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417章

作者:断刃天涯

  贾琏还真不是有预感,就是单纯的吐槽。后续的一语成谶,那是真的意外。

  黛玉嫁过来后很是低调,日常除了去贾母跟前,就是在自己的屋里待着。宝钗和黛玉关系很好,两人经常走动,几乎白天都在一起。

  进位贵妾之后,宝钗就不是王熙凤能随意拿捏的了,已经属于有资格分家产的人了。与黛玉拉近关系,两人的力量足以撼动王熙凤,可见,宝钗也是个斗争的高手。

  黛玉和宝钗,对于朝廷里的事情比较有兴趣,贾琏陪着她们时,倒是经常提一些朝局的事情,算是能深入交流。

  读史书颇多的黛玉,对此事的评价是:“以陛下对琏哥的信任,没有让琏哥坐镇军营,说明陛下的身体问题不大。”

  对此,贾琏深以为然,当初的举动,也不过是防患于未然。

  贾琏这个假期还有一年,进入三月,见春光明媚,风和日丽,便动了携妻小出游的念头。

  不料他刚告诉王熙凤和黛玉、宝钗,六百里加急的快马进京,说是云南铜矿矿监等二十余人,押送进京途中,遇上了山洪,全都淹死了。

  这事情吧,贾琏没觉得自己乌鸦嘴,只是提醒自己,斗争关键处,狗急跳墙时,真会死很多人的。

  没等贾琏消化完这个信息,宫里来人急召进宫。

  休息了半个月的承辉帝,最近被盯的很紧,尤其是周皇后那边,每天都会来坐半天才离开。

  倒霉的良妃被禁足了,限制在屋里,不得出门。这个权利,周皇后还是有的。

  这事情怎么说呢,就是皇帝开始享受了,偏偏良妃是个没节制的,想着尽快怀上,一味的索要,导致皇帝气血两虚。

  养了半个月,承辉帝总算是身体好转,已经能起来正常走动了。

  没曾想,李亨进宫通报,云南铜矿监等隶属内务府的二十余人,在路上出事了。

  承辉帝第一时间让人传贾琏,随后站在院内冷笑不已。

  李亨作为执行人,被皇帝的表情搞的浑身不自在。不停的冷笑,几个意思,难不成还怀疑我做了手脚?

  我也没那个本事!无论如何,李亨的嫌疑肯定是有的。至少摊了个执行不力,说一千道一万,不能派人护送么?

  龙禁尉方面也有责任,责任还不小。

  裘世安站在一旁,心里倒是没有不安,就是恨的牙根痒痒。

  龙禁尉,需要好好整治一番了,后宫也要整治一番。

  裘世安这么想的时候,承辉帝先开口:“裘世安,龙禁尉那边怎么说?”

  裘世安上前一步道:“奴才之意,该整治了。还有就是宫里,也该整治一番了。”

  承辉帝点点头:“可,宫里那些掌印的,全都换掉。下面的管事,要不要换,你决定。龙禁尉,嗯,夏守忠如何?”

  裘世安回道;“夏公身体欠佳,卧床半年仍不见好。”

  承辉帝听了一阵恍惚道:“夏守忠这条老狗,看来是真的老了。传朕的旨意,夏守忠继子,晋从五品员外郎。”

  人就这样,前一阵不差点忘了夏守忠,需要用的时候才想起来,感慨之余,补救一番,还算是有情有义的。

  当然也不排除是做给其他太监看的。

  裘世安动作很快,雷厉风行,一日之内,宫内掌印太监,一律退休养老。提拔了一批年轻的太监上来,龙禁尉那边,新掌印奉命整治,主要是针对执行部门,进行了一番整顿,能起多少效果,现在还看不出来,这些都是后话不提。

  贾琏来到,看见站在一边低头不知道想啥的李亨,没等他上前见礼呢,承辉帝已经先开口:“不器来了,过来与朕说话,不要管那废物。”

  贾琏笑嘻嘻的当着没听见,先给皇帝见礼后,再给李亨见礼。

  礼数周全了,这才上前说话:“陛下召见微臣,可是有事要微臣去办?”

  承辉帝笑道:“哪来那么多事情要办,不能什么事情都指望你,都指望你,你得累死。哎,说来便是朕也无奈的紧,些许小事交代下去,办事人都能出岔子。”

  贾琏知道承辉帝所指,笑着为李亨说话:“陛下,办事呢,还是要说话有没有人听。有人听,那叫权威,听的人少,叫权威不足。权威不足呢,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承辉帝听到这里,忍不住瞪着李亨道:“竖子,听到没有?”

  李亨停滞了一下,赶紧躬身道:“儿臣在听。”

  承辉帝扭头问贾琏:“权威不足,该如何树立权威呢?”

  贾琏道:“好办,圣意在手,事情办砸了,严惩经办人,顺着经办人这条线,一路惩治,别管冤枉不冤枉,出了事情就得负责。”

  承辉帝再扭头,瞪着李亨道:“竖子,听到没有?”

  李亨打了个机灵,赶紧道:“儿臣明白!”

  承辉帝道:“明白了还不给朕滚去办事!”

