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415章

作者:断刃天涯

  王熙凤抱着贾琏嚎啕大哭,贾琏站着不动,任凭她哭了好一会才停下。

  贾赦突然出现,指着贾琏骂:“小畜生,老子的面子你都不给,你这个不孝子!”

  贾琏笑眯眯的看着贾赦,扭头对王熙凤道:“下个月停了父亲的月供!”

  王熙凤破涕为笑,连连点头,贾琏伸手擦了擦她脸上的泪水,也不管贾赦了,拉着王熙凤的手往回走,一边走,一边温和的解释:“贾府富贵不在贾府,而在陛下之恩宠。我为陛下办事,岂敢徇私舞弊?有的人啊,当初接触你就是带着目的的!你啊,可要长点心了。说一千道一万,你我结发夫妻,这一辈子还是要相互扶持,走到最后。将来死了,进祖坟陪着我的,也是你啊!”

  “嗯嗯嗯!”王熙凤已经说不出别的话来了。

  夫妻二人走远了,贾赦倒也不生气,反而笑呵呵的背着手走远,心里盘算着,回头再见竖子,该要多少生活费。

  年底开销大,这次多要一千两,应该可以吧?

  此事在贾府内传的叫一个快,不过一个时辰,后厨的厨子,都知道琏二爷与二奶奶情深意笃,竟蹲下亲自给二奶奶穿鞋。

  晚一点,贾琏去东府找贾蓉,秦可卿的鞋子也掉了,笑眯眯的看着贾琏。过一会,尤氏也来一趟。

  次日,贾琏去林府,商量年后婚事的一些细节,黛玉也坐在椅子上,抬脚挑着一只鞋。

  回头去了宝钗处,她的鞋子也掉了一只。

  好好好,都这么玩是吧?

  更可气的是,京城市井里,说书的,唱曲的,都将此事编成段子,或唱或说。

  有酸文人改了一句诗曰: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妻如何不丈夫?

  事情传到宫里,周皇后也赞叹了几声。

  贾琏是一点都不生气,反而觉得赚了,至少赚了黛玉的一只脚,真细真嫩了,把玩了半个时辰,差点没舔上去。

  屋里丫鬟们看贾琏的眼神都跟着不对了,心里生出了二爷是最可靠的依赖的念头。

  年底,贾府热闹了起来,因为宝玉要成亲了。

  做嫂嫂的王熙凤很是大方,为办亲事,大肆花钱。这事情本来没那么急,只因出了强化治安一事,女方家长竟得以外放为山西布政使,着急忙慌的要在上任之前,把闺女嫁过来。

  这次王熙凤具体花了多少钱没说,但事先征求了贾琏的意见。

  贾琏表示,二叔不在家,要帮着把二房的脸面撑起来,多花一点银子不算事。

  说实话贾琏真不差这点钱,怕的是有人借机大做文章,说什么苛待二房弟弟之类的话。

  宝玉的情绪不高,腊月十五大喜的日子,总觉得失去了很多东西。

  这些贾琏就不管了,三媒六证的赶紧走完,确定了二月二的婚期后,安心等着黛玉嫁过来。

  趁着年底小年之前,贾琏出城一趟,去见了妙玉。

  虽然一身缁衣,妙玉已经亭亭玉立,身姿挺拔。这女的到底多大,贾琏还不好意思问,总觉得太可惜了。

  妙玉于亭子内煮茶款待贾琏,举手投足之间,依旧是贵气十足。看来很多东西,真是改不掉。

  原本二人安静的喝茶,欣赏这冬季雪未落下之际的萧瑟,远景如一副水墨化,近则有美色当前,清香袅袅。

  “不器兄!”妙玉突然开口,贾琏嗯了一声,看将过去,见她眉目流转,妩媚天成,不由多看了一眼。

  “听说你喜欢女人的脚?”妙玉的问题就很突兀,贾琏竟不知该如何应对,当场愣住了。

  妙玉的胆子也就那么点,见贾琏呆住,瞬间勇气消散,起身道:“回了!”说着也不告别,竟快步走了。

  贾琏在原地摇摇头,苦笑不已。

  信步沿着小径,不紧不慢的回了庵内,智能身边的小尼姑不见了,贾琏好奇的问:“小尼姑呢?”

