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断刃天涯
林如海道:“民间隐户甚多,慢慢来吧。查出一点算一点。”
古代就是这样,想要搞人口普查,除非开国时的皇帝借着均田的机会搞一下,以后就没机会了。
你就别说古代了,现代还有黑户呢。多少而已。
只能说,农耕时代的隐户,确实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人没有户口,就没有路引,没有路引,就无法离开家乡谋生。
工业化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就是劳动力,而作为劳动力的个体,议价能力非常低下的问题,现代社会都没法解决。
作为贾琏,他真是只能看大局了,不能跟现代那个东大比。那可是一个先有血与火残酷的武装斗争,再经历过一场社-会-革-命才打下的基础。
都说人口红利,没有素质的人口,哪来的红利?
当然了,贾琏所处的时代,不存在这个问题,毕竟一工嘛,有手有脚就能进厂做牛马。
很多无奈呢,贾琏也无可奈何,他能做的只有先发展,有问题交给后人解决,后人解决不了总爆发了,那就来一场李自成咯。
作为一个世俗国家,真不缺这点底气,不然就满清折腾成那个B样的国家,怎么翻身的?
几年前文明底蕴这个东西,真是世界独一份。没经历过世俗化的国家,工业化可能性几乎为零。
(PS:卢克文有个视频在B站,讲伊朗的,说到革-命,我评论了一句,这种信仰政权怎么可能有社-会-革-命,没土壤的!)
认购券的事情,算是给京城百姓增加一点收入,反正这钱在穷人手里,肯定是要花出去的。
钱在有钱人手里,反而很难花出去。因为他们是少数群体,再怎么花钱,也很难影响到社会的基本盘。
所以呢,一个国家的贫富差距拉大了,这就是重症初期的表现。
这事情闹的很热闹,一直到八月初,铁路局才推出了第一期股票的认购券,针对的是京辽铁路,即京城至辽阳。
铁路局与各银行合作,在各柜台发售认购券,获得资金存入账户。银行自然热情配合,这种好事巴不得多来几次。
各家银行为了争夺这个大客户,差点都打起来了。后来还是铁路局出面摆平,大家都有份。
说到经济发展,对于银行带来的好处,从外面看并不显眼,对于京城而言,变化最大的还是城外。
东面从通州到京城这一段,南面从长辛店到京城这一段,冒出了很多新的建筑和社区。
说穿了就是京城人口在不断的增加,常驻人口不算,外来人口肉眼可见的增加。
修通京津铁路后,这种趋势越发的明显。城内的房价上涨,只好选择住城外的人,越来越多。
通过这次认购券的机会,顺天府大概摸了一下底,京城外来常驻人口,已经达到了三十万。这些人口,主要集中在郊区的厂矿。他们多数是来自顺天府下面的各个县,因为有工作机会,选择住在郊区。
铁路的修通,对于运河而言还是有不小的冲击,但这是历史的必然,运河沿岸的失业人口,只能另寻生路。昔日繁忙的通州码头,过去一年冷淡了许多。虽然还有很多船来停靠,却无法与一年前遮天蔽日的桅杆相比了。
受到冲击的还有车马行,他们的生意也大不如前。往昔从开滦运来的煤,都要在通州上岸,距离京城这段路,全靠车马运输。现在走铁路,直接运到城门外。城墙作为京城的防卫建筑,这个时候一定程度上的阻碍了京城内外的物流通畅,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好处还是有的,就是京城的煤、铁、粮、油的价格,呈现出明显下跌的趋势。对于普通人而言,真是大大的利好。
这个油价的下跌,主要是东平王的锅。他那边种了大量的大豆,这玩意种下去不需要怎么管理,节省劳力,所以种的多,收的多。多到人和牲口都消耗不完,还有很多,只好用来榨油。
大豆油有点腥味,但架不住它便宜啊,运到京城出售,那也是一倍的利。京城百姓热烈欢迎这种低价油的出现,研发厅方面还采购与东平王签署了一个巨额的采购协议,说是帮助东平王的地方产业,实则是用于工业生产。榨油产生的豆粕,进一步催生了东北的养殖业发展。
这些产品以量取胜,暂时只能走水路运输,所以东平王才对铁路有迫切的需求。
承辉十九年,周帝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远在欧亚大陆连接处的奥斯曼帝国,在战场上进入了被动挨打的地位。
手里仅有的一支线膛枪部队,成为了救火队员,哪里危险去哪里顶住。加上一定的火炮优势,一时半会,两边还真就僵持住了。
总体来说,沙俄占据了优势,奥斯曼帝国底蕴还是不如对手。
关键时刻,易卜拉欣的船队回到了伊斯坦布尔,几十条船靠岸后,引发了海量人群的围观。
民众得知来自周帝国的大量军火运抵后,发出了惊天动地的欢呼声。
可别小看这几万条枪和一百门炮,以此为基础,奥斯曼帝国帕夏的近卫军一部,以最快速度完成换装后,在战场的头一次表现,就给奥地利人一个惊喜。猛烈的炮火配合线膛步枪的精准射击,两万奥地利军队在野战中遭到重创,被打的狼狈而逃。
大获全胜的帕夏这支近卫军,被授予近卫第一军的称号,随后投入到高加索地区。
一直处在僵持状态的战场,因为这支有生力量的加入,对战局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近卫第一军连战连捷,在野战都,陆续击败俄军主力军团,逼迫俄军后退三十公里,仅靠几个要塞坚守,维持战场局面。
