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416章

作者:断刃天涯

  历数满朝大臣,又有哪个做到了贾琏这个程度呢?

  找不到吧?只有这一个吧?既然如此,那反对者就闭嘴吧?

  反对者当然是不会闭嘴的,非但不闭嘴,还在报纸上大肆抨击内阁的用人方式。他们是不敢骂皇帝的,骂张庭恩一点压力都没有。

  现实情况是,官员队伍中,喜欢贾琏的人是少数,因为年轻官员本身就是少数。

  权贵队伍中,喜欢贾琏的人几乎没有,少的可怜。恨的立刻让贾琏去死的,倒是大有人在。

  承辉帝也没着急立刻叫贾琏进宫,毕竟他还有假期呢,还在准备娶黛玉呢。

  再者,承辉帝也想看看,朝野舆论会朝着哪个方向发酵。

  这不,事情才过了三天,京城的各家报纸上,从一开始的简单从年龄入手,反对贾琏入阁的舆论,渐渐的演变成了另一种论调。

  比如,这家《京华时报》最新的一期,头版头条,发表了一篇针对贾琏的评论。

  【出仕以来,历次率军出阵,屡战屡胜,军中威望之高,大有振臂一呼,望风景从之势,有乃祖之风。】

  这句话就比较恶毒了,不提贾琏在政务上的能力,也不提在京城也好,广州也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单单抓住他在军队的威望说事。

  【当今春秋鼎盛,众正盈朝,盛世绵延五十载可期,窃以为,二十年后贾琏入阁,正当其时。彼时贾琏羽翼丰满,掌握朝政不难。】

  先不说作者一杆子给贾琏支二十年之后的事情,关键是暗戳戳的表示,二十年后贾琏入阁,那才叫权倾天下呢。

  要说恶毒,还得是读书人啊!

  看似公允,实则一直在暗示,贾琏掌握兵权,二十年后再入阁,那画面,啧啧啧。

  这是在挖坑埋了贾琏啊!

  此文一出,后续类似的文章,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纷至沓来。

  攻击方向变成了贾琏有可能成为乱臣贼子。

  这就好比,有个女人指着街上一个完全无关的男人,告诉警察,这个人长了JJ,他想QJ我。

  说穿了就是莫须有!

  这种事情不要证据的,只要疑心一起,一切都不重要了。

  说你要造反,你就是!

  别管你做没做,反正你有这个能力。

  他们不会告诉你,其实会不会造反,根本不看能力,要看个人的野心。

  这就好比想不想做皇帝。估计是个男人都想做皇帝,问题是你有没有付出行动。

  要不怎么说,论迹不论心呢?

  可这是朝廷里的互相倾轧,涉及到皇权的稳固时,多少情况下,是不跟你讲证据的。

  贾琏把这些文章都看了,却根本就不着急,反手写了一份奏折送进宫里。

  【微臣惶恐,陛下为难,故而微臣自请外放,只求陛下开恩,允许微臣带上妻小一同赴任。】

  奏折里说了一大堆的话,就上面这句话有点营养,别的都是废话。

  干完这个事情,贾琏骑上马,身穿喜服,一路吹吹打打,登门迎亲。

  仿佛这一切的沸沸扬扬,与之无关。

  无论报纸上怎么评价贾琏,都没有影响这次结婚的热闹程度。

  说是宾客盈门,都是谦虚的说法了,登门道贺的客人,贾家都呆不下了。

  但凡是与贾琏有过交集的官员,在京的全都亲自登门道贺。

  文的武的,上至内阁大臣、京营统制,下至八九品的文武小官,来了五百多人。

  比起当初贾琏娶王熙凤时的场面,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西府东府同时大摆宴席,荣宁街上也摆起了流水席。