  老尼姑叹息道:“叫东府大奶奶的弟弟拐走了!听说大奶奶的弟弟,是个不争气的,也不知道她能不能好。”

  秦钟这个王八蛋啊!安心的跟宝玉比剑不香么?祸害人家小尼姑。

  回去一定狠狠的惩罚秦可卿,让她代弟受过。

  TND,生了一个儿子的秦可卿,如今在东府走路都是眼睛都是看天的,总抬着下巴,也不怕得颈椎病。

  “琏二爷,贵人有礼物相赠。”妙玉身边的婆子来了一个传话,贾琏谢过,跟着去了西厢扩建之后的院子内。

  以前这里不大,扩建之后,大了一倍都不止。花的都是贾府的银子啊。

  入内,婆子退下,帘子后面妙玉换了一身常服出来,腰间带子扎出一抹细腰。往日里的大方从容也不见了,低着头声如蚊吶:“这些年多谢琏二爷照顾周详,竟一时不知如何回报。”

  贾琏笑着打量一番对面道:“我是个俗人,没少喝你煮的茶,如牛嚼牡丹,如今又能看到你的另一面,清账了!”

  妙玉取了一只香囊,递给贾琏道:“干花都是我亲自收集,做了两个,送你一只。”

  贾琏接过后,小心翼翼的收入怀中:“多谢了,不早了,我该回了。”

  “嗯,一路小心!”

  回去的路上,贾琏就很奇怪,怎么有种柏拉图的感觉?

  我本一俗人,投入天地间。红尘不练心,只求随心动。

  一首打油诗,还是不要拿出来献丑了。

  不知为何,贾琏真就是学不会作诗,这大概是先天的缺陷吧。

  今年第一场雪落下,天地之间多了一道马蹄踩出的痕迹。

第567章 舆论发酵

  与现代除夕春节为重不同的是,古人将上元节看的更重。

  承辉十七年的上元节,天还亮着呢,京城便躁动了起来。

  这不单单是一场灯火盛会,还是一场娱乐盛会和商业盛会。

  重大节日加班对于五城兵马的士兵而言,属于生活的常态了。

  吃的就是这么一碗饭!

  区别在于,谁来当老大。

  临时回归的贾琏,给大家开出了丰厚的加班奖金。

  正所谓钱给到位,什么都不是问题。

  放假休息随时可以,挣大钱的机会可是非常的少。

  穿着鲜亮的制服,手持步枪的士兵们,在所有要点都设了哨卡和临时应急点,士兵们更是十步一岗,确保有一点风吹草动,能要将危机扼杀在摇篮里。怒马鲜衣的少年们,刚出门就被哨卡拦下了,灯会不许骑马,请乘车或坐轿子。

  这帮怒马鲜衣的少年,可以理解为鬼火少年,热血沸腾的年龄,一点就着的麻烦制造机。

  尽管很不爽,这帮少年们还是乖乖的下马,乘车或者步行出门,至于轿子,那是娘们坐的,不符合我们独特的气质。

  夜幕降临时,灯火点燃了承辉之治后更名的长安街。

  京城但凡有点名头的家族和商贾,都推出了自家的花灯车。

  孩童们举着五颜六色的灯笼到处炫耀,青年们聚在一起,议论着睡觉少女颜色殊。

  商贾们声嘶力竭的喊叫着,兜售自家的商品。

  贾琏却在金水桥前,检查防务的同时,巡视烟火燃放的最后准备工作。

  没错,今夜的压轴重头戏,就是研发厅为陛下准备的烟火秀。

  城头上也被灯火点燃了,承辉帝带着一众妃子,正在吃酒观景,看着眼前这条被灯火点亮的长街。

  身边的莺莺燕燕,热闹非凡,配合眼前的美景,承辉帝不禁陶醉在江山美人在手的喜悦之中。

  受邀而来的十几个大臣们,纷纷起身作诗,,歌颂盛世,鼓吹明君,粉饰太平。

  这一刻,承辉帝觉得,自己看到的拥有的一切,就是整个世界。

  当金水桥的上空升腾起绚丽的烟花时,无数人的眼睛看见了梦幻的一幕。

  所有人都相信,这个时代属于这个国家。

  只有贾琏一个人站在阴影的角落里,嘀咕着:“工业革命不过迈出了第一步。”

  未来一百年,这个世界的归属,尚未有定论呢!