沙俄紧急展开外交活动,希望得到来自欧洲的支持,但是事与愿违,此刻的欧洲,正处在暴风雨的前夜。
欧洲最主要的强国之一法国,路易十六与议会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革命老区现在就是一个火药桶,随时会引爆。
而另一个强国带英,自然是高度关注法国政局,沙俄人的死活,没人关心。
第589章 借一步说话
第六次俄土战争打成了僵持局面,相互放血,看谁血厚,这个情况真是太好了。
最受瞩目的还是周帝国提供的线膛枪,成为了野战利器。从射程到精度,都把沙俄军队装备的滑膛枪按在地上摩擦。
轻便快捷的野战炮,马拉着到处跑,随时可以展开射击,机动性拉满。
对于英法而言,火炮或许好仿制,但是步枪实在不行,因为没有拉膛线的工艺。
现在的欧洲也有线膛枪,但都是靠顶级的工匠手工拉膛线,一年才能造两三支。不过,米涅弹的技术倒是暴露了,这个看一眼就会。
原本在欧洲战场没少出场的猎兵,因为米涅弹的出现,地位再次得到提升。
关于周帝国如何做到了量产线膛枪的事情,英法两国都表示了高度关注,并派出新的公使,希望能引进技术。
法国公使辗转来到京城,已经是一年后的事情了,这时候的革命老区,终于爆了。
与此同时,俄土双方也打的精疲力尽,有点打不下去了,双方不约而同的停战,暂时休兵。
这次战争没有赢家,两国都输了。休战是暂时的,是为了下一次的战争积蓄力量。
全欧洲都在关注巴黎的时候,周帝国却都在盯着铁路。
承辉二十年上半年,京津铁路的利润达到了六十万元,尽管比去年略有下降,但依旧是一项收益不菲的买卖。
津辽铁路股票发售成绩斐然,成功募集资金一千万元,从股份结构上看,对外发售的股份占比百分之四十,余下的股份依旧留在铁路局手里。
这种运营模式,世人称之为官民合营。
按照铁路局的解释,铁路一定是官方主导,对外发售股票,不过是给民间一个投资的机会,是朝廷的恩情。
这就是拿你的钱修路,不给参与的权利,还要你感恩。
准确的说,这条铁路的起点是滦州,终点是黑龙江畔的一座新城东平府。
这是干线,还有两条支线,一条连接辽阳和鞍山,一条连接金州府。
这条铁路最大的好处,不是能把关外的物产运进关内,而是在四十八小时内,能将军队从京津调往关外铁路你能抵达的地方。
修路给沿线带来了二十万个工作岗位,内阁发文,要求沿途各府县,必须全力配合铁路局,否则后果自负。
这一针预防针下去,效果很好。没哪个官员会拿自己的政治前途冒险,也不是没有年龄大了无所谓的官员。但是吏部这边先动了手,把四十岁以上的官员全部调离。
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京城周边缺水。而工业是离不开水的,研发厅也正在逐步的将京城的工厂搬迁至外地,最后除了科研部门,最终还能留在京城的也就是一些棉纺之类的轻工业。
对于贾琏的做法,也不是没人反对,不过反对无效。
也就是石景山没法子搬走,不然钢铁厂也要搬走。
外界对此举有理由的猜测,贾琏是不想让这些厂子在众多贪婪者的眼皮底下呆着。
这种猜测毫无理由,因为本身早就曝光了。随着铁路局的公示行为之后,研发厅下属的所有厂矿,陆续跟着开启公示。
各级官员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按照这个节奏继续下去,是否会要求各级官府的财政状况也要公示呢?
内阁就此特意发文,表示不必担心,只有研发厅下属的经营性质的企业,才会有这方面的要求。
只能说贾琏这一串的操作,搞的人心惶惶,承辉帝也很是无语。私下对裘世安抱怨,你哪怕是贪一点也好啊。
随着皇帝进入了享受的状态,内阁的权利日渐增加。
以内阁候补兼工部尚书的贾琏,成为了朝廷内所谓的超然派。
大概意思就是,你们斗你们的,别影响我发展就行。聪明人都注意到了,铁路局下属的护路队以及各地的工作人员,数量在不断的增加。
护路队的规模达到了千人,分布在京津铁路,津栾铁路的各个节点上。一旦津辽铁路开通,护路队的规模肯定要继续增加。
内阁大臣岳齐最近很头疼,原因不在京城,而在南洋。
南洋新军的规模这几年增加到三个镇,但这三个镇的新军,并不归兵部直属。分别隶属于南洋总理大臣衙门,广州巡抚衙门。
随着广东新任总兵的一份奏折抵达内阁后,关于南洋新军的归属问题,在兵部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新任广东总兵奏折上说,作为一省总兵,上任后才发现,他能指挥的只有名义上的巡防营,以及沿海各地的卫所。而广东军队的主力新军南洋新军第三镇,直属于巡抚衙门。至于第一镇和第二镇,则隶属南洋总理大臣衙门,更与之没有关系。甚至名义上归他管的巡防营,也直接听命于三司。
为啥呢?因为巡防营的开销,来自地方财政,归三司管。
沿海各地的卫所,与其说是军队,不如说是缉私队。主要任务就是打击走私,战斗力属于广东军队序列中最差的,巡防营都比他们强点。
广东总兵上奏表示,南洋新军应该归他统辖,至少第三镇要归总兵统辖。
广东巡抚知道这事情就不干了,直接上奏内阁,说明情况。
南洋水师和南洋新军是怎么来的,内阁应该很清楚。新任总兵不敢碰由两广总督统辖的南洋水师,也不敢碰南洋总理大臣统辖的新军第一镇和第二镇,惦记上南洋新军第三镇了,真当广东巡抚是软柿子对吧?