  据传,这一日,沿途光是喜钱,就撒出去价值三十万元的铜钱。

  林妹妹坐着八抬大轿,走中门进入贾府。为了让她有这个资格,还没过门呢,皇帝就赐她从正二品诰命。

  热热闹闹,迎来送往,折腾到晚上十点左右,贾琏得以脱身,回到洞房内。

  用秤杆挑起盖头,灯下的林妹妹,美的耀眼!满脸喜悦,一种得偿所愿的情绪毫不掩饰。

  黛玉没着急做别的,而是大大方方的让紫鹃捧出一个托盘,上面全是信,贾琏写给黛玉的信。

  从贾琏第一次离京外出,到现在,这么些年,贾琏从最初的应黛玉的要求给她写信,到后来自觉的定期写信,到底些了多少信,贾琏根本没数。

  眼前的托盘里,厚厚的一摞,少说也有上百封。

  都说从前车马很慢,信传递的也慢,一辈子只能爱一个人,贾琏看着这些信,觉得写诗的都是扯淡。

  这一夜,贾琏确定,黛玉肯定做不到倒拔垂杨柳,倒浇蜡烛都做不到。至少现在做不到。

  好在贾琏有丰富的经验,可以慢慢来,不着急,日子还长着呢。

  婚礼之后,贾琏闭门不出,连续一个月的时间,每日在家陪着妻妾,即便是声称要一直住在外面的宝钗,也趁着夜色悄悄的回到贾府。

  贾琏总算体会到了什么叫一日不得闲!

  春天来了,城外的山岗上生机勃勃,找个去看看玄真观的借口,贾琏叫上贾蓉,策马出城,偷得一日闲。

  既然看了玄真观,自然要去看看馒头庵照个面,只是贾琏万万没想到,山门之外,遇见了甄欢。

  “我是来道别的,要往西域去。”甄欢如是说。

第568章 有进无退

  贾琏的去向还未确定时,云南先传回来坏消息。

  巡视组在云南调查半年多,送交了一份报告。

  该报告最重要的信息,当地铜矿的实际产量与铜锭运往京城有巨大的差额。

  并且在云贵川三省,发现了大量的新铸铜钱。

  这个是很明显的私铸铜钱案!在承辉帝看来,比什么贪污腐败严重多了。

  这次是真的拔出萝卜带出泥,因为此案牵扯到铸币局,而铸币局又牵扯到内务府和户部。

  巡察御史不敢怠慢,赶紧将查到的消息,走龙禁尉的渠道,快速送往京城。

  也多亏此前拿下了巡抚、三司及总兵,地方官员群龙无首,才能顺利的查到这里。

  报告中还掺杂着其他此前忽略的消息,比如说被缅甸攻克的六座县城,驻军不是说没有,只能说的没有。

  所谓的云南总兵旗下的两万边军,实际人数不足两千,后续的防御,还是动员了民间青壮,加之缅军远道而来,力不能及远。

  更多亏了贾琏登陆仰光,才一举扭转了战局,否则一个不小心,就是整个云南糜烂,甚至陷落的可能。

  这一下事情大了!

  承辉帝收到急报时,正在良妃的寝宫里做力气活,裘世安紧急来找,不敢惊扰,在外面等了好一阵,停歇了才让内侍进去通报。

  衣衫不整的承辉帝出来,没好气的瞪着裘世安道:“若无大事,仔细你的皮。”

  当然这也只是气话,他知道裘世安不会乱来。

  果然看了急报之后,承辉帝一口气差点没喘上来,当即晕倒。

  赶紧找太医来,一针下去幽幽醒来。

  承辉帝有气无力看一眼裘世安道:“抄送内阁,让张相处置!”

  裘世安没有立刻走,而是问太医:“圣人的病情,不要紧吧?”

  太医犹豫了一下,才低声道:“操劳过度,需要好生静养。否则,难免有反复。”

  裘世安这才离开,先让内侍通知抄送一事,自己来到坤宁宫,通报了皇帝的病情。

  周皇后当即站起道:“去探望陛下。”

  周皇后来到时,承辉帝已经坐起来了,看着气色好了一些,太医在一旁亲手煎药,见了皇后赶紧见礼。

  承辉帝看见周皇后,不免有点尴尬。

  好在周皇后只是关心皇帝的身体,一句劝谏也无。

  急报抄送至内阁,立刻引起重视,凡遇大事,一群阁臣坐在一起商议此事,乃是当下内阁的风气。

  “诸位,此事陛下交内阁处置,都说说吧。”张庭恩主持会议,众人皆沉默不语,或者说没想好。

  张庭恩也不着急,不紧不慢的等着,心里却在琢磨,为何陛下直接交内阁处置?此事牵扯甚广,不应该啊。

  这个事情里头最敏感的还是私自铸币的事情,这是张庭恩个人的判断。自从铸造银币后,承辉帝对铸币一事抓的很紧,每次发现私铸铜钱,或者私融铜钱铸造铜器的行为,绝对是亲自盯着,严厉打击。这次却直接转内阁,是不是陛下的身体不佳,没有精力处置呢?

