇的坐直了身子:“说!”

  “事情是这样的,广东那边的兵工厂生意红火,当地多有商人豪强,私下里也在做这个。他们主要供货往南洋各地,广东巡抚询问过小弟,要不要出台禁止令,以免与研发厅的官办工厂生出龃龉。”

  薛蟠这么一说,贾琏立刻明白了,这可太正常了,有利可图的生意,谁不想做啊?手里有资源,缺技术就挖人咯。

  想必是不少人被挖走了,毕竟给股份的话,一些工匠肯定是会动心的。工匠们因为贾琏的关系,废除了匠籍后,成为了普通的庶民。真要辞职出去创业,那可是太正常了。

  贾琏听明白后,笑着摇摇头道:“你们啊,就是怕动脑子。被挖走的匠人,真当本地豪强是大善人么?不管有没有,你们都可以编一些话,说那些辞职离开的匠人,被当地豪强骗走了技术后,多半是要被抛弃的。还不如在研发厅的厂子里安心的干活来的稳定。真要走的留不住,禁令更没必要。官办厂子没有竞争对手并非好事。”

  正事谈完,贾琏留薛蟠一起吃酒,闲聊之际,薛蟠哀叹,屋里被薛姨妈塞了一堆女人,总算生了俩孩子,一男一女。若非如此,毫无自由。

  听他这么说,贾琏下意识的往后撤了撤,怕被他污染了。毕竟这厮好男色,那是原著里写的明明白白的。

  薛蟠见状,尴尬的笑了笑。

  酒席散后,贾琏交代一句:“尽快送一份关于移民的详细报告过来,数据一定要详实,如此才有说服力,我也好上奏朝廷谈补助的事情。”

  薛蟠这边动作很快,不过十日之后,一份数据详实的报告就送到跟前。这十日内,贾琏还帮忙办了银行的许可证,名曰:南洋银行。

  拿到了相关的数据,贾琏的奏本写起来就容易多了,一方面列举了内地各级官府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配朝廷移民的现象,现阶段移民都是民间自发在搞,成本居高不下,难以为继。另外则是重点指出,地方官员虽然不愿意移民,但是借着移民的旗号搜刮民间的事情没少做,请朝廷督促各地御史严查。最后,希望朝廷能给民间移民的行动一些鼓励,比如资金上的补贴就是个不错的政策。

  贾琏的奏本没有直接送往热河,而是先给李元看过后,与之商议。

  此举令李元极为兴奋,暗道:自监国以来,贾不器事事皆通报,从无不敬之处。可见其并无偏袒之心,应极力拉拢之。

  “热河那边来了消息,父皇大概要等立冬之日才返回。说起来,热河那边住着确实更舒服一些。”

  李元没着急看奏本,而是先拉着贾琏闲话。

  对此,贾琏倒是很耐心的与之聊了几句,李元这才拿起奏本,仔细的看了起来。

  看完之后,李元很是惊讶道:“此事为何南洋大臣衙门从未奏报于孤?”

  贾琏笑道:“他们人在南洋,哪来的消息?再者,那些大臣衙门的各级官佐,主要心思还是放在安置移民上。都是带罪之身,不好乱说话。”

  李元反应过来了,能在南洋大臣衙门里做官的人,可都是当初被流放的官员。这些人最想的就会回来,就算知道移民的事情,也不会上报的,怕得罪人啊。可以说,任何影响他们回内地的事情,都不会主动去做。

  “先生,孤这里也有一份奏本,请先生为孤审阅。”李元也摸出一份奏本,递给贾琏。

  贾琏一看之后,顿时微微错愕,抬眼看一眼,李元微笑点头。

  《南洋税收上缴内帑奏事疏》!

  这标题,可以的!

第606章 必须有态度

  南洋专设税务局后,经三年而卓有成效,至今达到了年入二千万的水平,可以说非常的惊人了。

  李元的意思,南洋衙门可以每年上交一千万元税收,表示这是做臣子的本分,而不是什么为国分忧。

  对于李元的坦诚,贾琏面子上肯定是有表示的,但不多。只是平淡的提醒一句,如今南洋税务局的账目,还是要派可信之人查一下的。

  贾琏发现李元有个毛病,那就是太容易相信下属,因此缺乏必要的监督手段。

  当初成立南洋税务局时,原则上是归户部管,实际上户部根本不管,班子人马都是李元派人拉起来的。这帮人在南洋干活确实挺卖力气,捞点好处可以理解,但是捞太多,那就看李元的接受程度了。