行,交给你管,今后所有开支,你来解决,广东地方上不管了。你能让中央财政出这笔钱,广东地方巴不得。
岳齐是内阁大臣不假,分管兵部也不假,原则上全国的地方军队以及京营的一部分也归他指挥也不假。
问题是你要抓权利,让户部帮忙出钱,那就要好好说说了。
这主要是广东太过特殊了,这个省真的需要这么一支军队的存在。
别的省份的驻军,说的难听一点,都是为了镇压地方作乱而存在的,规模都不大。一个总兵,一个副将,一个参将,实际兵力不超过五千人。就这还是经济不差的省份,经济差的省份,有个三千人就算不少了。多了真的养不起。
还有一个事情,内阁也在翻旧账。当初主持全国的军队变法,完成了京营的变法后,是谁力主地方不改的?还不是岳齐么?
现在你抱怨地方军队的问题,当初有机会一起改变,你却停下了。说说,到底为何?
反正就是抄家咯,事关兵权,这就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
军队这个烂摊子,当初就是不能碰的火药桶,借着当年李逆的草原治乱,岳齐有机会整顿京营。后续的各边就没继续搞。
出任兵部尚书后,岳齐陆续的调整各地的总兵人选,基本完成了兵部对各地驻军高级军官的控制之后,更不碰各地驻军的事。
现在你拿南洋新军的事情来说事,能不吵起来么?
这事情看似与贾琏毫无关系,内阁还是给贾琏发了一份通知,让他这个内阁候补大臣列席一下。
于是贾琏就到场了,落座后发现,今天这个会的参与者还不少,内阁大臣都到场了,兵部尚书也到场了,户部尚书也到场了。
照例先传阅两份奏折,一份是广东总兵的,一份是广东巡抚的。
看完之后,贾琏明白了,这哪是奔着南洋新军来的,这是奔着我贾琏来的。
为啥这么说呢?南洋新军的总后台是谁啊?幕后大佬是谁啊?还能是谁呢?
看懂之后,贾琏面带微笑,也不说话,看着兵部尚书和户部尚书吵架。
为啥吵架,当然是为了钱。
兵部尚书的意思,原则上天下兵马归兵部总管,天下财政归户部管,所以这军费户部得出啊。
户部尚书则很干脆,没钱!地方驻军的军费,在地方财政上交时已经扣除了,你凭什么让户部出钱?
要钱没有,要命更没有,兵部想法子解决,反正每年兵部的拨款,户部如数下拨,都没敢漂没。
敢漂没的官员,过去几年都被拿下了。现在户部的很多权力,受到了内阁和督察院的严密监视,凡事都要跟你讲流程。
兵部的理由也很充分,南洋新军的情况特殊,应该与京营同样的情况处理,由户部统一拨款才对。
户部尚书直接喷了兵部尚书一脸的口水,破口大骂:南洋新军成立的时候,也没找户部要一文钱,你算哪根葱?当户部好欺负是吧?
被喷之后的兵部尚书,掩面不语。内阁诸位大臣看着洋洋得意的户部尚书,一言不发。
最后还是岳齐站出来说:“事情,总要有个解决办法吧?兵部的合法权利,应该得到维护。天下的兵权,不能不受控制?”
李清也站出来义正词严的附和:“兵权不能归地方,否则日久之后,必有藩镇之祸。”
兵部尚书得到了两位大佬的撑腰后,调转枪口对着贾琏:“贾公,您说句话。”
贾琏双手一摊;“此事与贾某何干?”
兵部尚书道:“南洋新军乃贾公所创,如何与贾公无关呢?”
贾琏笑了:“既然非要我说话,那我说一句话,大家如果觉得没问题,那就按我说的办。”
这下所有人都不吭声了,你说话就按你说的办,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呢?
所有人把目光投向了林如海,没法子,没人能压住贾琏,只能指望首辅兼老丈人了。
林如海无奈的咳嗽一声,语气缓和道:“不器,好好说话。不要阴阳怪气!事关兵权,不是小事。”
贾琏笑道:“诸位都没听我说的啥,就给下如此结论?那我还是闭嘴吧。”
上一篇:神话红楼:从箭术开始修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