  贾琏笑道:“陛下且慢。”

  承辉帝道:“不器何事?”

  贾琏道:“微臣建议陛下允许三殿下调官兵一营,协助三殿下办事。”

  “准了,准备纸笔!”承辉帝答应的很干脆,很快就手书上谕一份,用了小印。

  贾琏不动声色的立于一旁,见皇帝写的是调九门镇守一营官兵。

  心里不禁在想,皇帝对九门镇守统制还是充分信任的,毕竟是皇族。

  李亨领了手谕,告退出宫时,心里不免暗暗惭愧,关键时刻,还是贾琏帮着说话解围。反观那些围绕在身边的人,哪个都指望不上。

  搞不好呢,这次押送人犯进京途中出事,消息还是从自己这边漏出去的。

  这也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出了这种事情,不要想着去调查清楚,只要顺着办事人这条线,先狠狠的惩治一番,还上可以信任的人,听话的人。

  万事的道理是想通的,以前觉得李元被留在南洋,储位坐稳了,现在看来,还真就未必。父皇还不止一个儿子呢。父皇都不是嫡子。

  此前,还是被人迷了眼啊。

  想到这些,李亨少了一些慌乱,多了几分沉稳。

  承辉帝等李亨走了,这才对贾琏笑道:“老三,还差些火候。”

  贾琏笑而不语,这种话绝对不接。

  承辉帝点了点他:“滑头!跟你比,贾恩侯都算是忠厚老实之辈。”

  贾琏道:“陛下过誉!”嗯,就当在夸奖了。

  “不器,你说,朕是不是过于宽仁了?很多事情总想着,都是多年的旧人,抬抬手放一马。”承辉帝说着,不禁感慨,也有反思之意。

  贾琏听了这话,果断的回答:“陛下,仁恕乃圣人之道,陛下所言所行,近圣矣。此辈不知珍惜,自寻死路,与陛下行仁恕何干?”

  承辉帝听了心头一股暖意融融,颇有知己在前之感。忍不住叹息:“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奈何,人心不足!朕也只能仁至义尽。”

  “陛下,保重龙体啊!无关军机者,陛下还是别劳神费心了。”贾琏低声劝一句,皇帝多活几年,对贾琏有好处的。

  承辉帝信步在院内慢步走着,贾琏亦步亦趋,走了数百米,承辉帝站住道:“不器,去岁不少故人在朕耳边总说,朕的变法,太急了。你说急么?”

  贾琏犹豫了一下道:“以微臣之见,不能因为怕麻烦,就把事情丢给后人,如此不断的往后推,只会积重难返。”

  承辉帝叹息道:“朕只是想先缓一缓,等局势安定了,再行变法。”

  贾琏上前一步,坚定道:“陛下退一步,他们就会进十步,变法,有进无退。”

  变法的本质,就是利益重新分配,涉及到利益,可不就是这样么?

第569章 走马上任

  一行车马出了城南,马背上一蒙面女子,频频回首,行至十里亭,没见到相见的人,女子便下令:“歇一会!最后再看一眼京城。”

  女子上了十里亭,回头北望,见隐约有烟尘卷起,瞬间脖子伸长。

  一支马队飞驰而至,行至亭前,当先的贾琏翻身下马,鞭子丢给随从,大步上前。

  “抱歉,来晚了。”贾琏上前抱手,女子微微躬身:“不晚,只是你来送我,不怕被连累么?”

  贾琏哈哈大笑:“你虽身份不明,但我却也没将你的身份放在心上。”

  女子笑着走出亭子:“一起往前走几步。”

  “好!”贾琏非常的干脆,左右是最后一次见面了,下次见面也许就没下次了。希望能满足最后一点好奇心。

  “二十五年前,当时还是太上皇南巡,入住甄家,酒后幸了一位女子。后来这位女子生了个女儿,产后血崩走了。再后来,一位年轻女道士带走了这个女儿。再后来,这个女道士告诉徒弟,她母亲不是产后血崩死的,而是被人硬灌毒药。因为她母亲是甄家的儿媳妇,令甄家蒙羞了!你知道么?后来这个女儿,一直以为自己是甄家的私生女。最近才知道,原来事情另有真相。”

  贾琏听到这里,忍不住露出苦笑,这世间很多残忍,掩饰在荒诞之下。

  “人生在世,太多的执念只会苦自己,你是要去确认真相呢?还是去做别的?”贾琏笑着问了一句,实则是在宽慰她。

  “各执一词罢了,真相不重要,此去西域,要闯出一片天地来,做自己的主人。”临别之际,甄欢说话也实在多了。

  “欲成大事者,组织为先。人越多,越考验组织的执行力。”这时候贾琏已经猜到甄欢何许人也,但也没有拿下邀功的意思。

  只是觉得,她去了西域那种地方,真未必是坏事。人,还是需要有信仰的,越是底层,越需要信仰,并且靠此支撑着人不至于崩溃。

  “组织?很新颖的词汇,但却很形象。多谢提醒!好了,就此告别吧。”甄欢上了马车,挥手作别。

  贾琏目送一行人马远去,微微一笑,挥手致意。

  云南的事情,在京城荡起了不小的余波。

  宗人府,除了大宗正没换,其他人几乎换了一遍,内务府则是换了近一半的人。两处都没杀人,但是龙禁尉和后宫里就不一样了,连着三天,每天都有马车趁着天没亮之前,往城外运尸体。乱葬岗上随便挖个坑埋了。