  李元现在的核心目标还是在京城争夺储位,所以如何取舍,不难猜测。

  这些年李元总算看明白了一点,皇帝需要的臣子有两个前提条件,首先是忠诚,其次是办事能力。

  至于臣子的个人私德,皇帝倒是不在意的。臣子太干净了,将来想拿下反而不好弄。

  从李元的角度看贾琏,他清廉么?当然不算清廉,只不过他搞钱的路子多,没有去压榨底层的庶民。

  监国期间的李元又看清楚了很多,为何庶民容易被压榨呢?当然是因为庶民好压榨,所以基层的官员和地主豪绅们自然要压榨他们。

  作为这个国家最大的一个群体,他们承担了这个国家的一切,还要受欺负被压榨。现在李元可以说,看懂道德经了。

  同时李元也有一点看懂贾琏了,同样是搞钱,贾琏选择的目标从来都不是底层的庶民。说的直白一点,拿庶民当人看,而不是当做牛马。

  李元内心对贾琏还是愿意主动亲近的,并不是单纯的为了储位,而是他从贾琏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比如说民意,底层的庶民是没有发声渠道的,所以他们作为最多数的一群人,他们的呼声是无法传到上层的。

  作为立志要做明君的李元,明白了想要获取真正的民意,就不能指望身边官员。

  无论任何时候,皇帝都要防备官员们,对他们要用,也不要全信。否则,迟早给他们带坑里。

  以前围绕在李元身边的人,总是通过话语来影响李元,从他这里捞取好处。接触贾琏期间,李元有另外一种感受,那就是贾琏以事情来影响他。就是把一件事情摆在你面前,让你自己去观察,去找结论。在南洋几年,李元有了一定的治理经验后,结合此前接受的教育,这才逐渐成熟。

  对臣子,不要看他说什么,要看他做什么。不要听他当面说什么,要听他背后说什么。

  李元也曾派人调查过贾琏,意外的发现他是京城中最不喜欢搞圈子社交的高官,这个太意外了。

  官员之间互相来往,互相帮助,这属于常态了。贾琏完全属于另类,即便如此,贾琏在官员中声望却不低,原因很简单,太能干了。

  真就是通过政绩,一点一点的积累,最终身居高位。

  当然李元也听到了很多关于贾琏的负面评价,深刻的理解了要做事就一定会得罪人,就一定会因事受谤。

  朝廷的事情不能没人做,所以官场才流行一句话,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

  这个国家,真正有影响力的一批人,说话能传的远的人,都是一些什么人呢?

  答案是不是立刻就有了?

  两份奏本送往热河,按流程经通政司送内阁,因为所奏之事涉及财政,所以通政司直接送到了李清这里。

  李清先看的李元的奏本,看完了心情很复杂,南洋成立了专门的税务局,而不是通过基层衙门去收税,效率大大的提高了。这说明税务局的工作卓有成效,下一步会不会立刻在内地推广呢?对此,李清犹豫再三,用小纸条附件上批阅:专设税务局之事,可选内地一省试行三年。看成效再定!

  奏本是李元写的,根本就拦不住,还不能不给一个意见,否则你凭啥坐在内阁的位子上?要你是干啥的?但这事情吧,影响力太大了。李元也不敢说,立刻在内地全面推广,只好先拖几年。至于李元说上缴税收的事情,从来都不是重点,反倒是税务局的事情,无法回避。

  处理完李元的奏本,有点头疼的李清继续看贾琏的奏本。

  说实话,每次看见贾琏的奏本,李清都有点如临大敌的意思。

  这次也不例外,谁让贾琏的奏本,每次都是说事情呢。而且说出来的事情,就没有小事的。

  很多大臣批评贾琏的奏本文采不足,配不上他状元的出身。但是李清心里很清楚,这是公文,是处理政务的公文。

  既然是公文,要的就是简单直白,把事情说清楚,把建议说清楚,不要有歧义。公文写的含糊其辞,你为难谁呢。

  承辉帝秉政期间,公文上的所谓文采,遭到过多次打击。下面的臣子略有收敛,这两年又有点死灰复燃的意思了。

  打开贾琏的奏本,李清看完后脸都绿了,问题是老问题,只是一直没有解决。内阁的政令下达后,基层官员不配合执行,如之奈何?

  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李清是有基层经验的,可以说这么多年过去了,绝大多数基层官员做事情的套路是没有变过的。

  一个县令想要完成政务,想要出政绩,最要紧的工作一直都是收税,然后才是其他。

  这就导致一个问题,县令想要把税收上来,最便捷的途径就是通过掌握更基层权利的士绅和小吏。县令说是亲民官,实际上还隔着士绅和小吏这一层,县令的指示需要通过他们去落实。如果不能让士绅和小吏满意呢,县令想做事就变得寸步难行。

  从权利结构上看,县令的想要执行自身的权利,不是没有绕过士绅的办法,只是那样会很难很累,而且在整个官员的圈子内,会显得很另类。

  一个另类,在官场内想升迁就很难了。单单这一点,就难倒了天下大多数官员。

  再者,一个人做事情的时候,肯定是愿意走捷径的,只要你想走捷径,就一定有捷径可以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