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449章

作者:断刃天涯

  那么问题就来了,作为县令,与那些难缠的士绅和小吏斗争达到目的,还是与他们合作,欺负搜刮底层庶民,轻松达到目的。

  两者之间,你怎么选?

  海瑞为啥牛逼啊?不就是他宁愿自己种菜,让媳妇织布,顿顿吃青菜豆腐,都要干前任内阁首辅徐玠么?为了清田,挽起裤管亲自下田。

  事情是很明白的,贾琏的奏本说的都是真的。并且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那就是严查基层官员有没有打着移民的旗号谋私利,同时鼓励民间商人参与到移民的事业中。

  贾琏的意思很明确,既然基层官员不配合不执行内阁的移民政策,内阁就要查他们有没有打着移民政令的旗号行贪腐之事。同时政令还是要继续执行,可以鼓励民间商人去做。否则,内阁的威信何在?

  如果是早几年,这份奏本的威力不算大,至少不会受到太大的重视。但是如今则不一样了,承辉帝最近几年,放权内阁的力度很大。只要不涉及军机大事,以及尚书以上官员的任命问题,承辉帝基本都不管了,直接丢给内阁处置。这点大周朝没学明朝,搞了一个披红的司礼监分权。

  这算是借鉴了明朝的经验了,内廷绝不允许干政。

  看完奏折的李清,知道这事情不表态绝对是不行的,不给意见也是不行的,这是贾琏的奏本,敢给他拦住了,他能打上门来。

  无奈之余,只好批了一句话,建议督察院派员清查!民间移民事不鼓励,不反对。

  嗯,鼓励民间商人参与其中的事情,李清是绝对不会支持的,为啥呢,没好处啊。

  看看现在跑海商的都是哪些人就知道了,两广、闽浙海商最多,这四个省的民间移民也最多,便宜落不到自己人头上,自然没动力。

  因为奏本的内容比较重要,李清批阅后,让人转送林如海。他可不会直接送皇帝跟前,否则林如海知道了,肯定会找麻烦。

  这就不是他能直接处理,不用上报的事情。这点李清分的很清楚。

  林如海这边接到两份奏本,没着急看李清的批阅,而是先都看一遍,然后再看李清的批阅,想了想拿着奏本出来找李清。

  “如水兄,你我议一议。”嗯,这才是内阁处置政务的常态,先私下沟通,达成一致再上奏。

  李清没有立刻响应,而是疑问了一句:“还是叫上方相一起吧。”

  林如海犹豫了一下道:“如此甚好!不器的奏本,确实需要与他先行沟通。二殿下的奏本,我会附议。”

  很快方颂也被叫来了,三人去了林如海的办公室,针对贾琏的奏本,三人商议之后,很快有了结论。

  基层的官员因为政务的原因,抗拒执行移民政令,内阁不挑你们的理,毕竟都是从基层走来的,知道基层办事的难处。但是你们要是打着内阁政令的旗号自己捞钱,骂名内阁来背,那绝对不能忍。借着这个事情,收拾一小撮基层官员,树立一下内阁的威信,很有必要。

  三人都看出来了,承辉帝因为身体的原因,不得不放权了,这时候不趁机树立内阁的权威,更待何时?

  君权和臣权的拉锯,从来没有停止过,进退之间,该争的一定要争的。

  还有一个事情呢,内阁大臣们看的也很清楚,那就是承辉帝也借鉴了太上皇时期的经验,对于皇子们看的更严格了。除了两个有机会继承皇权的嫡子之外,其他皇子的权利被限制的很死。现在能掌握实权的,就李元和李亨。其中李亨犯错之后,依旧还能负责央行的事务,宗人府的权利也没收。李元一度拿到了九门镇守、顺天府的权利。后来坚决辞掉了九门镇守的权利,内阁诸公看到后才算放心。

