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434章

作者:断刃天涯

  林如海听了叹息道:“就算他搞一言堂,也没人能说三道四。想当初,工部下面的作坊搞的一塌糊涂,别说挣钱了,每年还要赔钱。说句你们不爱听的话,研发厅以及相关的下属产业,都是他一砖一瓦建起来的。现在每年给朝廷的税收就达百万,研发厅下属的厂矿,工程学院,加起来十来万人,除了陛下开口,没人能动他。内阁敢动念头,都不用陛下反对,这十几万人能上你家吃饭去。”

  堂弟听的目瞪口呆:“这也太离谱了,这人就不服管啊!”

  林如海对于他这种幼稚的挑拨术,直接当他是空气,反过来敲打他:“去年,有几个大聪明,直接给贾琏扣了一顶谋逆嫌疑的帽子,你猜猜,那几个大聪明现在如何了?”

  堂弟顿时缩了一下脖子,低头不敢直视。林如海冷笑道;“我劝你一句,离开的时候,顺着墙根走,别叫人不明不白打一顿。”

  堂弟头低的下巴顶胸口了,林如海端起茶杯:“喝茶!”堂弟连忙起身告辞,出门口时听到身后“哼”了一声,脚下加快。

  苏州老家那边真越来越烂了,就这么一个玩意,推出来跑关系?后继无人啊,苏州林氏前景堪忧。

  得写一封信回去,提醒那些老家伙们,该注意对后代的培养了。林氏多少年没出举人和进士了?想过这个问题没有?

  几个老家伙把持了族里的资源,导致普通族人没有出头的机会,长期如此,林氏注定没落。

  受到骚扰的不止林如海一个人,内阁诸位大臣都一样,即便是方颂,也有一群属下找上门来。

  这些人无一例外的碰壁,用内阁的话来说,别的事情好办,贾琏的事情无能为力。

  兜兜转转的一圈下来,所有人都认清了一个现实,事关贾琏,真的没啥好法子,除非他自己松口。

  还有一个人也不胜其扰,那就是留守监国的李元,本就是抽签抽到的机会,李元自然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每日除了当值之外,下班就回家呆着,哪都不去。

  即便如此,也有不少人堵他,提到了铁路的事情。李元选择了装傻,问就是不知道,不了解,没办法。

  白天被滋扰的头疼欲裂,晚上回家王妃这边又续上了。气的李元彻底爆发,掀翻了面前的桌子,指着王妃道:“你这是忘记了在南洋受的苦!”

  王妃当然没忘记,当初被滞留南洋,她被人从京城送往南洋团聚的路上,真的以为回不来了。

  他们在南洋受苦了么?比起在京城,南洋那地方就不是人呆的。

  如此一来,王妃也不敢再说话了,李元平时脾气好,真发火也是很吓人的。

  过了一会,李元的情绪稳定了,王妃凑近了低声道:“贾公爷家里的大闺女,年龄与浩儿倒是般配的。”

  李元这回没发火,只是没好气的轻瞥一眼道:“不器那个大闺女是他的心尖子,只有下嫁的一条路。这都看不到,你就是个睁眼瞎。”

  王妃不服气:“怎么了,浩儿是嫡长子,如何配不上?”

  李元叹息一声道:“你还是动动脑子想想清楚,贾不器注定是要入阁的,要做首辅的。如非当下的首辅是林如海,他已经入阁了。我与他联姻,那不是结亲,是结仇。”

  所有人都看不到介入的希望,私下里这人都在骂贾琏。你非要说他吃独食,是,也不是。

  因为贾琏私人是没有铁路股份的,这个就很无奈了,你抓不到攻击他的把柄。

  事情还在热度不降的时候,铁路事务局搞了一个公示。

  京津铁路的账目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今后每个季度公示一次,让所有人都看到股份结构,资金流向。

  铁路事务局有专门的账户,利润全在账户上趴着呢。

  这算是开先河了!