  年后关于贾琏的去向,内阁吵的不可开交。

  林如海一个人对阵李清、岳齐、潘季驯,争论的焦点在贾琏要不要入阁。

  林如海是唯一的支持者,甚至主张扩大内阁。

  张庭恩选择了沉默,其他三人坚决反对。

  反对归反对,理由不一样。

  李清在会议上是这么说的:“贾不器年方二十五,功勋资历都是够格的,然则现在入阁,实则是在害了他。不若待到而立之后再提。”

  岳齐则主张:“今林贾联姻,贾不器入阁与林相翁婿共事,不妥!”

  潘季驯也是类似的观点,认为林如海和贾琏,不能一起在内阁,只能留一人。

  林如海则表示:“林某素不栈恋权位,为国家计,林某愿意退出内阁,外放一地。”

  张庭恩待众人的观点都发表之后,令人整理会议记录,交给皇帝决断。

  其实大家都很清楚,再怎么吵,贾琏能不能入阁,全看皇帝的意思。

  别说入阁了,就算想从四品到三品,都要皇帝批准。别的不说,高级官员人事权,皇帝是有权利一言而决的。

  日常各位阁臣的选拔官员,建立在吏部推荐的名单上,而皇帝决定三品以上大员,则是在内阁推荐的基础上。

  但是到了尚书和阁臣这个级别,那就只能是皇帝钦点了,不存在推荐的。

  这就是承辉帝登基以来,通过人事权彰显权威的方式。

  原则上,只要不出大问题,内阁大臣都能一直干到十年期满,皇帝留任则留,不留则未必能有第二任期。

  承辉帝知道大家会吵架,只是没想到,反对的一方各有各的不同意见,并没有拧成一股绳。

  由此可见,李清在团结同僚方面,不如宁克和郭衍。这两位阁臣,好歹还知道频频联手,意见统一。

  皇帝其实也很头疼,现在这个内阁的情况,他是最为满意的。

  即便是来往较多的张、林二人,实际上也不是一伙的。

  首辅张庭恩素来不结党,这是他能坐稳首辅的原因。相比之下,李清在朝中的党羽倒是最多的。

  不过党羽多,在内阁却没太大的用处,毕竟当今权利结构的设计,内阁的权利很大。

  而内阁的权利,则是皇帝授予的。

  皇帝不喜欢看到一个强势的内阁,这才是当下内阁格局的根源之所在。

  贾琏虽然忠诚,但却是个不确定的因素。一旦他入阁了,就他那个倔脾气,想要做的事情如果皇帝不支持,一定会请辞。

  加上一个首辅张庭恩,这师徒俩一旦达成了一致,皇帝都要让步。

  所以,承辉帝才是不愿意让贾琏入阁的根源所在。

  乾清宫内,皇帝看着站在面前的诸位阁臣,靠着椅子背,手在御书桌上一下一下的敲着,想着用什么样的法子,达到自己的目的。

  “既然内阁中反对贾不器入阁者为三人,那便不入阁吧。六部可有空缺?没有空缺,总督可有空缺?”

  承辉帝终于开口了,他再不说话,这个事情就没有结束的时候。

  张庭恩等到这个时候才开口:“陛下,微臣之见,何不问问贾不器的意思?”

  这话问的很有水平,皇帝和内阁大臣要安排一个臣子,还要问问臣子的意思。

  离谱么?那是真的离谱!

  别说六部尚书里头,最差的刑部尚书,吏部户部礼部,三个尚书都是从一品,其他三个尚书,那也是正二品。

  这么高的级别,还要问一下臣子的意见?

  这说明什么?

  充分说明了贾琏这个年轻臣子的特殊性。

  当然这个特殊,那也是皇帝和贾琏联手造成的。换成别的臣子,二十五岁啊,能混个七品清流御史就很了不得了。

  张庭恩说出这么离谱的话,其他内阁大臣居然一个出来反对的都没有,皇帝也真听进去了。

  “张卿所言极是,朕让人叫他来问问。”乾清宫里上演的这一幕,毫不意外的传出去了。

  朝野之间很快形成了两个观点,一个是荒唐,太荒唐了。贾琏何德何能?还能自己选官做?另一个观点,虽然离谱,倒也正常。

  持前者观点者,都是一些败犬,只能无能狂吠。

  持后者观点者,倒是能有理有据。