  说放心,也不算放心,现在李元基本把持监国的权利,李亨有看着宗人府和央行,刚成立的银监会,又归暂时监国的李元把持。两位皇子之间的争夺,日渐激烈。

  内阁大臣们算看明白了,承辉帝始终没有下决心,好在没有让皇子们碰兵权,这是最令内阁大臣们欣慰的。

  经历过这么多事情后,内阁诸公也看清楚了,千万不要掺和进储位争夺之中,否则皇帝肯定要弄你。

  意见统一之后,林如海与李清一起求见皇帝。

  正在欣赏奥斯曼舞姬跳舞的承辉帝,无奈的示意暂停,出来接见两位阁臣。

  承辉帝很清楚,如非大事,内阁现在乐的皇帝每天多休息,少管事情。想到这里,承辉帝不禁暗暗皱眉,这权利下放容易,收回就难了。

  内阁权力如果太大了,搞不好又是一个明朝的张居正,本朝的方白衣。

  好在本朝的两位嫡子都成年了,这是最欣慰的地方。

  承辉帝不是没想过禅位,但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权利这东西,太难撒手了。

  见面说事,承辉帝没先看奏本,让两位阁臣先说说事情。

  李清说了李元的奏本,并说了自己的意见,林如海表示附议。承辉帝嗯了一声,算是默认内阁的意见。

  李清又道:“可以先在两广闽浙四省择一省而试行之。”

  承辉帝这才问:“卿以为,哪个省最合适?”

  这就是给李清表现机会了,说起来李清没能成为首辅,真不是林如海比他强多少,主要还是李清犯错了,还有就是李清没有一个叫贾琏的女婿。

  原则上李清想要做首辅,就只能拼身体了,林如海首辅的任期十年期满后,李清还好好的,那就能进一步。

  身体不好先倒下了,那就什么都不谈了。至于林如海,十年期满后,身体还好好的,就看皇帝的意思了,是留任还是外放都有可能。

  不过看趋势,先倒下的大概是承辉帝。

第607章 说话好使

  税收事关国家财政收入,承辉帝素来都很重视。如今南洋新开不过数年之地,因为成立了专门的税务局,年税收过两千万了。

  这说明什么,说明国内很多的税没收上来。

  “陛下,微臣以为,选广东吧,阻力最小。”林如海这次主动抢先说话,其他两人互相看看,随后跟着附议。

  为啥选广东,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包括皇帝。

  有贾琏在广东打下的基础,专设税务局受到的阻力就小的多。同样都是开海的省份,为何广东最为兴旺呢?

  答案都是明摆着的,贾琏功不可没。

  “好,既然诸卿皆此意,那便如此。不器的折子,诸卿以为如何?”承辉帝提起贾琏的奏折,这个又很有说法了。

  “陛下,朝廷扶持民间移民之事,政策上支持可以,财政上真的没有余力。”李清也很干脆,届时自己反对的原因。

  承辉帝看看其他两人都不说话,知道他们达成一致了。

  “既然如此,南洋税务局上缴的税金,就免了吧。上缴的那些税金,南洋总理衙门可以根据移民的实际落地情况,对,民间海商给予针对性的补贴。此事,让李元拿主意吧。”承辉帝看似突然冒出来的念头,还真就是突然冒出来的。

  主要是看清楚内阁大臣们的心思后,心里很不舒服。贾琏的奏折,针对的是基层官员么?并不是,他针对的是基层那些劣绅。

  这些劣绅用一切手段,将庶民束缚在土地上,就是给他们当牛做马,子子孙孙。实际情况,人在底层真不如牛马。

  承辉帝说完后,三人互相看看,没人站出来反对。为这事情站出来跟皇帝唱反调,得不偿失。

  承辉帝见三人默认,立刻起身:“朕乏了,就这样吧。”不给他们三个继续纠缠的机会。

  实际事情是皇帝抓准了三人的脉搏,南洋税金用于移民事务,唯一受损的就是户部了,李清不站出来,还能指望林如海和方颂么?