  这个就很无奈了,贾琏也非常的遭人恨,你怎么能公开账目呢?

  这事情发生后,别说世人皆惊,就算是皇帝和内阁大臣,各部尚书们,看的也都是不知所措。

  好在贾琏这边公示也说的很清楚,因为铁路事务局涉及运营,关乎大量的资金流向,不得不如此,以免流言蜚语。衙门倒是没必要这么做。

  所谓曾叁杀人,三人市虎,不可不防也。

  皇帝甚至私下里对几位阁臣道:“此事,朕也不好插手了。”

  内阁诸公也只能沉默以对,他们很清楚贾琏这么做背后的含义。

  很简单,立规矩!这一行的规矩,我说了算,谁来都不好使。

  甚至给后人立下了标杆,今后涉及类似的大工程,就得按照这个模板来。

  贾琏这是断了多少人的财路,不得而知。

  此举产生的影响力不可谓不深远,很多热血未凉的官员,从邸报上得知此事后,第一个想法就是不器真楷模也。

  个别激动的官员,控制不住情绪,直接上奏,吹捧贾琏为当代海笔架!不,是超越了海笔架,须知海瑞可没贾琏这么大的能力。

  能做官的没傻子,朝野上下看清楚贾琏的用意后,各种闹腾的人都闭嘴了,再说就是找麻烦了。

  贾琏随即上奏一份,说明了此举的用意。

  铁路局乃是营运为主的衙门,既然如此,那就该账目清楚,无论是朝廷的钱,还是民间的钱,总要交代清楚的。

  其次就是人士问题,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该衙门今后的人员任用,都应该看专业。

  最后就是利益分配的问题,根据股份,去除一应费用后,还要截留一部分作为技术进步研发费用,最后剩下的才分配。

  这就是贾琏要立的规矩,铁路事务局是个国企,这个点必须立住。既然是企业,就不能像一般的衙门那样。

  铁路事务局的管理,应该是内阁点对点的管理,尽量避免来自行政上的干扰。

  同时出于沿途安全的考量,铁路要成立一支护路队,分布在铁路沿线。

  最后一条,也就是最要紧的,那就是征地。铁路用地,一律按照朝廷军用的规格征地,任何阻挠征地的行为,视作叛乱。

  这份奏折,就是贾琏立的规矩,开始就把问题拿出来说清楚,规矩搞清楚,不搞那种先干干看,然后弹性十足的方便进退。

  承辉帝看完奏折后,丢给内阁,他是一言不发的,就看内阁如何应对了。

  内阁能怎么办呢?前面的都好说,最后一条实在难以忍受,必须反对。

  理由也很简单,你贾琏不能乱来啊,有了这个理由,谁知道你是征地啊,还是去夺人田产呢?

  内阁让人给贾琏传话,那意思,最后一条去掉,这份奏折就能通过了,以后算是形成相关法规。

  这就很给面子了,贾琏拿到回复,很不客气的回了一句话:“如此,恕贾琏不能从命!”

  林如海都气炸了,派人去京城给贾琏揪到热河来,这大热天的跑一趟,差点没给贾琏干种树。

  贾琏辛苦五天,马不停蹄的赶到热河,人累个半死,身上都酸臭了。

  林如海见他如此,倒也没心情发火了,反倒担心回头黛玉找自己麻烦。

  示意贾琏先下去休息,顺便梳洗更衣,事情明天再说。

  次日,贾琏来到内阁,这边阵势还不小呢。内阁大臣都在,六部尚书也都在。

  皇帝没来,但是派了裘世安来旁听。

  林如海负责询问,指着最后一条问:“贾不器,你怎么保证最后一条不被人乱用?这是乱法,你懂不懂?”