  只能说裘世安掌控后宫的手段严格,消息很难走漏。不过也就是暂时的,后宫也不可能密不透风。

  没等众人说话呢,外面传进来几张纸条,说的是后宫紧急召见太医。

  众阁臣皆人精也,一看就知道是皇帝生病了。

  “我等还是先拿出一个章程来,再请陛下核准。”张庭恩提醒了一下各位阁臣,不能继续装哑巴了。

  “一律惩处就是!”林如海率先开口,表示依法依规处置。

  “还是先缓一缓吧,等陛下有明确意思再说。”李清也说了意见。

  岳齐犹豫了一下,附和了李清的意见,缓一缓对大家都好,有时间去清理首尾。

  潘季驯最为超然,此事与他无关,但不等于他就没态度:“在下倾向于林相的观点。”

  张庭恩这才拍板:“那就依律处置,交由巡视御史全权办理。”

  这其实是个折中的方案,怎么说呢,因为内务府的事情,内阁是无权处置的。

  承辉帝喝了药,又休息一会之后,缓和了许多,太医坚持卧床休息三日,承辉帝也只能躺着。

  得知张庭恩求见,承辉帝问了一下时间,忍不住道:“往常这个时候,内阁已经下值了,国事辛劳,诸公也不易。”

  裘世安站在一旁低声道:“圣人,诸位阁臣还在等着召见呢。”

  承辉帝知道他的意思,就是别见了,身体要紧,只是没明说。

  “内务府的人员,交给李亨处置,你去传话,朕就不见他们了。”承辉帝其实想亲自处置,奈何提笔的力气都没有。

  裘世安立刻出去传话,同时要求密卫,全部动起来,任何一点风吹草动,立刻上报。

  因为皇帝还是清醒的,所以裘世安也太过分紧张,只是回来之后请示了一句:“圣人,要不要让贾不器辛苦一下,坐镇神机镇?”

  这个真不是裘世安乱说话,实在是他太了解皇帝了,知道这个时候,贾琏就一定是皇帝最信任的人,是稳住京城的定海神针。

  “小题大做,朕还清醒着呢。”此前还稍稍心有不安的承辉帝,被提醒了一句之后,立刻踏实了很多,语调也顺畅了。

  贾琏是晚上才接到的消息,夏刚派人悄悄通报。

  事情是午后发生的,现在才传来,实在不能算快了。

  可见,夏守忠生病卧床后,实力大不如前了。

  太监群体就是这么现实,夏守忠离开了核心岗位后,后续的继任者虽然是他推荐的,但也就那么回事。

  世态炎凉,人情淡薄,不过如此。

  发生这种事情,贾琏倒是不慌不忙的,跟王熙凤和黛玉交代一番后,悄悄的出了门,连夜去了城南。

  为何去城南呢,这里地面上都是贾琏的人,但凡有点事情,他能抄近道直奔神机镇驻地。

  只要人在军中,手握神机阵,他就不怕任何人作妖。至于老婆孩子,贾琏没事,她们就一定没事。

  过崇文门时,一切太平,至城南,贾琏立刻把倪二叫来,让他派人盯紧了城内各处城门,看看有无动静。

  说到打探消息,传递消息,还要看这些地头蛇。

  其实此前的事情也怪不得倪二,无非是他选择了保守的策略。当时贾琏不在京中,李元一手顺天府,一手五城兵马司,李元放权放的厉害,京城地面上权利格局发生变化,很多事情不是倪二能逞强的。贾琏惩罚他,真实用意是他有事情不及时通报。

  这一夜太平无事,没怎么睡的贾琏才安心睡下。次日、后日,继续一切正常后,贾琏才悄悄离开城南。

  这次的事情,说是虚惊一场,倒也不能算,算是一次演戏吧。发生要紧事情后,能不能及时的传递信息,能不能规划好路线等等。

  所有人都不知道的是,还有一个团队陪着贾琏一起,领头的是副官范平,团队的成员都是贾琏的所谓帐下参赞,也就是参谋。

  除了参谋之外,还有一支脱胎于贾府家将的精锐武装,人数不多,就一百人,分散在城南各处,得到消息后,随时待命,随时出发,护送贾琏前往军营是他们的使命。这些人都是贾琏一点一点安插下去的,负责人是绝对可靠的柱子。

  三日之后,皇帝病情好转,贾琏也获许了云南之事的处置详情,官员就地由巡视御史处置,内务府的人,则押送进京,由李亨处置。

  闻讯之后,贾琏正好和黛玉、宝钗一块闲聊,忍不住吐槽一句:“就怕这些内务府的官员,半路上遇见个天灾啊马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