  至于李清为何不站出来呢?道理很简单,不符合个人利益。

  为户部挣下来的税金,又不会进自己的口袋,何苦为了此事得罪皇帝呢?

  就当没这笔钱好了!

  无论如何,少了一千万的税金,内阁诸公还是很不爽的,下意识的就把怒火撒在了基层的官员身上。

  林如海回来后,召集众阁臣开会,要求严查各省打着移民旗号,巧立名目搜刮民间的行为。发现一个,处罚一个,绝不手软。

  真当内阁是没牙齿的老虎是吧?政令下达了不执行就算了,还敢打着旗号捞钱,内阁还要不要威信?

  这个事情无话可说,瞬间内阁大臣一致,即便是岳齐和潘季驯,也没说一个不字。

  督察院又来活了,还是辛苦的外差,这活不接还不行,得罪的大佬太多了。最担心的还是各路御史,真要查出问题来,他们也有失察之罪。

  不过内阁提前放话,别想着官官相护,现在是督察院去查,下次就是龙禁尉查了,你们掂量着办。

  有没有心存侥幸者不得而知,但内阁确实随后就统一上奏,请求龙禁尉各级部门为巡视的御史提供情报。

  只能说这一届内阁威望不足,不敢冒险继续变法,却一定要抓吏治树立威望。

  客观的说,这种局面未尝不是承辉帝刻意形成的。

  不管谁当皇帝,都不愿意出现下一个方白衣。

  李元这边接到内阁的回复之后,一开始有点意外,每年上缴税金由南洋总理大臣衙门用于移民事务。这个太意外了,内阁怎么就发善心了?

  再一打听才清楚,这是皇帝的意思。

  这一下李元窃喜,如果父皇将此事看成是两人商量好一起上的奏本,做出这个决定的意义,那就令人瞎想了。

  无论如何不是坏事,不借机拉近与贾琏的关系,那才是傻子的行径。

  李元立刻派人通知贾琏,请他过来一趟,有事商议。

  监国皇子以公事相邀,贾琏自然无法拒绝,立刻前往。

  见面之后,简单寒暄,李元拿出内阁的回复道:“孤了解了过了,南洋总理大臣衙门留下税金为移民事务所用,乃父皇独断的结果。请先生来,就是想你我商议一番,拿出一个粗略的章程来,交由下面照办。”

  说实话,这个结果出乎了贾琏的预料,原本贾琏对于朝廷补贴的希望不大,无非就是想在政策上要一点好处,只是没想到皇帝能如此大方。

  李元很仔细的把自己打听来的消息说了一遍,内阁对贾琏奏本的态度,一方面很重视吏治,一方面又不支持出钱补贴。

  怎么说呢,现代社会国家有钱之后,补贴农业,大规模扶贫之类的政策,不敢奢求。单一的补贴移民在现在还是有点太超前了。

  “父皇精力不济,如今不太理事,孤心甚忧!”李元最后来了这么一句,意味深长的看着贾琏,希望得到一点正向的回应。

  贾琏则不咸不淡的回道:“陛下有御医环绕,日常好好修养,一定能长命百岁。”

  李元瞬间一机灵,感激的看了贾琏一眼后,笑道:“先生所言极是。”心里暗暗警告自己,该死,怎么就管不住嘴,须知隔墙有耳啊。

  两人就移民之事,进行了一些沟通,同时还叫进来几个官员做记录,就是要让所有人知道,这是公对公的事情。

  向所有人传达一个信号,绝不暗室亏心。

  这点小事,也确实给李元提了一个醒,现在距离大获全胜还早呢。别忘了李亨是怎么栽跟头的,当初自己是怎么下南洋的。

  风险可谓无处不在,官面上做事,必须滴水不漏。

  尽管是遥领南洋总理大臣的职务,行政方面李元对南洋各地的权利却是实打实的。

  与贾琏商议一番后,确定了南洋各地每个移民确实落地后,按人头补贴每个移民五十元给移民的商人,确定这个标准后,具体实施就要看南洋总理衙门下面官员的执行了。还有就是要以邸报和民间报纸的形式,向所有海商通报此事。