  贾琏面带微笑反问一句:“林相,诸位大人,贾某也请问各位,谁能保证铁路修建征地期间,下面的官绅为了多拿赔偿,不会煽动百姓闹事,阻扰铁路征地的正常进行?如果在场诸位有一个人愿意写一份保证书,贾某二话不说,立刻删除此条。”

  一句话就把所有人给问住了,对啊,谁敢保证啊?京津路是怎么修起来的,大家都看见了。

  现场直接沉默了,没人敢站出来反驳这句话。更别说写一份保证书了。

  方颂直接反水:“不器所言极是,下面那些士绅,黑眼珠见不得白银子,肯定要多占多要。寻常的百姓,家里地也没个几亩,征地过程中遭遇的困难,主要来自地方上的官绅勾结。一个狮子大开口,一个不作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如此,这铁路就没法修,除非满足他们的要求。”

  在场都是从基层干起来的,怎么会不知道这个情况呢?

  “再怎么说,也不能用作乱的罪名,太过分了。”李清也不反对了,只是反对量刑的罪名。

  贾琏双手一摊:“那李相告诉我,该如何定罪?我先提醒李相,一旦确定了路线,规划好项目之后,首先就是募集资金,随即是人员调动,然后才是征地。工程一旦启动,那人力开销每天就不是一个小数字,所有人都等一两个钉子户,每日消耗的资金,算谁的?”

  李清哑口无言,张嘴又说不出话来。

  岳齐道:“不是有护路队么?”

  贾琏听了微微一笑,反诘一句:“岳相确定可以在征地的过程中动用护路队的武力?那简单了!”

  一句话给岳齐也干沉默了,现场官员好几个都笑出声来了。

  这边定罪都不能接受,你还上武力解决问题,那不是适得其反么?这质询会开个屁啊!

第588章 开窗理论

  紧张的压抑的气氛,因这段小插曲而轻松了一些。

  原则上贾琏是喜欢遵纪守法的,从法律上解决问题才是根子。

  问题是,很多时候遵纪守法不解决问题啊!基层的士绅们,有无数的方法逃避法律的制裁。

  这还是古代的范畴呢,换到现代,还有孙某人那么离奇的案子呢。

  掌握权力的人,利用权力脱罪,从来都不是啥新鲜事,古代有,现代有,一直都有。

  “无论如何,抗拒征地定罪作乱,不可取,不接受!”林如海果断的开口,不给贾琏狡辩的机会。

  众人总算是感受到了林首辅的担当,直接给否定了!

  林如海进一步解释:“此例一开,遗祸无穷!不器能做到自律,其他人可做不到。届时该法注定要被滥用。”

  道理就是这么一个道理,贾琏能不懂么?既然明白,为何还要多此一举呢?

  还是鲁迅的开窗理论,凡事不能上来就亮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要小看人的恶意。

  “如此一来,工程进度上卑职不能保证。单单一个征地,可能就拖上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贾琏必须把困难说的严重一点。

  林如海不吃这一套,很直接的反驳:“少来这一套,你身为朝廷重臣,下面的士绅拿什么来跟你斗?一个县的士绅,拿什么来跟铁路事务局这么一个庞然大物斗?你们有的是办法达到目标。”

  贾琏没说话,而是扭头看裘世安,这老太监笑眯眯的开口:“此事,圣人不管,诸公商量着来。”

  贾琏一张脸上笑容全无,黑着脸环视诸公:“各位大人,对于贾某的报告,还有不同意见,现在说吧,别回头算后账。”

  众人内心顿时一阵轻松,贾琏妥协了,太不容易了,终于逼着他低头了一次。刚才他看裘世安的时候,大家心里都悬着。

  毕竟皇帝是可以不讲理的!

  “护路队的事情,一定要有么?沿途的安全不能交给地方衙门么?”岳齐起身问一句。

  贾琏依旧黑着脸,看着忍耐到极限了,在做最后的克制:“一条铁路,长达数千里,各县之间互不统属,如果在两个县甚至两个省的交界处,出了问题该找谁?地方衙门的人办事效率能保证么?如果因为地方衙门的拖延导致铁路耽误的运营损失,亏的算谁头上?算你的么?岳相!”