  内阁方面也没闲着,督察院对六部数十名官员发起了调查。

  恶犬方颂,手持御批的内阁政令,一口气请了百余官员喝茶。随后内阁发布政令,再次重申,民间禁止毁钱铸器,一经发现,以谋逆论处。

  此次大规模的调查,户部乃重灾区,主要牵扯进来的官员,都与火耗有关。户部官员对于地方官员税收多白银的事情,为何不早报?

  这是严重的失职,还是另有原因。顺着这条线往下查就是了。

  只能说,贾琏抓的点很准,别的事情皇帝或许可以宽和一些,但是涉及到银币和铜钱,这两件事情皇帝是真的不能忍。

  道理其实很简单,食利者只会越来越多,当无法从外部获得利益来满足其胃口时,只能内部疯狂的压榨。

  不仅仅是土地兼并的问题,还有上升渠道的问题,只不过土地兼并在农耕文明,比较醒目罢了。

  腐肉会不断滋生的,统治者有没有足够的魄力,不停的割掉腐肉,才是一个政权能否延续长久的关键。

  感觉到皇帝已经有点懈怠的贾琏,对于此事的寄望不高,能做到哪一步,算哪一步吧。

  庆幸的是,眼下已经走进海洋,外部有了一个转移矛盾的渠道。

  承辉帝再次宣贾琏进宫,见面后很直接的问:“不器,想去哪个部做尚书?”

  潜台词,入阁不现实,封爵有荣国公的爵位等着继承。以前贾府一门双公已经很离谱了,大概是没有第三个公了。

  异姓郡王也不是不行,只是那样就不能留在京城了,得去海外。

  贾琏看着承辉帝微笑的脸,心里不禁感慨,这个皇帝还真不错。

  对自己人,真的没话说。

  “工部吧,只是微臣有些话,想要跟陛下说清楚。”贾琏先给答案,又转向条件。

  承辉帝点点头:“天气宜人,和风拂面,正合适出去走走。”

  贾琏点点头,换了便衣,跟着承辉帝一道出了宫门,隐入市井之间。

  “这些日子,微臣重读盐铁论,有所悟!”贾琏不紧不慢的说着,脚下也没落下。

  承辉帝一边东张西望,看着繁华的东市,一边随口道:“有何领悟?”

  “桑弘扬三问,令微臣想到了明太祖所言,元亡于宽!微臣由此得出一个道理,国家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将事关国计民生的事业掌握在手里。我国的情况较西洋,颇有不同。西洋以商立国,我则以农耕为根本。西洋商人能裹挟国家政治,而我国商人看似不能,实则不然。以明为例,官员家族不仅仅涉政,还涉农耕,涉工商。每一个家族,本质上是门阀的缩小版,所以,才有皇权不下县一说。”

  贾琏说着停下来,看看承辉帝的表情。

  承辉帝则微微颔首,认可了贾琏的说法。科举制度的成熟,作用就是将过去的门阀,切割成一个一个单位更小的士绅家族,推恩令的变形。

  承辉帝也是读历史的,知道元朝那种情况,对下面放权太过,朱元璋倒是想扭转,但是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归根结底,还是食利阶级是在不断壮大的。当你站在上面的时候,你肯定会想着把你拥有的一切,留给自己的子孙。外人凭什么来享受你留下的余泽么?只能说,门阀一直存在,只不过存在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更隐蔽了。

  明朝那些口中喊着道德的官员和士绅们,与现代社会打着教育改革旗号,实际上干的是父死子继的勾当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向上的通道越来越拥挤的时候,需要制度来疏通,如果制度都是这些人制定的呢?

  好吧,我说的是美国,是印度,是欧洲,是日本,是菲律宾。

  “我之所以力主向外扩张,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内部百姓已经苦不堪言了,忍耐到了极限,继续压榨后果注定是下一个黄巢和李自成。坦白讲,我怕啊!怕我的子孙们,死无葬身之地,天街踏尽公卿骨,内库烧为锦绣灰!绝非危言耸听,而是未来一定会发生的事情。”

  承辉帝依旧沉默不语,他知道贾琏说的都是最真诚的话,否则一个臣子,不可能当着皇帝宣布盛世之后,说这些话,这太犯忌讳了。

  贾琏就不担心承辉帝一怒之下,给他贬到边疆么?

  还真不怕!京城固然离权力中心更近,但是距离危险也更近。

  紫禁城存在了这么多年,里面的人却早就换了一批又一批。

  “不器啊,人,看不到那么远的。眼前的事情,每一件都很急。懂么?”承辉帝终于说话了,看着贾琏的眼神也很复杂。

  这个年轻的臣子,他的眼光穿透了未来,并用简单朴实的语言,展示在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