  李元这边也提出了要求,南洋总理衙门的官员在处置此事上,必须账目清晰,有据可查。他也会定期派人去查该项目的落实情况。

  暗示一句,别以为天高皇帝远,你们就可以乱来。除非你们想埋骨他乡,不想回内陆了。

  李元还是比较重视南洋事务的,毕竟这也是他的根基之一,吩咐下面的幕僚,盯紧南洋事务,每个季度都要有详细的回报送来。

  李元之所以如此重视南洋,那也是当做退路来经营的,他是没有南洋新军的指挥权,但架不住南洋各地的民兵组织多啊。

  开拓南洋的过程中与土著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不搞集体农庄模式的武装殖民,根本推动不下去。

  民兵组织到底有多少人,只有南洋总理衙门知道,这些民兵一旦有需要,随时可以拉起一支武装。

  手里有兵权和没兵权,那能一样么?越是地位高的人,越明白暴力的重要性。

  政权的基础是什么,当然是暴力。没有暴力做基础,开拓南洋教化一方就是一句笑话。

  李元心里很清楚,只要争夺皇权失败,他会第一时间退往南洋,一刻都不带犹豫的。

  至于与贾琏的关系,李元的定位也很清晰,不求贾琏明确的支持,但求贾琏不偏不倚,如果能暗中支持,那就更好了。

  至于找贾琏要钱的事情,李元从来没想过,甚至想给贾琏送钱呢。

  说句难听一点的话,给贾琏送钱就怕他不收啊。

  送走贾琏之后,李元叫来亲信幕僚,一番交代,最后强调了一句:“一定要通过这件事情,让贾先生感受到孤的诚意。”

  就在南洋的李元可不是李亨,李元很清楚在纵横南洋的薛家商行船队,背后的支持者是谁。

  送钱这种事情,明着送的都是傻子,只有送的别人挑不出毛病,那才是真正的高明。

  嗯,从贿赂的角度看,西方社会的政治现金制度,那真是太不讲究了,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居然通过法律来确定,某种贿赂形式是合法的。

  一个国家通过了贿赂合法的法律,底层人民还能指望什么?这已经不是道德高低的问题了,这是毫无政治道德。

  从治理国家的角度看,西方社会制度对于政府官员的约束,等于毫无约束。

  贾琏并不知道李元的作为,即便知道了,那也不会改变立场。

  从始至终,贾琏对于李元和李亨的态度都是一致的,保持必要的距离,能顺手帮一下留个善缘,那就顺手帮一下。

  说实话,原本贾琏对李亨抱着更多的好感,到如今经历了那么多事情后,感觉都差不多了。

  这哥俩不管将来谁当皇帝,估计对贾琏的态度都差不多。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任何一定皇帝,对于大臣的态度,从现在的承辉帝对待内阁大臣们就能看的出来。

  皇帝这种生物,只要坐在位子上,想的都差不多。首先考虑的,都是如何坐稳他的皇位,其他的都靠边站。

  任何人和事,一旦威胁到了皇权,哪怕是潜在的,都会激起皇权的应激反应。

  任何一位靠继承得到皇位的皇帝,内心深处都是缺乏自信,缺少安全感的。

  任何时候,贾琏对任何一位皇帝,都会保持足够的警惕。

  回到家中的贾琏把薛蟠叫来,提前通知了此事,薛蟠闻讯顿时喜出望外,连声道:“哥哥不亏是朝廷重臣,这等事都能办下来。”

  贾琏嘴上毫无得意之处,心里却在想,【骗补操作在那个时代都是常有的事情,何况这种实际去做事情的补贴呢。拿的心安理得啊!】

  “少拍马屁,你派靠谱的人去接触南洋总理衙门,先人一步吃口头汤就行,不要贪多。除了军火贸易,没有什么买卖是不能放下的。”

  薛蟠连连称是,表示回去一定安排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