  岳齐也只是最后挣扎一下,没有结果就闭嘴坐下了。

  这时候众人都识趣的不提问题了,贾琏已经快爆炸了。

  真要给人得罪死了,就贾琏那个脾性,能折腾你一辈子。

  现场沉默了大约五分钟之后,林如海才道:“既然再无异议,铁路事务局提交的铁路安全法以及运营制度,正式通过。”

  尽管很多人都觉得,这事情不太对劲,但已经没人敢这个时候反对了。

  其实大家更关心的还是那个公示,这个太恶心了。

  结果质询会才开个头,事情就走到结束了。没有谁会众人的利益,将贾琏这么一个注定要进内阁的大臣得罪到死。

  “既然如此,那贾琏就告辞了,京城一堆事情等着处理,我可没有各位大人如此轻松。”贾琏冷冷的抱手离开,也没人开口挽留他、

  等贾琏走了,户部尚书才幽幽道;“公示一事不妥,各位以为如何?”

  这次李清直接怼他:“刚才你怎么不说?马后炮!”

  就这样,第一家正式的国企法案出台了,当然古代不叫国企,叫官营。

  现实是有了这个开头,今后所有官营的企业,都会被人按照这个法案来执行的。

  法案内容以邸报形式发布天下,立刻引起了全国各地的报纸转载。

  民间对于这个法案的出台,倒是大多数持赞成态度。因法案由铁路而生,故而又称《铁路法》。

  铁路事务局本质上还是一家国企,所以在办事效率上还是很高的,夏天还没过的,通过邸报和民间报纸,发出了一次面向社会的股票购买的相关细则。首先,因为要买股票的人太多,采取抽签摇号的形式,凡要购买股票的人,都可以到铁路局的运营大厅先买认购券。认购券上有号码,可以参与摇号,摇中者可采购第一批退出的股票,不中者进入下一期摇号。

  认购券每张十个银元,可购买同等价格的股票。认购券采取限购形式,每人只允许购买十张认购券。铁路局第一期将在京城、金陵、广州三个城市出售认购券,请购买者准备好相关的身份证明,身份证明作弊者一经发现,严惩不贷。

  铁路局的第一期公告发出之后,天下震动,再次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争论的焦点往往是这样的:【我大山东不配买股票?】【我中原大地,泱泱千年地缘,竟不能上榜,悲乎!】

  反正没被选中的省市都跳出来唱悲歌,但没人关心这些无聊的呻吟。

  有钱人更多的是提前出动,去三个城市等着第一期股票认购券的发售。

  一时之间,三个城市外地人口云集,到处都有人找关系弄身份证明。京城这边的百姓,买股票没钱也不要紧,卖身份证明就能挣一笔小钱。

  嗯,不知道哪个大聪明带头的,京城百姓办身份证明。一时间,顺天府下的各县衙门,排队的人如长龙,都是办身份证明的。

  那么带头这么干的大聪明是谁呢?猜猜看啊!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自然是贾琏出点子,实施的人是贾蓉和倪二。

  他们出一块银元的“高价”,从市民手里买身份证明后,囤积在手里等待涨价。这俩先动手,囤积了几万份身份证明,把热度炒起来后,他们就停手了,等着涨价卖出去,小挣一笔即可。

  内阁方面,林如海“发现”此事后,立刻开会,要求顺天府必须利用好这个机会,重新整理京城的黄册,基本摸清楚京城以及顺天府下属的人口情况。这也算一次不那么正式的人口普查了。

  承辉帝得知此事后,也都啧啧称奇,对林如海道:“不器脑子是好,这种点子都能想的到。朕多次想重新整理黄册,上下反对意见很大。摊丁入亩之后,情况略有转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